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合集下载

关于汪清、敦化县三次抗日斗争历史事件考

关于汪清、敦化县三次抗日斗争历史事件考
红色印记
关于汪清、敦化县三次抗日斗争历史事件考
文/张彦夫 杜宝君 王振侠
(额穆县青沟子战迹地)
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东北抗日联 军面对着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等不利因素,运用游击战 法,取得了许多永久载入史册的战绩。本文通过挖掘中日 两国的史料,对部分历史事件进行考证,以此厘清那段光 辉的历史。
2018.3 兰台内外
21
红色印记
我们决定在青沟子附近的公路旁来个伏击,搞些弹药…… 于是,我们决定四点钟进入伏击区。鬼子一个也没跑了, 足有七八十个死尸,横躺竖卧地摆了一地。”
日方战史资料对青沟子战斗的记载是:“1935年10月 1日,吉林省秋季讨伐开始,第二独立守备队第八大队第 三中队执行在额穆附近的讨伐任务。部队从威虎岭出发, 进行搜索。10月5日,由中村骑兵军曹率领11名日军 (含 翻译一人),准备返回额穆索时,接到了在青沟子北方山 地有抗日部队活动的情报,于是又集合自卫团员10名。午 前6时30分,部队出动。午前10时,抗日军50余名发动袭 击,双方交战后,抗日军退却,中村军曹率部追击,因为 有丈余高的杂树,以及茂盛的杂草掩护,抗日军一时不见 踪影,只能顺着雪地上留下的足迹搜索前进。突然四周的 高 地有 200余名 抗 日 军 出 现, 机枪 、步 枪 一 起 猛扫 ,自 卫 团 员 因 为 行 动 迟 缓 落 在 后 面 , 中 村 军 曹 以 及 10 名 日 军 应 战,攻击中小暮一等兵的足部受伤,中村军曹用绷带给其 包扎,同时命令翻译及自卫团紧急派人向额穆讨伐队报 告。抗日军频繁逐次地向被包围的日军接近,中村军曹、 志贺上等兵先后中弹,双方战斗了三个多小时。接到报告 的日军额穆救援队到达现场后发现,中村军曹以及8名战 死,2名重伤。战场上抗日军留下了15具尸体。”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革命老区汪清参观学习。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东北抗战时期的东满特委所在地,是吉林省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

1987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个村叫马家大屯,有几户姓马的汉族人家、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东林、德源里、大坎子、东一村等地的群众陆续迁到到了这里,住户逐渐增加到了150多户,人口达到1500多人。

群众为什么往这里转移呢?原因有三个:一是这里离县府百草沟比较远,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和地形地貌难攻易守,非常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二是这里建有党组织和以游击队为核心的武装队伍:三是这里有广泛的抗日群众基础。

为大家便于参观和了解东满特委所在地,我们设计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路线。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共同去了解抗战英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介1930年,中共满州省委在东三省设立三个特别委员会。

分别是:北满、南满和东满特委,在这三个特委当中,至今留下历史遗迹的就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叫大梨树沟,因漫山遍野都生长着大梨树而得名。

1930年10月,中共东满特委在延吉县朝阳川镇茂山村成立,并划定和龙、延吉、珲春、汪清等十个县的党组织,由东满特委直接指挥和部署工作。

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从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先后创办了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医院、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东满特委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934年1月撤离小汪清根据地,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等地。

1935年3月末,转移到罗子沟抗日根据地。

1936年6月,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马村战斗纪念碑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其中影响较大的战斗是马家大屯战斗。

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是个极大的威胁。

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

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

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朱峻莹/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摘 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东北抗联军开始了浴血奋战,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东满战士忍饥挨饿、爬冰卧雪,坚持抗战五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中三年零七个月在汪清的深山密林里进行的。

重走抗联路,是一次让人灵魂震撼的红色之旅,是一次涤荡心灵之旅,是一次感受民族之魂厚重雄浑的生命升华之旅,也是一次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朝圣之旅。

