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情境与终结论《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审美趋同性

49
万方数据
情境与终结--论《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审美趋同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徐桂萍
东方艺术 ORIENTAL ART 2001,""(2)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ongfys200102024.aspx 授权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szdxt),授权号:e5dcb010-b314-4571-80a6-9e3601675d01
毁灭,让丑暂时压倒善,黑暗遮住光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除了与人物斯,情人奥菲利娅因失恋和丧父双重痛
明。而且,逆境愈逆,审美效应愈强。 遭遇的不幸、死亡、牺牲或精神世界的苦的折磨而神经失常。剧情发展到这
《哈》剧和《窦》剧,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磨难、创伤、痛苦相联系以外,也还和伟里,悲剧已不再是单纯的悲了,它的壮
从。窦娥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宁愿见官 后,奇迹果然出现:阴云布满天空,悲风
也不屈从。不料,公堂上的昏官只听一 怒旋,颈血染练,雪埋尸体,三年不雨,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悲剧的概念2、能够准确找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表现3、能够恰当分析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根源二、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悲剧概念何为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二、探讨研究(一)、思考:同是悲剧,《窦娥冤》与《哈姆莱特》的区别正是反应了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不同,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他们的不同?(1)、悲剧角色的设定(2)、观众的审美要求(3)、悲剧冲突的设定(4)、悲剧结局的设定(二)具体分析1、悲剧人物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B、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人物:2、观众的审美要求A、中国古典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中国戏剧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的需要;B、西方戏剧中观众的审美要求: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3、悲剧冲突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描写的是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所以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B、西方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4、悲剧结局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B、西方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三)思考探究是什么原因使《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出悲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导致了不同的悲剧精神二、课后思考题1、如果你是关汉卿将给《哈姆莱特》一个怎样的悲中带喜的结局?2、如果你是莎士比亚将给《窦娥冤》一个怎样悲壮的结局?3、从《窦娥冤》或《哈姆莱特》中任选一个,用现代人的观念进行结局的戏说。
论《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的悲剧差异性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哈姆雷特》体现西方近代悲剧特征,《窦娥冤》是最有悲剧性质者的中国作品。
这两部经典把中西方悲剧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选材不同(一)题材来源:中国古典悲剧多描写社会现实,关汉卿生活在元代社会底层,通过《窦娥冤》揭露统治阶层的仗势欺人和昏庸无能,歌颂窦娥的勇于斗争精神。
西方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哈姆雷特》根据丹麦传说改编而成,符合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概括的悲剧艺术制造距离的方法之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使读者产生额外的美感。
(二)事件选择:中国古典悲剧事件的发生具有渐变性,如窦娥的悲剧基调就由其父欠债不还而起,接着有赛卢医谋财害命、张驴儿父子以强凌弱和判官桃杌的昏庸错判,事件由小及大导致矛盾大爆炸,带有曲折美的性质。
西方的悲剧事件则是崇高的基调,不仅人物高贵,而且悲剧事件经历大喜到大悲的巨大落差,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哈姆雷特才会以王子的身份为整个民族的幸福而复仇,拥有不惜牺牲生命的悲壮气势。
二、悲剧主人公的设置不同( 一 ) 悲剧人物选择:窦娥是悲剧中心人物,其父窦天章是线索人物。
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犹豫的性格使其致命。
中西方相似的悲剧情节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悲剧人物,而且窦天章将悲剧导向结局,哈姆雷特使悲剧拉开序幕。
这种设计成就中西方悲剧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中国是惩罚别人,凡是欺负到窦娥的都没有好下场,西方则是惩罚自己,哈姆雷特就生活在漫长的否定自我中,需要不断忏悔。
(二)人物困境形式:中国古典悲剧人物面对的是儿女私情、夫妻情义等琐碎事情,如窦娥的困境就是不愿婆婆受刑罚而屈打成招 ;西方悲剧人物面临的困境则有崇高性质,关系人类生死存亡,哈姆雷特就肩负为父报仇和拯救劳苦大众的使命。
这导致中西方悲剧冲突的激烈程度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弱小一方只能忍气吞声,西方悲剧则由于冲突双方力量相当,人物才会抗争到底。
所以中国悲剧让人感到人是世俗生活的部分,西方悲剧让人感到人是宇宙的部分。
“大团圆”与“一悲到底”中西悲剧范式比较研究——以《窦娥冤》

