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一、前言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和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本报告旨在介绍对某地区土壤环境的调查工作,以便为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目的本次调查范围为某省农业区域,目的是了解该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化学性质、肥力和适宜农作物种植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1.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应用采样分析法,选取不同地点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检测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评估土壤污染状况。
2.土壤化学性质调查通过采取剖面取样法,分析土壤的 pH 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并评估土壤肥力情况。
3.农作物适宜性调查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记录土壤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评估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宜性。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1.土壤污染状况结果显示,部分地区土壤受到轻度重金属污染,主要为铅、镉等,尚未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未见明显污染迹象。
2.土壤化学性质土壤 pH 值整体呈酸性,部分地区存在土壤酸化现象;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略有不足。
3.农作物适宜性大部分地区适宜农作物种植,但在部分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区,农作物产量较低,需要加强施肥管理。
五、建议1.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理土壤污染点,防止污染蔓延。
2.通过调整施肥方案、改善农田排水及其它土壤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增产。
3.加强科普宣传,提倡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土壤环境。
六、总结通过本次土壤环境调查工作,了解了某地区土壤环境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未来将继续跟踪监测土壤环境变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七、致谢在本次调查工作中,获得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特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也感谢调查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和合作。
以上是本次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希望能对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土壤环境调查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所调查地区的土壤质量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及分布状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也可以通过调查的结果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调查范围本次土壤环境调查的范围包括XXX地区的农田、工业用地、居民区及自然生态区,总计约XXX平方公里。
其中主要包括栽培土壤、耕地土壤和林地土壤等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根据调查要求,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建立样品数据库,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每个采样点的位置和坐标将记录在案,确保后续的分析工作能够对应到具体的采样点。
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采集的土壤样品将送往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颗粒度分布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是否受到了污染。
3. 土壤污染物检测针对疑似污染地区的土壤样品,将进行污染物检测,包括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测定。
通过这些检测,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4. 数据分析和评价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可以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进一步确定土壤污染的程度及范围,为后续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修复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调查结果1. 土壤质量总体评价据调查结果分析,本地区的土壤总体上保持较好的品质,其中农田土壤和林地土壤质量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和森林植被生长。
但工业用地和部分居民区的土壤出现了一些污染现象,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
2. 污染源分析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些地段存在的土壤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废水渗滤等。
这些都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需要加强管理和治理。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土壤作为自然界重要的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为了全面了解本地土壤的环境状况,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土壤环境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旨在评估土壤质量、检测重金属污染、分析土壤微生物活动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二、调查区域和样本采集本次调查选择了某县城周边的农田和工业区作为调查区域。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我们共采集了三百个土壤样本,其中一百个来自农田,二百个来自工业区。
采样过程中,我们注重选择代表性样本,并避免人为干扰。
每个样本的采集深度为0-30厘米。
三、土壤质量评估结果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我们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土壤质地松散,保水性好;而工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土壤质地较为紧实,通气性较差。
农田土壤的矿质肥料含量也较高,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在pH值方面,农田土壤呈酸性,pH值普遍偏低;而工业区土壤则呈碱性,pH值普遍偏高。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结果采集的土壤样本经过实验室分析后,我们检测到了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
农田土壤中铅、镉和铬的污染程度较低,且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工业区土壤中铅和镉的污染程度较高,部分样本超过了标准限值。
这一结果表明,工业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