关键词:红色 抗联 民族 感受在我的家乡———汪清,有着这样一条总长为45公里的偏僻的红色线路,其中抗战时期的革命遗址主要有23处。

它是由全国时代楷模以及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金春*老人省吃俭用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就是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14年的时间里,协调修建了87座抗战遗址纪念碑,编撰了40余本100多万字的抗战书籍资料,创办了汪清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汪清英烈网。

并于2016年的1月为汪清题写了“汪清抗日烽火,燎原东满大地”的题词碑,永远的记载了汪清抗日英烈们围歼日寇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东北抗联军开始了浴血奋战,在东北抗联军成立之际,东满特委这个强有力的党组织就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东满战士忍饥挨饿、爬冰卧雪,坚持抗战五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中三年零七个月在汪清的深山密林里进行的。

重走抗联路,是一次让人灵魂震撼的红色之旅,是一次涤荡心灵之旅,是一次感受民族之魂厚重雄浑的生命升华之旅,也是一次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朝圣之旅。

2018年9月9日,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我们慢慢踏上了抗联先烈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土地,喝着他们曾用生命爱护的抗日井水,观看着他们居住过的简陋寒冷的密营,一部部鲜活的抗日斗争史展现在我们眼前。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曾担任中共大连市市委书记的童长荣。

他本可以留在大连或者回到安徽老家,但想到东北满目疮痍的大地,东北民众还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于是他来到了东北。

小汪清惨案结束后,敌人拉网搜山,在汪清与日本侵略军遭遇。

感受延边巨变作文开头

感受延边巨变作文开头

感受延边巨变作文开头斗转星移。

恰逢延边建州七十周年之际,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敦化雁鸣湖镇,在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中,其变化之大,毫无疑问地折射出这个山乡小镇乃至延边的沧桑巨变。

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绿色是延边的最美底色,生态是延边的最大优势,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更加信心十足,大踏步地往前走。

家乡,大家听了这个词儿,一定会感到格外亲切。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每当想到家乡,你都会万分激动;每当想到家乡,我们都会特别自豪。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的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雪的诱惑。

这就是我的家乡—延边,风景秀美,四季如画。

地处长白山东麓,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她还是“象帽舞之乡”。

没错!她就是汪清县,我居住了14年的地方。

在汪清县,不仅夏天可以见到茂密的树林,就在数九寒冬也能看见挺立在皑皑白雪里的青松林,绿白相间,赏心悦目。

这里有风景优美的屏风山,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里有象征意义的象帽舞,飘带飞舞,让人惊羡;汪清县也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老革命根据地,杨靖宇、李兆麟、童长荣等抗日英雄,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浴血奋战。

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中国唯一濒临日本海的沿海城市。

她就是珲春市,她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

被誉为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金三角”。

尽管珲春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边境贸易的历史上却经历了风风雨雨,时而兴,时而衰。

但是,历史也会垂青于这个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一股从未有过的开发、建设、开放的热浪,席卷了边陲大地。

这个链接中、俄、朝三国的城市,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机会。

与延吉市相邻,闻名全国的苹果梨之乡,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这就是龙井市,她是朝鲜族文化教育的摇篮和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在广阔的平原上,万亩稻田翻滚着波浪,海兰江宛若一条明亮的玉带镶嵌在原野之间。

抗联精神“播种人”——记汪清县致力于红色事业的先

抗联精神“播种人”——记汪清县致力于红色事业的先

抗联精神“播种人”——记汪清县致力于红色事业的先作者:进群体张显锋乔振友钱定瑞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7年第6期今年 3 月中旬,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央电视台组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军魂》摄制组走进吉林省东部边陲汪清县,拍摄东满抗联尤其是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等抗日将领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汪清县委宣传部领导激动地说:“这次拍摄,可以让全世界都了解汪清这个革命老区的抗战史,这是全县人民的光荣。

