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 弊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答案详细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
民无遗力,国不过费。
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
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
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

阅读下⾯的⽂⾔⽂,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成,下愚虽教⽆益,中庸之⼈,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三⽉,出居别宫,⽬不邪视,⽿不妄听,⾳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版,藏诸⾦匮。
⽣⼦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颜⾊,知⼈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则⽌。
⽐及数岁,可省笞罚。
⽗母威严⽽有慈,则⼦⼥畏慎⽽⽣孝矣。
吾见世间⽆教⽽有爱,每不能然。
饮⾷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复制之,捶挞⾄死⽽⽆威,忿怒⽇隆⽽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然”是也。
俗谚⽈:“教妇初来,教⼉婴孩。
”诚哉斯语!凡⼈不能教⼦⼥者,亦⾮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不忍楚挞惨其肌肤⽿。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汤药针艾救之哉?⼜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乎?诚不得已也!王⼤司马母魏夫⼈,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时,为三千⼈将,年逾四⼗,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学⼠,聪敏有才,为⽗所宠,失于教义。
⼀⾔之是,遍于⾏路,终年誉之;⼀⾏之⾮,掩藏⽂饰,冀其⾃改。
年登婚宦,暴慢⽇滋,竟以⾔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云。
⼈之爱⼦,罕亦能均,⾃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选⾃《颜⽒家训·教⼦第⼆》有删节)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凡庶纵不能尔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翻:反⽽C.当以疾病为谕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云衅:涂抹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法和意义都相同的⼀项是()BA⼀⾔之⾏,遍于⾏路饮⾷运为,恣其所欲⾂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故列叙时⼈,录其所述DC诚不得已也 ⽗母威严⽽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某所,⽽母⽴于兹11.下列各项对⽂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项是()A.作者主张对孩⼦的教育应及早进⾏,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颜⾊,知⼈喜怒”时,“便加教诲”,⽽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
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
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
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
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方之。
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
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
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
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
二年春二月,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
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
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救。
三年春三月,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
季兴大败,请和。
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
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
”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
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高从诲性有明远,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
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
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
”遂固请退居。
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口雕耗雕:凋敝B.季兴大治战舰治:治理C.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权:暂代官职D.悉以政事属孙光宪属:托付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B.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C.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D.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
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医衡勒学而无烛邻舍有烛

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医衡勒学而无烛邻舍有烛【题目】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及。
②穿壁:在墙上凿洞。
③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邻舍有烛而不逮B. 匡衡勤学而无烛C. 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 学而时习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书映光而读之B. 资给以书C. 人多以书假余D. 以中有足乐者【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___________,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答案】【1】(1)借(2)回报【2】D【3】D【4】抓住“怪”“愿”关键词。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够借得你拥有的藏书读。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此题的“资”:借。
“偿”:回报。
【2】试题分析:采取排除方法:D项“学而时习之”的而是顺接连词。
而前三个都是逆接(转折)连词。
【3】试题分析:采取排除方法:D项“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是“因为”之意。
前三个都是“把”的意思。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0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
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亦臵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
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
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②眊眊:昏乱,糊涂。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
”公曰:“此某所为文。
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
比去,问其所之。
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
公曰:“不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功课,学业。
④兼: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哆嗦,打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语曰语:告诉
B.非假手也假:虚假
C.惶惶欲去去:离开
D.亦不示人示:给……看
2、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问其所之
A.其如土石何
B.曾益其所不能
C.其一贫,其一富
D.不若人有其宝
3、下面对本文书生形象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虚荣浅薄
B.不学无术
C.不知悔改
D.虚心求学
4、请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
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