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与评析《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与评析张建刚江苏省徐州市郑集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143一、诵读颁奖词,真情引入。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一段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猜猜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生:季羡林老人,我们曾学过他写的《夹竹桃》。
师:是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
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动着每一个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颁奖词,“未成曲调先有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激起他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寻找感动。
师:课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不作交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谁来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生:褪色。
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
“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
“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
“精瘦”,说明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
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
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
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天游峰的扫路人》获奖说课稿

(一)设置悬念,揭题激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3、分段朗读,概括文章大意。
(三)紧扣内容,解决问题
1、体会天游峰的“险”。
2、体会老人的“乐”。 3、体会作者的“情”。
(四)小结全文,整合提升 回顾全文,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精神品质。
(五)读写结合拓展应用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描写一个熟悉的人,要写 出他们的外貌特点。 2、“30年后,作家又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 的阶梯„„”根据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六)写字指导,养成习惯 1、把握难写字字体结构。
2、指导关键字的笔顺、笔画。
3、指导描红,书写紧凑。15 Nhomakorabea天游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资源开发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本节课描写了“我”在登 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 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 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反 衬扫路老人的特点。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 展现人物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的
扫路人
高
险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自信乐观 豁达开朗
评价要清楚、评价要有“度”、评价要有耐心。
课前工作的准备、课上资源的利用、课后资源的延伸。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主人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的生活态度。
小学语文公布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布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铝业学校董潇怡一、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诵体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爽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采纳“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诵、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明白得语言、体味语言、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诵体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爽朗的生活态度;培育学生对一般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学习描述人物的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爽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进程:1.创设情境: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学习天游峰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朗诵,使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登山游玩都望而却步,可有一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学生在学习时,要紧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什么缘故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但是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式上,要紧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述人物性格要紧确实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含反思苏教版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看法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 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特点及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看法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概括文意,质疑入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过渡:天游峰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合作探究,点拨引领。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出示:合作探究(一)与天游峰对话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1. 读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
把你的感受写于书上。
2. 沟通探讨:★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我们首先来观赏一下。
(出示天游峰图片2-3张,简洁介绍: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登峰顶,望云海,如同在蓬莱仙境,又似在天上神游。
故名天游峰。
)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怎样的?★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最终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2)能读出它的险吗?指名读,把我们的感受一起读出来好吗?(齐读)★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集体评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评课时间:2011年4月21日地点:二楼电教室参加人员:师大王老师、初中语文老师代表、小学全体语文教师评课过程:一、何书萍老师说课(一)说教材我选定的教材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它是一篇散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教学本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感知描写方法,并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品味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
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
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教学生字词,疏通课文。
(第一课时解决)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3.朗读人物对话,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品味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峻。
2、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我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想象说话、感情朗读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听课评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小学教师网_

《天游峰的扫路人》听课评课—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小学教师网校务资料规章制度教育法规教案计划教案总结卷面分析语文教案计划数学教案计划英语教案计划其它教案计划语文教案总结数学教案总结英语教案总结其它教案总结语文数学英语其它小学艺术教案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品德教案健康教育教案小学体育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教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美术音乐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s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教案a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新标准版三年级英语教案 pep版三年级英语教案冀教版三年级英语教案牛津版三年级英语教案新标准版四年级英语教案 pep版四年级英语教案牛津版四年级英语教案新标准版五年级英语教案pep版五年级英语教案冀教版五年级英语教案gogo版五年级英语教案牛津版五年级英语教案新标准版六年级英语教案pep版新标准版六年级英语教案冀教版新标准版六年级英语教案牛津版新标准版六年级英语教案一年级艺术教案二年级艺术教案三年级艺术教案四年级艺术教案五年级艺术教案六年级艺术教案一年级品德和生活教案二年级品德和生活教案三年级品德和社会教案四年级品德和社会教案五年级品德和社会教案六年级品德和社会教案一年级健康教育教案二年级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健康教育教案五年级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一年级美术教案二年级美术教案三年级美术教案四年级美术教案五年级美术教案六年级美术教案一年级音乐教案二年级音乐教案三年级音乐教案四年级音乐教案五年级音乐教案六年级音乐教案语文数学英语其它语文教案反思小学生作文趣味数学说课稿小学语文试卷小学数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其它试卷小学教师网 | 投稿本站 | 留言本站 | 加入收藏2018年3月15日星期二首页教案教案教案试卷教案论文教案资料学校资料班级工作计划总结教案下载最新文章《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案《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案《鲁班和橹板》第三课时教案《鲁班和橹板》第二课时教案《鲁班和橹板》第一课时教案栏目导航《月亮和云彩》教案反思(2018)|文章中心首页|学校资料|班级工作|教案论文|计划总结|教案教案|教师使用文|教案研讨|教案资料|小学试卷||教师培训|-您现在的位置:小学教师网 >> 文章中心 >> 教案资料 >> 语文 >> 语文教案反思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 >> 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听课评课精品教案资源点击下载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0 更新时间:2018-4-29-原文地址方法引领,让阅读更有效-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阅读最近的教案杂志,语文课堂教案有效性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评课稿《天游峰的扫路人》

