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悲剧,差异]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兼论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xxx摘要:从《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两部作品,阐述东西方传统悲剧的悲剧主人公的性格,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悲剧艺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作品。
而《哈姆雷特》则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
可以说,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针对这两部悲剧作品的比较来研究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有利于较好地把握东西方悲剧的艺术价值。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性格塑造传统西方悲剧是以皇室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身份显赫的地位与悲惨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哈姆雷特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性格是相当复杂的,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他的犹豫,他的忧郁,他的穿透极强的想象力,我们从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独特。
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悲剧的诞生。
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推动了西方悲剧主人公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或是维护心中和谐的伦理思想。
哈姆雷特起先是一个善良的王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理想,对朋友和臣民友好平和,可以说他是一个美的化身。
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p41)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母后,有着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可是,父亲的突然死去,母亲突然改嫁给自己的杀父仇人,心中的人伦思想破灭了。
“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去吧!”[2](p27)一个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的王子。
他犹豫,动摇,最后变得意志薄弱,“真是个蠢材,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个下流女子似的,只会用空言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了。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龙源期刊网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作者:袁国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
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
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1.内容、主题比较《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
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
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
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
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
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试比较中英戏剧中的悲剧精神

试比较中英戏剧中的悲剧精神——从《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中看差异【摘要】:在中英戏剧传统中,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创作史上两位巨匠.为世界戏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最具可比性的代表性作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全然等同;事实上,他们之间尚存在许多差异,有些差异甚至还是根本性的——仅以剧本形式而论,就有对表演性与文学性、诗体与散文体的不同侧重等等。
其实,他们在悲剧创作上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两者所处的不同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影响,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在其各自的矛盾模式处理和这种处理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蕴上又凸显着各自的创作特色。
本文试图从他们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窦娥冤》入手,在相互比较中探讨莎剧和关剧创作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中英悲剧精神的异同以及东西方文化心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关键词】:哈姆雷特;窦娥冤;悲剧精神;文化心理背景【中图分类号】:I23【文献标识码】:ATry to compare in the Sino-UK play's tragedy spirit——Tell Snow in midsummer from HamletAuthor:Ao yuqiOrganiz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ollegeAdress:401331【Abstract】:In the Sino-UK play tradition, Guan Hanqing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world play creates in the history two great masters. Has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world play, also most has the commeasurable representative writer.Certainly,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wo completely equate; In fact, between them still had many differences, some differences even fundamental - - only by script form theory, has to performing and literariness, poem body and prose style different stress and so on.Actually,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tragedy cre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both locate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Shakespeare and Guan Hanqing's tragedy creation is highlighting the respectiv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cultural embodiment which behind its respective contradictory schemaproccessing and this kind of processing contai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irs tragedy representative works "Hamlet" and "Dou Eyuan" obtains, in mutual compares discusses the sha play and closes the difference which the play creates, thus summarizes the Sino-UK tragedy ment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psychology cultural context difference.【Keywords】:Hamlet;Dou eyuan;Tragedy spirit;Cultural psychology background关汉卿,一位前朝遗民,生活于13世纪,当时正是中国元朝开朝年间,在徜徉留恋瓦肆勾栏之时,创作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文化内涵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文化内涵比较昌宁县幼儿园杨琴[摘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都是中西古典悲剧的典范,悲剧精神的相同点在于悲剧的实质是崇高。
但《窦娥冤》重在冤屈,《哈姆雷特》重在复仇,由于两者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别,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二者的故事来源、传统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两部顶峰之作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关键词]窦娥;哈姆雷特;文化;内涵《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现实与艺术的共同产儿。
《哈姆雷特》也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典型代表,是一出饱含人文主义思想的时代悲剧。
两部作品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都为人们展示了悲剧精神的相通之处,都是中西悲剧的最强音。
但作为两个不同民族的古典悲剧,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又各有不同。
一、故事来源上的差异1.1《窦娥冤》取材于民间传说关汉卿的《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和“邹衍下狱”两则民间传说。
“东海孝妇”出自刘向的《说苑·贵德》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它说的是汉朝时有一个寡妇叫周青,她虽然很早就死了丈夫,但十多年以来一直都非常孝顺她的婆婆。
婆婆觉得儿媳妇侍俸她这么多年太辛苦了,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为了不再连累儿媳,就自己把自己给勒死了。
周青的小姑不知实情,就到官府告周青杀死了婆婆。
官府把周青抓来严刑拷打,因为忍受不住痛苦她就认罪了。
临刑前,周青发下誓愿:“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行刑后,其血青黄,当真逆流。
从此以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上任,有人对他说了下雨的原因可能是周青的枉死。
于是太守就亲自去祭奠周青的坟墓,这才天降大雨。
“邹衍下狱”的传说中,邹衍是周代燕国人,尽忠于燕惠王,却遭到诽谤诬陷而被捕入狱。
他仰天大哭,六月竟然降雪。
关汉卿显然是受了这两个民间传说的启示和影响,窦娥的三桩誓愿就是捏合周青与邹衍之事而成。
这两则民间传说虽然只是《窦娥冤》的部分原型,但它却反映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

02
01
03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
公司名称预先核准 发起人认购股份
制作认股说明书 签订承销协议和代售股款协议 申请批准募股并公开募股 召开创立大会
与有限责任公司完全相同
董事会的召开
董事会的决议
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
董事在什么情况下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连带责任
经理
01
02
03
04
05
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有11名董事,下列哪项决议可以通过?
