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一)中国人民银行资产和负债项目和结构特征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国外资产,位居第二位的是政府债权,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的识别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配置以国外资产为主,其中又以外汇占款的占比最大。
2011年末,国外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84.67%,其中外汇占款占 82.71%。
1999—2012年,国外资产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快速上升, 基本上主导了资产的变化趋势。
外汇占款被动形成,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被动型扩张,对内配置的资产相对较少。
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再贷款的比重呈下行走势。
中央银行使用再贷款调节其他存款性公司资金的方式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中越来越少。
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数量增加,央行对其他金融部门的资金调控力度减弱。
对政府债权的比重逐步增长。
对货币调控的方式已经从直接调控金融机构渐渐转为间接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项目中,储备货币在负债中占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货币发行和发行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以准备金存款为主,通货比例不高,发行货币的增长率严重低于信贷增长率。
在总负债中,储备货币和债券占比80%以上,共同主导负债的变化趋势。
这种负债结构说明,我国长期存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增长率严重低于信贷增长率的现象。
然而,发行货币才是中央银行各项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主动性最高、可操作性最强的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不是通过货币发行机制,而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派生货币来调整债务性资金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
(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特征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总资产和总负债的规模大,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快速增长但危机以来趋于收缩。
1999-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了733.2%,总负债增长了708.5%。
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分析

府 的贷 款 、 对银 行 的贷 款 )、投 资 ( 主 要 是投 资 于 政府 证 券 、外 国 资产 )及 其他 资产 。负 债 项 目为 央 行 的 上述 活 动 提供 了资 金 来 源 ,主 要 包 括 :流 通 中货 币、存 款 ( 主 要 是政 府 的 存 款 、银 行 的 存 款 ) 、借 入 资金 ( 主 要 是 发 行证 券 )、 储备 金 及 其他 负债 。各 国 央行 资 产 负债 表 项 目均 存 在着 差 异 ,从 而反 映 出 了货 币政 策 操 作 的不 同 。本 文结 合 2 0 0 2 - 2 0 1 2 年 我 国央 行 资产 负债 表 数据 变 化 的 特 点 ,参 照 主 要 经济 体 央 行 资产 负债 表 变 化情 况 ,重 点 从货 币政 策 操作 角 度 ,分 析我 国央 行 资 产 负债 表 结 构 调 整 的效 果 , 并 为我 国央 行 资产 负债 表进 一 步调 整提 供 可行性 建 议 。 二 、我 国 央行 资产 负债 表 项 目结构 变化 从 中国人 民银 行2 0 0 2 - 2 0 1 2 年 资 产负 债表 中可 以看 出,资 产 负 债 总 额 由2 0 0 2 年 的5 l 1 0 7 . 6 亿 元增 加至 2 O 1 2 年 的2 9 4 5 3 7 . 2 亿 元 ,增 长 了5 . 8 倍 。从 资产 方 来看 : 1 .比重 占首 位 的 “国 外 资 产 ” 快 速 上 升 。 1 O 年 间 规 模 增 长 了 9 . 2 倍 , 比重 由2 0 0 2 年 的4 5 . 5 % 上 升至 2 O l 2 年 的8 4 . 7 % 。主 要是 “ 外 汇 ”规 模 的 快 速 膨 胀 所 致 , 其 1 0 年 间 增 长 了9 . 5 倍 , 占 “国 外 资 产 ” 的平均 比重高 达9 5 . 8 %。 2 .“对 其他 存 款 性 公 司债 权 ”规 模 总体 略 有 缩 小 , 占比不 断 降低 1 0 年 间 , “对其 他 存款 性 公 司债 权 ”金额 缩 小 了 1 6 . 6 %, 占 比 由2 0 0 2 年 的2 4 % 降低 至3 . 6 % 。 3 . “对 政 府 债 权 ” 的 金 额 增 长 较 快 , 比 重 先 升 后 降 。 1 0 年 间, “ 对 政 府债 权 ”规 模 增 长 了4 . 4 倍 , 占总 资产 比重先 由2 0 0 2 年 的5 . 6 % 攀 升至 2 0 0 7 年 的9 . 6 % ,而后 逐渐 下 降至 2 0 1 2 年 的5 . 5 % 。 从 负债 方来 看 : 1 . 比重 占首 位 的 “ 储 备 货 币”规 模 增 长 略低 于 负 债 规模 整 体 增 速 , 比重 有 所 下 降 。 1 O 年间, “ 储 备 货 币 ” 金 额 增 长 了4 倍 ,低 于 负债 规 模 整体 增 速 0 . 5 倍 , 比重 由2 0 0 2 年 的8 8 . 3 % 下 降 至2 0 1 2 年 的7 9 . 9 %,降低 了8 . 4 个 百分 点 。其 中 , “货 币发行 ”金 额 1 O 年 间 仅增 长 2 倍 , 占负债 比重 由2 0 0 2 年 的3 6 . 4 %降低至 1 9 . 9 %; “ 金 融性 公 司存 款 ”快 速增 长 ,1 O 年 间增 长 了7 . 8 倍 , 占负债 比重 由2 0 0 2 年 的3 7 . 4 % 升至2 0 1 2 年 的6 0 %。综 合 来 看 , “ 金 融 性 公 司存 款 ” 规模 的 高增 长推 动 了 “储 备货 币 ”的 规模 增 长 , “货 币发 行 ” 占 比的 降低 导 致 了 “ 储 备 货 币 ”的 比重 下 降 。 2.“发 行 债 券 ”规 模 快 速 膨 胀 , 比 重 逐 年 上 升 。 1 0 年 间, “发 行 债 券 ” 规 模 增 长 了 l 4 . 7 倍 , 增 速 位 列 资 产 负 债 表 各 项 目 之 首 , 占负 债 比 重 由 2 0 0 2 年 的2 . 9 % 上 升至 2 O 1 2 年 的8 . 3 % 。 3 .“ 政 府存 款 ”规模 增长 , 比重波 动 中上升 。 1 0 年 间 , “政 府 存 款 ” 金 额 增 长 了6 . 4 倍 , 占 负债 比重 2 0 0 2 至2 0 0 6 年 在6 % 一 7 . 8 % 之间波 动 ,2 0 0 7 年 升至1 0 . 1 % ,随后在8 . 2 % - 9 . 3 % 之 间 波 动 ,2 0 1 2 年 降至8 %。 三 、与 主要 经济 体 央行 资产 负债 表 调整效 果 对 比分析 ( ~ ) 货 币 政 策 操 作 主 动 性 对 比 央 行 资 产 负 债 表 的 规 模 和 结 构 既 是 货 币 政 策 操 作 结 果 的体 现 , 同时 也 为 实 施进 一步 的货 币政 策 操 作 提 供 了基 础 。无 论 是美 联 储 、欧 洲 央 行 的 “ 流 通 中 的 货 币 ”还 是 日本 银 行 的 “货 币发 行 ” , 其 增 长 虽 快 慢 不 一 , 但 比 重 均 居 负 债 项 目首 位 ( 次贷 危机 后 美联 储 例 外 )。 虽然 次 贷 危 机 是 明显 的分 界 点 ,但 其 前 后 两个 阶段 各 自 的 比重 波 动 并不 十 分 剧 烈 。货 币发 行 是央 行 的专 有 权 , 为 存 款准 备 金 、再 贷 款 、 公开 市 场 业务 等 货 币政 策操 作 工 具 的运 用 提供 了保 障 。确 保 货 币发 行 量 在 负债 中 占 比的 绝对 领 先 地 位 , 能 够 确保 央行 牢 牢 掌 握 货 币操 作 的 主动 权 。 中国 人 民银 行 资 产 负 债 表 变化 显示 :1 O 年 间 “货 币发 行 ”比重 降 低 了近 一 半 , 2 0 1 2 年 还 不及 “ 金 融性 公 司存 款 ” 占 比的 1 / 3 , 货 币 发 行 比重 过 低 使 得 货 币政策 操作 的主动 性 受到较 大 的影 响 。
