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学习个人认知整理
唐诗宋词学习心得

唐诗宋词学习心得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学习唐诗宋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学习心得:
1. 熟读经典:首先,要多阅读经典的唐诗宋词,如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等名家的作品。
通过反复阅读,可以熟悉他们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2. 听课讲义:参加相关的课程或者听讲座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专业的老师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背诵:背诵是学习唐诗宋词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背诵,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4. 品味韵味:唐诗宋词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品味其中的意境和韵律之美,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5. 创作实践:学习唐诗宋词不仅仅是欣赏和解读,还可以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深入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
可以从题材角度出发,创作与现代社会相关的诗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作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习唐诗宋词需要耐心和毅力,要多读多练多品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唐诗宋词的海洋中体会到更多的美与智慧。
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第一篇: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古典诗词,对我而言,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因为我们从年纪很小开始就接触古典诗词,所以积累到现在,学习的古诗词也是不少的。
但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学习诗词的内容,所以对其中某一些真谛的理解,还是很欠缺的。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我们都会从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
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诗词心得体会(10篇)

诗词心得体会(10篇)诗词心得体会篇一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词之美与魅力。
诗词的世界宛如一席丰盛的盛宴,让我津津有味,领略着其中的韵味与情趣。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宋词三百首》时,我对于宋代词人生活境遇的描写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宋词的字字珠玑、句句入扣也让我更加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宋词中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词牌、婉转动人的歌词、含蓄深情的意境,都展现出了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词给予了我对于生活的冥思和思考。
读诗词,就仿佛与古人对话,感悟着他们笔下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
例如,读杜甫的《登高》一诗,我仿佛置身于那高山之巅,陶醉在山水的美妙中,思考着人生的哲理。
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好世界,不禁令我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那份珍视生命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诗词唤起了我情感的共鸣。
每当我深情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仿佛触摸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到了他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到了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力量。
正是这些情感的共鸣,让我对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最重要的是,诗词的学习与创作,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我学会了欣赏、品味和创作诗词的基本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每当我在写作诗词时,我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那种独特的创作快感。
写下一首自己的诗词,就仿佛在创造和塑造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美丽世界,这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是无法言喻的。
综上所述,学习和欣赏诗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诗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于生活和美的热爱,也启迪了我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写作诗词,我也学会了准确表达和艺术创造的技巧,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
诗词课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这次诗词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诗词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诗词之美,在于意境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意境,那种朦胧、含蓄、深远的意境,让人陶醉其中。
在诗词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它来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观察,对情感的抒发。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句,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二、诗词之美,在于音韵诗词的音韵美是它独特的魅力之一。
在诗词课的学习中,我了解到,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都是构成音韵美的重要因素。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句中的平仄、押韵都非常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句的节奏感强烈,富有韵律美。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诗词音韵美的重要性,也更加欣赏诗词的音韵之美。
三、诗词之美,在于情感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它传递着诗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在诗词课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诗词情感的丰富多样。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些诗词,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四、诗词之美,在于哲理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以启迪,使人深思。
在诗词课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诗词哲理的丰富性体现在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如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古诗词心得体会范文

