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zdd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zdd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zdd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机械结构、材料、传动和力学分析等;2. 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公差配合、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3.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绘制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进行机械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和优化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使其认识到机械设计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力学和工程制图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为后续专业课程和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设计、传动系统设计等内容,对应教材第一章。

-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与分类- 常用机械零件的构造及功能- 传动系统原理及类型2. 机械设计方法与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对应教材第二章。

- 设计需求分析方法和步骤- 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详细设计及制图的要求和技巧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与稳定性分析:包括公差配合、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对应教材第三章。

《机械基础》课程综合实训设计任务书

《机械基础》课程综合实训设计任务书

《机械基础》课程综合实训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1、电动机;2、三角带传动;3、减速器;4、联轴器;5、传动滚筒;6、皮带运输机二、已知条件1、输送拉力F = 2200 N;2、输送带工作速度V = 1.8 m/s(允许输送带的工作速度误差为±5%);3、滚筒直径D =450 mm;4、卷筒效率η= 0.96 (包括卷筒及轴承的效率);5、工作情况:每日工作24小时,连续单向运转、载荷平稳;6、传动工作年限:5年(每年按300天计算);7、工作条件:室内、尘土较大、环境最高温度35℃;8、动力来源:三相交流电源;9、检修间隔期:四年一大修、两年一中修、半年一小修;10、制造条件及生产批量:一般机械厂制造、小批量生产。

三、设计内容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2、三角带的传动设计;3、齿轮传动的设计;4、轴的设计;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6、键的选择计算及强度校核(低速轴);7、联轴器的选择;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用AutoCAD绘制)(1)减速器的装配图(2)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注:装配图包括:尺寸标注、技术要求及特性、零件编号、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零件的工作图包括:尺寸的标注、公差、精度、技术要求。

10、编写设计说明书(1)目录;(2)设计任务书;(3)设计计算:详细的设计步骤及演算过程;(4)对设计后的评价;(5)参考文献资料。

四、设计工作量1、绘制减速器装配图1张(A0或A1);2、零件图1~2张(A3或A4);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目录一、传动方案分析 (1)二、电动机的选择 (1)三、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2)四、带传动设计 (3)五、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6)六、轴的设计和计算 (8)七、轴承的设计 (13)八、联轴器的选择 (13)九、键联接的选择及校核计算 (14)十、减速器附件的选择 (14)十一、润滑与密封 (16)设计小结 (17)参考资料 (18)附图 (19)(9)按弯扭合成进行强度计算22.4555.41210][10331=⨯=≥-σec M d mm∴该轴强度足够。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2. 熟悉机械的运作原理,了解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机械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2. 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机械的运作原理4. 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5. 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物模型或图片4. 实验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机械参数。

4. 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实际应用。

5. 讲解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维护保养机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程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保养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pdf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pdf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与构成。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机构、连接方式及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工程计算和图形表达。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机械装配图的设计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手册和资料进行机械设计计算和参数选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关注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实践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以实践操作为主线,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整体框架。

-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设计概述2. 常用机械传动机构设计:讲解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的设计原理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机械传动设计3. 机械连接设计:介绍螺纹连接、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的设计方法和选用原则。

- 教材章节:第4章 机械连接设计4. 机械零部件设计:包括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选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机械零部件设计5. CAD软件应用: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绘制和装配图设计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6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6. 机械设计计算与图形表达:教授设计过程中的工程计算和图形表达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知识有机融合而成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和设计计算方法,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了解机械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

2、能力目标具备正确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能够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进行机构运动分析。

能够根据工作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具备查阅相关标准和手册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大部分。

1、机械原理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介绍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类型和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运动分析和设计。

凸轮机构:讲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从动件运动规律和设计方法。

齿轮机构:阐述齿轮机构的类型、特点、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和啮合特性,以及齿轮的参数计算和设计。

轮系:介绍轮系的类型、传动比计算和应用。

2、机械零件部分连接:包括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等的类型、特点和设计计算。

传动:涵盖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和设计。

轴:讲解轴的类型、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轴承:介绍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选择和计算。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机械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机械基础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难点1.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机械基础的构成:机械基础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基本内容。

(2)机械基础的重要性: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的基石,任何机械工程的设计、制造、维修都离不开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机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归纳总结:总结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今后学习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规划。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展示时的展示效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O347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1CourseDesign课程学分数:1课程学时数:1周授课对象:无机非金属材料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等。

一、课程设计简介(目的与任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1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题目常为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C其工作量相当于以单级(设计时间为一周)的机械传动装置为最低要求。

每个学生应完成:1)装配图(轴系部件装配)1张(A1或A2图纸);2)零件图1~2张(轴、齿轮(或蜗轮)、带轮等);3)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内容应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许用应力法和安全系数法)、键的强度校核,联轴器的选择、设计总结、参考文献等内容。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习和掌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基础。

3)能够正确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三、进程安排时间表四、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法提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老师对其质量进行检阅得出成绩。

