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课题1学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1学案:专题1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含解析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标要求]1.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KCl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性质。
3.可用CCl4萃取出溴水中的Br2,原理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Br2在CCl4 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蒸馏操作要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②冷凝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③沸石的作用是防暴沸。
过滤与结晶1.混合物的分离方法(1)分离依据:混合物的分离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进行的。
(2)常见分离方法: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有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
2.过滤(1)适用范围: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一种组分可溶于水,另一种组分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分离。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3)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3.结晶(1)适用范围若固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都可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可利用溶解、结晶的方法分离。
(2)两种结晶方法①蒸发结晶:即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
如海水“晒盐”。
②降温结晶:先蒸发浓缩,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晶体析出。
如硝酸钾的结晶提纯法。
(3)蒸发结晶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1.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B.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D.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解析:选D玻璃棒下端放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A项正确;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B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的目的是防止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否则达不到过滤的目的,C项正确,D项错误。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专题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第1课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据材料信息:一夫耕种可养活9-5人,体现了农业的收益丰厚,由此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故选A。
B与农业收益无关;C因果关系颠倒;D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
2.(2019·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
故应选B。
3.(2019·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4.(2019·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二选修一学案专题1_课题3制作泡菜

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二选修一学案专题1_课题3制作泡菜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学习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并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2.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重点难点】重点:制作泡菜并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难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预习案】任务一、基础知识(一)乳酸菌1.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在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2.常见种类:和3.分布:分布广泛,、土壤、植物、人或动物的内等均有分布。
4.应用:常用于生产(二)亚硝酸盐1.物理性质粉末、易溶于。
2.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食品3.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据统计,亚硝酸盐在蔬菜中的平均含量约为,咸菜中平均含量在以上,而豆粉中的平均含量可达4.对人体的影响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危害人体健康,当人体摄入总量达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时,会引起死亡5.我国卫生标准亚硝酸盐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酱腌菜中不超过,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
6.代谢绝大多数亚硝酸盐随排出,但在特定条件下,即适宜的和一定的作用,会转变成致癌物质---任务二、泡菜腌制过程1.泡菜坛的选择(1)应选用火候好、无砂眼、、坛沿深、好的泡菜坛(2)检查时可将坛口压入水中,看坛内有无现象2.腌制(1)过程:将清水和盐以的质量比例配制盐水。
将盐水后备用。
将蔬菜装至时加入香辛料,装至时,加入盐水,要使盐水盖好坛盖。
将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环境(2)条件: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温度、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容易造成细胞大量繁殖,含量增加任务三、亚硝酸盐的测定1.原理(1)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色染料。
(2)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进行比较,可以大致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2.测定步骤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探究案】探究点一、如何防止泡菜质量不合格?探究点二、简述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操作过程。
最新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一小专题1 种子成熟过程及萌发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转化学案

种子成熟过程及萌发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转化例1(经典高考题)如图表示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种子质量和有机物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糖类输入并参与代谢,导致种子质量不断增加B.细胞代谢利用大量糖类,导致淀粉含量降低C.糖类不断转化为脂质,导致脂质含量持续增加D.糖类不转化为蛋白质,导致含氮物质含量不变答案 D解析分析图像可以看出,油菜种子在成熟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减少,而脂肪的含量及种子的总质量迅速增加,有机物主要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油菜种子中,可见大量的糖类输入主要参与脂肪的合成,细胞代谢过程中,大量糖类转化为脂质是淀粉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A、B、C项正确;含氮物质含量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可知细胞代谢过程中蛋白质的消耗与合成保持平衡,D项错误。
例2(2013·全国Ⅰ,29)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 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____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实验第11 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橘黄(或红) (2)O (3)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解析(1)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可知,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可以将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一第1课原毁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
“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
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
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
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
《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1课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组成细胞的分子微专题一探究“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

