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心脏和血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心脏和血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心脏和血管》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心脏和血管在人体内的作用;3. 能够描述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疾病及预防方法。

二、导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管的种类和作用;3. 心脏和血管的协调工作;4. 常见的心脏和血管疾病及预防方法。

三、导学过程: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胸腔中央。

它主要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房和心室通过心瓣相连,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心肌是心脏的主要组织,卖力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血液循环。

2. 血管的种类和作用:人体内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的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的毗连点,起到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的作用。

3. 心脏和血管的协调工作:心脏和血管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了循环系统。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形成闭合的血液循环。

4. 常见的心脏和血管疾病及预防方法:心脏和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

预防这些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体检并及时治疗。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了解了心脏和血管的协调工作原理,掌握了常见的心脏和血管疾病及预防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脏和血管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脏和血管疾病的发生。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与血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与血管》教学设计
3.认识心脏的构造。
4.实验探究心脏的运动。
5.认识血管的分类。
6.学生自学有关心脏和血管作用的资料。
7.学生画出人体血液循环简图
通过课件、实物模型及模拟试验,学生充分感知心脏和血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老师的由扶到放,学生交流,共同探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聚光灯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的视频和音频
播放微视频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走到学生跟前,拿起他的手腕,模拟中医诊脉的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谈话导入。
创设中医诊脉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课件
二、探究活动
认识心脏和血管的基本常识。
1.对血液循环的总体认识
2.认识心脏的形状和位置。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与血管》教学设计
学校
设者
学科(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章节
第一单元第三课《心脏和血管》
学时
1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亲身经历体验、查阅和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认识心脏和血管及其作用,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学以致用,知道用知识保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是:知道心脏和血管的基本常识;教学难点是: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它们。我计划充分运用微视频及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结合实物模型和实验探究,进行有效突破。
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讨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遵循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体内容的秘密》第三课时《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下册《人体内部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心脏和血管》。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了解了我们的身体、身体需要的营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带领学生继续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教科书以简活的文字提示了学生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长胶管、漏斗、秒表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活动一: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测试脉搏活动。

引导学生主要测试人在静止、轻微运动、制烈运动等状态下的脉搏。

二是探究脉搏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脉搏的产生是由心脏跳动引起的。

活动二:找-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探究心脏的位置,了解心脏的形状、结构。

二是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

利用人体血管分布示意图观察,知道以心脏为中心,血管呈放射状发散向全身各处,越往身体末端,血管越密集,血管越细微,形成网络结构。

三是总结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

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间接的,引导学生从课前搜集的大量资料中认识心脏和血管的有关知识。

第三部分自由活动。

首先通过心血管患者的图片,提示了高血压、心脏病、项脉硬化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然后通过科学饮食,参加体育锻炼、拒绝烟酒等图片让学生明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因此要合理安排饮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二是“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

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自由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

“测一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心跳,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课外更多地关注心跳和血液循环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它们。

2.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了解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血管和心脏教案

血管和心脏教案

血管和心脏教案血管和心脏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学问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依据现象合理猜测,能够利用简洁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学问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预备:1、模拟心跳试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2、多媒体课件;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听诊器,老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通过同学的沟通,引入本课讨论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2、同学沟通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

依据沟通状况,引入下一环节:熟悉心脏。

【通过让同学思索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讨论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铺张时间,又能激发同学的爱好,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熟悉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依据同学已有阅历先让同学猜想位置,在猜想中发觉问题,老师引导同学: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沟通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

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同学猜想,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终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样子。

同学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测,符合学校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对比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

摸摸有什么感觉?同学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

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悄悄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同学用听诊器听心跳。

同学沟通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同学清楚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同学对这个试验的爱好很深厚,但肯定要给同学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的试验。

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管》教案 (2)

