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合集下载

2019版(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16】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解析)

2019版(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16】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解析)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2019.4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瓦莱丽·阿莫斯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冲突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叙利亚邻国,已经大大超出了联合国有关机构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原先预计的程度,迫使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必须大幅增加所需资金,以满足叙利亚难民日益增大的人道主义需求。

据此回答1~2题。

1.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其邻国,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A.自然环境B.经济C.气候D.政治2.若图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

当前叙利亚的人口迁移属于()A.B1到B2B.B2到C1C.A1到D D.C1到A1性别比是指某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即(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下图为某时期中国人口跨县迁移的年龄和性别比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A.少年儿童与老年迁移人口性别比较低B.跨县人口迁移使性别比变小C.25~52岁的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D.跨县迁移的性别选择不明显4.影响13~23岁的女性迁移人口多于男性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B.经济C.政策D.环境(2014·西安一模)读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B.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D.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6.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外来人口为主)和迁出人口柱状图。

2019届高三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5.2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含解析

2019届高三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5.2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六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2018·太原模拟)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据显示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B.农村劳动力以15~19岁年龄段为主C.农村的劳动力逐渐高龄化D.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2.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B.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交通条件改善D.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解析】1选C,2选D。

第1题,图中显示年轻人口的迁移率比重最大,年轻人口大量迁移,必然使农村劳动力高龄化。

第2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当前导致我国劳动力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收入差异。

(2018·潍坊模拟)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

据此完成3~53.1995年以来,该地区的人口( )A.数量持续增加B.一直以自然增长为主C.2007年数量最少D.2016年数量最多4.2004年以来,该地区( )A.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B.人口老龄化进程变慢C.出现大量失业人口D.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5.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大量技术人才外流B.生态环境恶化C.本地人口大量外迁D.产业升级与转移【解析】3选D,4选B,5选D。

第3题,影响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该地人口1995~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零,自然人口持续增加,但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从1995~1998年,人口不断减少。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提升作业十六5.2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提升作业十六5.2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Word版含解析

课时提高作业十六人口迁徙、地区文化与人口(2018 ·太原模拟 ) 读我国某地乡村劳动力不一样年纪段的迁徙率( 迁徙率是指必定地区一准期间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期间均匀人口的百分比 ) 柱状图,回答 1、2 题。

1. 图中数据显示 ()A.乡村劳动力的迁徙日趋低龄化B.乡村劳动力以 15~19 岁年纪段为主C.乡村的劳动力渐渐高龄化D.50~59 岁人口迁徙率变化幅度最大2. 乡村劳动力迁徙率上涨的主导因素是()A.乡村家产构造调整B.乡村基础设备逐渐完美C.交通条件改良D.城乡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分析】 1 选 C,2 选 D。

第 1 题,图中显示年青人口的迁徙率比重最大,年青人口大批迁徙,必定使乡村劳动力高龄化。

第 2 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徙的主导因素,目前致使我国劳动力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是城乡经济收入差别。

(2018 ·潍坊模拟 ) 人口净迁徙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准期间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以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 1995~2016 年期间人口自然增添率和净迁徙率变化。

据此达成 3~5 题。

086201273.1995 年以来,该地区的人口()A.数目连续增添B.向来以自然增添为主C.2007 年数目最少D.2016 年数目最多4.2004 年以来,该地区()A.经济发展速度连续降落B.人口老龄化进度变慢C.出现大批失业人口D.自然增添率逐年降落5.2013 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徙率降落的原由最可能是()A.大批技术人材外流B.生态环境恶化C.当地人口大批外迁D.家产升级与转移【分析】 3 选 D,4 选 B,5 选 D。