最新央行资产负债表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定义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任务和职责基本相同,其业务活动大同小样,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也基本相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的货币金融运行状况及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金融统计数据按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适当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期编印《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刊物,以相对同一的口径向人们提供各种成员国有关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数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其中之一,称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主要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格式和口径,从而使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与结构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最主要项目构成的资产负债表如下:简化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单位: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包括:1.流通中货币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和收购黄金外汇投入市场,成为流通中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2.各项存款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通常会赋予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由中央银行办理。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包括了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
3.其他负债包括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
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包括:1.贴现及放款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主要的方式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
还有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
2.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演进及比较分析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两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政策工具调整的意图。
2007~2014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更多源于主动的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而中国则更多源于外汇占款的被动投放。
2015年以后,美联储开启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资产负债表开始逐步缩减。
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开始取代外汇占款渠道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标志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趋势有相似之处,但调整的动因和操作方式差异较大。
未来,美联储仍将按照既定计划主动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中国央行将侧重于结构调整以及降低外汇占款等境外资产的占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投放流动性的作用将上升。
关键词:央行资产负债表;演进特征;比较分析IMF在2002年提出了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Balance Sheet Approach, BSA), 通过编制一国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其系统性风险状况。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用于记录特定时点上,一国或地区中央银行资金收支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存量关系的工具。
央行资产负债表决定了一国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通过其资产负债表的调节来加强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央行积极主动管理其资产负债表,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既可以反映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行为的各项政策安排,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Rule(2016)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是理解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关键手段。
李扬等(2015)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反映了两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变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扩张,2007~2014年增加了两倍。
2014年年底,全球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22万亿美元。
其中,2014年年底美国和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分别为4.5万亿美元和5.5万亿美元,两国央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全球央行资产规模的45%左右。
近十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近十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一、引言在金融领域中,央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是了解央行运作情况以及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央行资产和负债的概念央行的资产是指央行所拥有的各类资产,包括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等;央行的负债是指央行所承担的各类负债,包括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等。
2.1 央行资产的组成央行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外汇储备: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用于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 国内债券:央行投资的政府债券,用于管理货币供应量和调控经济。
- 其他金融资产:央行持有的其他各类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信贷等。
2.2 央行负债的组成央行的负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货币发行:央行发行的各种货币,如纸币、硬币等。
-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用于维持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营和金融稳定。
三、近十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3.1 央行资产变化趋势分析近十年来,央行资产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主要原因包括: 1.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央行需要持续扩大资产规模,以满足对货币流通的需求。
2. 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3. 经济政策调控: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
3.2 央行负债变化趋势分析近十年来,央行负债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主要原因包括: 1. 货币发行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活动的增加,央行需要不断增加货币发行量,以满足经济的流通需求。