“大团圆”与“一悲到底”中西悲剧范式比较研究——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作者:孔莉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0期孔莉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关汉卿晚年的代表作。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
这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中西悲剧作品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相似的主题即借助于鬼魂伸冤。
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表明,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脆弱的,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不公命运时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鬼魂。
《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受屈,满腔冤屈无处申诉,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老天、鬼魂,被斩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个临终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三个临终誓愿一一应验。
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为官的父亲,父亲为女儿的冤情昭雪,杀了张驴儿。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
而刚刚过了不久,其叔父克劳狄斯就登上王位,不久又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他陷入悲愤忧郁之中。
新国王叔父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散步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父亲的灵魂显灵,向他揭露新国王毒死自己并且篡夺自己王位的真相,并嘱咐他为父亲报仇。
最后哈姆雷特用剑刺死了自己的叔父为父亲报了仇。
两个作品中主人公窦娥和哈姆雷特虽然国度不同(窦娥生长在中国,哈姆雷特生长在英国)、时代不同(窦娥生活在中国的元代,大致是13世纪,距今700多年;哈姆雷特生活在17世纪,距今400多年)、社会制度不同(窦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哈姆雷特生活在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性别身份不同(窦娥是中国普通妇女;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但是他们在既定命运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只能通过鬼魂伸冤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
通过鬼魂伸冤是这两部悲剧作品的相似处,但是通过对《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传统悲剧与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论《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的复仇文化

浅谈中西方的复仇文化以<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为例【摘要]<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部戏剧可谓是中西两种悲剧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有复仇的情节,但却传递除了中西两种截让不同的复仇时间观念。
对窦娥三载大仇终得以报的褒扬和肯定和对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批评。
本文认为复仇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合部分,是民族自身情感与社会进程中的思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经过不断整合而形成的。
中西复仇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来自于观念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复仇;时间观念;民族文化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呕心沥血之作《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强的可比性。
《窦娥冤》写于1291-1303年的元蒙王朝,他准确的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被称为“愤怒的艺术”,因为愤怒正是那个时代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的呻吟和被压迫这的共同情绪。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这个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高利贷主做童养媳,19岁成为寡妇,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被封建贪官污吏戕害致死,变为鬼魂为自己复仇的封简历女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刻画了哈姆莱特这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最初乐观、积极、朝气蓬勃、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热情。
他赞美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间是座|‘大花园’。
可是,当他的父亲被杀后,他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他对一切产生了怀疑,悲观情绪溢于言表。
他常说:“世界末日就快来到了”,“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监狱”。
哈姆莱特在遇见父亲的鬼魂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只是由于势单力孤才招致了失败。
《窦娥冤》和《哈姆莱特》里都有复仇的情节,但两种复仇反映了东西方复仇文化的不同。
一复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古今中外的一个传统的文学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一书中曾说道:“报仇是人类精神最古老的情绪之一,她的根子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谈谈《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异曲同工之处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很好地呈现某个具体的场景,展现某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元代尤为兴盛,关汉卿就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元杂剧的奠基人”。
在西方,莎士比亚也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戏剧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汉卿的《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两部比较经典的悲剧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可悲可叹的故事。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一、借“突然的变故”推动悲剧情节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没有情节就不存在悲剧。
”可见,情节的发展对悲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出身高贵,从小备受尊敬和宠爱,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说小小年纪的哈姆雷特就有了一个光明的前途,他自己也对未来充满了各种期待。
但是好景不长,他尊敬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很快便嫁给了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叔),这让他的心情变得很复杂。
不久之后,他的叔叔又摇身一变,成为了丹麦的新国王。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哈姆雷特措手不及,也让他看到了生活中最黑暗的一面。
这时他才知道,世界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从此刻起,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就有了快要崩塌的迹象。
他开始质疑爱情、怀疑亲情,整个人变得彷徨无措和偏激,也越来越孤僻。
莎士比亚为了增强悲剧艺术的表现力,在剧本的前面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铺垫,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积极阳光、无忧无虑、单纯善良的王子形象;然后将笔锋一转,写到自他归国后,一切都变了,阳光的王子一下子变成了忧郁的王子。
莎士比亚借“突然的变故”推动悲剧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复杂,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开始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然而世事无常,窦娥三岁丧母,后来又因变故离开了自己的父亲。
为了活下去,她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成为了别人的童养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作者:袁国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
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
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
1.内容、主题比较
《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
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
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
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
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
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
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哈姆莱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腐恶势力的冲突
《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艺术结晶。
哈姆莱特具有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的思想特征:出身于高贵的丹麦王室,却不养尊处优,远赴德国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身处社会的最高层,却不高高在上;置身腐恶的社会现实,却出污泥而不染,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克劳狄斯统治下的丹麦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世界。
从国王到大小官吏,自私自利,生活腐化,丧失原则。
整个社会邪恶气焰嚣张,正义销声匿迹,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