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以下是 9 条关于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1. 展现真实个性:要像挖掘宝藏一样,把受访者的独特个性给呈现出来呀!比如采访一位画家,你得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色彩独一无二的痴迷,“哎呀,他说起画画时那股兴奋劲儿,就像小孩看到了最心爱的玩具,这才是真实的他呀!”2. 深入挖掘故事:不能只浮于表面,得深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动人的故事。
就像探寻一个神秘的洞穴,“你想想,她背后那段艰辛的奋斗历程,不深挖怎么能知道呢,这得多精彩呀!”3. 生动的描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人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描写一个音乐家的表演现场,“哇,那音乐简直像春风一样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太震撼啦!”4. 提问要巧妙:设计的问题得像一把钥匙,能巧妙地打开受访者的心扉。
“难道不是应该问出那些让人忍不住倾诉的问题吗,这样才能得到最精彩的回答呀!”5. 捕捉细节:留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这些能让人物丰满起来。
像一个演员不经意间的小动作,“你看,那个小动作一下子就让人觉得他好可爱,这些细节多重要哇!”6. 保持对话感:文章要写得像和读者在聊天一样轻松自然。
“来,咱们一起看看这个专访,就跟一起聊天似的,多有意思!”7. 突出重点:找出最精彩的部分,像highlight 一样强调出来。
比如受访者的某个惊人观点,“哇塞,这个观点多牛呀,绝对得突出强调呀!”8. 融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专访中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都要有。
“瞧瞧,这里的他是那么高兴,那里又让人心疼,情感多丰富呀!”9. 结构清晰:别乱七八糟的,要有条理,让读者轻松跟上节奏。
“这就好比走一条清晰的路,读者才能愉快地走下去呀!”结论:做好人物专访就是要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用各种方法让读者对他们感兴趣,产生共鸣,这样的专访才是成功的。
个人专访三分钟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位在我心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杰出人物——李明。
在接下来的三分钟里,我将通过这次专访,为大家揭开李明的神秘面纱,探寻他成功背后的故事。
一、开场各位朋友,当我们谈论到成功时,我们通常会想到那些站在舞台中央的明星、那些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企业家。
然而,成功并不总是与这些人相关,它也可能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之中。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凡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就非凡事业的传奇。
二、专访内容在这次专访中,我有幸与李明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以下是我从这次对话中提炼出的几个关键点:1. 成长的历程李明先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他告诉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但他从不抱怨,反而更加努力学习。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2. 职业规划大学毕业后,李明先生并没有选择一条传统的职业道路。
他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在职场中立足。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一个新兴行业,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积累经验,最终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3. 团队建设在谈到团队建设时,李明先生强调,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具备共同的目标、良好的沟通和相互信任。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团队管理方法,使得他所带领的团队始终保持高效和活力。
4. 人生感悟最后,李明先生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
他说,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他还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通过这次专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明先生身上所散发出的正能量。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此,我要感谢李明先生接受我的专访,感谢他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我相信,他的故事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物访谈开场白和结束语

人物访谈开场白和结束语嘿,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人物访谈开场白和结束语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开场白像不像一场戏的开场锣鼓呀?“咚锵咚锵”,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啦!要是开场白整得平平无奇,那可就像白开水一样没啥味道咯。
咱得想办法让它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把大家的兴趣都给点燃咯!比如说,咱可以来个幽默风趣的小段子,或者抛出一个超级吸引人的问题,让被访谈的人和观众都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想听下去。
就好比说,你访谈一个大明星,开场白来一句:“哇哦,今天咱们这儿可是星光熠熠啊,大家准备好迎接这位超级巨星了吗?”这一下子不就把气氛搞起来啦!或者你访谈一个科学家,来一句:“嘿,大家知道吗,今天咱们要和一位能把科学变得像魔法一样神奇的大师聊聊哦!”这多有意思呀!那结束语呢,就像是一场盛宴的完美收尾。
可不能虎头蛇尾呀,得让大家感觉意犹未尽,但又恰到好处。
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也不能戛然而止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可以来个温馨的总结,或者表达一下对被访谈者的感谢和祝福。
比如说,“今天和这位嘉宾的交流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他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希望他未来一切顺利!”或者“哇,今天的访谈真是太精彩啦,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虽然到终点啦,但相信大家都会记住这段美好的时光!”你想想,要是一场访谈,开场白就干巴巴的,谁还有兴趣听下去呀?那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同样,结束语要是乱七八糟的,那不是给这场访谈抹黑嘛!这就好比做菜,开头的调料得放好,结尾的火候也得掌握好,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呀!咱再打个比方,开场白和结束语就像是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
