中风康复护理论文(共3篇)

合集下载

中风康复护理_论文(共3篇)

中风康复护理_论文(共3篇)

中风康复护理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疾患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缺乏康复期护理干预,导致患者致残率增高,约有70%〜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文章对18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脑中风康复期患者18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已度过危险期。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3~79岁,平均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6例(%)、34例(%)、16例(%)。

对照组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1~78岁,平均岁;合并咼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8例(%)、38例(%)、1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或止血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一般治疗。

观察组:待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平稳48h后由康复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及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肢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②偏瘫肢体的康复锻炼: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

康复训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床边训练阶段:使患者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防止关节变形及脱位。

如仰卧位时,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如砂袋等以防下肢外旋。

中风病人护理论文

中风病人护理论文

中风病人的护理【摘要】本文对我院中风科曾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针对中脏腑患者病情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给予了及时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中经络患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护理人员注重病人生活起居,饮食及情志的护理,本病的后遗症半身不遂、失语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促进了病人全身心的康复。

【关键词】中风;护理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噼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

其病情变化迅速,病程较长,恢复较慢,易留下后遗症。

临床上除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处,加强危重病人的护理,做好基础护理、情绪、饮食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练,对减少患者的合并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曾收诊的100例中脏腑和中经络患者的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女性43例,男性57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34岁,其中中脏腑患者16例,中经络患者84例,首次发生中风患者79例,复中者21例。

2 护理措施2.1 急性期的护理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患者病情重,而且复杂,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

急性期对病人的护理着重于生命体征的观察,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措施。

2.1.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及佩带物,痰涎雍盛者,及时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阻塞气道而窒息。

2.1.2 神昏病人眼睑常不能完全闭合,因眼结膜长期暴露而致干燥,甚至发生角膜馈疡。

每日用1%的硼酸或生理盐水洗眼一次,涂上硼酸软膏再用纱布遮盖,或带眼罩保护角膜。

2.1.3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口腔,防止口臭、口垢和口腔糜烂。

如果病人有张口呼吸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覆盖口上,以防咽喉干燥和异物刺激。

2.1.4 预防褥疮发生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污物。

每1-2小时翻身按摩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稳,切勿拖、拉、擦而使皮肤受损。

患者的骨头隆起部位易受压,如腰背部、骶尾部、骰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

脑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干预论文

脑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干预论文

脑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脑中风患者康复期中的效果及意义。

方法:选择10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其中护理干预组50人,对照组50人,对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不采取护理干预。

收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护理干预组50例患者中, 治愈6例, 疗效显著者16例,有效24例,无效4例, 有效率85%。

对照组50例,治愈4 例,疗效显著者14 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有效率78%。

结论:脑中风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远期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脑中风;康复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45-02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的疾病 [1]。

本文收集了增城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住院100例处于康复期的脑中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护理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100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检查确诊(诊断全部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标准) 脑中风。

其中脑梗死53例, 脑出血47例,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病情平稳,转入本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护理干预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3~68岁。

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8~69岁。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失语、抑郁、智能损害、及肢体功能损害。

护理干预组除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

中风患者康复期护理论文

中风患者康复期护理论文

浅谈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摘要】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及致残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预后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治疗病情稳定以后,系统的护理也很重要,可使患者得到较好的康复。

本文旨在总结中风患者的护理经验,使更多的中风患者有一个良好的预后。

【关键词】中风患者;康复期护理中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且易留后遗症。

康复期适当的护理与早期的治疗同等重要。

对患者日后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如偏瘫、大小便失禁,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

中风患者易产生心里紧张和不安等焦虑情绪。

因此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对中风患者的护理体会。

1 心理护理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证明,患者的心理平衡及心理康复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风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心理一时难以承受,尤其是大小便不能自理者,生活离不开他人的照顾,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日常生活护理需安排一个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病者身心疲惫;再者患者身体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不安、紧张、急躁等。

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障碍或受限,又不能自我调节不良心态和恶性刺激,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对肌体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中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劝慰并与其谈心,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与同情、理解、安慰,使其保持愉快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检查及护理,这对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很有作用。