”回顾80 年前,东满抗联机关转移到汪清开展革命,在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英雄已逝,抗联精神的种子却深深地埋在汪清这片红色土壤中。

今天,在这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小沐浴在抗联精神中,把纪念英雄、缅怀英魂、传承抗联精神当成毕生的事业,不断为这片土壤注入更多养分,让抗联精神在这里扎根发芽、葳蕤生长。

在汪清县东光镇庙沟村,一座烈士陵园庄严伫立。

在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纪念碑前,一位老人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老人名叫金春燮,10 余年间,他协调各级各部门筹措资金,建起了82 座抗联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不是凝固的水泥,它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它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伟大追求。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已经70 岁的金春燮,将尊严与尊重刻在了人们心间。

2005 年,金春燮从汪清县委副书记的岗位退了下来,出任县关工委主任。

在汪清工作多年的他了解到,汪清是抗联的重要根据地,在县境内有据可查的105 场抗日战斗中,就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 处。

“抗联英烈就躺在我们身边,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既然我当上了关工委的主任,就一定要为这些先辈树碑立传!”金春燮给自己下了死命令。

对修建每一座纪念碑,金春燮都很上心,因为身体不好,带病干活是家常便饭。

2008 年初冬,“小汪清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碑”因资金原因面临停工,金春燮借来铲车等装备和两个同事自己干,累了困了便就地靠着打个盹,饿了渴了就啃口饼子喝口水。

汪清县简介

汪清县简介

汪清县(1)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纬129°51′-130°56′、东经43°06′-44°03′南北纵长108公里,东西横距152紧靠东北亚经济贸易区。

绥芬河、珲春长岭子、沙坨子、图们、三合、南坪、目峰等8个口岸,距俄罗斯40公里,距朝鲜18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9,016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8镇2乡。

境内还有汪清、大兴沟、天桥岭三个州属森工企业及庙岭水泥厂。

全县人口26万,有汉、朝、满、蒙、回等多个民族聚居。

“汪清”源于满语(女真语)本音“旺钦”,意思为“堡垒”。

后又改叫大肚子川,大肚子川名称的由来因这里的小平原中间宽而得名。

设县之后,由于前清时音义附会,将“钦”改作“清”,又因当时奉天兴京(辽宁新宾)之东有一旺清边门,音义同此,再更“旺”为“汪”。

故得今名。

汪清县- 走进汪清在吉林省东北部,林省汪清县。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东麓,贸易区,距俄罗斯40公里,距朝鲜18里,区域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区域面积第二大县。

全县总人口25.3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7.3万,占总人口的28%。

汪清县自然资源丰富,尤以林业资源著称,林地面积为18.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9.4%。

丰富的林业资源使汪清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上。

悠久的历史文化汪清有着远古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和生息。

据史料记载,汪清县在唐虞及周秦时期为肃慎氏疆域,西汉为乐浪都东部,属秽貊语系的沃沮人辖地,东汉至唐初为高句丽属地;唐代为栗末靺鞨人的渤海率宾路辖境。

汪清开发始于清同治四年(1 865年),关内部分流民冲破“封禁令”,在此从事开垦、淘金、狩猎和挖参活动。

以后,清宣统元年成立汪清设治局;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汪清设治局升为县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归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至今。

汪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早已垂涎这里丰富的资源,先后成立了华林、志信、聚森等林业有限公司,疯狂掠夺汪清的自然资源。

我的故乡汪清

我的故乡汪清

我的故乡,汪清
吉林省,汪清县是我的故乡。

我的爷爷在那里生活工作了一辈子,是当地林业局著名的工程师,我的爸爸直到上大学才离开那里。

“汪清”源于满语(女真语)本音“旺钦”,意思为“堡垒”。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北纬129°51′-130°56′、东经143°06′-144°03′。

地处长白山麓,属山区,平均海拔806米。

属于大陆性中温带多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汪清县自然资源丰富,尤以林业资源著称,林地面积为18.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9.4%。