封面得吸引人,让人有打开书的欲望;封底呢,得给人留下点念想,让人觉得这本书值得收藏。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呀,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开场白和结束语,让它们成为访谈的亮点,让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哇塞,太棒啦!”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开场和结尾呀,它们能起到大作用呢!咱要让它们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照亮整个访谈的天空!好啦,就说到这儿啦,大家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整出超棒的人物访谈开场白和结束语哒!。
校园优秀人物专访范文

校园优秀人物专访范文校园优秀人物专访。
在校园里,总有一些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他们或许是学业优秀,或许是社会活动的领导者,又或许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校的一位优秀人物进行专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我校的这位优秀人物名叫张三,是一名大三学生。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了校园的各种社会活动。
在专访中,张三谈到了他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首先,张三谈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他表示,自己在学习上一直坚持“勤奋和刻苦”的原则,每天都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保证每门课程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复习和理解。
他还特别强调了自己在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认为这些经验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学习,张三还积极参与了校园的各种社会活动。
他表示,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还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收获,让我们对他的能力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专访的最后,张三还谈到了自己的未来规划和目标。
他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在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继续学习和成长。
他还表示,自己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成就。
通过这次专访,我们对张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社会活动中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和魅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成为校园里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让我们一起为他加油,期待他的更多精彩表现!。
人物采访思路和方法

人物采访思路和方法人物采访是新闻、特写、纪实报道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采访一位人物,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成长经历、思想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还能够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那么,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呢?以下是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确定采访对象在进行人物采访前,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适合的采访对象。
这个人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成功人士、社会知名人士等等。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成就和特点等方面,以及这个人对于某个话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
二、准备采访问题在确定好采访对象后,需要对这个人的相关背景和话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好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包括开放性的和针对性的问题,以便让采访对象能够自由发挥,同时又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
在准备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问题的分层次和重点。
三、制定采访计划在采访前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采访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采访的时间、地点、形式、人员和设备等方面。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安排和个人情况,以及采访场地的环境和设备等问题。
四、进行采访过程在进行采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和放松。
(2) 让采访对象充分发挥,讲述自己的想法、经历和观点等。
(3) 注意采访的时机和场合,避免打扰采访对象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 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采访对象的每一个细节和表情,以便后续的整理和编辑。
五、整理和编辑采访内容在采访结束后,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编辑。
这个过程需要对采访录音或视频进行转录和整理,并对采访内容进行筛选和精简,去掉一些无关的信息和重复的话语。
同时,还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加工和提炼,使之更具有新闻、特写或纪实的效果。
六、发布和宣传采访内容在整理和编辑完采访内容后,需要发布和宣传这个内容。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意愿和版权问题,并选择适合的媒体和平台进行发布和宣传。
采访人物生平经历提纲

采访人物生平经历提纲一、打探好名人的行程。
到地级市的名人特别少,有的偶尔来一次也是匆匆忙忙,很少有闲暇时间专门住下来接受记者长时间的采访。
所以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事先了解有关信息,并抓住机遇,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
去年12月中旬,我从《济宁日报》一则广告中了解到,连续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知心姐姐”卢勤将要到济宁给家长们、孩子们讲课的信息,我及时与编辑部进行了沟通,准备把她作为“周末人物”来写。
于是,我时刻关注她的行程,并与负责此事的济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系采访事宜,让他们提供了卢勤的活动日程,得知其当天上午讲完课后,下午5点离开济宁,有足够的时间采访,这让我放宽了心。
二、准备好名人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采访对象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而直奔现场,这样的采访可能会闹笑话。
在电影《飘》重播之际,影片中的女主角扮演者费雯丽抵达纽约机场后走进记者室。
这时一位记者第一句话就问:“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轻蔑地回答说:“我无法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