01
5名董事出席会议,一致同意
02
10名董事出席会议,7名同意
04
7名董事出席会议,4名同意
03
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公司。
05
采取募集设立方式的,应当遵循《公司法》规定的程序,主要有: 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并且发起人人数符合法定人数。《公司法》第8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明确各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02
组织形式
设立方式
持股证明
是否上市
股份划分
组织机构设立
人数
信用基础
信息公开程度
有限责任公司
中小型企业
发起设立
出资证明书
否
无等额要求
灵活
较少
兼有人合性
封闭型
股份有限公司
大型企业
发起设立、 募集设立
股票
可以
有等额要求
严格
较多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悲剧的概念2、能够准确找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表现3、能够恰当分析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根源二、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悲剧概念何为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二、探讨研究(一)、思考:同是悲剧,《窦娥冤》与《哈姆莱特》的区别正是反应了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不同,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他们的不同?(1)、悲剧角色的设定(2)、观众的审美要求(3)、悲剧冲突的设定(4)、悲剧结局的设定(二)具体分析1、悲剧人物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B、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人物:2、观众的审美要求A、中国古典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中国戏剧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的需要;B、西方戏剧中观众的审美要求: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3、悲剧冲突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描写的是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所以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B、西方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4、悲剧结局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B、西方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三)思考探究是什么原因使《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出悲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导致了不同的悲剧精神二、课后思考题1、如果你是关汉卿将给《哈姆莱特》一个怎样的悲中带喜的结局?2、如果你是莎士比亚将给《窦娥冤》一个怎样悲壮的结局?3、从《窦娥冤》或《哈姆莱特》中任选一个,用现代人的观念进行结局的戏说。
_大团圆_与_一悲到底_中西悲剧_省略__以_窦娥冤_与_哈姆雷特_为例_孔莉

[艺术评论]154NO.10 of 2012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关汉卿晚年的代表作。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
这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中西悲剧作品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相似的主题即借助于鬼魂伸冤。
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表明,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脆弱的,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不公命运时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鬼魂。
《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受屈,满腔冤屈无处申诉,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老天、鬼魂,被斩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个临终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三个临终誓愿一一应验。
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为官的父亲,父亲为女儿的冤情昭雪,杀了张驴儿。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
而刚刚过了不久,其叔父克劳狄斯就登上王位,不久又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他陷入悲愤忧郁之中。
新国王叔父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散步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父亲的灵魂显灵,向他揭露新国王毒死自己并且篡夺自己王位的真相,并嘱咐他为父亲报仇。
最后哈姆雷特用剑刺死了自己的叔父为父亲报了仇。
