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期中西医护理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进展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中风偏瘫也被叫做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不能自己控制活动,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
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
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中风偏瘫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日益增多。
给予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能够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被列为世界医学难题,中风后患者会引起偏瘫。
脑中风偏瘫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脑内病变,主要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血液粘滞综合征、吸烟及恶劣气候等危险因素导致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偏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80%-9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脑中风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降低,脑中风的早期肢体康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复,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就近年来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1 中风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各种脑部病变,是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其中最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各种脑血管病患者。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常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
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正规、全面的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或损伤的情况。
脑梗塞病后康复期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早期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康复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西医疗法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医疗法则在调理患者身体气血、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以综合的方法来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理念。
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调理身体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康复等多方面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将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以期能为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来评估这种治疗方式在脑梗塞康复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效果。
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单一治疗方法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身上的表现,探讨其在改善患者康复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方案,为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医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在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之前,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中医和西医各自有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_医学论文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_医学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40例中,基本痊愈6例,占15%;显著进步14例,占35%;进步18例,占45%,无效2例,占5%,临床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40例中,基本痊愈4例,占10%;显著进步9例,占22.5%;进步14例,占35%,无效13例,占32.5%,临床总有效率为67.5%。
护理前后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脑梗塞偏瘫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和致死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塞的发生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1]。
早期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6岁,平均56.8岁,病程1.5h-8d,平均1.7d,神经功能损伤评分30.5±7.4分。
患者均经CT确诊为脑梗塞后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入院2-7d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脑梗康复护理注意事项(论文))

脑梗康复护理注意事项与常规管理相比,基于康复医学理论下的康复护理措施更注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相关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患者体质,还能显著降低脑梗复发率,继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脑梗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要注意什么呢?一、饮食康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尽量减少辛辣食品的摄入,可适量增加高蛋白、低糖食物。
晨起时适量饮水,醒后躺半分钟再起,晨起活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晚饭后可行走半小时。
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营养状态,并据此指导患者饮食,叮嘱家属日常尽量准备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注意饮食清淡。
很多脑梗患者年龄大偏大,且长期遭受疾病折磨,导致身体机能差,所以建议其多吃五谷杂粮和绿色蔬菜,日常饮食中可以适量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量,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水平。
二、吞咽康复在对脑梗患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时,需将患者头部保持前屈状态,对卧床患者开始训练时在其肩部下方垫一个靠垫,同时抬高头部30°。
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指导其伸出舌头并用门牙轻咬舌头,进行用力吞口水的练习。
在以上整个吞咽过程中,患者的舌头必须保持在双唇之间,切勿缩回口腔。
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可将湿纱布包住舌头后被动将其进行上抬、卷曲等运动,重复次数在30 次左右。
以上运动每天进行3 次(早、中、晚)。
三、肢体康复脑梗患者居家期间,家属一定要控制好室内温、湿度,认真打扫室内卫生,为患者营造清洁、温馨的居家环境。
家属开展各项活动时一定要减少碰撞,避免噪声影响患者的休养。
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最初的“卧”逐渐过渡至“走”,严格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
日常生活中注意肢体摆放,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后开展被动锻炼,指导其进行床上练习,将运动协调能力和肌肉耐力作为重点训练内容。
四、语言康复指导患者X口唇闭拢动作时要与嚼食物动作配合,继而主动进行下颌活动。
在发音练习方面,要引导患者从最简单的“a、e、o”单音节开始训练,然后逐渐与张口、闭口等动作配合来有效训练口唇肌肉,可促使声门闭锁功能尽快恢复。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体会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加上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并于二、四周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功能康复程度及合并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1]。
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负担。
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
脑梗塞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中医辨证认为康复期的前6个月,正处于邪气被逐,正气未复,是康复的良机。
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资料介绍1.1 入选对象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为二次发病;均为发病的6天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5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
1.2分组及护理方法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6±10.5岁,有28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
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总结脑梗塞患者在恢复期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护理组为40例,常規组为40例。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以常规组护理为基础,进行中医康复护理。
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经护理,护理组患者ADL评分达到(69.23±11.75)分,常规组患者ADL评分为(60.79±13.86)分,两组患者ADL评分相较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且护理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脑梗塞患者在恢复期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脑梗塞;恢复期;中医康复护理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脑病血液出现供应障碍,包括缺血及缺氧等情况,进而所导致的脑体组织软化及坏死的现象。
统计显示[1],在脑梗塞生存者之中,有60%左右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多方面障碍,包括认知、肢体及语言障碍等。
而有关研究指出,早期的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潜力较高,在临床治疗中结合恰当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情况。
故本文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80例脑梗塞患者中护理组40例,常规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的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为(56.2±12.6)岁。
80例患者均无精神、语言障碍,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病情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护理组以常规组护理为基础进行中医康复护理,通过针灸、推拉及按摩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康复护理。
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方法

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方法1. 引言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脑梗死恢复期是患者重新研究和适应生活的关键时期,中医护理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探讨脑梗死恢复期中中医护理的优化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程度。
2. 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的原则2.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调整阴阳平衡,强化脏腑功能。
在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应遵循整体观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2 辨证施护中医护理认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证型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2.3 中医干预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应充分发挥中医特色,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中医干预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3. 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方法3.1 生活护理在生活护理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安排饮食、睡眠和运动。
鼓励患者食用有益于脑部健康和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红枣等。
保持良好的作息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3.2 情志护理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护理人员应运用中医情志调摄方法,如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等,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3 中医干预在中医干预方面,可采用以下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如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如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
- 针灸治疗:选取头皮针、体针等针刺方法,刺激相关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针灸治疗:选取头皮针、体针等针刺方法,刺激相关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护理论文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台州318020【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14例经颅脑mri确诊为脑梗塞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1214例脑梗塞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621例(51.15%)痊愈,486例(40.03%)好转,107例(8.81%)未愈。
978例(80.56%)出院后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57-01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血液中栓子流入脑动脉引起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1]。
脑组织缺血初期细胞能量代谢出现障碍,细胞膜上钠钾atp泵活性显著降低,使细胞内出现高渗状态,导致水分子大量渗入细胞内部造成细胞严重水肿,对细胞功能造成毒性作用。
临床显示,脑梗塞患者在疾病康复期时病情已趋于稳定,患者的智力、体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由于脑梗塞患者经过疾病急性期,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生活无法自理的现象[2]。
脑梗塞患者在长时间的康复期过程给予有计划、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14例脑梗塞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14例脑梗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mri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754例,女性460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为68.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期中西医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效果。
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期,有助于减轻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29-01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有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对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2~87岁,平均62岁。
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措施有:(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
(2)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
探视时间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康复训练
2.2.1.良姿摆放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体位的摆放。
体位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位应取健侧卧位位主,应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
每隔1-2小时变换肢体一次,每次换肢体时,应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
2.2.2 被动运动
(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
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
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
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
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
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
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
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
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
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3主动运动
2.3.1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
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
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2.3.2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
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
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
只要坚持大多数脑梗塞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2.4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
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
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润滑剂按摩。
3 总结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而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
护理,其中护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把中医理论融入西医的护
理程序当中,一方面可使中医护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使西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灵活地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