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计算题

合集下载

剩余价值的分配练习题

剩余价值的分配练习题

剩余价值的分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剩余价值分配的说法,正确的是:A. 剩余价值全部归资本家所有B.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C.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D.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A. 企业主收入B. 利息C. 地租D. 工资A. 平均利润B. 生产价格C. 商品价值D. 剩余价值率二、填空题1. 剩余价值分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部分。

2.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转化为______和______。

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其中______是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判断题1. 剩余价值分配只与资本家和劳动者有关,与土地所有者无关。

()2. 在剩余价值分配过程中,平均利润率是不断上升的。

()3. 利息、地租和企业主收入都是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简答题1. 简述剩余价值分配的基本过程。

2. 解释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

3. 利息、地租和企业主收入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某企业年剩余价值为100万元,其中利润为60万元,利息为20万元,地租为10万元,企业主收入为10万元。

请根据剩余价值分配原理,分析该企业的剩余价值分配情况。

六、计算题1. 假设某企业的年剩余价值为500万元,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为2000万元,可变资本为1000万元。

计算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2. 如果一个企业的年剩余价值为8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的利息为100万元,土地租金为50万元,企业主所得的利润为350万元。

计算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

七、名词解释1. 剩余价值2. 利润3. 利息4. 地租5. 平均利润率八、论述题1. 论述剩余价值分配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分析剩余价值分配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

剩余价值计算的例题

剩余价值计算的例题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6.答案:P'=m/(c+v)=200/(200+800)=20%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

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

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

请计算:(1)m'是多少?(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3)M'是多少?9.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

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

M'=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m'×n=125%×12/3=500%11、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

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11.答案:(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2)c=22×(8/4)×50=2200(元);v=8×50=400(元);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3)m=2×4×50=400(元);m’=400/400=100%(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总双数=8/4×50=100(双)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15、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价值管理)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价值管理)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年级学号专业姓名一、名词解释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C.财产所有权 D.贷放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7.不变资本是指()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一、综合选择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C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BA.商品个别价值B.商品生产价格C.商品垄断价格D.商品社会价值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AA.平均利润率B.生产价格C.垄断价格D.商品平均价值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商业店员的劳动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B.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C.相当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D.与产业资本的获利水平无关11.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A.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B.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C.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D.商业雇员的工资12.商业流通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A.生产性的流通费用B.运输费用C.簿记费用D.纯粹流通费用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A.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生息资本B.是高利贷资本C.是货币资本D.是职能资本14.股票价格是:A.股息和利息率的比率B.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C.利息和预付资本的比率D.股息和利息的比率15.借贷利息的本质是: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C.可变资本的特殊转化形式D.预付资本的特殊转化形式16.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17.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A.平均利润率的大小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C.剩余价值率的大小D.可变资本量的大小18.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A.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平均利润B.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C.农业资本家在租期内投资的利息D.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20.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土地好坏的不同D.土地投资的不同2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有两条道路:A.法国式的道路B.英国式的革命道路C.美国式的革命道路D.普鲁士式的改良道路22.土地价格与地租、利息率的关系是:A.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B.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反比C.土地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D.土地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23.资本主义地租的具体形式有: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C.垄断地租D.矿山地租二、名词解释1.成本价格2.平均利润3.商业资本4.商业利润5.借贷资本6.利息7.利息率9.虚拟资本10.级差地租11.绝对地租三、分析判断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个别企业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会降低,两者成反比。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B. 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D.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m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政治经济学 题库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题库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力④货币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②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③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④需求过旺和生产不足的矛盾2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①表现为劳动的价值②是劳动力的价值③是劳动力的价格④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22.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①劳动力所有权的完全放弃②劳动力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放弃③劳动力使用权的完全放弃④劳动力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让渡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①工人工资的高低②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③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④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①形式是先买后卖②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相交换③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④是无限的⑤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②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③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④劳动力具有价值⑤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全面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⑤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①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②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③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④是价值的源泉⑤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特点,它能够()①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②转移自身的价值③生产新的使用价值④创造出新价值⑤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①劳动属于资本家②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③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④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工人支配⑤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所有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能够()①生产出使用价值②再生产出已耗费的原材料价值③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④生产出剩余价值⑤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8.货币()①本身不是资本②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③作为生产要素时才是资本④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⑤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①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②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③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比④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⑤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根据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可分为()①不变资本②固定资本③可变资本④流动资本⑤流通资本11.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的区别表现为()①运动的目的不同②运动的限度不同③运动的起点与终点不同④运动过程中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⑤运动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12.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3.固定资本包括()①厂房②机器设备③工具④原材料⑤辅助材料14.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③工人人数的多少④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⑤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5.超额剩余价值()①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是个别企业采用新生技术产生的③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失④采用更新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⑤是暂时的16.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①增加工人人数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④提高劳动强度⑤提高劳动生产率17.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①它的价值无法确定②它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③它不是劳动力的支出④劳动属于资本家而工人无权支配⑤如果说它是商品就违背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④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⑤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19.考察计时工资必须联系()①工作日长度②工人的实际生活③名义工资④实际工资⑤计件工资20.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主要是()①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③工作日缩短④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⑤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21.剩余价值率反映着()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多少为资本家所占有③所费资本的增殖程度④所用资本的增殖程度⑤工人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2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经济因素④资本家的愿望⑤道德和社会因素四、简述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6.简述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

