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贵州区域经济差异

开题报告--贵州区域经济差异
深尾京司等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在
陈和弗莱舍(1996)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52—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发现1952—1978年间,我国地区人均GDP呈发散趋势,1978—1993年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存在着条件趋同,认为改革开发以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缩小趋势。
(2)就省际之间来看,刘卫东(1997)认为1952—1995以来的省际绝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长期趋势;魏后凯认为1978—1990的省际差距是缩小的;覃成林(1998)则认为,在1978—1992年间,省际绝对差距是不断扩大的,特别是90年以后迅速扩大,而相对差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呈不断缩小趋势90年代后又出现扩大势头;周玉翠,齐清文(2002)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1990—2000年10年间,省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是逐年扩大的。
国内研究方面,其一,区域差异、经济差异,对省内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尺度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地带和省际之间的然而省内的区域经济差异并不亚于全国地区间的区域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缓和有利于缩小全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其二,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指标和方法上,主要集中在对绝对差异(极差、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的研究方面,本文在借鉴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总体分析,将区域差异分析更深一层。其三,国内学者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也逐渐趋向于动态分析,以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的作用。这对本文分析贵州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贵州省赤水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赤水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引盲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政府 和学术 界对林下
经济有着不同的理解 , 目前 尚未形成统一 的观点 。一般 认为林 下经济是 以林 地资源和森林 生 态环境 为依 托 ,在 林 下开展 种 植 、养殖 、初级 加 工 、旅游等多种项 目的复合生产经 营活动 的总和 ,从而实现相关 产业优 势互补 、资源共享 的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 经济对 于增加农 民的收入 、加 快农 业结构调整 、完善我 国林权制度 改革 以及生 态环境 成果 的建 设有着 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耕地资源有 限和 生态环境脆 弱的 山区 ,发展林 下 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 山地资源 、提 高土地利用率 和维 护生态平衡。 2 0 1 2年国务院颁发的 《 关于 加快林 下经 济发展 的意 见》 提 出 了进 步发展林下经济 的措施和原则 ,要求各地 区 、各部门要努力 营造有利 于林下经济健康发展 的良好环境 。在此背景 下,各 省市进行 了积极的探 索 ,如广西相继 出台发展 林下 经济 的政策措 施 ,2 0 1 2 年 林下 经济 产值 达到 3 5 0 亿元 ;同年 ,福建省林 下经济产值 达 6 1 4亿 ,比2 0 1 1 年翻 了两 番 ;全国林下经济 产值 达 3 6 0 1 .2 4亿元 ,同 比增 长 7 1 .9 8 %∞ 。赤水 市利用其得天独厚 的森林资源 和生 态环境着 力发 展林下经济且 取得 了明 显的成效 :提高 了林地综合利用效率 , 增加 了农 民收入 ,促进 了林业发 展 ,维护 了生态安全等 。但是 目 前也存在着 产品单 一化 。林下 资源没有 得 到充分利用 ;产业规模 小 ,尚未 形成规 模经济 ;农 户参 与意识 不高 ;

市 场信息引导不够等问题 。本文通过 对赤水林下经 济发展 的调 查 ,分析 其林下经济发展 的现状 和存在 的问题 , 试 图提出优化林 下经济 发展 的政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虽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贵州省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将对贵州省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其中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找出导致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期实现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全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助力贵州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制定和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1.3 研究意义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将会影响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2. 正文2.1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地理条件不利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地势多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成本高,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山区地势多崎岖,交通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网络不完善,阻碍了各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城乡间的联系。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与展望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与展望

善等 问题 。根据 各游段 的 资源 条件和 经 济发展 水平 , 建议 上游地 区重 点发展 生态 农业 ; 中游主打 白酒生产基地 ; 下
游 大 力 发展 生 态 旅 游 业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 发展 差 异 ; 对策; 赤 水 河


概 况
赤水 河 发源 于 云南省 镇雄 县 境 内 , 沿 川黔 边界 流 至贵 州茅 台镇 ,
丰富 , 干 流水 能蕴藏量 1 2 7 万千瓦, 可进 行6 个梯 级开 发 ; 煤 炭 资源探 明 储 量3 0 0 多亿吨, 远 景储 量预 计约 8 0 0 4 L 吨, 主 要分 布在 大方 县 、金 沙
经古 蔺 河 流经 习水 县至 赤 水市 , 再经 四川省 合 江 县与 习 水河 相 汇 合 县 、遵 义县 、桐 梓县 、赤水 市 、习水 县和 七 星关 区境 内 。赤水 河 流
后注 入 长 江 。赤 水 河 流 域流 经 云 南 、 贵 州和 四川 3 省 的4 个 地 区 级 域是 目前 世界上 酿造 名 白酒 最 多的流域 , 也是 中 国生 物多 样性最 为 丰
和1 3 5 ' - 县 级 行 政 单位 。贵 州 境 内 主要 流 经 毕 节地 区 的七 星 关 、 大
流域 还 处 于 工 业 化初 级 阶段 , 且 不 同 区域 经 济 发展 水 平 差 异 大 。在 今 后 经 济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既 有 国 家 及 地 方 相 关 政 策支持 的机遇 , 以 及 产 业 和 资 源 票 赋 优 势 。 同时 也 面 临 着 水 质 下 降 、 水 量 减 少 , 生态环境 恶化 , 基 础 设 施 条 件 不 完
基金项 目: 酒 产 业 与城 镇 化胁 迫 下贵 州 省 赤 水 河 流 域 水 质 水 量 安 全 阈 值 研 究( 黔科 合L H[ 2 0 1 4 】7 5 ; 9 8 )