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管》教案 (2)
3)哈维的猜想中说到血液在全身沿着一条闭合路线作循环运动,这条路线我们把它称作“血管”。
4)认识静脉、动脉、毛细血管。
四、练习
五:总结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我们要勤锻炼,好好保护我们的心脏。
2)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喊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3)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肺。
二、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有紧张的时候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去了趟湘潭县中医院看中医,你知道中医是怎样给老师看病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中医又是怎样给老师把脉的?你摸到了什么?你知道脉搏是由谁引起的吗?
三、呈现
1、认识心脏
师:脉搏跳动到底是不是由心脏引起的?要想了解这个知识,我们先来认识心脏。
1)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出心脏在人体的具体位置。
2)观察心脏,并说说心脏位置在哪里,大小如何?
3)认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组成的,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血液是如何流动的?
心脏在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正因为如此,心脏才能让血液流到全身各处,那血液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讲述古罗马医生盖伦的想法。
1)验证盖伦的理论。(用实验证明,并计算1分钟和1小时心脏输出的血量是多少?)
2)阅读课本11页的资料卡片,并让学生回答哈维的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以及他的预言。
教学内容:
2、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明白血液循环。
情感目标:2、意识到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学会珍惜生命;团结合作
教学重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理解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心血管健康。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2、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心脏和血管的模型、挂图。

2、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心脏和血管健康的关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心脏和血管。

(二)新课讲授1、心脏的结构展示心脏的模型和挂图,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讲解心脏的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以及它们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2、心脏的功能讲述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

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让学生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3、血管的类型展示血管的图片,介绍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让学生观察三种血管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比较它们的差异。

4、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动脉:管壁厚、弹性大,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静脉:管壁薄、弹性小,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管径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薄,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5、血液循环的途径结合动画和图片,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案:如何科学地教授心脏和血管?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案:如何科学地教授心脏和血管?

心脏和血管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为保证同学的健康,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在教学中加入了心脏和血管相关知识。

如何科学地教授心脏和血管,是每位科学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探讨如何科学地教授心脏和血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通过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历,我们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位置、形状、结构和功能。

2.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3.了解一些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如饮食、运动等。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心脏和血管相关的健康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同学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中一些方法包括:1.直观感受法小学五年级的同学对于具象化、直观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让他们亲自感受心脏和血管的位置、形状、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可以请同学在阶梯上不同高度上单脚跳跃,再尝试双脚跳跃,让同学们感受心脏的承担的工作量的不同。

还可以利用心跳仪、听诊器等工具来让同学们观察、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和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2.互动探究法探究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发问、提出学习目标、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把不同温度的水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中,让同学们观察水的量和速度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研究血液的黏度和流速的关系。

3.娱乐教育法游戏化教学是一种趋势,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爱玩的天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达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效果。

例如,让同学们在班级内组成小组,进行心率比拼,并且可通过计时器在规定时间内记录下获胜小组的心率数。

以上三种方法,我们可以交替运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十分详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案,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聪明

十分详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案,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聪明

❗️【提醒】本文为文章,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能说出心脏的位置2、理解血管是人体内各种物质运输的通道,体验血管的发胀和收缩的情况3、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流动规律,知道为什么血液要循环4、学习如何保持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二、教学内容:1、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作用(1)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能将氧合血和未氧合血分别运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2)血管则是人体内各种物质运输的通道,它们将氧合血和未氧合血自心脏向外输送,随后再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由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

2、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位置(1)心脏是一个大而厚实的肌肉,大致呈椭圆形,位于胸腔的中央稍稍向左侧。

(2)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将氧合血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自各个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起到连接动脉和静脉的作用,也是各种物质交换的场所。

3、心脏和血管的循环过程(1)心脏的循环过程:心脏的收缩会将氧合血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关键是心房和心室的协调工作。

(2)血管的循环过程:由于大部分的毛细血管是构成肺组织的,所以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会通过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4、心脏和血管的保健方法(1)多运动:可以保持心肌的健康,提高心肺功能。

(2)控制饮食:减少甜食、肥肉、腌制品等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鱼肉等健康食品。

(3)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等卫生措施可以防止疾病传染。

(4)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控制情绪的波动等可以减轻压力,有助于维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三、教学方法:1、板书法:要求孩子学会理解并画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位置。

2、动手做法:组织孩子们制作一个可模拟心脏扑动和血液流动的模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3、比较法:通过对健康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较,让孩子们初步认识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或讲述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管》
课型:解暗箱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一次性输液管(中间部分)、红色的水、五色无色的水、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彩色图片、彩色粉笔;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我们中国的中医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诊断方法讲究望、闻、问、切,同学们知道都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1:望,就是看看病人的气色。

