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第一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原指出,社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且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第二章:阶级与阶级斗争本章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他详细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定义、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本章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形态,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求和平等发展为宗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合作、共有等基本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章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任务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本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本章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马原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统一人民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
第七章: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本章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内容: (p29)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 (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惟独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干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在2016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共有八章内容,凯程考研政治老师认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涉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围绕资本主义论部分展开,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七章及第八章。
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第一部分最重要。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就带各位考生来详细分析。
在2010至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连续六年的分析题均考查第一部分马哲,凯程政治名师大胆推测,2016年分析题也会延续命题老师的一贯风格。
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为引导章节,属高度概括内容,因此多考查选择题;第二章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该章重点为辩证法,唯物论也蕴含其中,所以分析题的重点一般在本章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应用非常灵活,命题老师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素材,以多种形式来命题;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于认识论内容,以本章内容来命制分析题可能性同样较大,本章中原理逆推出它所能够阐发的命题,是掌握本章的要素所在;第四章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该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会命制解析题。
在第二部分中的知识点多出现在选择题中,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第六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两章是原来政治经济学的部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积累阶段。
在选择题中有时会涉及应用公式的计算题,考生要提起注意。
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八章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两章内容介绍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化。
该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角度基本集中在毛中特课程中,且多命制单选或多选,考生针对此部分备考,将概念性的内容掌握即可。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主干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在2016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共有八章内容,凯程考研政治老师认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涉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围绕资本主义论部分展开,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七章及第八章。
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第一部分最重要。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就带各位考生来详细分析。
在2010至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连续六年的分析题均考查第一部分马哲,凯程政治名师大胆推测,2016年分析题也会延续命题老师的一贯风格。
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为引导章节,属高度概括内容,因此多考查选择题;第二章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该章重点为辩证法,唯物论也蕴含其中,所以分析题的重点一般在本章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应用非常灵活,命题老师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素材,以多种形式来命题;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于认识论内容,以本章内容来命制分析题可能性同样较大,本章中原理逆推出它所能够阐发的命题,是掌握本章的要素所在;第四章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该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会命制解析题。
在第二部分中的知识点多出现在选择题中,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第六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两章是原来政治经济学的部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积累阶段。
在选择题中有时会涉及应用公式的计算题,考生要提起注意。
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八章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两章内容介绍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化。
该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角度基本集中在毛中特课程中,且多命制单选或多选,考生针对此部分备考,将概念性的内容掌握即可。
各位考生,通过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的讲解,你们是否对马原部分的逻辑结构及重点章节有了透彻的了解?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