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研究

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研究
: 5 0 : 2 5 , 第 一 产 业 比重 高 出全 国平 均 值 1 5个 百 分
点;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相 对 较 高 的 主 要 原 因是 受 占流 域
G D P三分 之 一 的仁 怀 市 影 响所 致 ; 第 三产 业 比重 比全 国平 均值 低 1 6个百 分点 。除仁怀 市 和赤水 市外 , 流域 内第 一产 业 比重大 部分 都 在 2 0 % 以上 , 其 中有 7个 县 超过 3 0 %, 说 明流 域 内大部 分 地 区还 处在 传 统 农业 发
赤 水河 流域 属典 型欠 发 达地 区 , 人均 G D P仅 相 当 于 全 国平均 水 平 的 3 4 %, 流域 内 的 1 3个 县 级 行 政 区 没 有一 个达 到或 超过 全 国平均 水平 , 并 呈现 如下 特点 。
区, 仅仁 怀市 的地 区生 产 总值 就 占了流 域 的 1 / 3 , 呈 现
l 2 2
人 民 长 江
水 功能 区划 等 , 都 要求 保护 好赤 水河 流域 的生 态环 境 。
展必 须把 对水 环境 的影 响 降 到最 低 , 甚 至 对 水 环 境 没 有影 响 。要强 力贯 彻 执行 贵州 省人 民政 府 《 关 于 加 强
脱 贫 致 富任 务 繁 重 ; 另 一 方 面是 开 发 建 设 受 到 限 制 。
为确保 赤 水河 流域 经济 社会 持续 健康 稳定 发展 和人 民
脱 贫致 富 , 需处 理好 流域 生 态 环 境保 护 与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的关 系 。
1 流域 经 济 社 会 现 状 及 特 点
业基 础 总体 上十 分薄 弱 。
( 2 )产 业结 构层 次总 体偏 低 。现状 年产业 结构 为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素有“中国多彩贵州”之称。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贵州省发展较快的地区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讨相关政府角色以及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详细分析,寻找不平衡原因,探讨相关政府角色,提出对策建议,探讨实施路径,以期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其原因及对策,对于促进贵州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贵州省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可以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整个贵州省经济的健康增长。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为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为贵州省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3 研究目的从理论与实践角度深入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并提供可行的实施路径,以期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贵州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仍然存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不平衡的原因,剖析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探讨实施这些对策的路径,从而为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的探讨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的探讨

1贵 州 经 济 及 “ 圈 二 区 一 带 ” 展 概 况 一 发 动 中具有 一定 收敛 性 ,它 一直 是 贵州 省经 济 发展 的 核心 增 长 贵 州是 一个 多 民族 的内陆省 份 ,改革 开放 以来 ,贵州省 极 。2 0 0 8年地 区 G P总量达 到 13 .8亿元 ,占全省 G P的 D 107 D
基 金项 目: 里 学 院 教 授 专 项课 题 (Z 0 15) 凯 里 学 院人 文 社 科规 划 项 目( 12 凯 J2 10 ; S0 2)
贵州省 区域 经济 差异及协调发展对 策 的探 讨
将 焕 洲 ( 里 院 游 经 发 学 ,州凯 50) 凯 学 旅 与 济 展 院 贵 里5 0 60
J ANG a -z o ( s tt fTo r m n c n mia e eo me t I Hu n h u I tue o ui a d E o o c lD v lp n,Kal Unv ri , i 5 0 0 hn ) ni s i iest Kal 5 6 0 ,C ia i y i
Ab t a t s r c :Gu z o s a t pc l t e s p o i c ,lv lo c n mi e eo me ti o n y l g e e i d t e n t n l a e a e u lo ih u i y ia “ wo l s ” r vn e e e fe o o c d v l p n s n to l a g d b h n h ai a v r g ,b ta s o
摘 要 : 州是 典型 的“ 贵 两欠” 省份 , 济发展 水平 不仅 明显 落后 于全 国平 均水平 , 西部省 区相 比也处 于劣势 , 经 与 与此 同时 , 省域 内部 经济发展 差异 突 出, 因此 , 探讨 其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对策具 有十分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关 键词 : 区域 经济 ; 发展 差异 ; 协调 发展 ; 州省 贵 The Re e r h H Re i na o m i f e e e s a c O g o lEc no c Dif! ne r a o d na e v l p e u e m e s e n nd Co r i t d De e o m nt Co nt r a ur s i Guiho o i e z u Pr v nc