五、土壤微生物活动情况分析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我们可以初步评估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实验结果显示,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微生物数量较多,表明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
而工业区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种类相对单一,反映出其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六、治理建议综合调查结果,为了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治理建议:1.农田土壤:加强有机肥料的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注意调节土壤酸碱度,以保持适宜的pH值;定期进行土壤饮用和氮、磷、钾元素的检测与调整。
土壤三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土壤三调是指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我国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次土壤三调工作于2020年开始,历时三年,于2023年圆满完成。
本次报告对土壤三调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成果,提出建议,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工作概述1. 组织领导土壤三调工作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国务院领导为组长的土壤三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土壤三调工作。
各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技术路线本次土壤三调工作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对全国土壤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收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统计分析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4. 成果应用本次土壤三调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等领域。
三、主要成果1. 土壤资源概况本次土壤三调结果显示,我国土壤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合理,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2. 土壤肥力状况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较第二次土壤调查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需加强有机肥施用和土壤改良。
3. 土壤环境质量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问题。
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土壤资源管理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地区调查数据质量不高。
(2)土壤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
(3)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2. 建议(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土壤调查技术手段。
(2)完善土壤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一阶段土壤调查报告

一阶段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调查报告是对土壤进行系统性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旨在评估土壤的质量、
特性和潜在风险。
以下是一份可能包含的内容和示例:
1. 调查目的:说明进行土壤调查的目的和背景,例如确定土壤适宜性、评估土
壤污染程度等。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描述调查的范围和采样方法,例如采用网格采样法,在不
同深度和位置采集土壤样品。
3. 土壤质量评估: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等。
例如,根据土壤质地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土壤属于沙壤、壤土还是粘土。
4. 土壤污染评估:如果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土壤污染程度,报告应包括有关污染
物的分析结果和评估。
例如,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判断是否超过了环境
标准。
5. 结果解释和风险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解释土壤质量和污染情况,并进行风
险评估。
例如,如果土壤中检测到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人
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6. 建议和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土壤质量或处
理土壤污染。
例如,建议采取土壤修复措施,如生物修复或化学处理。
7. 结论:总结整个调查的结果和重要发现,并提供对未来研究或行动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土壤调查报告可能会因调查目的、区域特点和要求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仅是一份可能的报告内容示例,实际报告应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编写。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目录
1. 背景介绍
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1.2 形成原因
2. 污染影响
2.1 农作物生长
2.2 土壤生态系统
3. 污染治理
3.1 生物修复方法
3.2 土壤修复技术
4. 污染防治
4.1 农业生产管理
4.2 工业污染排放管控
5. 结语
1. 背景介绍
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潜在或实际危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或其他各类污染物质的过程。
1.2 形成原因
土壤污染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生活废弃物排放等。
2. 污染影响
2.1 农作物生长
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吸收有害物质,影响农作物生长和质量,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2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污染会扰乱土壤中微生物和生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对土壤生态系
统造成损害。
3. 污染治理
3.1 生物修复方法
通过引入适当的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它们的代谢能力将污染物降解成
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物质。
3.2 土壤修复技术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土壤热解、化学溶解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壤修复。
4. 污染防治
4.1 农业生产管理
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减少对土壤的农业污染。
4.2 工业污染排放管控
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防
止土壤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5. 结语