耐心向患者解释,要以宽容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只有心平气和,才有利于康复。

2 饮食护理中风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饮食应以高蛋白、蔬菜水果、低糖、低盐、低脂肪类的食材为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72小时后要给与鼻饲流质饮食,如米粥、鱼汤、豆浆、牛奶、鸡蛋汤等易消化有营养、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每次鼻饲量约200ml,(注意每次鼻饲后要打点儿清水冲洗胃管)每日4-6次,要防止患者呛咳,并鼓励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锻炼,这样能促使患者早日从口腔进食;对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喂食时让患者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

中风病人康复护理论文

中风病人康复护理论文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不合理等因素,中风成为当今社会中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病症之一。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风患者的饮食、生活、语言、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对中风患者康复护理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中风患者;饮食调护;生活护理;语言训练;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程度轻重,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

通过实际调查和病例分析,我们发现,在对中风病人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预防甚至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这些措施实施起来都不是特别困难,主要就是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以及患者的合作。

比如护士的用心照料,医生的合理疗法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通过各种治疗程序,消除病痛。

笔者详细记录了具体的护理方法及笔者在治疗患者期间的个人体会。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2011年共收治中风病人80例,其在80例中风患者中,脑梗死55例,脑出血25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55-74岁,平均65.6岁,均采用专业仪器,对患者进行了治疗。

通过治疗与复健过程,大部分患者恢复了健康,且将后遗症的发生率降到了最低,未对患者以后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2 治疗实际方法2.1 饮食疗法由于大部分的中风患者体重超标,且大多伴有痰湿状况。

因此,可以从饮食方面合理调配,减轻患者的病痛。

大部分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该贯彻清淡的原则,而且由于年龄原因,最好选择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含糖分不宜过高。

同时应该强烈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少吃含脂量以及辛辣的食物,减少对胃的刺激。

同时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

中风患者大部分的病症表现是动作无法自如地进行,因此在治疗时更要注意患者的运动,对患者进行有关的教育,使患者每天有合理的运动量。

2.2 护理要领在进行治疗时,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大部分中风患者由于生活无法自理而必须住院配合治疗,因此医院的病房成为他们的活动场所,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论文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论文

浅谈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治疗才是针对伤病者健康的重要问题,往往对其护理涉及不多。

事实上象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内科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

关键词:饮食护理;皮肤护理;情志调节;功能恢复护理;出院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6-0530-01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急性期后多数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因此因此对中风后遗症的护理研究应为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针对不同病情,采用心理、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法实施有计划的护理。

对有不同程度残疾患者减轻痛苦,恢复生活自理,得到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护理观念,普及护理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1饮食护理
中风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而饮食不节,所以恢复期应注意饮食,以防病情加重和复发。

饮食应以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为宜。

喂食时让患者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

阴虚者应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如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
者,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论文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论文

浅谈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摘要:大多数人认为治疗才是针对伤病者健康的重要问题,往往对其护理涉及不多。

事实上象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内科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

关键词:饮食护理;皮肤护理;情志调节;功能恢复护理;出院指导【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30-01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急性期后多数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因此因此对中风后遗症的护理研究应为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针对不同病情,采用心理、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法实施有计划的护理。

对有不同程度残疾患者减轻痛苦,恢复生活自理,得到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护理观念,普及护理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1 饮食护理中风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而饮食不节,所以恢复期应注意饮食,以防病情加重和复发。

饮食应以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为宜。

喂食时让患者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

阴虚者应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如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胆固醇者注意定时定量食多餐,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戒烟酒。

2 皮肤护理中风患者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形成的组织坏死易发褥疮,后果严重,重在预防。

首先是保持床面干燥、平整、五脏物,做到衣服被褥勤换洗更换;每隔2~3h翻身1次,做到勤翻身;每天用清水擦洗受压部位2~3次,做到身体干燥清洁。

平时加强营养防止病发症的发生。

防止肺部感染,则应多翻身拍背咳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水误吸入气管; 防止泌尿系感染,要注意保持患者会阴清洁,应让患者多喝水。