珍贵树种比重较高,红松、柞树、云杉、紫衫、椴树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紫衫、黄菠萝更是保护树种。

丰富的林业资源使汪清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上。

林下资源也很丰富,以五味子、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资源,以蕨菜、刺嫩芽为代表的山野菜资源,以黑木耳、榛蘑为代表的食用菌资源,不胜枚举。

汪清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民风质朴,勤劳节俭,多数村民仍保留着传统民居、民俗、水田耕作以及饮食习惯等。

汪清的朝鲜族歌舞极具代表性,享有全国“象帽舞”之乡的美誊。

2006年,“象帽舞”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如今,朝鲜族的这一传统舞蹈已成为汪清县的一张“活”名片。

我盼望着能再次回到我的故乡,汪清。

燃烧在老爷岭上的精神火把

 燃烧在老爷岭上的精神火把

燃烧在老爷岭上的精神火把漫山遍野的金达莱,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老爷岭山脉涂上了一层血色。

而我对这抹血色情有独钟,因为我参军就驻守这座山脉,十几载青春早已融入这血色第二故乡。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一位叫金春燮的69岁退伍军人之邀,我来参加崔凤善、梁成龙烈士殉难地纪念碑等4座抗联烈士纪念碑的竣工仪式。

再次回到这血色故乡,只感觉一种精神力量在升腾……2005年4月初,汪清县县委书记对离岗在家2年的金春燮说:“老金啊,我们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位置,县委思考再三,决定请你出山!”曾干过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的金春燮,一直关注着汪清抗联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他拒绝了儿子让他到北京享福的邀请,干脆地答应了,因为他打心里愿意为青少年教育做点事。

金春燮一“出山”,就钻进了老爷岭,寻找、考察抗联烈士的墓地和遗址。

这一进山,就是10年,在血色的山里,他和抗联烈士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汪清县境内有据可查的105场抗日战斗中,就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

这段悲壮的历史,却被我们多数人忘却了,这种‘断档’和断裂,真像一把刀扎在我的心上,疼啊!”当上了关工委主任的金春燮下决心把汪清抗联烈士墓地和遗址摸清楚,他要为先烈树碑立传。

那段时间,从金春燮的办公室到家里,从吃饭的桌上到睡觉的床上,到处都成了史料的“战场”。

到全县各个角落进行走访、考察后,汪清抗联时期烈士牺牲地和遗址,完整地进入了金春燮的“汪清抗联全景图”。

为抗联英烈树碑,最大的困难就是筹集建设资金。

“我修建抗联烈士纪念碑和遗址纪念碑77处,钱多数靠要,一说往烈士身上花钱,那真是‘全民抗战’啊,上到离退休老干部,下到刚入学的小学生,这么多年没一个人卷过我的面子。

我想,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爱国精神!”金春燮感慨万千。

10年间,金春燮在汪清筹集了1362万元,用于抗联烈士的墓地建设。

建设一座烈士纪念碑,就多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根精神支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革命老区汪清参观学习。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东北抗战时期的东满特委所在地,是吉林省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

1987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个村叫马家大屯,有几户姓马的汉族人家、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东林、德源里、大坎子、东一村等地的群众陆续迁到到了这里,住户逐渐增加到了150多户,人口达到1500多人。

群众为什么往这里转移呢?原因有三个:一是这里离县府百草沟比较远,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和地形地貌难攻易守,非常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二是这里建有党组织和以游击队为核心的武装队伍:三是这里有广泛的抗日群众基础。

为大家便于参观和了解东满特委所在地,我们设计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路线。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共同去了解抗战英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介1930年,中共满州省委在东三省设立三个特别委员会。

分别是:北满、南满和东满特委,在这三个特委当中,至今留下历史遗迹的就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叫大梨树沟,因漫山遍野都生长着大梨树而得名。