2. 存款准备金增加: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扩大,存款准备金需求也随之增加。
3. 央行政策工具调整: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需求和流动性。
四、近十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关键指标分析4.1 外汇储备规模变化分析外汇储备是央行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我国2020到2023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

我国2020到2023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2020年至2023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中国央行在这一时期内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的重要文件。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央行在践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履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职责的过程中,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清晰的呈现。
本文将对我国2020到2023年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探讨和分析。
资产方面,央行在此期间的主要资产包括外汇储备、金融工具投资、对金融机构贷款等。
外汇储备是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用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支持汇率稳定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外汇储备规模逐渐增大。
央行还通过购买金融工具来增加其资产,支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是央行的一项重要资产,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央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负债方面,央行的主要负债包括货币发行和存款等。
货币发行是央行通过发行现金和电子货币来满足经济中的货币需求。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
央行还可以通过设立存款来吸收超额流动性,这些存款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存款。
央行通过这些负债项目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
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是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央行通过合理控制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和规模,保持其资产负债平衡。
具体而言,央行会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和经济形势来调整其资产负债表。
例如,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央行可以通过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购买金融工具等来增加资产,刺激经济增长。
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发行较少的货币、吸收更多的存款等来减少负债,降低通胀压力。
在未来几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央行可能需要逐渐减少对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并加大对市场的间接支持。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央行还需应对数字货币等新兴金融业务带来的挑战,以保持资产负债表的稳定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我国2020到2023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中国央行在这一时期内资产和负债情况的重要文件。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研究

《西部金融》2020年第11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摘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履职成效的重要反映载体,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导向。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创新发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
本文结合我国实践经验,全面分析二者间的作用机制与相关性,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20(11)-0021-11一、引言与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经济结构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政策目标。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探索新型货币政策,在传统货币政策基础上创新推出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流动性供给渠道,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反映中央银行法定职责履行、金融调控成效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相互作用程度日益加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带动了理论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货币政策效应及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深人研究,以期熨平经济波动,推进经济发展。
(一)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1.概念及分类标准尚未统一。
Baumeister、Bauer和Neely(2014)、Churm(2015)等对美、欧、英、日等国新 型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及原理进行分析,将美联储的固定期限贴现窗口计划(TDWP)、定期拍卖丁具(TAF),欧央行的资产担保购买计划、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英格兰银行融资换贷款计划(FLS),日本银行的互补性存款便利等归为结构性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自1994年起,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但其目前报表的项目结构是逐步演化的结果,许多项目并非自始既有。
一、现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任何一个微观经济体的资金来源渠道无非就两种:自有资金或借入。
其资产负债表当中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就是分别对这两种不同融资渠道的综括。
不难理解,有资金的来源就必定会有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运用方式。
所谓资产,亦即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者资金的具体用途罢了。
可见,作为一个会计恒等式,“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就是“资金的运用(或存在)的数量必定等于资金的来源数量”。
由于“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可藉由这一恒等式来追踪、分析特定经济体的一项具体业务在其资产负债表当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当然,由于资产负债表属于存量报表,所以这些具体业务的规模必须足够地大。
就此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像一面镜子,尽管不是很清晰、明亮,但我们仍可凭以观测到相应经济体的资金流在特定期间内大致的来龙去脉。
与一般的微观经济体相比,银行机构的自有资金在其总资产形成当中的占比极低,由此,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业务统称负债业务。
