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节日综合症”的建议
职场情商:节日综合征提前治

假期的快乐总是走的太快,上班的日子永远来得太快。
职业心理学家秦浩洋讲解如何在节后立即变回干练有效率的职业人?让我们一起找出最好的方法。
职场情商:节日综合征提前治撰文:克兰菲尔德MBA 秦浩洋长假是我们平淡生活的中的一颗颗钻石,当我们被繁冗的工作拖累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会看着不远处熠熠生辉的长假劝诫自己:坚持,再坚持一会,我们就可以拥有片刻璀璨自由的生活。
可是长假这颗钻石却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即逝,节后很多人又沉入情绪的黑洞:没有工作效率,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易怒,这就是节日综合症。
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如何在灿烂的假日之后仍然阳光明媚呢?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
节前绝不拖延工作案例:林洋是名投资分析员,工作超级忙碌,每天浸泡在无穷无尽地数据里难有片刻喘息。
这份高强度的工作给林洋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也让她患上了工作倦怠。
五一,十一,春节,清明,端午……一个个假期是她内心最深刻的期盼。
林洋有个工作习惯,每到假期的前一周就开始消极怠工,她总是告诉自己:该休息休息了,等假期养精蓄锐,节后再精力充沛地干这些工作。
可是,这些堆积的工作,每到假日快结束时就开始折磨林洋,让林洋对即将来临的工作日充满了厌恶和恐惧的情绪。
上班之后的一周,林洋几乎陷入忙碌、沮丧和绝望中,甚至几次冲动地想辞职。
而且,节后的一周林洋也在工作中错误百出,有几次甚至被老板叫到办公室里狠狠训斥。
专家分析:林洋得了一种叫“节前拖延症”的问题。
有这种问题的人一般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在工作中没有获得太大的价值感并且非常焦虑。
在林洋看来,假日是她逃离被工作控制的美妙日子,这种美好生活当然来的越早越好,这也造成了林洋节前无心工作的状态。
但是,拖延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越拖延,工作越多,林洋就会越焦虑。
所以,想解决“节前拖延症”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树立没有“必须做”只有“想要做”的心态。
如果你认为一些枯燥的、不喜欢的工作是必须做的,那么你就会产生敌对情绪,进而造成拖延。
6个小妙招,帮你克服“节日综合征”

6个小妙招,帮你克服“节日综合征”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大部分人在家享受了一段难得的舒服而漫长的假期,虽然现在希望尽快工作的人很多,但真要从舒适放松的家里回到压力沉重的职场,很多人还是会因为巨大的反差而感到失落与沮丧的。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节日综合症”。
在此,分享几个简单的小方法,帮你战胜“节日综合症”1.调节生物钟习惯了假期每天刷剧、熬夜的生活之后,很难在工作一开始就投入早睡早起的生活状态。
突然一下改变生物钟,很可能晚上睡不着失眠,白天起不来头痛,影响一天的工作效率,心情也不会特别好。
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假期的最后一天就不要玩的太疯了,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告诉自己明天就要上班了。
可以回忆一下假期前余下的工作情况,有备无患才能尽快的融入工作环境。
2.整理工作环境上班后,首先把自己的工作场所整理一下,干净整洁的办公桌和电脑,有助于你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接下来,清理一下电脑桌面,把已经处理完,和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内容,分类整理好。
不仅做了归类整理,也帮自己梳理了一边工作内容,有助于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3.调整工作量返回工作的第一天,尽量给自己安排一些容易处理的工作,留下缓冲调整的时间。
可以先将假期积攒和亟待解决的工作按照优先级排序,根据排序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4.远离负能量的人在你为上班苦恼的时候,肯定还有一大帮“同类”有相同的感受。
如果和“同类”接触过多,很可能会把你费了一番力气建立起来的工作积极性,一句话就毁了。
所以,如果遇到了不停抱怨的人,要立刻远离他,保持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情,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工作,以正确的心态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进行适当的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进注意力,提高睡眠质量。
无论是选择健身房、运动场,还是考虑早起锻炼、夜间跑步,只要运动起来,就是一个成功开始。
慢跑半小时、十分钟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再慵懒一点,散散步,晒晒太阳也是极好的选择。
6.选择清淡的饮食假期里少不了聚餐吃饭,过多油腻的饮食可能会导致食欲的缺乏。
国庆长假快到,三招教你预防节日综合征

国庆长假快到,三招教你预防节日综合征导读:本文是关于国庆长假快到,三招教你预防节日综合征,希望能帮助到您!
