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记叙文阅读有一定的技巧,也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记叙文阅读方法 精华

记叙文阅读第一部分记叙文基本知识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3.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
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
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4.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与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与环境描写等。
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类型及其作用(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五大考点(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记叙文阅读:六要素与主要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及主要内容概括【考点一】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清单】记叙文有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把握文章所叙的中心事件,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时间:有明确表时间的词语或短语。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陪衬人物,注意主要人物。
事件的起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事件的经过: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是突出主题的内容,包括事件的的发展、高潮。
事件的结局:事件到最后又什么结果。
【典型题型】请归纳本文的六要素【真题导引】阅读都德《最后一课》,归纳六要素。
时间:普法战争结束后地点: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事情的起因: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经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理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反应结果: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便哽咽着说下课。
【实战演练】1.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回答问题。
(20分)(云阳县2016年下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
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
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
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
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以下是 8 条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 要留意故事中的人物呀!你看《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多生动,他的命运变化可是贯穿了整个故事呢!
2. 情节可重要啦!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鲁宾逊的各种冒险经历,那叫一个精彩刺激,情节的起伏是不是让你读得停不下来?
3. 环境描写也不能忽略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那简直就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美妙的氛围,对吧?
4. 叙述顺序得搞清楚!《背影》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我们才能清楚明白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5. 细节描写最能打动人啦!《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为“我”找《山海经》的细节,多让人感动啊!
6. 主题可是文章的灵魂啊!《散步》表达的那种尊老爱幼的主题,是不是让你心中也涌起温暖的感觉?
7. 写作手法要关注呢!像《变色龙》用了讽刺的手法,把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多厉害呀!
8. 情感体会也很关键呀!读《藤野先生》的时候,你难道没有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那种敬重之情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记叙文阅读真是丰富多彩,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呀!。
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气氛。
(4)衬托人物的心情。
2、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故事情节的一条脉络。
(1)有的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有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3、在记叙文中,抒情或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抒情: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起提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顺叙作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作用: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5、常见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卒章显志。
6、文章的语言特色: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7、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8、分析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9、分析语段(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10、划分层次的依据:根据话题的转换:(1)时间(2)地点(3)人物感情的变化11、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材、立意、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主题。
12、设伏笔的好处: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13、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好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阅读常见基础知识

记叙文阅读之基本常识一、文章体裁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二、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时间包括具体的年月时分秒,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夜的昼夜晨昏。
也包括泛指的时间。
地点:包括地方、场所、方位、距离等。
人物:是指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人物事情的起因:指因何发生了这件事经过:是事情发展的过程结果:事情发展到的最后状态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六要素”有时不必全部出现在文章中。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常见的记叙顺序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记叙顺序作用:顺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1、制造悬念。
2、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类型:人线,事线,物线,时间线,地点线,情感线,见闻线。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记叙文阅读之基础知识(上 )(六要素和线索)

记叙文阅读之基础知识(上)(六要素和线索)下面讨论最后一节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1.叙事六要素。
记叙文强调真情实感,给人真实感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既然叫元素,那就少不了。
没有时间和地点,是不真实的,没有因果,文章就会难以理解。
要有真情实感,六大要素必不可少。
六要素到位,就可以完成另一个题目:总结文章的主要情节。
如果是单纯叙述一件事的文章,我们直接用六要素就是很好的总结。
在这里,我还是强调一下我之前写过的一句话。
我不能说的不清楚或者罗嗦来概括剧情。
标准是假设一个没看过文章的人,看了你的回答,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情节,而且很简洁。
说到底,六大要素就是故事的六大要素,这就是全部。
然而,许多学生将它们视为记忆知识,而未能成为熟练使用它们的能力。
2..记叙的线索。
如果你硬找的话,哪篇文章都有线索,因为写文章的文字是线性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
但有些简单文章讨论线索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都是讨论情节较多较复杂的事件。
例如我们写的运动会我起跑,然后跌倒了,同学李明本来可以跑第一,但是没去继续跑,而是来搀扶我,结果到手的第一没有了,我深为感动。
这篇文章里我是线索人物,但是讨论起来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小学学过一篇《珍贵的教科书》全篇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课文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可是条件太艰苦了,我们连教科书都没有,我们盼书,张指导员带领我们去取书、受到袭击,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到最后嘱咐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
教科书就是这样一个线索,把文中的许多地点,许多时间发生的与书有关的情节串在了一起。
许多老师都把它比喻成彩线串珠。
这珍贵的教科书就是彩线,盼书、取书、护书、惜书就是珠子。
这些情节很多但都串在教科书这条彩线上,就不乱,很多时候,这条彩线并不是故意设置的,但我们看起来,巧妙地就像经过打磨一样。
记叙文的线索很多,常见的有哪几种呢?老师帮大家从常考到不常考分析一下,有以下几种:以物品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小情节为线索,这个不好界定,例如咱们前面说过的那篇课外阅读《一起去看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⑹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 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⑺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 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⑻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 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 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 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 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1.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 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示例: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 相关句子)”,(作用)……。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 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 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请概括文章中的事例 ⑴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⑵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6.文章使用第一/二/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⑶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 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 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 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 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 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 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⑴文辞畅达,朴实无华 ⑵朴实活泼,节奏明快 ⑶言简意赅,朴素自然 ⑷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⑸文字洗练(简练),意境深邃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⑴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⑵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⑶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⑷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⑸汹涌豪迈的气势,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⑹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 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示例: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 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 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⑼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用的写作手法: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⑵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⑶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⑷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 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⑸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 《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 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 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 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 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
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