”可想而知,这位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
他事先没有对被采访者及其职业生平作任何研究,提出这样拙劣的问题不仅让被采访者笑话,也被新闻界传为笑柄。
为了采访卢勤,我专门购买了她新写的一本书《告诉孩子,你真棒!》,从中了解到她的生平、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以及一些经历,并列出采访提纲,对可以提哪些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采访十分顺利。
三、要开门见山打开采访话题。
名人十分繁忙,应酬也多,不喜欢拖泥带水,要直接向对方说明来历,单刀直入,缩短采访时间,这会让对方刮目相看。
在采访“知心姐姐”卢勤时,我一上来就笑着对她说:“‘知心姐姐’你好,卢老师你好。
我上小学时就非常喜欢读您在中国少年报上主持的‘知心姐姐’栏目,几乎是每篇必读。
现在我作为一名4岁儿子的爸爸,看你的书、听你的报告,对我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今天能有机会与你这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交流、学习,内心十分高兴。
人物专访稿子例子

人物专访稿子例子以下是 8 条人物专访稿子例子:1. 他呀,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大家知道小李吗?就是那个在咱这一片特别有名的画家。
有一次我去采访他,一进他的工作室,哇,那满墙的画作简直惊到我了!我问他:“您怎么能画出这么棒的画呀?”他笑着说:“哈哈,就是热爱呗,不停地画呀画。
”他对绘画的执着和热情,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觉得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2. 老张,那可是个传奇人物啊!还记得那次在他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声中,他大声地跟我讲述着他的创业故事。
“我当初啥都没有,就一股脑地往前冲,你们年轻人现在条件多好呀!”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那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当初拼搏的岁月。
难道你们不想听听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吗?3. 王姐,哇,那真是个热心肠的人!上次社区活动遇到她,她忙前忙后的,一会儿组织这个,一会儿帮忙那个。
我忍不住问她:“王姐,您不累吗?”她爽朗地回答:“累啥呀,大家开心我就开心!”她就像社区里的一束阳光,温暖着每个人。
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一下吗?4. 你们知道小赵老师吗?她在学校里可是备受学生喜爱啊!我去采访她的时候,正看到她耐心地给学生讲解难题,那温柔的声音和专注的神情,让我特别感动。
我问旁边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小赵老师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她超好的呀!”她就如同春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不是吗?5. 陈师傅,那技术,简直绝了!在他的修车铺里,他熟练地摆弄着工具,三下五除二就把车修好了。
我特别好奇地问他:“您这手艺是咋练成的呀?”他嘿嘿一笑说:“多年的经验呗!”想想看,要是没有他这样的技术能手,我们的车出了问题可咋办呀?6. 刘大哥,那个勇敢的消防员!有一回火灾现场,他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救人。
后来我问他:“当时不害怕吗?”他坚定地说:“顾不上怕呀,救人要紧!”他就像是无畏的勇士,为了保护大家冲在最前面,能不让人敬佩吗?7. 孙奶奶,可是咱这一带的老寿星啊!去拜访她的时候,她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如何撰写引人注目的人物专访

如何撰写引人注目的人物专访撰写引人注目的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一种通过采访特定人物来了解其经历、观点和见解的报道形式。
成功撰写引人注目的人物专访,不仅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准备,还需要采用恰当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并表达出专访的核心信息。
I. 引入段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开始撰写人物专访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对采访对象产生兴趣。
可以选择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件、引用名人名言或引用最新的统计数据等方式,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动机。
II. 人物背景描绘:设定专访的背景环境在人物专访的文章中,为读者提供被采访人的背景信息是十分必要且有趣的。
通过描述其经历、成就、社会地位以及任职情况等,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所采访人物的特点和价值。
III. 问题准备:以提问的方式揭示信息设计提问是准备好撰写人物专访的关键一步。
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能够引导被采访人详细展开回答,同时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
要关注热门话题、当前事件或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并避免问一些已经被多次提及的问题,以确保专访内容的新鲜性。
IV. 采访记录:准确记录对话和观察细节在正式采访时,确保准备好录音设备、纸和笔,以便记录对话和观察到的细节。
准确记录被采访人的回答和表达方式,同时注意观察其肢体语言、语调以及表情等细微变化。
这些细节将丰富专访的内容,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V. 信息整理:抓住核心,拒绝冗长在采访结束后,需要把录音和笔记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
注意筛选和组织信息,删减冗余的内容,精简专访的篇幅。
确保重点信息能够清晰传达给读者,同时保持专访内容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VI. 结尾段落:总结亮点,留下印象通过总结采访过程中的亮点和核心观点,以及提出对被采访人的期望和展望,来构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结尾段落。
结尾部分可以突出专访的价值和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引发对于人物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总结:撰写引人注目的人物专访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段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供人物背景描绘、设计并准备问题、准确记录采访内容、整理信息确保连贯性、总结亮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专访:
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
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
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
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
2008年7月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
开栏的编者按写道: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
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
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