微专题(一) 探究“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的变化[重点突破]1.种子发育及处理过程中水的变化2.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种类变化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有机物种类变化种子形成初期可溶性糖较多种子成熟过程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粮食作物)或脂肪(油料作物)或蛋白质(豆类作物),有机物干重增加种子萌发储存的有机物(淀粉、脂肪等)转化为可溶性糖,一般有机物干重下降3.种子萌发与休眠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变化种子发育程度激素种类及变化种子萌发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种子休眠脱落酸含量上升4.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曲线分析如上图所示,在种子吸水的第Ⅰ阶段,种子快速吸水,呼吸速率上升,子叶展开之前,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在种子吸水的第Ⅱ阶段,细胞产生CO2的量要比消耗O2的量大得多,说明此期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突破训练]1.(2019·高考全国卷Ⅲ)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 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解析:选A。
种子在黑暗中萌发得到黄化苗,该过程中细胞代谢增强,呼吸强度增强,由于整个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细胞呼吸需要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A正确,B、C、D错误。
2.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不同B.①和②均能够萌发形成幼苗C.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D.点燃后产生的CO2中的C只来自种子中的糖类解析:选A。
晒干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而烘干过程中失去的是结合水,A正确;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种子失去了生理活性,浸泡后不能萌发,B错误;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余的灰烬,主要含无机盐,其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点燃后产生的CO2中的C来自各种有机物,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学案: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物质运输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学案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物质运输【教学内容】(1)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4)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5)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异同。
(6)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7)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8)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梳理核心知识】【易错知识扫描】1.判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说法的正误(1)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2)蛋白质变性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3)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4)组成蛋白质、核酸、糖原的单体都具有多样性。
(×)(5)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6)DNA中的碱基都通过氢键相连,而RNA中的碱基都不能通过氢键相连。
(×)(7)新冠病毒和大肠杆菌中均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2.判断有关糖类、脂质、水和无机盐说法的正误(1)糖原和几丁质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2)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和分子长短不尽相同。
(√)(3)脂质中只有磷脂参与了生物膜的构成。
(×)(4)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一定消耗水。
(√)(5)脂肪、淀粉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6)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的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3.判断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的正误(1)各种细胞器中都含有磷脂和蛋白质。
(×)(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4)人体细胞的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
(√)(5)胞间连丝和细胞骨架均与物质的运输有关。
(√)(6)蓝细菌细胞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专题一 1节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备人:______ 审核人:授课人: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知识梳理】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建立:_________年,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周少数民族来犯,________被杀,西周灭亡。
2.西周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扩张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_________建立诸侯国。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对周天子________________并提供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西周宗法制(1)含义:按照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周天子为大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由于__________的亲疏,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2)最大特点:。
(3)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朝代时间朝代时间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南朝420~589年商约前1600~前1046年北朝439~581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隋581~618年春秋 前770~前476年 唐 618~907年战国 前475~前221年 五代十国 907~960年秦 前221一前207年 宋 北宋 960~1127年汉 西汉 前202~9年 南宋 1127~1276年东汉 25~220年 辽 907~1125年三国 魏 220~266年 西夏 1038~1227年蜀 221~263年 金 1115~1234年吴 222~280年 元 1271~1368年晋 西晋 266~316年 明 1368~1644年东晋 317~420年 清 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1.你能根据上面的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吗?图一 图二2.你能分别说出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是西周哪两种政治制度吗?二者之间的关系吗?【自主测评】1.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学案1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标要求】1、理解果酒的制作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自主学习】1、与果酒制作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它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_____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式)并进行大量的繁殖,方式为_____________生殖,无氧条件下繁殖能力下降,但是可以进行酒精发酵即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式),果酒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它的无氧呼吸。
2、______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一般把其控制在_________。
温度低于____℃酵母菌发育很缓慢。
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____℃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
超过____℃,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____℃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
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酒精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酵母菌繁殖需要空气,完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酵母菌繁殖几代就停止了。
稍微与空气接触,酵母菌又能继续繁殖。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空气,大部分的酵母菌就会死亡。
要维持酵母菌长时间发酵,必须供给微量的氧气。
3、与果醋制作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_,它是一种_____氧细菌,它的代谢过程中需要充足的_____。
在原料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的时候可以将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然后再转变成醋酸,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发酵过程中一般把温度控制在________ 。