古诗词心得体会范文古诗词心得体会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通过欣赏、吟诵和研究古诗词,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受益良多。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享一些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心得。
一、韵律之美古诗词的韵律美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古人运用音韵的变化和节奏的起伏,使得诗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抒发,我深刻认识到韵律之美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的重要作用。
古诗词的韵律美让我感受到一种恬静、舒适的心灵状态,宛如置身于山川河流之间、草木清新之中。
在我们欣赏某首古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其中每一个音节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组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每一个音节都完美地契合了整首诗的意境。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二、意境之美古诗词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象描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
作为读者,我们要通过琢磨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常常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穿越时光,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深邃的情感和意蕴。
以《登鹳雀楼》为例,诗人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而充满力量的句子,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娓娓道来。
阅读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大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
三、情感之美古诗词凭借着其浓郁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友情、亲情、乡情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追求。
古人的情感真挚、深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有时读到一首情诗,仿佛是听到风轻轻地吟唱,感受到恋人之间温柔绵长的情意;有时读到一首咏史之作,仿佛是穿越到历史长河中,与英雄志士共同追求民族复兴的壮丽画面。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展示了作者骨子里的对家国、对官场的忧思和人情冷暖的感怀。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古诗学习篇1我从四个方面谈学习的个人体会:一.诗词的格律首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我们如果写格律诗,既然标了律绝,就要遵守格律诗的规格要求,不守规矩,不成方圆。
有的人说,格律不可以过分遵守,差不多则可,我不太明白,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当然,一个字或词在无法用其他字词更换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立意方面,不可以因辞害意,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静夜思》等。
以前,我也在这方面不太注意,后来,写完一首诗以后,自己反复读,才真正感觉到了抑扬顿挫的美,有的诗,写完了,如果不遵循平仄韵律,读着拗口,没有此起彼伏的感觉,这些大家以后试着去切身感觉一下吧。
所以我们尽可能去遵守格律上的要求,符合格律,不要因此而误导初学者,写一些不伦不类的格律诗,不过也可以不标律绝,古风也有好的诗词,像《诗经》等也是一大宝典。
要学好格律,首先要知道中华新韵,平水韵,格律诗词的替,粘,对,这里的内容很多,虽然不是很深奥,也需要下一些功夫,特别是学水韵,入声字的认识相对麻烦一些,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二,诗词的炼字诗词鉴赏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词的炼字犹为重要。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
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说到诗词炼字,大家都可能想到贾岛写诗词“推敲”。
想想到炼字的重要。
例如: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古诗词学习心得

古诗词学习心得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启示和收获。
下面是我对古诗词学习的心得体味。
首先,古诗词学习需要注重对诗词的理解和解读。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在阅读一首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从字面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隐含含义。
这需要我们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其次,古诗词学习需要培养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妙的语言之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参观古代文化遗址等方式,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惟独真正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才干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此外,古诗词学习需要注重对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
了解这些背景和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史书、传记等资料,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此外,古诗词学习还需要注重对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点的研究。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之美而被世人称赞。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子细研究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点,如平仄、压韵、对仗等,以及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最后,古诗词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和创作。
惟独通过实际的写作和创作才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摹仿,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作一些自己的古诗词作品,来体验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方式。
总之,古诗词学习是一项充满魅力和挑战的任务。
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欣赏、背景了解、写作技巧研究和创作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妙之处,进一步宏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诗词与自我认知探索作品中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追求

