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40规划:人口2500万

合集下载

上海2040规划出台-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上海2040规划出台-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上海2040规划出台|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络《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2040年的上海将是这个模样,太震撼了!

2040年的上海将是这个模样,太震撼了!

2040年的上海将是这个模样,太震撼了!2040年,额,大批的单身狗们应该已经结婚有娃了吧,有的时候真的不敢想象2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别以为还很遥远,其实近在眼前!那么,25年后,上海又会是什么样子?还真是有点期待呢。

12040年上海中环附近建设更大轨交环线,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就像现在上海市内一样方便。

上海的交通发展真的很快,并且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

2040年前上海将建成强大轨交系统,满足市民需求!到底有多强大,我们来看看!中环附近再规划一条轨交环线,是因为环线可增加上海轨道网络连通覆盖面,大大方便乘客换乘。

充分发挥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交通功能,比如利用既有铁路支线开行市郊客车,实现桃浦站、北郊站等货运站的转型,为乘客服务等。

未来,以上海人民广场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包括太仓、昆山、苏州、嘉兴、平湖、嘉善等都将与上海形成紧密协作圈。

以后想去苏州金鸡湖,嘉善西塘,嘉兴乌镇就跟游上海的景点一样,简直不能再方便了。

从郊区到市中心时间将大大缩短,再也不用去一趟陆家嘴跟出了上海市一样。

乘坐地铁不再用“挤”这个字了,地铁线路更多,大家的选择就更多。

住在苏州、昆山,工作却在上海,上下班跟在上海一样,没什么区别。

22040年的上海,没有成为想象中的3000万人口的大城市,而是控制在2500万以内!上海已经是人满为患了,不仅仅是堵车还堵人!其中建设用地将只减不增,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2014年已达3100平方公里);上海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

如果真的控制得住的话,这绝对是好事一件!上海不会再如此的拥挤了。

人口得到控制,生活就更加美好了:步行15分钟可达的、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平均规模为3-5平方公里,可服务5-10万常住人口,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一一配备。

32040年的上海成为了全球性城市,类似于纽约、伦敦、东京。

上海城市规划副中心

上海城市规划副中心

上海2040城市规划副中心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表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此次规划的亮点,其中包括24小时运营的生活服务、归属感强烈的交往空间、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及就业创业机会、优化的住房结构等。

据悉,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意味着15分钟步行低碳绿色出行,就能够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于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

这个社区是一个复合社区,面向未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应的转变。

“社区中还将加大新建住宅中租赁住房的配建比重。

”庄少勤表示。

新增城市副中心规划显示,2040年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同时,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人口控制规划提出,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以人为本”的保障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至2040年,本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天花板”3226平方公里,削减到32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200平方公里的“留白”。

中小套型住房在住宅用地的供应上,可能今后家庭规模会小一点,与此相应的户型会多一些,满足今后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交流的需要。

所以,这个容量在规划当中是留足的,为此市民不用担心今后没有土地供应了,住房用地是充足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全文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全文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全文内容“开门做规划”,在全过程公众参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8月22日面世。

下面小编整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全文内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简称“上海2040”)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于8月22日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韩正书记担任组长,杨雄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

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

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二是探索超大城市“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

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最新官方文件摘要本周末,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这一官方文件透露了大量上海未来20年发展的重要信息,以下为其中重点信息的原文摘要(官方发布原文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共118页)。

总体目标在2020 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底线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落实中央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2014年已达2425万人)。

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2014年已达3100平方公里)。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加强分区、分类指导,调控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以及开发强度,实现人口规模调控。

空间格局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组成。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的地区,是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地区,通过优化功能、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活力。

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在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时,加强虹桥、莘庄、川沙、吴淞地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质,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规划在中心城内的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和世博滨江等地区建设市级中心,面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商业文化休闲活动,集聚金融、贸易、航运、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以“网络化、多中心”为原则,以均衡布局为导向,以中心城北四区和东部地区为重点,规划培育若干市级副中心或地区中心。

204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

204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

204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近日,有消息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并有很多有板有眼的讨论。

考虑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是在1999年左右做出,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网上的各种版本。