第 3 题,影响某地区人口数目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添和人口的机械增添。

该地人口1995~2001 年人口自然增添率向来大于零,自然人口连续增添,但人口净迁徙率小于 0,从 1995~1998 年,人口不停减少。

从2001 年开始人口净迁徙率向来大于零,所以该地长时间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固然2007 年后代口自然增添率小于零了,可是人口净迁徙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添率,所以该地总人口仍是在不停增添,直到2016 年,所以该地 2016 年人口数目最多。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六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课件湘教版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六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课件湘教版
十六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夯实】
(2020·河北联考)法国农场每年春季雇佣季节工的数量为20万,受新冠
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赴法国务农的海外劳工人数大幅减少。法国《巴黎人
报》评论称,若无法缓解“用工荒”,一些城市或将出现新鲜果蔬断供,民
众将面临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据此完成1、2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快速下降,可能由于农村家庭 ( ) A.消费水平上升,教育成本下降 B.经济收入不稳,平均收入下降 C.医疗保障提升,消费观念转变 D.农业收入上升,养老负担减轻
【解析】(1)选D,(2)选B,(3)选C。第(1)题,图示为农民工增速,不能判断 农民工数量,以及东部与中部居民收入差距是否缩小。我国外出农民工并没有 减少,只是增速放慢,说明东部沿海地区仍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收入仍较高。 农民工增速放缓,特别是外出农民工增速长期低于本地农民工增速,说明农民 工输出地(相对落后地区)能够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较原来增加,二、三产业的 比重增加。第(2)题,农民工一般没有稳定工作,收入波动大,需要储蓄以应 对收入的可能减少。子女教育、结婚生子等大额花费需要长期准备。生病住院 花费太大,以前农民长时间缺少完善的医疗保险。对于农民来讲储蓄不是为了 高消费,而是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5.武汉市 4 80
16
6.廊坊市 86 14
0
3.相对于天津,上海成为流入地排名第一的原因是 A.距北京更近 B.经贸更发达 C.交通更便捷 D.文化更接近
()
4.根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市最可能是 ( ) A.南京 B.郑州 C.西安 D.重庆
5.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三地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十五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解析湘教版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十五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解析湘教版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建议用时:45分钟2024年中国最新人口流入城市排名,深圳排名第一。

2011~2014年深圳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性别比为117∶100(性别比),而深圳诞生人口性别比为109∶100,而全国0~14岁性别比为118∶100,下图为深圳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对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于中部和东部经济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较小B.空间距离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向深圳迁移的主要阻力因素之一C.深圳对东部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强,可以推想,广州也是深圳主要人口迁出区D.文化差异是深圳外来人口东部、中部大于西部的主要缘由2.对材料中深圳人口性别结构合理的分析是( )A.为调整性别结构平衡,深圳政府应增加其次产业中对男性人口的吸引力B.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少于女性C.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多于女性D.深圳本地人口性别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人口性别结构合理【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深圳外来人口来源,相对于中部和东部,西部经济落后,经济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较大;西部地区距离深圳较远,交通不便,空间距离太远,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向深圳迁移的主要阻力因素之一;深圳对东部地区较发达城市人口吸引力较弱,广州经济发达,迁入深圳人口少;文化差异不是深圳外来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差异的主要缘由。

第2题,增加对男性人口的吸引力,会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深圳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性别比为117∶100,而深圳诞生人口性别比为109∶100”,依据深圳的人口性别比高于诞生人口性别比,说明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多于女性;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正常范围男性102至107之间,女性为100,深圳人口性别比不合理。

【方法技巧】用推拉力原理分析人口迁移。

迁入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等都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迁出地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劳动效率低等都是导致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

湘教地理一轮复习习题: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湘教地理一轮复习习题: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16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下图示意我国2012年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线性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A.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B.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C.北京迁入人口数量最多是因为北京经济最发达D.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2.关于黑龙江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B.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C.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少D.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A.20~24岁B.25~29岁C.30~34岁D.35~39岁4.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大幅下降B.死亡率迅速上升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5.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迁移与年龄段分布图,完成6~7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拆迁搬家在25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均匀分布B.工作调动以25~49岁年龄段为主C.随迁家属以65岁及以上年龄段为主D.学习培训以14岁以下年龄段为主7.这一时期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 )A.学习培训B.随迁家属C.工作调动D.务工经商下图示意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