1930年10月,中共东满特委在延吉县朝阳川镇茂山村成立,并划定和龙、延吉、珲春、汪清等十个县的党组织,由东满特委直接指挥和部署工作。

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从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先后创办了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医院、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东满特委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934年1月撤离小汪清根据地,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等地。

1935年3月末,转移到罗子沟抗日根据地。

1936年6月,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马村战斗纪念碑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其中影响较大的战斗是马家大屯战斗。

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是个极大的威胁。

于是从1932年至1935年间,侵华日军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大讨伐”。

马家大屯战斗就是东满抗日部队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反击日军第一次“大讨伐”的一次著名战斗。

1933年3月下旬,东满特委在这里召开军政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

妇女抗日宣传队队员就提出了要每人缴获一支枪,作为“马家大屯”胜利会师的“贺礼”。

没过几天,宣传队的妇女们就缴了正在修建兴宁线铁路一个伪警备排的34支枪。

这件事让驻扎在延吉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鳖刚村一大为恼怒,他决定调集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个县的500多日军对马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得知情报后立即制定了以“救国军、别动队和汪清县游击大队”联合作战的方案,决定由宁安抗日救国游击军司令李延禄任总指挥带领1000多名抗日战士与敌人交战。

童长荣凭借自己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用中日两种文字设计了许多非常人性化的反战标语。

比如:“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你们的父母和孩子天天在家盼望你们活着回去!”,“你们参加的是侵略战争,赶紧回老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

这些标语由当时根据地的少先队、妇女宣传队、红色赤卫队分别贴在日伪军进山的必经之路上。

1933年3月30日,当日军向我方向进攻时,被埋伏在四个山口的我抗日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激战杀伤敌军300余人,缴获250余支大小枪支和4门迫击炮,这就是马村战斗。

当天傍晚,战败的鳖刚村一去巡视他的残兵败将时,发现日军每个班都在篝火旁偷偷看着这些传单,他一看士兵的士气很难再振,便下令全线撤回整顿。

鳖刚村一经历了这次战败,是赔了子弹又折兵不说,还丢了司令长官的乌纱帽。

他连伤带气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为弘扬东满地区抗日英烈们的英雄壮举,代代传承抗战精神,汪清县委、县政府于2013年9月在这里建起了这座“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纪念碑高度为14米,让后人铭记14载艰难岁月;碑园建筑面积为90.16平方米,喻示9016平方公里县域面积;甬道宽2.7米,象征全县27万各族人民永远缅怀抗战时期东满地区3125多名抗日英烈的丰功伟绩,踏着他们闪光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伊田助男是日本共产党员,他在日本被迫参军,来到中国东满地区,在参加马村战斗中,看到我游击队散发的反战宣传单后,知道汪清县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于是,他将装有十万多发子弹的汽车开进板石山南侧河边松树林里,砸坏汽车发动机,随即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留下遗书后饮弹自尽。

马村战斗结束以后,游击队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装满子弹的汽车和伊田助男的遗体以及他的遗书。

他在遗书上写道: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我看到你们分散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们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贵军,他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永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日本关东军间岛辎重队;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1933年4月2日,根据地军民为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召开了追悼之后,他的事迹逐级上报,并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广为传播。

1935年,李延禄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撰写的有关伊田助男感人事迹的文章,刊载在《救国时报》上,新中国成立后,《红旗飘飘》等刊物也曾刊载了他的事迹。

日本共产党参观团、日中友好团体和山野利雄等著名日中友好人士以及在延边大学留学的日本留学生等多次到这里瞻仰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

伊田小学遗址弘扬伊田助男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缅怀为坚持和平和正义,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在1933年4月2日,东满特委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把当时的马家大屯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在我们正前方左侧就是当年伊田小学的旧址。

1933年11月,在小汪清惨案中日寇实行抢光、烧光和杀光的“三光”政策,原有1500多名的抗日根据地就剩下400多名,1934年初,马村群众为了谋生大多数群众迁移到其他地方,马村已经不存在便撤销了马村小学。