然后留置尿管者,每天2次用呋喃西林稀释液冲洗膀胱。

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效果论文

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效果论文
[2]方宝华,陈小梅,李涛,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2-54.
[3]谭峰,顾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9):543-546.
[4]黄景辉,洪桢,王殿仕.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7,21(3):327.
综上所述,对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患者早期采取综合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恢复功能,加快改进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程度,从而提高脑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joachim liepert,heike bauder,wolfgang hr.mihner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vba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0,31:1210.
1.3疗效评价:在人院时和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随访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评价采用nihss评分指数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组护理干预后两周进行密切随访观察,记录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相比,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分数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一般来讲,急性脑中风患者康复护理的时间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稳定48h以后,病人就可以介入康复性的护理[4]。脑中风后康复护理对功能恢复的疗效已得到证实,康复的最佳时间是是出血性脑中风后的3个月之内,6个月后基本停止。迄今没有证据支持药物对脑中风病人的康复有直接作用。急性脑中风发生后,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短时间内出现不可逆性改变,药物治疗只能通过降低脑水肿,改善侧支循环等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促进坏死灶周围受损缺血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运动疗法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发芽,形成新的轴突。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通过改善患肢的血液流动性,改善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降低血液的粘滞性,预防血栓形成。本组资料表明,急性脑中风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在nihs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更明显的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康复护理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疾患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缺乏康复期护理干预,导致患者致残率增高,约有70%〜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文章对18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脑中风康复期患者18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已度过危险期。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3~79岁,平均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6例(%)、34例(%)、16例(%)。

对照组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1~78岁,平均岁;合并咼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8例(%)、38例(%)、1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或止血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一般治疗。

观察组:待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平稳48h后由康复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及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肢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②偏瘫肢体的康复锻炼: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

康复训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床边训练阶段:使患者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防止关节变形及脱位。

如仰卧位时,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如砂袋等以防下肢外旋。

康复护士应先缓慢的进行3次被动运动,同时告知患者运动的部位、方向机肌肉的收缩情况,并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运动,运动幅度逐渐加大。

床上动作训练:比如指导患者做双手交叉上举运动、双手交叉摆动运动、翻身训练、搭桥训练及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等。

步行训练:包括立位平衡训练、上下阶梯训练、复杂地面独立步行等训练,其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离院后训练阶段:患者出院后,回到家中,康复护士要坚持到家中指导患者有规律的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进一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③预防并发症:应注意预防褥疮、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

评价方法: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5级评定方法: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完全性瘫痪(I级);运动模式异常(n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m级);分离运动的出现(W、V级);几乎恢复正常(W级)。

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W级;显效:提高n级以上;有效:提高I级;无效:级数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残疾,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不正确的康复护理干预或者介入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不对,都有可能导致不少中风患者最终留下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

本组研究资料结果提示,给予中风患者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其有效率可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说明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正确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中风患者的致残率和缩短康复时间,可使其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或重新获得,促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给予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给予康复护理,能明显地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丽(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21)第2篇: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的相关治疗干预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生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

急性期是中风康复的关键阶段因为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很多中风患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存活着但都或多或少留有一定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而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这是任何药物都无可代替的。

下面就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的相关治疗干预介绍如下:急性期康复开始的时间,一般把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2周,出血性脑卒中在出血后<1个月看为急性期即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及治疗。

正确的体位对急性期中风来说很重要。

正确体位的摆放可很好地预防褥疮,预防循环功能异常,增强病人对患侧的感知能力等,而不正确的体位可引起关节僵化,关节活动度降低及肌肉挛缩,而加重病人的残疾中风病人选患侧卧位最佳,可增强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肢体被拉长减少痉挛另外健手可自由活动,比如盖被子,调整枕头位置等。

但摆放此体位时应注意头应有良好支持避免颈部后伸;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角度不小于90°并保持腕背伸,手伸展;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健腿的髋和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而患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位。

相对于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是个较好的体位,可用于防止褥疮并促进患侧胸式呼吸,但患者向健侧卧位要比向患侧卧位难,因此在早期需要别人帮助。