读图,完成8~9题。

8.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A.迁入地选择广泛,全国分布比较均匀B.迁移目的地选择主要受距离影响C.以社会型迁移(拆迁、婚姻、投亲等)为主D.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失调,青年受高等教育机会低9.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有()A.降低社会抚养比B.劳动力短缺C.恶化人口性别结构D.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2019·济宁模拟)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

如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

据此回答1~2题。

1.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2.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如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高B.生态环境好C.交通状况好D.人口素质高4.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常住外来人口(指非本地户籍却居留于该地半年以上的外来省区市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从业人员主力军。

下表为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单位:万人)表。

据此完成5~6题。

5.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房价上涨过快B.人口老龄化C.经济水平下降D.产业结构调整6.2014年、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量较北京下降明显,是因为上海( )A.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北京低B.周边城市群发展较快C.房价上涨速度超越北京D.城市环境质量较北京差(2019·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如图为2000~2010年俄罗斯人口动态图。

读图完成7~8题。

注:自然增加数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人口增加数是自然增加数与迁移数的和;社会增加数是迁入数与迁出数的差。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19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2022广西河池检测)随着老工业基地的逐渐衰落,黑龙江省也从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逐渐转变为人口净流出地区。

下图示意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第1~2题。

1.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A.自然增长速度放缓B.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流动速度减慢D.死亡率不断提高2.黑龙江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区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恶化B.城镇快速发展C.生活成本高D.产业结构单一(2022浙江联考)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

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2011—2019年上海市()A.户籍人口减少B.人口总量下降C.常住人口减少D.人口迁入趋缓4.造成2011—2019年上海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变化B.产业转型升级C.城区面积扩大D.人口自然增长慢反向春运是和以往年轻人回父母家过年相反,由老人提前到子女工作地过年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反向春运客流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此完成第5~7题。

5.近年来,反向春运迁入增速最明显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西藏B.贵州C.浙江D.山西6.反向春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交通方式改善B.返乡成本增加C.家庭结构改变D.经济水平提高7.反向春运带来的社会效益有()①缓解春运压力②缓解大城市“空城”现象③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④缓解家乡人地矛盾⑤缓解春节用工难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8~10题。

8.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9.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10.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22山东济宁检测)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2013·崇雅模拟)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

读表回答1~2题。

1.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 ) A .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 .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
C .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 .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2.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质量的变化 B .地区间气候差异 C .经济收入的变化
D .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3·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
D .经济因素
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
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

读表回答5~6题。

A .韩国、泰国、菲律宾
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 .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 .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 .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 .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9~10题。

9.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0.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下图中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11~12题。

11.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人口一直在增长B.目前人口压力较大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人口只有迁入没有迁出
12.根据图乙信息推断,M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符合图甲中的()
A.甲线B.乙线
C.丙线D.丁线
二、综合题
13. 读下表,回答问题。

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说明:珠三角指珠江三角洲,两翼指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山区指广东省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材料2:“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据材料2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
C.东北地区是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无人口迁入淄博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1.C 2.A 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比较得出结论。

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净移民依然为负值,表明该地区依然是人口迁出地区。

第2题,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向环境较好的南部、西部迁移。

3.D 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

第4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5.C 6.A第5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
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第6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

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7.B8.C第7题,图中的纵轴表示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不难看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是负值,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是迁出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是人口迁入的趋势。

第8题,人口迁移解决了迁入地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有较大帮助。

9.D10.B第9题,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主要是工程移民;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都是受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影响;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主要是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第10题,一个地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过人口容量就会引发资源短缺,产生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11.B12.C图中显示甲曲线代表的城市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人口迁移差额率也较高,说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较高,则可能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M地区由早期的人口迁入地转变为后来的迁出地,与图中丙曲线一致。

13.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从整体特点和区域差异两方面分析说明。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积极意义”。

答案:(1)省际的区域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

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该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人口从外省迁入,尤其有更多的人口迁入条件更好的珠三角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人口净迁入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以及资金、技术和消费,促进迁入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14.解析:第(1)题,我国现阶段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第(2)题,判断时注意纵横坐标所示含义的不同。

第(3)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对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

第(4)题,解决农民工问
题,一要有序引导,二要就地转化,三要加强技能培训等。

答案:(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C
(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