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
“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
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
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
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
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
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詹国枢强调,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提问的方式,一个基本的路径当为先开放式,后闭合式,内中渗入尖锐的问题。
杨澜专访金庸,所提的问题就很棒,问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往今昔。
阅罢专访,读者获悉:
著名作家金庸尊重现实,不改《鹿鼎记》结局;杨澜通过设问与追问,证实金庸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而被勒令退学,显露叛逆锋芒;金庸投身政治,历经两次风波;现追求平淡,希望侠义永存。
采访时重观察记录话语
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时,须仔细观察,做好相关笔录的同时不忘开启录音笔或采访机。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均突出了一个废墟下背出两名同学的“九岁半的英雄‘小班长’林浩”。
《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通稿都写得非常好,其经验主要就是上述两条。
请看人民日报记者眼前的林浩: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长出来。
新华社成都电一稿中写道:6月10日,依然满脸稚气的林浩出现在大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镇街头。
虎头虎脑的林浩,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
两篇稿件的关键情节包括细节,均为直接引语。
“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
原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说:
做人物访谈,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在我自己的作品集《大人物小人物》里,一些人物的采访并不是一次性成功的,一般都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有些采访对象甚至成为我多年的朋友。
的确,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包括以写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而闻名于世的法拉奇亦然。
法拉奇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
不过是得见了面,才真正熟悉对方的性格,掌握对方的特点。
第一次采访以后,她没有去游山玩水,而是关在小屋里,把录音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看看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或者遗漏了,没有问。
第二次访问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记者跟采访对象互相熟悉了,精神上放松得多,问答也更得要领。
记者走进人物的心灵需要时间,因为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
特别是一些很少接触记者的普通群众,谁能见一面就和你谈心里话,向你打开心扉呢?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的体会是,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流。
记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访才能达到多少深度,记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写出来就有多少激情。
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采访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充满激情、打动人心的人物专访的。
不妨多策划些独家专访
独一无二才是高手,独家报道是“杀手锏”,独家在新闻中是最好的。
在网络时代,只是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独家新闻”似乎越来越难和少见了,但笔者认为,仰仗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是可以多策划出一些独家专访的,从理论上讲独家专访也是独家新闻,是传媒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与秘密武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主流媒体上业已出现越来越多的“独家专访”。
主流媒体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现泛指发挥引导主流人群思想的作用,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媒体。
仅笔者接触到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纸媒上,就经常能够看到独家专访的身影。
咱们现在试着解剖一个“麻雀”:在2007年11月30日《解放日报》的第13版上,整版上是一篇记者对作家海岩的独家专访《真实,穿越风花雪月》,海岩为什么接受《解放日报》的独家专访?原来这位知名作家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顾问”。
有五种写作形式供选择
一般而论,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具有人物、现场、背景和作者四要素。
要注意抓住被访问者的工作特点、思想个性、所谈细节、精彩语言和独特的现场场景。
行文要灵活生动。
笔者总结出人物专访的五种主要写作形式,它们分别是问答式访问记、对话式专访、访谈录、口述实录、散文处理式。
●问答式访问记人物专访的一种报道形式,主要用于针对某一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的专访报道。
它以突出思想、见解或事件始末为主,可以不用谈话外的场景、细节及人物特质描写。
问答式访问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它比采用转述形式更能显示其真实性,也更加生动和口语化。
●对话式专访它同问答式专访的主要区别是,在问答式专访中,记者只是处于问者地位,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只是问和答的关系。
在对话式的专访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在记者把握主题和交谈主动权的情况下,双方可以互问互答、
互诘互辩,各抒己见,通过对某种思想或问题的平等探讨,达到帮助受众澄清认识的作用。
对话式专访的写作,应当特别注意逻辑严密,概念准确。
●访谈录主要用于针对某一思想主题、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有关人物进行的访问。
它是一种经过细心整理的、紧紧围绕主题的谈话实录。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可以兼用问答、辩论形式,叙述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
●口述实录即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
●散文式人物专访指记者根据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采访对象的形象、性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