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模板】

合集下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有关事项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有关事项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08.08.04•【文号】建办城函[2008]485号•【施行日期】2008.08.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有关事项的通知(建办城函[2008]485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现将申报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为体现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先进性,我们对中国人居环境奖部分定量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定量考核工作请按照新的标准执行(见附件一)。

其他事项按照《关于修订〈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建城[2006]101号)的要求执行。

二、申报材料1、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分别以光盘形式报送;文字和图片资料应同时报送纸质文件。

2、填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见附件二)。

3、所有材料一式三份。

三、报送程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提出推荐意见,并将全部申报项目集中统一报送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四、申报时间由于汶川地震影响,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15日。

五、组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标准和申报程序,认真做好申报组织工作。

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廉洁自律,严格项目审查,确保推荐项目的质量,切实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联系人:辛克刚冯忠华联系电话:************58933661传真:************附件:1.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定量指标2.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二○○八年八月四日附件一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定量指标(2008年修订)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2、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0㎡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80%3、城市燃气普及率≥97%4、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70%5、采暖地区新建民用建筑供热分户计量和温控装置安装率100%6、城市用水普及率≥98.5%7、城市污水处理率≥85%8、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30%9、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10、以步行、自行车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居民比例≥65%11、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1412、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3、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7%14、城市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5、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7、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比例北方地区城市≥40%过渡地区城市≥35%南方地区城市≥30%18、公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率≥90%附件二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附件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2)第二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15)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基本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要,建成区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管理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11.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及其它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8.提高住宅全装修比例。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专业化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15分钟社区便捷生活圈实现全覆盖。

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

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

一、广州市概况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

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

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

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

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doc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doc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广州市概况广州市是华南地区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过程●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广州市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态势。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陈述材料---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重庆南岸长江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项目简况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南岸,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0.5至2公里,面积5.15平方公里;北望渝中半岛,东依南山绿色屏障。

昔日南滨,窄街陋巷,棚房旧楼,破损频危;岸陡坡高,交通困难;垃圾成山,污水横溢,扬尘漫天,一派破、旧、脏、乱、差的景象,洪水、滑坡年年威胁居民安全。

生态环境恶劣,绿化几乎为零。

二、领导决策1998年,南岸区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改变沿江地带的面貌,创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项目按照南岸区“发展江边”、“以路兴区”和“建设山水园林城区”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实施,符合重庆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庆市防洪总体规划和重庆市南岸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要求。

三、建设思路坚持综合整治,以堤路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城市、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为目的,按照“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灯饰为特色”的原则,打造“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味的人居环境”;同步构筑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步开展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沿线景观建设,实现对沿江景观、旧城面貌、道路交通、码头泊位、危岩滑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以实现重庆市政府批准的“关于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的规划,建成“集居住、商贸、都市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花园城区”。

四、建设举措创新资金运作模式,堤路带动相关产业。

项目建设采取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以路带房,以房补路,以地生财,综合补偿,滚动发展”的方针,项目业主投入有限的资金,带动了300多亿的开发投入,形成良性运作态势。

各类工程建设中,未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拆迁中注重以人为本,无集访事件发生。

项目于1998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2月9日,南滨路正式剪彩通车,9条配套连接道路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1.5亿元。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青岛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不断打造全国精品开发区为目标,以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架构,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抢抓半岛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机遇,自觉担负起发展大青岛,建设北方第一大港口的重任,全力培育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龙眼”。

建区二十年来,青岛开发区已经从一个荒野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山海城交融,海派文化浓郁,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文明、清新的现代化新城区。

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青岛开发区致力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环境取胜”的战略思想,突出抓好城市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海天一色,气候宜人,这里已经成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一、城市概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青岛开发区)南濒黄海,西依珠山,风光秀丽,四季宜人。

行政区现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及一镇,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42.2万,其中常住人口26万。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

青岛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母城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背靠数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是环胶州湾构建“大青岛”的战略核心。

建区以来,通过致力于实施最佳人居和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使青岛开发区由一个地域狭小、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荒野渔村发展成为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城区。

二、申报内容以生态建设为龙头全面打造“五个佳境”,即: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求实开放的创业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美丽清新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以绿地建设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精雕细琢,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增绿、补绿的“绿色计划”。

以科学养管为基础创新养护观念,完善管理措施,加大科技含量,倡导“依德养绿”。

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
二、申报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治理
●水源污染治理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

●资金和资源配置。

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3)治理大气污染。

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

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

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美丽大庆我的家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城市人口92万),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下辖五区四县,有驻庆中直石油石化大企业6家。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经过44年开发建设,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1979年以前,大庆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人们形象描绘当时大庆环境面貌是:出门盐碱路,很少看见树,无风遍地沙,有风不见家。

大庆居民住房条件也非常艰苦,在“先生产,后生活”、“油井钻到哪,房子建到哪”思想的指导下,居住区十分分散,而且全部居住在干打垒和砖柱土坯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

城市基本没有集中供热、供水、排水系统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指出“要建设美丽的大庆油田”。

从此大庆开始致力于改善居民住房状况,曾经为油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20万栋平房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截止目前,大庆已累计投资近560亿元,建设居民小区210个,总建筑面积3180万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23平方米。

居民住宅成套率95.79%、居民住宅集中供热率80%、城市燃气普及率96.5%、城市供水普及率98%;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4.65%,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89.26%;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大庆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一、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近几年来,我们采取综合举措,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从总体上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

一是发挥规划先行作用,明确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大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房地产、给排水等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提出了以康居住宅为标准,适度超前,形式新颖,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利于残疾人、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建设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