仰卧位应尽可能少用,因这种体位受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易使骶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故这种体位需与其他体位交换使用。

关于体位摆放还要注意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用来避免踝下垂的畸形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坚硬活动。

另外,不论何时,都应避免半卧位它可促进痉挛模式的形成尤其加重躯干屈曲及下肢伸展。

定时给患者翻身在急性期也相当重要翻身可改变血管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发生褥疮、关节挛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卧位病人每2h可翻身1次,夜间稍长可3h1次。

当病人向患侧翻身时,要先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再屈起健侧下肱让病人头先转向患侧再上抬健侧肩,健侧下肢用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

向健侧翻身时,令病人健手先握住患手上举来支持患侧上肱再将健腿插到患腿下,用健腿用力蹬床,同时转头,转烏完成翻身动作。

急性期患者病情稳定后,关节的被动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但要注意运动时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关节活动;固定关节近侧被动活动远侧;活动时动作要缓慢,均匀运动完某一关节时要给予该关节一定牵拉力,这样可减轻关节间摩擦力从而保护关节。

另外,在整个关节活动中要不断给予语言暗示。

而对于处于软瘫期肌肉不能收缩的病人,治疗技术的重点应放在快速牵拉、拍打、振动、刷、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技术这有利于保障肌肉和运动单位的活性及促进肌肉张力恢复。

另外,对急性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患者一旦得病,就易出现多虑、抑郁、绝望等复杂心理因此,要适当的鼓励引导患者,配合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

此时与患者交流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听力是意识障碍病人最后丧失及最先恢复的感觉与患者交流时注意必须一个人同病人交流,若多个人同时交流可增加病人意识混乱;另一方面,与患者进行缓慢的交流可减少病人的恐惧感增强患者自信心。

对于有些可能存在患侧忽略的病人,此时应增加病人对患侧的感知可告诉家属坐在患侧与病人交流,甚至把电视机、水杯、水壶等日用品都放在病人患侧,对病人的护理也尽可能在患侧这可使病人偏向患侧,有利于患侧感知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即为中风病人急性期康复护理最基本的相关治疗干预急性期成功的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者。

因此要重视中风急性期的康复治疗,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杭艳(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第3篇:中风康复中中医护理应用介绍脑血管病是单病种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位列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特色,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且中医护理器具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在中风康复层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专家和患者的一致肯定,现将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注重中医护理内涵建设情志护理中风康复病人多伴有程度不等偏瘫和语言障碍,入院时多伴有恐惧、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接待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医护人员,安排其与同病种恢复较好的病人同居一室,将一些介绍宣教穿插在接待活动中,减少患者陌生感,增加信任感。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密切观察,及早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有意识地帮助其自我疏导、自我控制,如床位护士负责制、瘫痪病人的情绪监控制度,在中风康复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对一些负性情绪较重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移情、疏导、相制等矫正方法,着力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态度和行为,使患者保持舒畅、宁静的健康心理。

重视病人家属和亲友对病人的心理影响,帮助病人构建医院、家庭、亲友的多方位心理支持系统,将心理康复贯彻中风康复全程。

饮食调护中医饮食康复护理重视以食代药,食药并重,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病人早曰康复。

中风病人康复饮食以补益气血为主,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为主,强调少食多餐。

对食物的选择要因人、因时制宜,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选择食物。

如阴虚者以甘凉食物为宜,进食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甘温食物为宜,进食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进食白菜、黄瓜等。

中脏腑者宜进偏温性食物,中经络者宜进清淡甘寒食物。

要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寒温相适。

查房中应关注患者纳食及大便的情况,在配餐时加入有润燥通便作用的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

辨证施护依照中风康复标准护理计划,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正护反护〃等护理原则,在病情观察、症状演变、饮食、起居、用药等方面体现中医特色护理,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风所导致的身体残疾是长期慢性损害,其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时注重以人为本,结合患者的年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合并症、心理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理安排康复护理内容,为病人制定个体化中风康复调养方案。

如早期以指导和督促病人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为重点,同时加强肺功能的锻炼,病情稳定后着重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和以心理调护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