2、成绩评定优秀:图面整洁,结构合理,标注正确,设计计算完整、正确,资料齐全;良好:图面较整洁,结构较合理,标注较正确,设计计算完整、正确,资料齐全;中等:结构基本合理,标注基本正确,设计计算基本完整、正确,资料齐全;及格:设计计算基本完整、正确,资料齐全,个别结构不合理,有些线条不正确;不及格:结构不合理,标注错误较多,设计计算不够完整并有较多错误,资料不够齐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粉料压片机设计说明书目录1.设计任务书 (1)2.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 (2)3. 机构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 (3)4.主体机构的尺度综合 (3)5.主体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4)6.系统传动方案的设计 (7)7.电机的选择 (8)8.传动系统的运动参数、动力参数的计算 (9)9.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10)10.轴系零件的设计及校核计算 (14)11.润滑与密封的设计 (24)12.机架设计及说明 (24)13.所选用附件的说明 (25)14.设计小结 (26)15.参考文献 (26)4.设计内容如下:(1)机构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根椐成型压片过程的工艺动作要求和给定的已知数据,结合与同类产品的对比,提出机构系统运动方案(含工作执行机构、传动机构和原动机)。

其机构系统运动简图画在4号图纸上。

鼓励方案的创新设计。

(2)对上冲头加压机构进行尺度综合,求出各杆件尺寸。

(方法不限)(3)对上冲头加压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求出上冲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

(方法不限)(4)对上冲头加压机构进行受力分析,求出各运动副处作用力。

(方法不限)(5)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6)传动件的设计计算(7)减速器装配图的设计与绘制(0号图纸一张)三、机构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各执行机构的运动协调送料机构上冲头下冲头粉料成型压片机的运动循环图四、主体机构的尺度综合如右图所示虚线和实现分别表示上冲头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由于模具厚度为50mm,且料斗高度为30mm,为使上冲头与料斗不干涉,令上冲头的冲程为s=60mm>(50/2+30)mm设杆l3=l4=90mm在虚线表示的位置中,令l EB=60mm由所设数据可知l AC′=l3+l4−s=120mm通过简单的几何运算可以得到l EB′=l ED′+l D′B′=130mm 又有所设条件l EB=l DB−l DE=60mm联立解得杆l DE=35mm,l BD=95mm综上所述l3=l4=90mm,l1=l DE=35mm,l2=l BD=95mm 通过上述数据即可确定该主体机构的实际尺寸。

五、主体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利用Pro|E的模拟仿真功能实现。

步骤1)建立主体机构的实体模型根据主体机构的实际尺寸绘制零件图再按照机构的运动关系绘制装配图如右图2)模拟仿真通过在原动件处加载虚拟电机,完成相关设置后,即可进行模拟仿真。

运动分析利用Pro|E的运动分析功能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生成运动关系曲线如下图。

速度和转角位置和转角加速度和转角受力分析利用AutoCAD作出杆件的结构简图,如右图,令机构运动到一个位置使杆l3摆过α=5.00°的角度。

由于l3=l4,即杆l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γ=5.00°通过测量可得l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16.10°l1与l2的夹角∠BDE=31.88°已知F=9000N通过分析可知杆DB、BC为二力杆,假设受力方向如图所示。

由于杆AB不受转矩作用,因此其所受合力的方向一定为沿着杆的方向,假设方向如图所示。

对铰C及冲头(未画出)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及方向如左图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有F∑y=F−F4′cosγ=0解得F4′=9034N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F4=F4′=9034N对铰B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及方向如右图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有F∑y=F4′cosγ−F3′cosα−F2′sinβ=0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有F∑x=F2′cosβ−F3′sinα−F4′sinγ=0解得F2′=1602N,F3′=8588N则有F2=F2′=1602N,F3=F3′=8588N对DE杆及所带铰链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及方向如右图由力矩平衡,杆受到的由机架作用的力F E与杆BD作用于ED杆的力F2′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电机提供的转矩相平衡。

即T=F2’×l1×sin∠BDE解得T=29.6Nm综上,机构在当前位置时,杆DE受到的电机提供的转矩为29.6Nm,杆DB为受拉状态,所受拉力为1602N,杆AB为受压状态,所受压力为8588N,杆BC为受压状态,所受压力为9034N。

六、系统传动方案的设计采用V带传动+单级蜗杆减速器的传动方案V带传动承载能力小,但传动平稳,能缓冲吸振,因此布置在高速级。

蜗杆传动可以实现较大的传动比,传动平稳,适用于中、小功率间歇运转的场合。

七、电机的选择电动机类型和结构形式的选择按工作要求和工作条件,选用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电动机功率的确定工作机所需功率P w由P w=2Fv 1000kW式中,2表示工作机有两个冲头;F为工作阻力,有F=9000N;v为工作机的平均速度,有v=N×2×s×10−360=5.000×10−2m/s则有P w=2Fv1000=2×9000×5.000×10−21000=0.900kW所需电动机功率P d 由P d=P w η式中,P w已知;η为由电动机至工作机的总效率,有η=η1η22η3η4η5其中η1-V带传动效率取0.96η2-滚子轴承传动效率取0.98η3-双头蜗杆传动效率取0.80η4-联轴器传动效率取0.99η5-连杆机构传动效率取0.6故η≈0.43813P d=P wη=2.054kW电动机额定功率P ed对于载荷比较稳定、长期运转的机械,只需使所选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 ed等于或稍大于所需电动机功率P d,即P ed≥P d就可以。

