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生物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全册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全册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描述细胞的不同部分的作用。
1. 引导: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洋葱片中的细胞,并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部分的结构。
4. 思考问题:询问学生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第二课:细胞的生物膜和运输目标: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方式。
1. 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生物膜的特点,了解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通过主动运输和袢运输两种方式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
3. 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模拟细胞内物质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膜对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生物膜和运输的理解。
第三课:细胞的呼吸和新陈代谢目标:了解细胞的呼吸过程和新陈代谢的基本原理。
1. 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呼吸的产物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呼吸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以及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3. 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检测细胞的呼吸产物,让学生了解呼吸与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细胞内能量转化的过程,并讨论其重要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呼吸和新陈代谢过程。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概念。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5篇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5篇高三生物整套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把某些课程作为重点,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I 学习目标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II 学习重难点1、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免疫调节是通过来实现的。
它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组成的。
3.抗原体是指;抗体是指。
4.特异性免疫包括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起作用;后者主要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过敏反应是指,其特点有。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B.形成浆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根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构造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展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展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考虑:人和具有细胞构造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过程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精选8篇)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精选8篇)高中生物课程篇1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篇2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优秀9篇)高中必修一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高中生物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生物与生物圈1.1 生物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1.2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圈的概念,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与范围,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与组成。
教学方法:图表法,实地考察。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定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教学方法:模型制作,显微镜观察。
2.2 细胞的代谢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掌握细胞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细胞的功能(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3.1 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掌握基因的分离与组合。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遗传图解。
3.2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教学目标:认识生物的变异类型,理解生物的进化原因。
教学内容:变异的定义与类型,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4.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教学目标: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发育阶段。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的原因,植物的发育阶段(种子、幼苗、成熟植物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4.2 植物的生殖与繁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掌握植物的繁育技术。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植物的繁育技术(杂交、组织培养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案例分析。
第五章:动物的生长发育与行为5.1 动物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动物的生长规律。
教学内容:动物生长发育的原因,动物的生长阶段(胚胎、幼体、成熟动物等)。
新版高中生物全套教案

新版高中生物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第一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展示教学步骤:1. 引入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简要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方法3. 展示一些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和成果4. 讨论生物学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讲:细胞和细胞器教学内容: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类、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分类3. 实验观察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第三讲: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和变异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引入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2. 实验观察和分析基因突变和变异现象3. 讨论基因对生物发展和进化的影响4. 总结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第四讲:生物进化教学内容:进化的基本概念、自然选择、进化机制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自然选择和进化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实验观察和分析自然选择的现象3. 讨论进化机制和生物物种的分化4. 总结生物进化的主要规律和影响第五讲: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实验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讨论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4. 总结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第六讲:人体生理教学内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生理的调节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体生理的调节机制3. 讨论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4. 总结人体生理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课,课题 绪 论第 课时,课型 复 习 。
总序第 个教案。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 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
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1、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2、新陈代谢 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物质;贮能; 过程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 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1)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可见,反射是应自我 更新一切生命活 动的基础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
这是与应激性不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应激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4)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
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使物种不断变化。
6、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小结: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应激性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遗传和变异三、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细胞学说、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概述:生物科学+ 工程技术1、微观方面:生物工程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农业:抗病毒植物、转基因鲤鱼、两系法杂交水稻、抗虫棉;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2、宏观方面:前景(作用):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就:生态农业。
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六、作业:七、后记:“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
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
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
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
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课题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
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二)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三)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如:Fe、Zn、Cu、B、Mo等。
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
2、组成多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3、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主要是微量元素)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使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
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乏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如C、H、N 3种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占73%左右,而这3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总结: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作用。
4、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五、作业:六、后记:1、N元素:是蛋白质、核酸、ATP及其它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核酸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A 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N元素素有“生命元素”之称。
2、P元素:是核酸、磷酸、A TP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缺P会影响核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缺P会影响到细胞膜及其它生物膜的结构,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进行。
缺P还会影响A TP的合成,从而影响到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
3、S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大多数都含有S,S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维持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Fe元素: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在高等动物体内,缺Fe不能合成血红蛋白,而出现缺Fe性贫血,严重时危及生命。
Fe在生物体内有两种存在状态:Fe 2+和Fe3+。
Fe是许多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
5、Mg元素:在绿色植物体内,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没有Mg就不能合成叶绿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具体表现在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生物第一轮复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部分课堂作业1、血液运输氧的化合物含有的元素主要是()A.C、H、O、N、FeB.C、H、O、Ca、FeC.C、O、B、Ca、FeD.C、H、N、Ca、Cu2、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A、完全相同B、完全不同C、大体相同D、无法确定3、下列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B、碳原子含有四个价电子C、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给合D、许多含碳有机物能连结成链或环4、下列关于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的含量的比较,正确的是()A、C>H>O>N>P>SB、H>O>C>P>N>SC、O>H>C>N>P>SD、O>C>H>N>P>S5、据测定苹果中Zn的含量为0.19毫克/100克,但苹果缺锌时,往往患“小叶病”,这个事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