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试题
河南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班级拟召开“家在河南”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豫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1. 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河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哺.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① (详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区,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兴.业。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在中原大地留下星罗② (其棋)布的文化遗迹。
守护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就从了解我们的家乡河南开始吧。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A. pǔ xīng mòB. bǔ xìng mòC. bǔ xīng màiD. pǔ xìng mài(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 小豫想在下面这张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诗文传世】河南文学名家灿若群星。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欣赏他们的锦绣诗文,感受他们的精神情怀。
庄子笔下的大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① ”(《北冥有鱼》),气势何其恢宏!杜甫寄身漏雨的茅屋却为他人疾呼“② ,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济世情怀令人动容;同样心系百姓的还有白居易,他能体察卖炭翁“④ ,⑤ ”(《卖炭翁》)的矛盾心境,实为难得。
今天,人们说到家国情怀,依然会感动于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⑥ ”(《雁门太守行》);赞扬无私奉献精神,依然会使用李商隐的“⑦ ,⑧ ”(《无题》)。
3. 小豫感觉用文字呈现汉字文化发展史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帮他完成时间轴。
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4. 小豫想为下面幻灯片中的文字选配一幅插图。
A、B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
红旗渠,它是林县(今林州555. 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参考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参考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2.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题卷共4页,所有答案必须卸载答题卷上,卸载试题卷上无效。
4.答题前,考生应先在答题密封区内认真填写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地(州、市、师)、县(市、区、团场)和学校。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A.挣扎(zhá)呜咽(yè)刽子手(kuài)翘首远望(qiáo)B.要塞(sài)纤细(xiān)迫击炮(pǎi)叱咤风云(zhà)C.倔强(juè)吮吸(shǔn)刹那间(chà)按捺不住(nà)D.殷红(yān)惩罚(chén)打呵欠(hē)踉踉跄跄(liàng)2.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3分)A.陷阱骇人听闻冥思遐想迫不急待B.辍泣明察秋毫通宵达旦一泻千里C.焦躁名副其实获益非浅无动于衷D.推崇提心吊胆不屑置辩全神贯注3.下面这段文字4个划横线处两处有语病,请找出来进行修改。
(2分)今年“五四”期间,①各地共青团组织广大共青团员以多种形式庆祝五四青年节。
在青海玉树结古镇红旗小学,②团省委举办了“希望、责任、使命-抗震救灾五四特别行动”,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③继续投入灾区重建工作。
甘肃省团委组织西北民族大学300名懂藏语的大学生志愿者,④分赴6家接洽灾区伤员的工作,开展志愿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28日,中国气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23年4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A卷 (共100分)第Ⅰ卷 (选择题共18分)注意事项:1. 第Ⅰ卷共2页,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 第Ⅰ卷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请注意机读答题卡的横竖格式。
一、基础知识 (9 分 , 每小题 3 分 )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 罗布泊干涸.(hé)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防沙卫士胡杨成片死亡,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浑.(hún)然一体。
B. 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rǒng)杂的观众心上,观众的心也蓦.(mù)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也是隆隆、隆隆的。
C. 他们讲究亭台轩.(xuān)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chèn),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D. 我是干瘪.(biě)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yū)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B. 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阴庇树下的幽花芳草,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C.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缪的画面。
D.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之故态。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B. 杨丽萍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用灵活优美的舞姿去表现和诠释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与内涵。
C. 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2024年山西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亲爱的同学,展卷安!让我们放平心态,开启语文之旅……一、古典之美(27分)(一)1. 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
下面是小宇同学制作的诗文名句练习卡,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极目皆趣(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篱下采菊,物我两忘,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光阴流转,时序交替,富有理趣。
(王湾《次北固山下》)(3)“__________,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