国庆长假快到了,放七天长假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在假期中,各位肯定会打破原来上班时候的生物钟。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和瑞赫认为,假期打破平衡、带来压力的事件。
平时人们的心理处在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转中,这与节假日散漫的生活方式水火不容,而在两者转换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身心不适应。
因此,长假过后,容易患上节日综合征。
要预防节日综合征,在心理上一定要“缓入”、“缓出”,这就要把假期分为三个阶段。
【假期开始前:心理早适应】
在假期前的工作中,我们要稍稍接触一些与假期相关的信息,让自己有个适应期;同时为节假日的生活提前制订个计划,做到适度紧张有序;假期开始后,可以在心理上先对假期生活做一个的“假想演练”,想像一下即将顺利度过假期的情景。
【假期中间:休闲别比工作累】
在这期间,人们开始接受假期生活,渴望将平时无暇从事的娱乐活动“一次玩个够”,于是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但过度的放纵常常和过度的工作一样,也会导致人们身心的疲惫。
因此,这时的娱乐要适度,假期的活动过多或者不做安排都不利于心理的放松,人们常说“过犹不及”,所以别让休闲比工作
还辛苦。
【假期将结束:娱乐要适度】
节日即将结束,可人们的兴奋的心理状态仍未消退,再工作时,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浑身乏力、效率不高、焦躁等。
在假期的最后一两天内,就不要从事剧烈、消耗大量精力的娱乐活动了,最好设置“虚拟工作情境”过渡一下,比如最后一天按照上班的要求安排一下作息,或者静静梳理一下上班后该做的工作。
这样,上班后就可以顺利地实现从假期状态到工作状态的平稳过渡。
节日综合症排版样张

由于打麻将会使人坐得过久,聚精会神,有时通宵达旦,脊椎韧带和附近肌肉处于不平衡的紧张状态,容易得颈椎病和腰肌劳损、视疲劳、麻将腿,甚至造成精神疲惫不堪、神经衰弱。治疗方案:增加户外活动和运动时间,按时睡眠。
商场综合症
频繁或长时间逛商场,有些人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急、胸闷心烦、恶心欲吐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就是所谓“商场综合症”。商场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空气中不仅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人群中的嘈杂噪声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反应迟钝。治疗方案:要尽量减少在商场内逗留的时间。专家建议,在大型商场中购物的时间以1小时为宜,并且要避免在人口稠密区停留过久。
零食综合症
春节期间,人们吃瓜子、花生、年糕、糖果较多,摄取较平日更多的糖分和香料,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恼怒、情绪激动、嘴干舌苦等症状。治疗许多家庭的电脑和电视机从早到晚都开着,很多人整日盯着屏幕,这样极易产生电脑综合症,它主要包括头昏、眼花、颈部僵硬、消化不良、肢体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治疗方案:多走动,鄞洗脸。
4招应对节后懒上班综合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4招应对节后懒上班综合症
导语:现代人生活浮躁,过年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疯狂的派对和熬夜可能一连就是好几天,农历新年第一天上班是不是感到四肢无力,浑身疲惫打不起精神
现代人生活浮躁,过年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疯狂的派对和熬夜可能一连就是好几天,农历新年第一天上班是不是感到四肢无力,浑身疲惫打不起精神,食欲不振反胃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过年综合症的表现,如何缓解自己的状态,将身体节奏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此,我们采访了明经堂坐堂专家纪晓平老师,纪老师针对过年综合症给出了以下建议。
美食综合症
美食综合症是一种节日病,过年的时候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太多,吃得比较油腻,鸡鸭鱼肉、海鲜、啤酒、白酒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这些东西吃得适量没有问题,吃得过多,就会产生胃胀。
影响心脏健康,极易产生心悸、心慌。
另外腹胀会引起颈椎病的发作,手脚发麻,腰背重。
椎间盘突出,腹胀,会非常难受。
阻碍内部的循环。
心脏不好的人不可以吃太多。
喝酒喝多容易引起脂肪肝、肝脾疼痛,引起过敏,头疼。
调理建议:
1、喝茶:化解脂肪油腻,冬天比较适合喝红茶,红茶+柠檬,顺气。
普洱茶、乌龙茶、花茶都可以。
绿茶性凉,冬季不可以引用。
药茶:藿香6克、神起6克、麦芽6克。
消除腹胀。
2、循经通络,点穴推拿,胃肠工作加快吸收排泄。
3、预防:吃饭的时候就应当注意避免油炸食品、肉类、鱼虾,因为这类食品会增加痛风的可能。
海鲜不要多吃,胆固醇较高的人,猪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28?“节日心理病”来袭,心理学家教你四招心理调适法

28 “节日心理病”来袭,心理学家教你四招心理调适法“节日心理病”来袭,心理学家教你四招心理调适法患上“佳节恐惧症”的人,有轻重之分。
病情严重者甚至睡不着、吃不下,情绪低落,莫名痛哭等等。
“佳节恐惧症”属于周年性病症,一般都是一年里的某一个佳节会发生。
病症通常会在佳节来临前的二至三个星期前出现,以中年女性居多。
几大原因导致人们害怕佳节来临:经济压力每个人都希望过一个像样的佳节,准备礼品赠送亲戚朋友,为家里的孩子购置新衣,林林总总的花费,加起来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许多父母在佳节来临前,看着荷包大出血,会感觉经济压力颇大。
亲情关系长假,长期在外工作的儿女回乡看望老人是人之常情,可夫妻两人该去看望谁的父母也常常让人大伤脑筋;对于离异家庭的夫妻和子女来说,节日更会增加不少烦恼。
父母想看看孩子,子女想看看父母,处理起来都挺难。
形单影只单身、离婚、独居或离乡背井的游子们,是最害怕喜庆佳节的一群。
孤身一人,看到身边的朋友都有家人陪伴身边,最容易引起悲伤的情绪。
朋友交往长假期间老同学、老朋友们聚会原本是很开心的事。
但生活中的很多新内容却会成为朋友交往的阻力。
