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合集下载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1.冯(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 至。《战国策·燕策一》 指使:用手指。 2.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书呼:用书信召唤。 3.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法:依照汉代法律。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舟:用乘船的方式
(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 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 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 如: 1.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 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 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星罗棋 布”、“蜂涌而出”、“席卷”等等。例如: 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像北斗、蛇一样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 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 早已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 (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 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 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 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5.“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_详细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_详细

• 还有如: 毋吾以也(不能因为我)
莫己若也 (不如自己)
•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 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 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 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 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除此情
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 意调整语序。
•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
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
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
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 (1)格式:动十以十宾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①覆之以掌 《促织》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主 谓 倒 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还有哦,很是很是重要, 可要好好听哟!
三.宾语前置总结(高考重点)
•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以“之”“是” 或“惟……是”为标志
补充:否定词 “莫、未、无、毋、不、 靡、弗、勿、否、非”
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 孰、安、焉等
组题7 .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倒装的规律
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
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
判断方法一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秋以为期。 3.项王、项伯东向坐。 4.一言以蔽之。 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7.府吏见丁宁。 8.及时相遣归 9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1. 中原北望气如山。
4.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代词、方位词做介词宾语)
1)秋以为期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先找主谓宾 • 再找定状补 • 如果有异位 • 调换各归位
判断方法二标志法
• • • • • • • •
请于于见谓之于慎看 同被和之主与乎深标 学动者者分是以思志
标 志 法
记者辩定看宾状明定 心判词后句前后辨句
口 诀
间断义置式置置之式
认真听哦,亲爱的!
判断方法一标志法
• • • • • • • •

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 鲁迅与 萧红的 忘年交 来引出 对萧红 及其作 品的介 绍。

高考文言句式讲解之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句式讲解之宾语前置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
(1)何有哉?
何有——有什么
(2)秦人不暇自哀 自哀——哀自
(3)甚矣,汝之不惠
(4)童子何知? 何知——知道什么
08年 名词活用为动词,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09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句
预测2010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翻 译题中一定会有所涉及。
题型一瞥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 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06年广东卷)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 。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B:(
)
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
规律七: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 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小结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
(5)客之美我者 (6)何以伐为? 何以——凭什么
★★★ 语文 网中网 ★★★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作者:孟昭水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5期“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

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尽管复杂,但“相”的常规用法实际上并不难,如“相”作名词的“面相”“丞相”,作动词的“察看”“辅助”,作副词的“互相”等用法。

“相”字的难点在于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表示多种指代意义。

对“相”的特殊用法,中学语文教材理应明确注释,但事实却不然,有的教材对“相”的用法,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不作具体解释,以致于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例如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对《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的解释:⑴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教材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终归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会,一定。

”⑵ “好自相扶将”。

教材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

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⑶ “誓天不相负。

”教材注释为:“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⑷ “登即相许和。

”教材注释为:“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

登:立刻。

许和,应许。

”这四个例句中的“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注释者均没有直说,但从串讲的意思来猜测,例①的“相”,似乎相当于“你的要求”;例②的“相”,大概相当于“老人家”;例③的“相”,应该相当于“你”;例④的“相”,好像相当于“这门亲事”。

“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课本没作直接解释,注释者只是随文释义,泛泛而谈,不同的句子中,把“相”注释成了不同的意义,是不是“相”字本身就有“你的要求”“老人家”“你”“这门亲事”等意义?显然不是!这样的注释令教师和学生费解,不利于教学。

下面仅以《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出现的“相”字为例,谈谈“相”的特殊用法,以供教学者参考。

《孔雀东南飞》一诗,一共使用了十九个“相”字,其中有一例用作名词,其余则全都用作副词。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

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尽管复杂,但“相”的常规用法实际上并不难,如“相”作名词的“面相”“丞相”,作动词的“察看”“辅助”,作副词的“互相”等用法。

“相”字的难点在于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表示多种指代意义。

对“相”的特殊用法,中学语文教材理应明确注释,但事实却不然,有的教材对“相”的用法,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不作具体解释,以致于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例如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对《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的解释:⑴“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教材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终归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会,一定。

”⑵“好自相扶将”。

教材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

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⑶“誓天不相负。

”教材注释为:“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⑷“登即相许和。

”教材注释为:“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

登:立刻。

许和,应许。

”这四个例句中的“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注释者均没有直说,但从串讲的意思来猜测,例①的“相”,似乎相当于“你的要求”;例②的“相”,大概相当于“老人家”;例③的“相”,应该相当于“你”;例④的“相”,好像相当于“这门亲事”。

“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课本没作直接解释,注释者只是随文释义,泛泛而谈,不同的句子中,把“相”注释成了不同的意义,是不是“相”字本身就有“你的要求”“老人家”“你”“这门亲事”等意义?显然不是!这样的注释令教师和学生费解,不利于教学。

下面仅以《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出现的“相”字为例,谈谈“相”的特殊用法,以供教学者参考。

《孔雀东南飞》一诗,一共使用了十九个“相”字,其中有一例用作名词,其余则全都用作副词。

作为副词的“相”,古今汉语中都有“互相”的意思,但古汉语中的“相”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吕叔湘、王力等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称作指代性副词。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

现分述如下: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

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

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

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

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

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

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

例举如下:
1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这句的意思是: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

8.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的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

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的用法。

1.例7、8、9各句中的“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的词)的前面,画波浪线的“见”与及物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现代汉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

2.“见”与“相”不同的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的,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

3.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来。

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2)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汉语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子中的主语,“见”是副词,起称代第一人称的作用。

例1中的动词“录”的施动者是句中的主语“君”,可见此句中的“见”是副词,称代第一人称。

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即表被动。

例○2中的动词“欺”的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即“秦王”,所以此句中的“见”,表被动,介词,是表示对象关系的,它的后面省略了未出现的主动者。

因为“相”、“见”这两个指代性副词,与其后面的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于是语文界便有人把“相”、“见”称作前置宾语或没有标志的前置宾语。

殊不知,此说不妥。

其理由有四:
(1)像上文1-6例句中的“相”,7-9例句中的“见”,学界早已确认是副词,只是起指代作用,所以叫做指代性副词。

副词在句中可以作状语,用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介词,而不能作宾语。

(2)代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能够充当宾语,而“相”、“见”却没有代词的这种语法功能。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词,可作宾语;但不能说“学而时习相”或“学而时习见”,可见“相”、“见”不可作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作前置宾语了。

(3)“相”、“见”,不能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

古汉语中的前置宾语,都可以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相”、“见”则不能。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我们可以说“古之人不欺余也”;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讲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但不能把“儿童相见不相识”讲作“儿童见相不相识”;同样,不能把“乃今日见教”(《〈司马相如传〉》),讲作“乃今日教见”。

(4)不具备宾语前置的条件。

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地说应具备几个条件。

动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代词作宾语。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宾语被强调时,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是”等。

介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B.介词的宾语被强调时。

C.方位名词作介词的宾语。

由此看来,“相”、“见”作指代性副词时,均不具备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所以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前置宾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