既然是城市总体规划,今后上海会有多少人口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

15年前的规划中把上海人口设定为2000万,也就是“按照2020年总人口为2000万左右的规模,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200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

那么,再过2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不妨来看一下过去80年上海增加了多少人。

1930年,上海人口将近370万,到了2012年是2380万。

在这80年间,上海人口总体上呈快速增长,但有三个时间点特别有意思。

一是1958年到1959年,这一年上海人口从750.8万增加到了1028.39万。

在前几年中,上海的人口是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在增加,为什么这一年有近300万的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958年《户口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开始实施户籍制度建立严格的计划经济。

为了保证上海的粮食供应,中央政府把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和浦东等郊县从江苏划给了上海,这是上海人口一年激增几百万的重要原因。

二是从1968年以后,上海的人口逐年减少,直到1980年。

为什么会如此?从1968年开始中国在城市实现了“上山下乡”,很多青年到农村去。

三是从1992年开始,上海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逐渐分离,户籍人口从1996年开始到2012年一直呈负增长,但是常住人口在大规模增加。

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这就意味着今后还是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

上海的人口到底能增加到多少呢?不妨看看其他几个城市化率在80%以上的国家,大城市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

我们分别选取东京、纽约、釜山和悉尼这四个城市。

对比这些城市所拥有的人口和GDP,会发现这些城市在国内所占有的GDP比重和人口比重非常接近。

上海2040:与全球城市渐行渐远?

上海2040:与全球城市渐行渐远?

上海2040:与全球城市渐行渐远?8月22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正式对外界公示。

在这份规划草案中,明确了上海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落实到具体细节时,我们会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好。

在这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有几个关键的信息1.截止2040年,上海市的总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而截止2014年年底,上海人口为2426万人,也就是说,在未来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可承受的新增人口仅为74万人。

2.到2040年,上海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现有建设用地接近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上海基本上不会再新增建设用地,并且规划建设用地的规模将会逐年递减(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

以上是我从这份规划草案中提取的两条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因素:人口和土地。

这份把上海的远景设定为建立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大都市的文件里,为人口和土地设定的底线,以至于上面这些目标看上去像一些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在削弱创新力的同时,将进一步推高房价,最终将导致低生育率的恶果,引发人口危机。

全球城市的榜样如果例举“全球城市”,你首先会想到谁?伦敦、纽约、东京。

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这三个地方将对上海的规划产生借鉴意义。

纽约是这个星球上公认的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在2015年纽约规划部门发布了一版“OneNYC :一个纽约”规划计划。

“一个纽约”中提出了目标和行动的四个原则,分别是增长、平等、可持续性、弹性,这四个原则始终贯穿全文,形成了“愿景—策略—行动”的框架体系,并通过相应指标进行落实。

在这四项原则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增长”。

纽约的规划师们深知增长是社会繁荣的根源,这其中包括人口、不动产、就业等等。

为了维持城市的持续繁荣,纽约也在住房、产业、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2040规划:人口2500万
22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的背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编制工作自xx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于今天(8月22日)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
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
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

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
1、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2、探索超大城市“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
展底线要求下,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

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
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3、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新格局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规划视野,构建“网
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
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4、打造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
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和服务能力的国际枢纽门户和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打造与创新经济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城市持续活力。

5、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发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舒适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构建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职住平衡,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实施严格的风貌保护政策,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江南水乡风貌特色;建设高品质文化设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弘扬城市精神和软实力,激发全社会人文魅力。

6、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
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

加大海洋、大气、水、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资源、能源供给安全,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7、建立“目标(指标)-策略-机制”的成果体系
突出规划公共政策属性,落实“郊野单元规划”、“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规划和土地政策于一体的实施性政策工具,有效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8、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一方面加强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信息化技术在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维护”过程中的运用,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发展战略数据库(SDD),实现规划的智能动态维护,发挥城市规划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源头治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和载体,促进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本次规划将形成“1+3+1”的规划成果,其中“1”是城市总体规划报告,“3”是报告附件,包括专项规划大纲、分区规划指引和行动规划大纲;同时,在“1+3”的基础上精简提炼形成了1份规划文本图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