自己或配偶下岗失业所引起的自卑;子女没考上大学所引起的愧疚;退休离岗所引起的失落等,都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
提防“节日心理病”来袭,国庆长假,身体休好心理也得调适好节日心理失调症七天长假,对一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群而言,会有一种失落感。
尤其是一些在外企、私企工作的白领,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
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节日心理综合征”或“节日心理失调症”。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
如果人们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会使人们面对宽松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面对这种心理失调症,人们应该学会自我调适,通过旅游、听音乐、读书等休闲方式,给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个真正的假。
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节后综合症是人们在大假之后的各种生理表现。
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人们从周一到周五,辛勤工作,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
一到双休日或法定假期,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几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
待到假日过后的上班日,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巳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节后综合症”。
节日心理失调节后综合征(Post-holidaysyndrome)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领导或负责文字材料的“笔杆子”,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
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这种心理失调,其实也是一种提示信号,平日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并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很可能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而引发各类身心疾病,甚至导致“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反应。
此时的长假,正是过滤已有的工作方式,尝试另一种生活心态的时机。
亲身体会“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
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些心理脆弱或身心过度疲劳者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外出旅行途中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而突然产生幻觉等(在拥挤、嘈杂的封闭环境下更易出现)。
这是在旅行途中发生的急性暂短精神病性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片段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回家后这些感觉可能重现。
心理调节 彻底赶走节日病

心理调节彻底赶走节日病“节日综合征”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病,只需要自身调节就可以了,一般3到7天就能调节过来,但是一旦调节不好,就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累坏身体又影响工作。
对此,专家建议,上班族应抓紧时间收心,尽早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上。
心理作用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常常处于颓废、沮丧、愁闷的精神状态,那么诸多病症的发病率就要比乐观、开朗、愉悦者高得多。
因此,心理保健和“心理按摩”对于精神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他们身心放松、防病健体的妙药。
幽默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它可以使烦恼化为欢畅,能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变为融洽,有利于调节情绪和消除身心疲劳。
目前,美国一些科研机构已经推行幽默疗法,此疗法使许多患者全身肌肉得到松弛,解除烦恼、内疚、抑郁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人在欢笑时,膈、胸、腹、嘴、唇等部位的肌肉必须同时运动,而构成笑容满面的肌肉就有40多块。
这就能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儿茶酚胺激素,促使人体内产生吗啡物质,从而减轻工作疲劳。
音乐欣赏音乐可以增进健康,辅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寿。
经常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有益于陶冶情操,舒心爽志,而且还有化干戈为玉帛,家人和睦相处的奇妙作用。
国外有很多医生用音乐来止痛、解毒、消除紧张情绪,并治疗神经衰弱和失眠。
医生们指出,悦耳动听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影响大脑皮层,使内分泌系统增加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和酶,因而当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呼吸就加深,神经就松弛,疲劳便得以消除。
书法书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活动。
挥毫练笔,不仅得到艺术上的高雅享受,而且能怡情养性、增进健康。