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摘要 : 选取社会 经济指标 中的人均 G P 农 民人 均 纯收入 , D、 通过计 算其 变异 系数 、 加权 变异 系数、 威廉森 系数 、 最大与最 小 系数 , 对贵 州省 2 0 - 2 0 0 0 0 7年的经济发展 不平衡 性进行 了动 态时序 分析 , 定量 评价 了贵 州
省 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 的 空间差异 , 并采 用 经济 区位熵 指标 分析 了贵 州省 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的 动态 演化过
dxo e ai a ig fam r adR g n c nmi L ct nQ oi t rpr h w a teet t - e f r pt er n o r esn e o a E oo c oao ut n poel so st th xe r p c a n s f l i l i e y h no e f
o g n cn mcdvlp e tnG i o s i usdwt e oa E oo i Lct nQ o et eas f ei a eoo i eeom n uz ui a ods se i R g n cn mc o ao ut n.B cue r ol i h sl c h i l i i
te id sr tu t r fGuz o i l n a r u t r h n u t sr c u e o ih u i man y i g i lu e,a d t e o to fp rc p t y s c n h uc me o e a i GDP i o f ci g,t e i - l a sc n i t l n h n
c t n l v u tst e e tn fr go a c n mi d s a t s a i a y e a ae h xe to in e o o c ip r i .Th y a c e o v me t rc s fs ai it b t n o l l e l i e e d n mi v l e n o e so p t d sr u i p l a i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
通过运用不同的指标测度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差异。

研究发现:贵州赤水河流域的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极为不均衡,呈现单极增长;流域内各市县(区)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标签:赤水河;流域经济;贵州省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4
流域经济是指依托江河,发挥流域水资源承载、航运和景观生态等功能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流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但因上下游之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流域内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和经济发展整体效率不高。

目前关于流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且较多关注长江流域,关于赤水河流域的研究极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空间维度对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建设和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1贵州赤水河流域概况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是长江干流上游的一级支流,全长436.5公里,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是三峡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美酒河”、“生态河”等美誉。

整个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省,其中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为12222平方公里,占59.8%,涉及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县(播州区)、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等8个市县(区)。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县(区)统计公报整理。

2.2流域各市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赤水河流域上游七星关区、大方县虽然工业化起步较早,但最近几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减煤电行业等资源消耗型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42%,成为七星关区、大方县的主导产业。

流域内其他市县(区)的产业发展则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仁怀市,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高达66%,其中酿酒業是仁怀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2.3流域各市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均GDP这一指标常用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赤水河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仁怀市,2015年其人均GDP为91483元,
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全国人均GDP的1.83倍;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是桐梓县,2015年其人均GDP仅为23859元,比全国人均GDP低52.27%。

贵州赤水河流域内其他市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贵州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研究
为探究贵州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程度,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进行量化研究。

3.1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指研究区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值变异程度,是各区域数值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

C.V=∑ni=1(Xi-X-)2/n-1X-
其中X-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平均值,Xi为各区域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n=8。

根据2015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的人均GDP指标值,求出变异系数值为0.62,说明贵州省赤水河流域8个县市(区)的人均GDP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较高,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不均衡。

3.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于20世纪初提出后,就经常用作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反映区域间的分配差异。

基尼系数值为0~1之间,基尼系数越接近1,说明区域间的分配越不均衡。

(1)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按从大到小排序,分别计算各县市(区)人均GDP占的比重。

xi=Xi/XX=∑ni=1Xi
(2)计算流域内各县市(区)的基尼系数:G(x)=a-bZx,其中a=(n+1)/n,b=2/n,Zx=∑ni=1ixi。

根据2015你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值,求出基尼系数为0.23,在0.2~0.3期间,分配比较平均。

从变异系数指标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内的8个县市(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但从基尼系数指标看,流域内各县市(区)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平均。

究其原因,流域内除仁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整体都落后,县市(区)的收入水平都较低。

4结论与对策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内8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整个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不均衡,呈现单极增长,仁怀市的人均GDP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但其他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全国水平。

同时,整个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城镇化水平低下,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当前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4.1依托“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创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一是根据贵州赤水河流域的区域特点,结合贵州的山地农耕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二是依托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大力开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以及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全域旅游产业;三是依托赤水河流域的交通枢纽以及产业集群的优势,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高效的物流服务中心,同时重点推进批发、零售、会展等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4.2合理布局,分区域发展重点优势产业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上游,其生态环境脆弱,同时承担着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责,该区域可通过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中游区则以仁怀的茅台酒为龙头,整合为集约化酱香型酒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建设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下游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特有的珍稀药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健康养老产业。

4.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赤水河流域经济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障赤水河流域的水质,流域上游既需要增加投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放弃发展就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产业,因此,需要中下游为上游损失予以生态补偿,从而保障流域内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添贵,吴次芳,陈美球等.基于博弈视角的鄱阳湖流域经济协调机制及路径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9):14651474.
[2]彭荣胜.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J].商业研究,2010,(2):116120.
[3]代明,覃剑.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114.
[4]王良健,郭齐,肖大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66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