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连云港)[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连云港)答案: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
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
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
自号“东皋^⑤子”。
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
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
③凫:野鸭。
④莳:移植。
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②日.与对酌()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绩爱其真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答案】遂/相近/结庐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翻译:【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
(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
(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家。
(二)阅读《晋文公攻原》,回答下列问题。
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一)(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一)一、(2021-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
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部分(湖北地区)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部分(湖北地区)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荆:指楚国。
②舍人:左右亲近的人。
少孺子:年青人。
③丸:弹子。
④附:同“跗”,脚背。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怀.丸操弹怀:怀藏B.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子:对人的蔑称C.黄雀延.颈延:伸长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务:务必,一定2.下列各项中,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C.令以责之.里正。
(《促织》)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乃罢.其兵”不同的一项是A.昂.其直,居委奇货。
(《促织》)B.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C.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D.吾从而师.之。
(《师说》)4.下列各项中,对文言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B.本文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的危险。
C.舍人怀丸操弹的目的是防止园中悲剧的发生。
D.文中对蝉、螳螂、黄雀的描写简洁而又生动形象。
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参考答案1.B 2.B 3.D 4.C5.螳螂曲着身子,弯起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旁边(守候)。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
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
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
夫以巧璠之玳,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
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
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
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扬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节选自《盐铁论·卷二·晁错》) 材料二: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
可不谓愚乎?彼错者为申韩之学锐气而寡恩好谋而喜功之臣也。
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锐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固以知宠之矣。
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
彼挟其君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
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
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乃谓之愚。
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
东诸侯之势诚强矣。
强而骄,骄而反,其理也。
然而,束之而使无骄,御之而使无反者,岂固无术耶?而错之策曰:“削之、不削,皆且反也。
削之,则反速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
”是错之术无他,趣之以速反而已。
错之所谓祸小者,以吾朝削其地,而暮得其民也。
安有数十年拊循之民,一旦而遂不为之役也?吴王所发五十万之众者,皆其削郡之民也。
连七国百万之师西向而图危关中,乃曰祸小者,真愚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晁错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单招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单招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每题5分,共20分)《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 请解释文中“政通人和”的含义。
2. “百废俱兴”中的“百废”指的是什么?3. “增其旧制”中的“旧制”指的是什么?4. “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和“骚人”分别指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每题5分,共20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如何解释?6. “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如何解释?7. “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指的是什么?二、文言文翻译(共30分)8.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10分,共20分)(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文言文。
(1)我今天很高兴。
(2)他昨天去了图书馆。
三、文言文写作(共30分)10. 根据《岳阳楼记》或《桃花源记》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文中所描绘景象或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政通人和”意为政治清明,人民和睦。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译文)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译文)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6—9题。
(共19分)(1)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
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
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
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
”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第一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

第一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课内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节选自《论语·先进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帽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陪侍,陪站在尊长身边。
《论语》中单用“侍”,指孔子坐着,弟子站着;“侍坐”指孔子和弟子都坐着。
B.饥馑:泛指灾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8题。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析、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
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分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
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①。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变不能夺之矣②。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③,上踞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①庄助:吴人。