古代诗词与自我认知探索作品中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追求自古以来,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承载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追求。
通过欣赏古代诗词和探究其中蕴含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人生。
首先,古代诗词作品中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写人物情感以及表达社会情态来展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他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另外,苏轼的《赤壁怀古》通过回忆曾经辉煌的历史场景,让他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些作品中的自我意识不仅是诗人思想的自由流露,更是对生活、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其次,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人生追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诗词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探索,通过对诗词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理解古人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了他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渴望能够登上高楼,俯瞰世界的壮丽景色。
另外,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则抒发了对光阴流转不息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忧伤。
这些作品中的人生追求既是对世俗意义的拒绝,又是对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的欣赏与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追求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
其次,古代诗词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表达自我意识之余,也常常通过描绘内心世界的矛盾、迷茫和自我认知的追求,呈现出复杂的个体心理。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一诗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感受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
杜牧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比,凸显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引发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疑问与自我认知的探索。
类似地,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诗中则表达了对于爱情与人生的痴迷与追求,通过自我意识的揭示,展现了自身的个体特质与内心的独特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笔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的认知记录
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基础,是完全抛弃现代汉语(俗称“白话”)这个大环境的,它是需要且一定要学习古汉语(俗称“文言”)才能够体会其中真意的。
为什么我说要抛弃现代汉语呢?其实还是因为现代汉语起源问题。
现代汉语起源,一般我们认为起源于民国时期,那时候有一个在汉语学界、文化界都非常令人震撼的事件:汉语西化运动。
这是汉语现代化的起始。
西化运动,主要是以当时的进步文学家为主力的,因为时代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弱”的根源在于“汉语”的繁杂难懂——事实上汉语的确繁杂难懂,就现代学者研究分析发现,汉语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个包含了“音、意、形”三大基础要素的文字——所以当时的进步学者,如鲁迅,胡适等认为:“因为汉语体系的繁杂难懂(客观事实)以及大众愚昧不堪(时代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我们要改用西语(英语)或者以拉丁字母等为蓝本,重新创造新的语言,通过这种从根本上的改变开启民智,强大中国。
”
这一理论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曾就此问题召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商讨,后一致认为“为开启民智,扫除文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减轻国民受教育难度,应对繁体汉字进行部分简化,同时以英语字母为蓝本,创造新的注音符号(即后来的‘拼音’)等。
”
我们能够看到,在开启民智,扫除文盲等方面,当时的决定是无比英明的,但是因为时代原因,也出现了相当多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是将当时的“英语语法”基本搬过来照抄出来的,包括目前所用的“现代汉语语法”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在具体应用上显得格格不入且非常死板;部分汉字的简化使其失去了“表意”的功能(比如繁体的“爱”字,写作“愛”,其意为“置于心中为‘愛’”)。
此外,此番改动也使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距颇大——甚至可以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看做两门语言去学习、应用。
而中国古典诗词是基于古代汉语而创作出的文学形式,故欲学诗词先学文言是本领域尽皆认同的基础要求之一。
第二条基础要求,就是对历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的了解(这个甚至要求能够有独属于自己的解读)和历朝历代的汉语变迁史的了解。
上文我们讲到了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迁,但是“古代汉语”的概念是非常大的,从我们目前发现的相关文物、史料、文献、记载等来看,单单是汉字就经历了贾湖刻符(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蔡运章、张居中所著的《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到: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距今约7000年以上,出土于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学术界认为其是汉字源头之一)、半坡陶符(距今6000年左右,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于省吾先生认为其“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于江苏省青墩遗址)、庄桥坟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于浙江省庄桥坟遗址)、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集中发现于山东,赤峰、汉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陶寺朱文(公元前2500~前1900年,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该时期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夏代水书(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甲骨文(殷商时期,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至今为止已发现五千多个,可解读的有一千余字)、金文(西周时期,亦称钟鼎文或石鼓文,目前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小篆(秦朝时期,故亦称秦篆)、秦隶(秦朝时期,和小篆是同时存在的,出现则较晚一些,是民间根据小篆改编而来的更简便的字体,已经开始出现偏旁部首)、汉隶(西汉时期,同时楷书开始萌芽)、楷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界公认的楷书创始人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二人。
唐朝时期楷书大为盛行,同时草书因记录不详而不归类为任何一个朝代的代表字体,行书同上)、宋体(宋朝时期,因活字印刷术的大规模流行而出现)以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各类艺术字体等,这里不一一赘述——而这些古文字从甲骨文开始都可以称为“汉字”(实际上“汉字”这一名称出现是在汉朝,之所以从甲骨文开始则是因为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种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而甲骨文以前均因为史料不足无法确认。
而根据《汉字发展史纲要》中提出的新的观点,汉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包含商代以前的所有文字的图画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朝文字的,以表形
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和包括了秦汉文字到现代汉语的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
在这里面,无论是哪种分类,都逃不开汉字的演变(包括字/词意、注音和字形等),既然有变化,那么不同时代的古典诗词等文学形式肯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学习中我们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个基础,是需要个人有庞大繁杂且尽可能全面的积累,毕竟在适当的地点适当地引经据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里属于基础技巧,而这需要无比庞大的积累,以及一定的美学基础(包括美学鉴别和赏析等)。
同时,大量的积累能够培养语感,汲取一定的灵感,培养文学素养,而这些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第四基础,不同时代的诗词创作格律及音韵基础,这是很麻烦的一种基础,因为它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初学者甚至相关领域学者、作家都很容易在这里下意识忽略一些东西从而导致很多很幼稚的错漏。
同时,作为一种语言,汉语包括了最基础的字、词、句、语法(虽然个人以为古代汉语完全靠意会,但是显而易见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毕竟我不是古代人,相关典籍记录也很少,目前没有一定的定论)等,而古典诗词对于字词的凝练程度相当重视,同时初学者在有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后也应该从近代诗和词入手开始研究(古体诗学界目前没有任何定论,容易走上歧路,故不推荐初学者进行研究以及仿写)。
在仿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更正错误,同时不断学习,查漏补缺——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开始自己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不用在乎格律了——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束缚,前提是你的文学素养足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