两个作品中主人公窦娥和哈姆雷特虽然国度不同(窦娥生长在中国,哈姆雷特生长在英国)、时代不同(窦娥生活在中国的元代,大致是13世纪,距今700多年;哈姆雷特生活在17世纪,距今400多年)、社会制度不同(窦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哈姆雷特生活在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性别身份不同(窦娥是中国普通妇女;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但是他们在既定命运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只能通过鬼魂伸冤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
通过鬼魂伸冤是这两部悲剧作品的相似处,但是通过对《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传统悲剧与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哈姆雷特》体现西方近代悲剧特征,《窦娥冤》是最有悲剧性质者的中国作品。
这两部经典把中西方悲剧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选材不同
(一)题材来源:中国古典悲剧多描写社会现实,关汉卿生活在元代社会底层,通过《窦娥冤》揭露统治阶层的仗势欺人和昏庸无能,歌颂窦娥的勇于斗争精神。
西方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哈姆雷特》根据丹麦传说改编而成,符合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概括的悲剧艺术制造距离的方法之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使读者产生额外的美感。
(二)事件选择:中国古典悲剧事件的发生具有渐变性,如窦娥的悲剧基调就由其父欠债不还而起,接着有赛卢医谋财害命、张驴儿父子以强凌弱和判官桃杌的昏庸错判,事件由小及大导致矛盾大爆炸,带有曲折美的性质。
西方的悲剧事件则是崇高的基调,不仅人物高贵,而且悲剧事件经历大喜到大悲的巨大落差,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哈姆雷特才会以王子的身份为整个民族的幸福而复仇,拥有不惜牺牲生命的悲壮气势。
二、悲剧主人公的设置不同
( 一 ) 悲剧人物选择:窦娥是悲剧中心人物,其父窦天章是线索人物。
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犹豫的性格使其致命。
中西方相似的悲剧情节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悲剧人物,而且窦天章将悲剧导向结局,哈姆雷特使悲剧拉开序幕。
这种设计成就中西方悲剧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中国是惩罚别人,凡是欺负到窦娥的都没有好下场,西方则是惩罚自己,哈姆雷特就生活在漫长的否定自我中,需要不断忏悔。
(二)人物困境形式:中国古典悲剧人物面对的是儿女私情、夫妻情义等琐碎事情,如窦娥的困境就是不愿婆婆受刑罚而屈打成招 ;西方悲剧人物面临的困境则有崇高性质,关系人类生死存亡,哈姆雷特就肩负为父报仇和拯救劳苦大众的使命。
这导致中西方悲剧冲突的激烈程度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弱小一方只能忍气吞声,西方悲剧则由于冲突双方力量相当,人物才会抗争到底。
所以中国悲剧让人感到人是世俗生活的部分,西方悲剧让人感到人是宇宙的部分。
(三)人物形象:中国悲剧人物形象多是市井平民,窦娥就是封建社会下层的小人物,而统治者是不会有悲剧性质的。
西方悲剧人物身份高贵,哈姆雷特就是王子,这是基于西方强烈的人文主义气息,所以悲剧可以无处不在。
(四)人物主体的被动性与自知自觉性:中国悲剧主体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和事件发展方向,窦娥就是被迫卷入冤案的代表。
西方悲剧主体会有强烈的自由自主意识,多用理性分析困境原因,哈姆雷特就用理性战胜爱情和亲情。
这就表现出中国人物的为他性质和西方人物的英雄主义情节。
(五)人物追求的价值不同:中国悲剧人物追求幸福感,即社会公平、家庭和睦、人生圆满等传统文化价值,窦娥想要的正是封建道德衷与节。
西方悲剧人物则追求存在感,哈姆雷
特用行动去证明存在改变现状。
不同的价值追求导致中国悲剧需用毁灭实现,西方用斗争实现。
三、悲剧冲突不同
(一)人物内心冲突:中国古典悲剧人物内心冲突来自两种社会伦理的夹缝感,冲突建立在社会现实中,且是外在情节悲剧,窦娥就处于善恶交织中。
西方悲剧则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且悲剧冲突由客观向主观移动,所以莎士比亚才特别注意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二)戏剧主题冲突:中国古典悲剧冲突多是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的交织,符合中国文化中阴阳对立走向平衡的性质,窦娥在善恶的漩涡中实现三桩誓愿。
西方悲剧则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忏悔表达挣扎的冲突,哈姆雷特的心理犹豫、行为踌躇而延误复仇计划,造成内心冲突的悲剧。
(三)冲突追求的价值:中国悲剧追求情节曲折,悲剧人物有理想色彩,冲突双方人物性格有单向性,窦娥就是纯粹善良的化身。
西方悲剧则是对立两面主动出击,且有一定联系,哈姆雷特追求人文主义,与现实克劳狄思为首的封建阵营产生冲突,导致互相残杀,双双毁灭。
四、悲剧结局不同
(一)形式:中国悲剧结局追求大团圆,极少忧郁感,让人感觉是命运的弥补,窦娥就在浪漫主义手法的掩护下得以平反,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属于中国式的带有安慰性质的喜剧结局。
西方悲剧则惯用大悲结局,从过程到结局全部痛彻心扉,哈姆雷特就是用死亡和毁灭的极端构建悲剧的崇高感和悲壮感,从而达到精神的永远胜利。
(二)原因:中国的道德判断战胜理智而缺乏对人的本质盘问,这就导致精神的自我麻痹而从生理上得到补偿的快感,矛盾就会得到转化。
西方由于基督教认为人死有灵,因此人们会把生死置之度外,必要时舍生取义,哈姆雷特身上就有一种绝不后悔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他死后,他的敌人也变为空白,代表了西方希望在斗争中重塑和谐的精神。
五、审美效果不同
(一)悲剧意义:中国古典悲剧的弃恶扬善给人道德劝诫,教化人们知足常乐,遇到不幸不喜不悲,用平和心态面对一切,窦娥就用死来成就孝道。
西方悲剧倾向于真理的探索,主人公具有冒险心理,哈姆雷特的悲剧实现了理智沉思,并带有强烈的真实感。
(二)美学风格:中国古典悲剧有中和之美,反映了中国人民中庸的生活态度,悲哀而有节制,无伤大雅,窦娥的悲剧实现了喜剧的效果,悲喜交加达到平静。
西方悲剧则用英雄主义的理想实现崇高,哈姆雷特让人由怜悯到崇高最后再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