②贲、育:古勇士陈贲、夏育。
③青:即卫青,平阳人,以出征匈奴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上退,谓左右B.数犯主之颜色C.中二千石来拜谒D.其见敬礼如此2.对加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辅佐、帮助)B.麾之不去(到……去)C.上或时不冠(帽子)D.使人可其奏(可以)3.对加线的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士亦以此不附焉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③且已在其位④病且满三月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黯)使人可其奏B.蚡不为(二千石)礼C.宁令(天子)从谀承意D.(黯)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容人之过——犯了不能容人的过错。
B.然好学,游侠,任气节——然而他喜欢治学,结交游侠,放纵气节。
C.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然而汲黯见田蚡,却不曾行过拜礼,经常只是作揖而已D.群臣或数黯——群臣中有人数落黯犯主之颜色的次数。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汲黯秉正敢言、深为朝廷群臣所敬畏的一组是 [ ]①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④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⑤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A.②④⑤B.①③C.③④D.①②⑤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汲黯刚直不阿,遇事好犯颜直谏。
B.文中说,古代有许多能与国家共患难的忠臣,他们中很多就是近乎汲黯的人。
C.汲黯体弱多病,武帝曾多次特许他在家养病,但最终他的病还是不能好。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汲黯是很受武帝器重的。
8.翻译下列句子: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②虽自谓贲、育变不能夺之矣答案:1.C(A左右的人;B脸色;D敬意、礼待)2.A3.B4.D(A应为“武帝”;B“为”是动词,其后无省略成分;C应是“我们”〈“群臣”〉一类)5.C(A应为“不能容忍别人之过”;B“放纵”应为“讲求”;D应为“群臣中偶有一人责怪汲黯的憨直”。
或,不定指某一人。
数,指责,埋怨。
)6.B7.B(应是“至于汲黯,也就是近乎这样的臣子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
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椽属共考案①楚狱②。
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候耿建、朗陵候臧信、护泽候邓鲤、曲成候刘建。
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
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
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
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
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四候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
”帝怒骂曰:“吏持两端。
”促提下。
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
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
”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
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
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
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
臣今所陈,诚死无悔。
”帝意解,诏遣朗出。
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略有改动)【注】①考案:审处。
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
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
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
③显宗:汉明帝刘庄。
④陷入:定罪判刑。
⑤物色:指形貌、模样。
⑥大故。
大事。
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之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B.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C.不敢多污染人D.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2.对加线的实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冀以自明(希望)B.故未敢时上(时间)C.左右方引去(拉)D.咸共言妖恶大故(全都)3.对加线的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谒者守侍御史②无敢以情恕者③专为忠、平所诬④谁与共为章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故(建等)多有虚引B.左右方引(帝)去C.小臣不敢欺(陛下)D.陛下问(政事)以得失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所连及——凡与楚王案件有点牵连的人B.无敢以情恕者——谁也不敢为了私人交情而宽大处理C.臣见考囚在事者——我看到那些审讯囚犯的人D.臣今所陈,诚死无悔——我今天说的这番话,就是死了也绝不反悔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②乃上言建等无奸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④是以考一连十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③⑤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
皇上知道了非常气怒,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
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
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1.C(古指连累)2.B3.D4.C(A应为“忠、平”B应为“寒朗”D应为“公卿”)5.B(“以情”,按照实际情况,参看《曹刿论战》的“虽不能察,必以情”)6.B(②③句都写寒朗秉公执法的表现)7.A(汉明帝不是因知道忠、平供词牵连四人而发怒,也并未“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
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众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
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
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
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选自《三国志·蜀志·蒋琬传》)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应答时:经常B.杨敏曾毁琬毁:诋毁C.作事愦愦愦愦:糊涂D.坐事系狱系:拘囚2.下面是对本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琬”即蒋琬,三国时蜀国大臣,继诸葛亮为丞相。
B.“诚非及前人”的“前人’,这里指前任丞相诸葛亮。
C.“主者请推治敏”的“主者”指皇上刘禅。
D.文中“或”、“众人”都是朝中大臣。
3.有人陷害杨戏,说杨戏不回答蒋琬问话是______________,而蒋琬认为不回答是______________;蒋琬自认为愦愦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
B.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所以只好沉默不语,这正是杨戏的耿直啊。
C.主者重据听不推——主管的官吏重事实证据才不去追究。
D.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蒋琬无所适从,杨敏得以免除重罪。
5.用下列名句概括蒋琬的性格,不当的一项是[ ]A.严以律己,宽以待人B.忠厚爱人,雅量过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宰相肚里能撑船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蒋琬作为丞相,与杨戏谈话,杨戏却有时不理,有人构陷说这是慢上,蒋琬却称赞杨戏性格耿直。
B.蒋琬在属下杨敏诋毁自己做事糊涂时,不仅不生气,反而自认为做事糊涂,对犯罪的杨敏能公正从宽处罚。
C.本文写一件事,通过东曹掾杨戏和督农场杨敏联合反对蒋琬,反衬蒋琬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
D.本文写了两件事,主要都是通过人物对话,通过对立面的衬托,显示了蒋琬宽宏、忠厚和雅量过人的风度。
1.A(“时”为“有时”)2.C(“主者”为“主管官吏”)3.(“戏之慢上”;“戏之快矣”;“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4.D(正确译文:蒋琬心中却毫无个人亲疏恩怨……)5.C(文中蒋琬并没有让别人干他所不愿做的事)6.C(本文写了两件事,且杨戏与杨敏并未联合反对蒋琬)(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1—5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
师事郑玄。
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
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