在中央银行(亦称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国外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2、对政府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6、其他资产。
而其负债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3、发行债券;4、国外负债;5、政府存款;6、自有资金;7、其他负债。
二、关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理解现代货币的基本形态是支票和纸币现钞。
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
(一)中国人民银行资产和负债项目和结构特征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国外资产,位居第二位的是政府债权,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的识别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配置以国外资产为主,其中又以外汇占款的占比最大。
2011年末,国外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84.67%,其中外汇占款占 82.71%。
1999—2012年,国外资产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快速上升, 基本上主导了资产的变化趋势。
外汇占款被动形成,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被动型扩张,对内配置的资产相对较少。
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再贷款的比重呈下行走势。
中央银行使用再贷款调节其他存款性公司资金的方式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中越来越少。
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数量增加,央行对其他金融部门的资金调控力度减弱。
对政府债权的比重逐步增长。
对货币调控的方式已经从直接调控金融机构渐渐转为间接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项目中,储备货币在负债中占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货币发行和发行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以准备金存款为主,通货比例不高,发行货币的增长率严重低于信贷增长率。
在总负债中,储备货币和债券占比80%以上,共同主导负债的变化趋势。
这种负债结构说明,我国长期存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增长率严重低于信贷增长率的现象。
然而,发行货币才是中央银行各项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主动性最高、可操作性最强的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不是通过货币发行机制,而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派生货币来调整债务性资金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
(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特征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总资产和总负债的规模大,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快速增长但危机以来趋于收缩。
1999-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了733.2%,总负债增长了708.5%。
资产和负债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地区。
但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发生金融危机爆发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放缓,资产总额与 GDP 之比逐渐收缩。
但是不断上升的资产与GDP之比表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持续较高的经济增速和物价增速之和,导致了货币迷失现象和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形成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这些特征是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化和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大量改革成本的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牢牢把握住廉价充足的劳动力,稳定的政治环境等比较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广泛承接国际业务转移,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逐步形成了一个“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保障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这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
尤其是2005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格局及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下,净出口大幅度增加,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出现“双顺差”,要求人民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去购入外汇。
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发行票据等方式获取资金。
但在上述方式中,人民银行更倚重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和发行票据。
如在这六年期间,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7月5日的7.5%开始调整,到2010年内的最高18.5%,共调整28次,次数之频繁,创有史以来之最。
这体现在人民银行负债项目“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大幅增加,以达到与资产项目“外汇”大幅增加匹配。
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间接买入财政部当年发行的巨额特别国债,使政府债权不断增加。
在我国的银行体制中,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这类债权占比之大曾极为突出(30%),近年大幅度回落的原因自然与外汇占款等项目的迅速上升直接相关,但也突出了银行本应从市场融资趋势,而非依赖于中央银行。
从负债项目“货币发行”增长看,虽然货币发行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采用该方式获取资金,人民银行在货币发行的数量、使用等方面拥有主动权。
但在 2005—2010 年这五年间该方式增长幅度远没有“外汇”、“对政府债权”项目增幅大。
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作为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发行央行票据,从而该比重大幅度上升。
但2008年以后,随着货币政策工具采用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央行票据对冲政策的使用越来越少,逐渐被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所取代,所以,央行债券的占比逐渐减少,储备货币占比在2012年达到86%。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未完全理顺,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了不少准财政职能。
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发放大量再贷款,用于置换和购买不良资产。
大量政策性再贷款的发放导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第三版
2.杨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关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化的思考》
3.许峰(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分析及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