因此选择额定功率为2.2kW的电动机。

电动机转速的确定电动机的转速高,磁极对数少,尺寸和质量小,价格也低,但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大,从而使传动装置的结构尺寸增大,成本提高;选用低转速的电动机则相反。

一般来说,无特殊,通常多选用同步转速为1500r/min或1000r/min的电动机。

本设计选择同步转速为1000r/min的电动机。

综上所述,初选电机如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两个方案均可行,但方案1的电动机质量较小。

因此,可采用方案1,选定电动机型号为Y100L1-4。

八、传动系统的运动参数、动力参数的计算总传动比的确定及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总传动比根据电机满载转速n m 和工作机转速n w ,可得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为i =n m n w =143025=57.2各级传动比分配取V 带传动比为i 1=3,则单级蜗杆减速器的传动比为i 2=i i 1=57.23=19.067所得i 2符合一般蜗杆传动减速器传动比的常用范围。

各轴输入功率P 1=P d η1=1.972 kW P 2=P 1η2η3=1.546 kW P w ′=P 2η2η4=1.500 kW P w =P 2η2η4η5=0.900 kW其中η1-V 带传动效率取0.96η2-滚子轴承传动效率取0.98η3-双头蜗杆传动效率取0.80 η4-联轴器传动效率取0.99 η5-连杆机构传动效率取0.6各轴输入转速n1=n mi1=476.667 r/minn2=n1i2=25.000 r/min各轴输入转矩T1=9550P1n1=39.509 NmT2=9550P2n2=590.572 NmT w=9550∗P w′n w=573.000 Nm九、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V带传动的设计已知:原动机为Y100L1-4型,额定功率P ed=2.2kW,转速n m=1430r/min,传动比i1=3,单班制工作。

由于是带式输送机,查《机械设计》(V带设计部分未作说明皆查此书)确定计算功率P c根据给定的工作条件,由表6-8查得工作情况系数K A=1.1,故P c=K A P ed=1.1∗2.2=2.42 kW1)选择V带型号按P c=2.42 kW和n m=1430r/min,由图6-8选择A型V带。

2)确定带轮基准直径d1、d2根据V带型号查表6-4,并参考图6-8,选择d1=100mm>d min。

由d2=i1d1,计算从动轮直径为d2=i1d1=3×100=300mm由表6-4选取最接近的标准直径为d2=315mm3)验算带速v=πd1n m60×1000=3.14×100×143060×1000=7.484m/sv<25m/s,因此带速适宜。

4)确定中心距a和带的基准长度L d由式(6-19)初定中心距a00.7(d1+d2)≤a0≤2(d1+d2)即280≤a0≤800(mm) 初定中心距a0=450mm由式(6-20)计算带的基准长度初值L d0L d0=2a0+π2(d1+d2)+(d2−d1)24a0=2×450+π2×(100+300)+(300−100)24×450 =1550.52mm由表6-3选取接近的基准长度L d=1600mm 因此带传动的实际中心距为aa≈a0+L d−L d02=450+1600−1550.522=474.7mm安装时应保证的最小中心距a min、调整时的最大中心距a max分别为a min=a−0.015L d=474.7−0.015×1600=450.7mma max=a+0.03L d=474.7+0.03×1600=522.7mm即,中心距的变化范围为450.7~522.7mm5)校核小带轮包角α1α1=180°−(d2−d1)a×57.3°=180°−(300−100)474.7×57.3°=155.858°α1>120°,合格。

6)计算所需V带根数Z查表6-5得其基本额定功率P0=1.31kW;查表6-7得额定功率增量∆P0=0.17kW;查表6-6得包角系数Kα=0.936,查表6-3得长度系数K L=0.99,则Z=P c(P0+∆P0)KαK L=2.42(1.31+0.17)×0.936×0.99=1.76取V带根数Z=2根。

7)确定初拉力F0和轴上压力F Q查表6-2得A型V带q=0.10kg/m,由式6-24计算确定带传动的初拉力为F0=500P cZv(2.5Kα−1)+qv2=500×2.422×7.484×(2.50.936−1)+0.10×7.4842 =160.678N由式(6-25)计算作用于带轮轴上的压力为F Q=2ZF0sin α12=2×2×160.678×sin155.858°2=628.501N涡杆传动设计计算已知:输入功率P1=1.972 kW,输入转速n1=476.667 r/min,传动比i2= 19.067,单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传动装置的使用寿命预定为10年(每年工作36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