生2:闻,就是闻一闻病人发出的气味。

生3:问,就是询问病人的病情。

师:那有谁知道“切”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搭脉。

师:你们会搭脉吗?(学生自己试着搭脉,很多姿势不正确。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搭脉的正确方法。

首先伸出我们的左手平放在桌上,露出手腕,然后伸出右手中间的三根手指,放在左手手腕横纹处的外侧。

感受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感觉到一跳一跳的。

生2: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跳动的是脉搏。

那你们认为脉搏的跳动是由我们身体中的什么器官的活动引起的吗?
生:心脏的跳动。

师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二、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心脏的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左侧,形状像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让生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

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感受心脏的跳动。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

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师:我们用手可以感觉到心脏也是一跳一跳的,想不想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生:想!
师:用什么器械能帮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呢?
生:听诊器。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听诊器,每组两个,请同学们轮流用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或者同学心跳的声音。

谁会使用听诊器?
让一位学生示范听诊器的正确用法。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

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师:比较心跳和脉搏跳动的规律和声音,你有什么发现?
生1:心跳的规律和脉搏的跳动是一样的。

生2:这可以证明脉搏的跳动就是心脏的跳动引起的。

3.认识心脏的结构
师:你们知道心脏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吗?分为几部分?
生讨论后,根据自己课前的收集资料和预习说出心脏四部分的名称: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师:你先猜一猜在心脏的空白构造图上,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的正确位置。

(发给每个小组,试着填一填,并汇报展示。


师:归纳心脏内部的构造,并利用彩图在黑板上标出心房和心室的位置。

【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心脏的构造。


(二)认识血管的分类及作用
1.了解血管。

师: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
生:是为了把血液传送到全身各处。

师:血液是通过什么在身体中流动的呢?
生:血管。

2.认识血管的种类及作用。

师:对,血液正是通过血管在身体中流动的。

那么我们刚才摸脉搏是摸到的血管你知道是什么血管吗?
生:动脉。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动脉,动脉是从心脏流向身体各个部位经过的血管,都能用手感觉到它们在跳动。

除了刚才我们在手腕处感受到了有血管,你用手摸摸看,我们身体的那个部位还有动脉血管?(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尝试。


生1:我在脖子的两边摸到了动脉。

师:那叫颈动脉。

生2:我还在大腿那里发现了动脉。

师:动脉多数处在我们身体的内侧。

师:除了动脉以外,我们身体里还有一种血管,就是当我们生病时,需要输液时,针头插入的手背上的血管,摸不到跳动,能看到是青色的,这种血管叫静脉,有时我们会称之为“青筋”,是血液从身体各部位流向心脏所经过的血管。

师:找找身体哪里还有明显能看到的静脉?
师:当我们不小心划破手指时,也没看到有明显的血管,却很快就能看到流出血来,这说明什么呢?
生:有毛细血管。

3.师出示课件,让生了解血管的分类及作用。

(三)模拟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1.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血液是靠心脏的跳动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那它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实验。

(每组都提前摆好了试验用的培养皿,红色的水,塑料针管。


2.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要求。

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培养皿,塑料管,红色的水。

实验过程:
把塑料管的两端分别放在两个培养皿内,用力捏紧中间的粗管部分,然后松开,反复几次,仔细观察:
1.当捏紧塑料管时,红色的水的流动位置是怎样的?
2.当松开塑料管时,红色的水的流动位置又是怎样的?
通过实验,你能推想出心脏是怎样推动血液在身体里循环流动的吗?
3.学生开始实验,师巡视。

4.汇报。

师:我们挤压塑料管时相当于心脏在收缩,松开时相当于心脏在舒张。

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

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师生共同归纳:当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师在心脏结构图的旁边板书上三种血管的名称)
5.课件展示心脏跳动时血液、血管的关系视频。

【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了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模拟心跳,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分别让学生测出自己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下的心跳次数,并讨论原因。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

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

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了解心脏的保健
师生谈话: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心脏好比发动机,从胎儿开始一直到生命终止,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

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就无法输送,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就排不出去,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既然心脏这么重要,那么关于心脏和血管的保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送给大家吗?
学生交流。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
观看视频。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构造和作用,了解了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课后,请同学们给不同年龄段的人测脉搏,想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板书设计
3.心脏和血管
心脏:胸腔左侧,倒梨形,分四个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