4、在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操作中应当注意避免_____的感染,所以要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用________进行消毒,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大约_______的空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葡萄酒发酵和葡萄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_______和_______,在两个发酵过程中对氧气的控制要求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发酵产物酒精的鉴定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
具体过程是先在试管中加入_________,再滴入__________,振荡混匀,最后滴加_____________ ,如果有______现象出现则证明有酒精的存在。
7、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共途径是呼吸作用第_____阶段(糖酵解),是在_____中进行。
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糖酵解过程的产物______被[H]还原成__________或乳酸等,在不同的生物体由于酶的不同,其还原的产物也不同。
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被氧化分解。
如下图所示:由于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是______的,释放的能量____,转移到ATP 中的能量就更少;还有大量的能量未释放出来,储存在________________中。
【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用酵母菌酿酒时,向原料中通入足够的空气,酵母菌的数量与酒精的产生分别是( )。
A. 死亡、增多B. 增多、不再产生C. 增多、增多D. 死亡、不再产生2. 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我们通常要检测一下我们的实验是否成功,检测酒精的有无我们通常用重铬酸钾来鉴定,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显( )A. 蓝色B. 砖红色C. 灰绿色D. 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3、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根瘤菌A 、从结构和成分看,①具有成型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B 、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⑥是需氧型C 、从生殖看,①可进行出芽生殖,②③④⑤⑥均可进行分裂生殖D 、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4、在酿制果醋过程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要通氧气和隔绝氧气交替进行B. 在发酵过程中要一直通入足够的氧气C. 在发酵过程中要一直隔绝氧气D. 温度控制在18-25℃5.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相对量如图所示。
问:在氧浓度为a 时 (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67%用于无氧呼吸C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33%用于无氧呼吸D .酵母菌停止无氧呼吸6. 以下能进行下列两个反应的是( )① C 6H 12O 6 + 6O 2 + 6H 2O −→−酶 6CO 2 + 12H 2O + 能量② C 6H 12O 6 −→−酶 2C 2H 5OH + 2CO 2 + 能量A.酵母菌 B.乳酸菌 C.马铃薯 D.人7. 在制造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A .醋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B .醋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C .醋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自养厌氧型D .醋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自养厌氧型8.酵母菌培养液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A 、碳源供应太充足B 、细胞会发生质比分离复原C 、改变了酵母菌的PH 值D 、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9.谷氨酸棒状杆菌(需氧型微生物)除用于制造味精外还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及配制营养注射液,应用前景广泛。
光明制醋厂转产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没有谷氨酸而产生乳酸以及琥珀酸,其原因是()A、温度控制不适B、通气量过多C、PH呈酸性D、溶氧不足10.一般情况下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产生酒精的阶段需要的必要条件是:A、玉米粉和有氧B、大豆粉和有氧C、玉米粉和无氧D、大豆粉和无氧(二)简答题1.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3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药(实际是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h即成。
现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分析:1.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画出发酵坛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3.发酵坛没有密封,但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是怎么造成的?。
4.请你用文字和坐标曲线的形式来说明在发酵坛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5.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米饭的多少加适量的酒药,如把握不住,宁多勿少,如果加少了将引起什么后果?为什么?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家庭酿酒的主要过程。
2.精度不低于12度的米酒。
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试就生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糖化阶段主要包括蒸煮大米及加入“糖化酶”等。
大米蒸煮的目的是。
“糖化酶”应包括的主要酶类有,糖化酶使(大米中)淀粉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2.发酵阶段主要在5m3的发酵罐中进行,主要工艺为:加料(糖化后的米浆)→接种菌种(主要为酵母菌)→通气培养→密封发酵。
①接种后通气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此时酵母菌主要以方式迅速繁殖。
在接种时常加入尿素或其它氮肥,其目的是.。
②“密封”的目的是。
③请用曲线表示发酵阶段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②、③、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温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微生物体内丙酮酸可以转化为a-酮戊二酸,该酸在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谷氨酸,当谷氨酸增多并与酶结合时,可导致谷氨酸减少,其原因是_。
(4)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答案提示]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课后练习 2.: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
此外,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
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3.:需考虑厂房、设备投资、原材料采购、工人人数及工资、产品种类、生产周期、销售渠道、利润等问题。
【创新阅读】1.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后取样,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
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
如果实验结果不理想,请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制作。
2.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通过观察菌膜的形成、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 H作进一步的鉴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酵液中是否有醋酸菌,并统计其数量作进一步鉴定。
3、萄酒的酿造自然发酵就是葡萄破碎入罐以后,不去人为地添加任何菌种,靠葡萄本身携带的自然界的酵母菌,在葡萄浆或分离后的葡萄汁里自发地繁殖,最终发酵成葡萄酒。
葡萄汁中酵母菌的种类第一类是在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酵母,即葡萄酒酵母或叫啤酒酵母。
这种酵母发酵力强,产酒的风味好,生成有益的副产物多。
在葡萄汁还没发酵之前,这种酵母占的比例很小;在发酵的过程中,这种酵母很快地繁殖起来,由它完成主要的发酵任务。
第二类在葡萄汁中数量很大,但发酵力很弱,其代表是尖端酵母。
在新压榨的葡萄汁中,尖端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的比例约为1 000∶1。
在发酵开始时,这种发酵力弱的酵母先引起发酵。
在以后的发酵过程中,它的作用逐渐被葡萄酒酵母所代替。
第三类是一种产膜的好气性酵母菌。
当发酵容器未灌满时,产膜酵母便会在葡萄汁液面生长繁殖,使葡萄汁变质。
发酵是酿造葡萄酒最重要的过程。
葡萄汁变成葡萄酒的过程就是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非常复杂,其主要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其他的副产物。
不难设想,如果发酵的最终产物只是乙醇和二氧化碳,而不产生有香味和有口味的物质,那么发酵而成的酒,口味就太单调了。
2.果醋的生产制作过程清洗将水果或果皮、果核等投入池中,用清水冲洗干净,拣去腐烂部分与杂质等,取出沥干。
蒸煮将上述洗净的果物放入蒸气锅内,在常压下蒸煮1~2 h。
在蒸煮过程中,可上下翻动二三次,使其均匀熟透。
然后降温至50~60 ℃,加入为原料总重量10%的用黑曲霉制成的麸曲,或加入适量的果胶酶,在40~50 ℃温度下,糖化2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