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采取有效的治理和防控措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可
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该地区土壤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及来源,为今后的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某市区域内的农田、工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
四、调查方法。
1. 采样点选择,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和可能的污染源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2. 采样方法,采用三角形或网格法确定采样点位置,然后在每个采样点处采集土壤样品。
3. 采样深度,一般采集0-20cm和20-50cm深度的土壤样品,以全面了解土壤污染情况。
4. 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有机污染物检测,确定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五、调查结果。
根据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物:1. 重金属,部分工业区土壤中镉、铬、铅等重金属超标,可能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
2. 有机污染物,部分农田土壤中检测到农药、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物,可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
3. 土壤酸碱度,部分土壤呈酸性,可能是工业废水排放或者酸雨导致的。
六、调查建议。
1.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
2. 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3. 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七、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和修复。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工作,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

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小觑。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土壤环境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土壤环境调查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工作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土壤环境调查覆盖范围为XX市郊区的农田、林地和城市绿地,共涉及XX个样点。
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包括现场调查、采样分析、遥感监测、问卷调查等,在保证调查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土壤pH值分布通过采集样品,并利用酸硷滴定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调查区的土壤pH值普遍偏酸,平均值为6.2。
其中林地土壤pH值偏酸,农田土壤pH值略酸,城市绿地土壤pH值相对较低。
2. 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的土壤氮、磷、钾含量普遍较低,尤其是农田土壤中的氮、磷含量严重不足。
这可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土壤污染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田土壤受到了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偏高,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在城市绿地中也存在一些土壤受到了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的污染。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1. 土壤酸化问题酸性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建议农户在施肥时应适量添加石灰或者碱性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pH值。
2. 土壤养分管理针对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低的问题,建议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3. 土壤污染治理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建议加强土壤修复工作,采取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的治理,以减轻土壤污染的压力。
五、结论本次土壤环境调查工作全面深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环境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助力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调查报告篇一:土壤调查报告-供参考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
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
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省级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供应水源和保护环境等价值。
为了解保护区内的土壤本底情况及其对湖水水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对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质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决定着地貌类型的不同,进而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风化壳性质和土壤发育条件随之发生变化。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母岩类型有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岩、流纹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夹炭质页岩、砾岩和泥灰岩等。
保护区内的地貌类型复杂,有中山、低山、台地、丘陵、河流、人工湖和湖中岛屿等多种地貌类型。
其中,中山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大嶂顶(890m)、轿子顶(915m)、蟾蜍嶂(932m)、桂山(1056m)和南山(954m)等。
低山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海拔一般在500-800m,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南部边缘。
台地和丘陵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东部,海拔500m以下,丘陵地势较平坦。
河流地貌即新丰江,分布于保护区的北部。
人工湖泊地貌即万绿湖,分布于保护区的南部。
人工湖岛屿地貌,分布于万绿湖中。
保护区西北部的中山和低山主要岩性是石英砂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因此,这一区域的风化壳和土层相对较薄,中山山地由于海拔相对较高,主要发育形成山地黄壤,而海拔低于800m的低山则主要发育山地红壤。
在保护区的南部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比较容易风化,因此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较丰富。
保护区东部的台地和丘陵分布区主要是红色砂岩,不易风化,风化壳和土层很薄,植被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岩石直接裸露,该区域内土壤主要为赤红壤。
此外,在保护区居民点附近还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土和菜园土分布。