1996年9月3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距离马村5公里的邻村东林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2004年因修明月沟水库东林村被淹没整村搬迁到尖山子村后,伊田小学并入东光镇中心小学,并把镇中心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抗日少年金锦女纪念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雕塑就是抗日少年金锦女,1922年他出生于延吉县依兰镇春光村。

1932年4月,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她亲眼目睹了一家4口亲人被日军杀害的惨景。

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3年初,年仅11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了家乡,步行100多公里,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

什么叫坚强?在她的身上我们寻找到了最佳答案。

她来到这儿以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经常到周边演出。

把自家的悲惨遭遇编成文艺节目演给抗日军民,大家都亲切的叫她“小百灵”。

1934年初,县委需要向敌占区传达一份秘密文件,物色一名非常可靠、万无一失的交通员。

组织上慎重考虑以后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她。

聪明伶俐的金锦女巧妙的避开敌人设置的各种关卡和封锁线,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在她返回途中不幸被捕。

敌人用各种花言巧语哄她,用糖果引诱她,她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她的嘴里得不到半点秘密就活活的把她打死了。

她牺牲时年仅12岁。

金锦女牺牲后多国报刊以《小烈女传略》为题,赞扬她的英雄生平。

现在这里已成为对未成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小汪清惨案遗址1933年末,为了消灭日益成长中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侵略者制定了《第二期治安肃正计划》,并调动步兵、骑兵、炮兵,五六千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自1933年11月至第二年春天,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讨伐”。

在抗战期间发生的汪清县19起惨案中,小汪清惨案是最惨烈和损失最大的惨案。

1933年10月,日军在延吉召开了日本内阁派遣的高级官员会议,策划如何镇压抗日武装斗争的阴谋,在会上通过了所谓的《冬季讨伐大纲》和《冬季讨伐的具体方案》,并把冬季讨伐的重点定为小汪清抗日根据地。

1933年11月17日,日军以警备队为主配合日本宪兵、警察、伪满军、伪自卫团1500多人,编成三个攻击集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采取“堡垒战术”、“焦土战术”包围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切断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线。

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山里的土窝棚、山洞都不放过。

根据地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伤员共有21人全部被杀,群众则被一群一群地赶到树林里集体屠杀,有的群众转移到山里,在寒冷的冬天没有粮,只好用树皮野果充饥。

在敌人持续五十多天的讨伐中杀害我抗日军民1000多名,使1500多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多人,抗日根据地遭到毁灭性的灾难。

“小汪清惨案”发生后,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被迫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

抗日斗士姜春花姜春花,1908年出生于朝鲜咸境北道,后随父亲、丈夫来到汪清大肚川村,受父亲的影响,1931年参加了抗日活动。

姜春花白天给地主当雇工,晚上给游击队员洗衣服等,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她的各项任务。

1932年10月,她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1月,日本讨伐队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制造了小汪清惨案。

姜春花背着一岁半的孩子和80多名党员、群众一起往山里转移,当时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险。

姜春花的女儿因患感冒,嘴上长满了疮,一直哭闹不停,当时姜春花在心里想: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连累了大家,为了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姜春花硬是含着泪水将奶头塞到一岁半女儿徐莲福嘴里,让她哭不出来。

姜春花也不知道已过去多长时间,等到讨伐队撤离后,她发现怀里的小女儿早已窒息而死。

姜春花眼含泪水用颤抖的双手与群众一起就地用落叶的树叶和皑皑白雪掩埋了女儿稚嫩的遗体后缓缓离开。

姜春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为保护抗日军民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女儿的生命。

1990年7月,延边电视台以姜春花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母亲的怀抱》,向各级党组织广泛宣传姜春花的感人事迹。

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是俄语翻译过来的,其意思为“代表会议”。

建立苏维埃政府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党组织;第二必须要有武装队伍来保卫这个政权;第三必须要有坚决支持苏维埃政府和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的群众队伍。

1932年12月,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马村成立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政权—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