它与气功、太极拳相似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书法时,“意在笔先”、“凝神静虑”,运笔时气沉体松,专心致志,可使人心情舒畅,乐此不疲。
绘画绘画也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的艺术活动,尤其是到野外一边写生作画,一边欣赏自然美景,更有盎然之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国外一些医院还采用绘画疗法治疗疾病,选一清静环境,让病人调色涂抹,通过绘画,使患者自然地将压抑在心头的感情发泄出来,调节精神,改善病情,加快恢复健康,从而获得其他医疗手段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对“节日综合症”的建议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家对“节日综合症”的建议,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节日综合症”凶猛来袭
人们翘首盼望的“十一”长假即将来临。
作为上班族的你,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你是否提前就放松了自己?还是为没想好如何安排假期而忧心忡忡?听听心理专家为你开的处方吧。
节前:加班恐慌与焦虑
很多朋友在节前对整个假期进行了很多规划,但出于种种原因要加班,看着一大堆的工作,再比照周围人们对假期的种种安排,在心理和生理上不由自主地出现些不良反应,烦躁、忧虑、心悸,甚至会失眠。
“人不工作,我拼命工作”,这种状态对于很多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来说很普遍,在长假期间表现得更加明显。
除了加班的这一人群,还有的人群可能因为孤身一人或是惧怕节日间人山人海的景点而选择宅在家里,节假日没有什么安排,所以在节前,会恐惧没有工作的时间无所事事。
专家建议节前担心假日无法合理安排而引起的茫然和不适,这源于生理和心理的惯性。
人在紧张工作后突然停下来,
·
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节日生活,充实的生活可以改善人们的烦躁心理。
有这种节日前心理失调征的人,不妨及早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假期计划,以休息为主基调。
有余力的话,也可做一些其他安排,防止节日过度的疲劳造成的身心受损。
而节日期间,由于担心繁重的工作压力而引起的焦虑现象,这样的人群应该有一种“职业预期”,即明白你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在节后的某一段时间再放松自己。
节日期间:路怒症和长假综合症
国庆长假来临,交通拥堵、人满为患又将在各大城市上演,司机朋友要谨防堵车焦虑症,其中“路怒”就是堵车焦虑症的主要表现堵车是一种可能引发烦躁情绪的事件,心理专家认为,人憋在空间狭小的车内,容易造成大脑缺氧,这是导致急躁的原因。
此外,心情、性格、环境等也易诱发“路怒症”。
有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但人要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暗示法:当我们产生烦躁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心情烦躁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可以通过回想美好的情景和自豪的事情来缓解这种心理压力。
目标转移法:如果长时间在车里停留,感到心烦的时候,可以考虑适当地转移一下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让人感到轻松
·
愉快的事情上。
比如:想想晚饭吃什么或者周末如何度过等等;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窗外的风景。
交流谈心或活动身体。
如果车上不止一个人,可以互相交流、谈心。
如果车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打打电话、哼哼小曲,或者扭扭脖子、伸伸胳膊,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体谅别人的感受。
当我们看到前面的车不动时,要学着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最好不要焦急地按喇叭,让别人的烦恼雪上加霜。
要尽量自我调节,释放不良情绪。
注意不要心不在焉。
人在车里待久了,会变得迟钝和心不在焉。
这是,要保持警惕,因为前面的车随时都可能开动。
如果你不及时开车的话,就会引起后面司机的不满,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堵车是我国城市常见的现象。
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人们驾车出行,经常会为堵车所困扰。
除了路上的拥堵,节假日期间,很多朋友会去走亲访友或者参加宴席,整个节日期间在大吃大喝中度过。
或者有些朋友平日里休息不好,在节日期间一直在补眠,甚至很多人在节日期间打破生活节奏,昼夜伏出的。
到节日快结束的时候,就会发胖,精神萎靡等。
专家建议首先,建议市民把娱乐节目尽量靠前安排,以确保最后几天能得到充分休息和调整心态。
临上班前几天,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上都应做出相应调整,睡眠、饮食有规律,
·
使注意力回复到工作上。
此外,适当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等,可以对付因过节吃多了而引起的厌食,可适当吃些健胃、助消化的山楂片,使胃口自然调整到正常状态上。
节后异常:“节后综合征”
很多朋友在长假期间外出归来后马上又投入到了快节奏的工作之中,会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吃饭不香,看电视也没心思……
这是属于典型的“节后综合征”,这种症状在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节后不想工作”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尤其在长假后表现特别明显,目眩头晕、精神不振、喜欢犯困以及面对工作头皮发麻,很多人感觉头晕恶心、精神疲惫、抑郁失落、焦躁不安、做事无效率。
专家建议上班族应设置“缓冲区”:长假之后,要将节日期间还没有处理完的事情,用最简捷的方式尽快了结,不要拖拖拉拉。
可写一张便签式的备忘录,将未尽事宜和上班后头几天要办的事情罗列其上,这样可做到心里踏实,一目了然。
刚刚上班的那几天不要马上投入高难度的工作,尽量先安排耗费体力和脑力较少、压力较轻的工作,慢慢给自己上发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