2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分析2.1土壤调查采样与分析方法采样点基本设在植被调查样方内。
选择代表性地段,挖掘剖面,深100-120cm左右,划分层次,填写土壤剖面调查表。
按20cm的土层厚度由下而上分层采集土壤样品。
在采集分析样品后,在各层用环刀采土,用于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用小铝盒采土,用于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
环刀样品和小铝盒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
分析样品带回室内后风干、除杂、研磨过筛后,贮于密封容器内供分析用。
土样测定方法:自然含水量,酒精燃烧法;容重和毛管持水量,环刀法;pH值,水土比2.5:1,电位法;有机质,重铬酸氧化-外加热法;全氮,开氏法;碱解氮,扩散吸收法;全磷,Hclo4-H2So4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有效磷,盐酸-氟化铵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钾,naoH 碱熔,火焰光度法;速效钾,1mol/L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1]。
2.2土壤主要理化性质2.2.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各个肥力因子及土壤的耕性。
土壤质地状况决定于成土母质(岩)、气候、地形、地表植被、人为活动等因素。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多为中壤土和重壤土(表1),少数为砂壤土或轻粘土。
土壤中3mm-3cm 的石砾含量一般较低,多数土壤为非砾质土。
这样的质地状况对土壤物质循环和植物生长均比较有利。
由表1还可以看出,同一剖面中上层土壤表1土壤质地地点与土层深剖面号群落类度型(cm)10-20白公塘黄樟-20-40马尾松40-60群落60-8080-100100-12020-20茅坑枫香-20-40油桐-40-60杉木群60-80落80-100100-12030-20渔潭电站后山20-40罗浮柿40-60-杉木60-80群落80-10040-20渔潭电站东20-40粉单竹40-60-杉木60-80群落80-100100-12050-20水稻田20-40样号1-11-21-31-41-51-62-12-22-32-42-52-63-13-23-33-43-54-14-24-34-44-54-6 5-15-2石砾含量g.kg-195.6229.059.80.010.8173.165.185.6167.888.671.33.5133.5308.1213.5138.5153.061.745.2114.148.3149.1122.50.01.0g.kg-1368.03323.37216.41238.11190.65197.05359.48404.81418.77467.17457. 25484.41607.57601.33642.81634.81677.03354.59388.89364.64409.2440 4.32363.06421.42442.22土壤质地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轻壤土非砾质轻壤土非砾质砂壤土少砾质砂壤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重壤土非砾质重壤土非砾质重壤土少砾质轻粘土中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2]3.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同时影响土壤温度、通气状况和养分转化速率。
土壤中的水分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亦大不相同。
土壤自然含水量受地形、天气状况、植被覆盖、孔隙状况、结构、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影响,变异很大。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自然含水量在163.99~461.07g.kg-1之间,平均为300.35g.kg-1(表2)。
毛管持水量是指土壤毛管孔隙中全部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了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各种水分形态。
其值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与土壤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密切相关。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毛管持水量在208.89~613.53g.kg之间,平均为386.04g.kg。
从毛管持水量来看,保护区内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强。
2.2.3土壤容重及孔隙性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的松紧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指标。
其值主要与土壤质地、结构、团聚状况、土粒排列状况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容重在0.65~1.61g.cm之间,平均值为1.11g.cm,土壤容重总体上较小,表明土壤比较疏松,有利于水分下渗和保存。
另外,表层土壤容重一般低于下层土壤(表2)。
表2土壤基本物理性质自然含水量g.kg-1257.62254.87165.69166.69163.99284.58253.33254.63251.67281.8 9461.07322.34364.86346.41344.31387.66392.84344.84378.68329.03163 .99461.07300.3516.25毛管持水量g.kg-1362.49345.79249.98208.89226.78365.82382.11351.87320.68371.2 8603.35613.53425.87401.60384.05452.36473.51383.99410.07386.77208 .89613.53386.0420.36吸湿水-1g.kg18.3514.3711.8010.847.409.3019.1820.7320.9421.2119.3321.0726 .2224.7020.3821.7122.1518.8218.4616.6718.7016.5814.3518.7417.9915. 337.4026.2217.900.90土壤容重g.cm-31.041.211.371.611.420.941.071.161.151.070.650.890.890.921.071 .061.031.271.241.190.651.611.110.04总孔隙度%60.7154.3748.3839.1246.3064.5859.5556.3156.5159.4775.3066.466 6.5365.4559.7659.8661.2652.0253.0554.9139.1275.3057.991.62非毛毛管孔管孔隙度%隙度%37.7722.9441.8212.5534.2714.1233.685.4532.4313.8634.2930.2940.961 8.5940.6715.6436.9519.5639.7919.6839.4935.8154.4811.9837.7628.7736.7828.6640.9618.8048.1711.6848.5412.7248.793.2250.942.1146.218.70 32.432.1154.4835.8141.2416.761.261.83通气孔隙度%33.8923.5525.7212.2522.9637.8932.3926.8427.5129.1845.1137.833 4.1733.7123.0518.6320.928.175.9615.605.9645.1125.772.06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1.653.332.436.182.341.132.202.601.892.021.104.551.311.282.184.123.8 215.1524.145.311.1024.144.441.12-3-3-1-1no.1-11-21-31-41-51-62-12-22-32-42-52-63-13-23-33-43-54-14-24-34-4 4-54-65-15-25-3minmaxmeanse土壤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存在场所,也是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空间。
自然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比例愈大,水分和空气的容量就愈大。
土壤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非毛管孔隙主要用于通气,毛管孔隙则可以蓄水。
一般对于植物来说,孔隙度在50%左右或稍大而其中通气孔隙度占20-40%之间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