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妈妈和孩子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一级美术妈妈和孩子PPT课件

一级美术妈妈和孩子PPT课件
本画的作者潘常旺并 不是专业的画家,而是普 通的陕北农民,画画是她 劳动之余的爱好,我们把 这些农民画的画叫农民画。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比较三幅作品, 说一说农民画《母与 子》的特点是什么?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画面中画有许 多的花纹,这些花 纹有秘密吗?
福寿吉祥 富裕 多子多福
桃 鱼 石榴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我们欣赏表现母爱的作品 有油画、版画、农民画。
你还见过其它类型表现母爱的作品吗?
猴妈妈和宝宝 雕塑 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这件雕塑表现了什么?
找一找:猴妈妈与小汽车有联系吗?
细致观察很重要






请你为同伴讲一讲这

件作品表现了什么情景,

你的感受是什么。


说一说
妈妈最爱我们,我们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手部
手部
手指纤细 粗壮、有力量

动作轻柔 给人安全感
请你说一说这张 画都画了些什么?
为什么叫农民画呢?
妈妈穿着漂亮的衣服, 面带微笑,将孩子高高举 起。看!小鸟、小狗、小 鸡都兴奋地围绕在妈妈身 边,这幅画表现了妈妈和 孩子怎样的心情呢?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请你说一说这张 画都画了些什么?
为什么叫农民画呢?
设计制作:潘红 2012.4
The End Thanks!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一册 第பைடு நூலகம்8课

母亲保护她的儿女(版画)
澡(
珂勒惠支(德国)

认真观察:
画 ) 卡
1、两位妈妈的面部表情有 什么不同?

一年级美术上册 妈妈和孩子教案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 妈妈和孩子教案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教案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能够画出可爱的妈妈和孩子形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如身形、面部表情、衣着等。

2. 学习绘画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妈妈和孩子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学会简单的绘画技巧。

2. 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的情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和孩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如身形、面部表情、衣着等,并展示优秀作品进行分析。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形象的绘画作品,要求表现出情感。

2. 收集有关妈妈和孩子的图片或画作,下节课进行分享。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 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水平,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特征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中是否表现出情感。

2. 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妈妈和孩子主题的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才华。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人美版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人美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绘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庭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对家人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描绘:学生在描绘人物时,往往难以把握人物的比例、动态和表情。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举例:针对这一难点,可以采用步骤分解、示范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人物绘画技巧。
(2)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对绘画技法掌握有限,如何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2)创新与表现: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色彩搭配,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
举例:介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勾勒、水彩、拼贴等,以及如何运用冷暖色、对比色等色彩搭配技巧。
(3)情感与表达: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学会通过绘画表达关爱和温暖,提升人文素养。
举例:讨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视觉素养,通过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辨析力和表现力;二是提升创新素养,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色彩搭配,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作品;三是强化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情感态度。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实际与目标的一致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将掌握描绘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增强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人物比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妈妈和孩子的身高比例,理解基本的身体比例关系。

2. 人物特征:通过观察和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的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难点:理解和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教材、PPT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人物的比例和特征。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人物图片,讨论人物的比例关系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人物,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观察和理解,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出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内容:- 人物比例:头、身体、四肢的比例关系- 人物特征: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绘自己的妈妈,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方法。

2. 学习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

3. 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画教材、绘画作品、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2. 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5.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妈妈和孩子2. 板书内容:a. 色彩:温馨、和谐b. 线条:流畅、自然c. 构图:亲密、均衡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妈妈和孩子的绘画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和艺术素养的体现。

在《第18课妈妈和孩子》的教学设计中,板书设计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主题,简洁明了,且具有启发性和直观性。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26)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26)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26)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知和感受。

通过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让学生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增强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首先,将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特征,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服装等。

然后,教授学生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如用柔和的线条和温暖的色彩表达温馨和亲密感。

最后,让学生进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 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 如何观察和描绘人物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准备- 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 图片或实物模型,用于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 橡皮擦、铅笔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妈妈和孩子”。

- 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特征,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服装等。

第二阶段:示范与讲解- 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如用柔和的线条和温暖的色彩表达温馨和亲密感。

- 示范如何观察和描绘人物的特征,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服装等。

第三阶段:实践与指导- 让学生进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四阶段:展示与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板书设计教学内容- 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 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主题,观察特征。

- 示范与讲解: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观察和描绘人物特征。

- 实践与指导:创作,个别指导。

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说课稿

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说课稿

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说课稿一、教材背景•教材名称: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教材版本:人美2011版二、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是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妈妈和孩子》。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与关爱的意识。

本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图画为主要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描绘家庭温暖的线条和色彩。

通过分析内容、讲解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计教学流程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掌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家庭温暖的技巧。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图片,感知家庭的温馨以及线条和色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能够简单描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与关爱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与描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通过线条和色彩表现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线条和色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彩色笔、刷子、颜料等;•学生准备:教材、美术工具。

六、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亲情,并向学生提问:“你最爱妈妈什么?”“你和妈妈之间有哪些温暖的互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妈妈和孩子之间情感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妈妈和孩子》,了解课文中的情境和人物。

•教师边读边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理解画家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家庭的温暖。

3.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中的妈妈和孩子之间有哪些情感?”•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逐一点评,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4. 创作活动(30分钟)•学生用彩色笔和纸分组合作,创作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画作。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一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一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学习绘画技巧。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表达妈妈和孩子亲情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并将其融入画作中;如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绘画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主题:家庭观念、绘画技能3. 内容: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绘画技巧、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画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融入本节课所学的绘画技巧。

2. 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请你说一说这张 画都画了些什么?
为什么叫农民画呢?
本画的作者潘常旺并 不是专业的画家,而是普 通的陕北农民,画画是她 劳动之余的爱好,我们把 这些农民画的画叫农民画。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比较三幅作品, 说一说农民画《母与 子》的特点是什么?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画面中画有许 多的花纹,这些花 纹有秘密吗?
福寿吉祥

富裕

多子多福
石榴
母与子
农民画 潘常旺
我们欣赏表现母爱的作品 有油画、版画、农民画。
你还见过其它类型表现母爱的作品吗?
猴妈妈和宝宝 雕塑 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这件雕塑表现了什么?
找一找:猴妈妈与小汽车有联系吗?
细致观察很重要






请你为同伴讲一讲这

件作品表现了什么情景,
一年级美术妈妈和孩子

澡 (
母亲保护她的儿女(版画)

珂勒惠支(德国)
画 )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

温柔、亲切 紧张、坚定
萨 特
手部
手部

手指纤细 粗壮、有力量
美 国
动作轻柔 给人安全感

请你说一说这张 画都画了些什么?
为什么叫农民画呢?
妈妈穿着漂亮的衣服, 面带微笑,将孩子高高举 起。看!小鸟、小狗、小 鸡都兴奋地围绕在妈妈身 边,这幅画表现了妈妈和 孩子怎样的心情呢?

你的感受是什么。


说一说
妈妈最爱我们,我们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设计制作:潘红 20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