情和智的和谐共生——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上的智慧和魅力吧!一、充满亲和力的导课,激发学生的热情。
课前孙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
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
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
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
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
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
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
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
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
小学语文公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铝业学校董潇怡一、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星期五听了南飞的雁的教研课,已作简单交流,感觉意犹未尽。
后又仔细看她的教案及两位老师的评课,课堂教学的场景仿佛又在眼前。
显然,南飞的雁准备这一堂颇费心思,因此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主要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体会扫路人的精神。
围绕这一目标,整堂课分两大板块:“走近天游峰”、“走近老人”。
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都采用“自学提示——合作学习——交流点拨”的方式展开。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较好的体现。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他们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自学时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天游峰高大险峻的特点”以及“老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等性格特征”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朗读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发言显得轻松自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学前的“提示”和自学后的“点拨”。
比如在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时,教师两次运用了投影图片把山路如“银丝”抛下以及“层层叠叠的石阶”的镜头呈现在学
生的眼前,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动情了。
再如对“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和“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两处句末标点的推敲,还有对“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和“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的点拨,都能够引发学生透过文本进行深度思考。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较为圆满地实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
听课以后,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中:
一、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上学生抓住了一个比喻句“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体会到天游峰的“高”、“险”。
为什么把“石梯”比作“银丝”呢?“飘飘悠悠”、“风一吹就断掉”该如何理解呢?这个比喻句很妙,值得琢磨。
教师着重抓住“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大约相当于30层楼梯的高度,引导学生体会山之高。
用意没错,可是这样的体验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好像没有多少真切的体验。
(写完以上文字特意到教学楼的楼梯上走了一遭,教学楼每层楼梯约20个台阶,天游峰“一上一下”,相当于爬了一幢90层的楼房。
一般农村的学生最多爬二、三层楼,恐怕没有多少“累”的体验。
)课堂上教师两次用了图片,效果也不错,但我觉得同“图片”相比,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比如“顶天立地、层层叠叠”等词语是直接描写,而“好不得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词语是通过游人的表现侧面烘托,这些词语都要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体会,在屏幕上直接用“红字”凸出提示,学生就少了与文字的亲密接触,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显然是不利的。
二、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
这个问题充满了矛盾。
教师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学生最终的答案又是什么?很容易模棱两可。
我的想法是不妨分两个层次理解:
其一:在旁观者(作者)看来老人的工作应该是“累”的!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学生一读就明白了。
其二:在老人自己看来,在天游峰扫路的工作“不累”!1.“每天负责打扫”,天天锻炼,身体健康,不觉得累。
2.“扫一程,歇一程”,劳逸结合,不觉得累。
3.“离不开”“好山好水”,热爱天游峰,热爱工作岗位,为游人服务,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不感到累。
……
“累”与“不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理解“累”不难,但体验到“不累”不容易——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追问其实就是在叩问人生的不同境界啊!
三、老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学生的手头一般都有《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诸如“自强不息、豁达开朗”之类的词语,学生都能脱口而出。
学生有了“靠山”,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就会缺乏深入的阅读体验。
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的时候,我总感到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好像不够。
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阅读应付考试绰绰有余,因为试卷上呈现的都是“标准答案”。
但是,这样的阅读显然不能造就真正的“读者”!除了要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度对话”的情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的“纵深地带”,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思想,读出自己,读出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得到磨练与提升。
以上文字,只是个人的直觉思维所得,有所偏颇在所难免。
值得思考的问题肯定还有不少,愿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