常见公式中的字母含义:c--不变资本(机器+原材料)v--可变资本(工资)m--剩余价值(利润)p--利润(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机器、厂房、设备流动资本--原材料、辅材料、燃料+工资不变资本=固定资本+原材料、辅材料、燃料生产成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k(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所以数值上成本肯定是一样的,只不过分类方式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题目没有明显说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算出生产成本。

1.剩余价值量(m)、剩余价值率(m′)m′=m/v×100%(v表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工人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题目中,通常描述为,投入100万,经过一轮生产后,有120万。

已知,支付工人工资10万,求问剩余价值率。

那经过一轮生产后多出的20万,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利润,但是对于马克思(我们)来说,这就是资本家从我们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所以m'=20/10=200%2.年剩余价值量(M)、年剩余价值率(M′)(属于超纲,但是有个别卷子有,所以了解一下)年剩余价值:M=mn=m′.v.n(v表示可变资本,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 年剩余价值率:M′=m′.n(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3.利润率(p′)、平均利润p′=m/(c+v)×100%(m表示剩余价值量;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所以p'小于m'=m/v。

平均利润=成本×平均利润率随着资本家不断竞争,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逐渐形成了平均利润。

一般来说,题目中会给出平均利润率,让同学们计算平均利润。

4.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平均利润=生产资料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的钱+平均利润5.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6.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c/v测试题: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原有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选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A.m′=v/mB.m′=m/vC.m′=m/cD.m′=m/(c+v)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二、多选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计件工资B.名义工资C.计时工资D.实际工资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商品生产过程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不变资本B.商业资本C.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2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9.资本主义工资: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0.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劳动过程的起点B.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D.劳动者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终点11.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3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商品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 超额剩余价值5. 不变资本6. 可变资本7.资本主义工资四、分析判断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考试以选择题形式出题)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1.答案:M'=m'×n =100%×1/4 =0.25×100%=25%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2.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
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3.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
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4.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1+20%)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5.答案:贴现金额=票据金额×(1—年贴现率*贴现日至到期日时间)=10000×(1—10%×73/360=9797.22(元)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6.答案:P'=m/(c+v)=200/(200+800)=20%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

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7.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

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本月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

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8、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

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8.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

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

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

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

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9.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

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

M'=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m'×n=125%×12/3=500%
10、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

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补充:10.答案: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总双数=8/4×50=100(双)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11、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

计算:
(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
(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11.答案:(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v=8×50=400(元);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3)m=2×4×50=400(元);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12、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

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

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12.答案: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13、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

问:
(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
(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13.答案:(1)n=U/u=12/3=4(次)
(2)n=U/u=12/0.5=24(个月)=2(年)
14、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

计算:
(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
(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14.答案:(1)年剩余价值量:
M甲=v×m’×n=100/(9+1)×100%×10=100(万元)
M乙=v×m’×n=100/(9+1)×100%×15=150(万元)
(2)年剩余价值率:
M甲'=M/v=100/10=1000%
M乙'=M/v=150/10=1500%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甲=2.08(次)
n乙= 9.08(次)
15、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计算:
(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
(2)剩余价值总额
(3)利润率
(4)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
(6)生产价格
15.答案:(1)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4+30+30=64(亿元)
(2)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
(4)平均利润率= 60/300=20%
(5)P'=100×20%=20(亿元)
(6)生产价格甲= K甲+ 平均利润=28+20=48(亿元)生产价格乙= K乙+ 平均利润=46+20=66(亿元)
生产价格丙= K丙+ 平均利润=64+20=84(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