(刘禹锡《陋室铭》)(4)“__________,__________”,泰山南北,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杜甫《望岳》)趣由心生(5)“日月之行,__________”,沧海壮阔,吞吐日月,豪情满怀。
(曹操《观沧海》)(6)“__________,静影沉璧”,皎皎月色,一泻千里,月影如玉。
(范仲淹《岳阳楼记》)(7)“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月夜闲游,寻访村民,兴味盎然。
(陆游《游山西村》)(8)“__________,__________”,水天相连,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李清照《渔家傲》)寻美的眼睛里,万物皆趣;诗意的想象中,趣味无穷。
2. 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其中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入诗句点评的空缺处。
1939年,周恩来在绍兴的题词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点评: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______的“竞雄”精神。
(二)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2024年威海中考语文试卷

威海市2024年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1分)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宽宥(yòu)私塾(shú)各得其所(dé)不修边副(fú)B. 闲暇(xiá)翩然(piān)大相径庭(jìng)心不在焉(yān)C. 契合(qì)荤菜(hūn)雕梁画栋(liáng)司空见惯(guàn)D. 云霄(xiāo)贮蓄(zhù)忍俊不禁(jīn)和颜悦色(hé)2. 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
(毛泽东《七律·长征》)②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③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⑤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⑥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⑦何处望神州?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⑧大漠沙如雪,______。
(李贺《马诗》)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班级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你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B. 阅读科普作品,可以质疑问难。
如读《昆虫记》,要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全部正确。
C. 阅读外国小说,要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如要读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不但要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更要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学等内容。
D. 阅读讽刺作品,要体会其批判精神。
如《儒林外史》,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杜少卿等反面人物,揭露了科举制度背后的荒谬本质。
4. 请将下列短语填写到横线上,使语意连贯。
(填写序号即可)①赓续红色血脉②听红色故事③传承红色基因学校开展“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一路上有“游”有“学”有“研”。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苦。
B.“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
C.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答案1.B(思念中的故乡,错。
途中的村庄)2.D (热爱秋景的情怀,错。
感伤的情怀)3.A(秋天的思考,错。
秋天的思念)4.D(并无思乡之情,错。
主要是思乡之情)试题2: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卷第Ⅰ卷(共70分)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绯.红(fēi)狭隘.(yì)津.津有味(jīn)B.剔.透(tī)步骤.(zhòu)既往不咎.(jiù)C.濒.临(bīn)颈.椎(jīng)载.歌载舞(zǎi)D.庇.护(pì)广袤.(mào)中流砥.柱(jīn)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与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与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在下面语段中,一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沙漠地区的兀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运动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兀鹰来说,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但是只要 B.所以因此只要C.因为因此如果 D.所以但是如果5.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2024年辽宁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辽宁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聪颖(yǐng)峭壁(bì)羡慕(mù)目不窥园(kuī)B.亢奋(kàng)黄晕(yūn)恬静(tián)振耳欲聋(zhèn)C.真挚(zhī)微薄(báo)晶萤(yíng)巧妙绝伦(lún)D.飞窜(cuàn)慰勉(wèi)尊循(zūn)丰功伟绩(jì)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嘉兴到延安……灿若繁星的红色资源________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________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记录着党的优良传统,________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始终是________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A.见识艰苦卓绝记载鼓励B.见识艰苦朴素承载鼓励C.见证艰苦卓绝承载激励D.见证艰苦朴素记载激励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不是因为我们人人都写诗,而是我们有一个崇尚读书、崇尚诗教的民族传统。
②诗歌在我们的身边撒播着文化种子,滋养着我们的诗意人生。
③我们不一定人人都是诗人,但是我们可以从诗词中体味到温馨浪漫和灵趣哲思。
④通过读诗,让我们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
A.“崇尚读诗”“温馨浪漫”和“精神境界”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B.句②中“诗歌在我们的身边撒播文化种子”的主干是“诗歌撒播种子”。
C.句③用“但是”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句子中的词语“通过”换成“只要”一词。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4.某中学开展“悦读书海·畅享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1)书海拾贝,研精致思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瞬间sùn 啜泣duō归省xǐnɡ叱咤chàB.洗濯zhuï蓦然mî朔方shuî妖娆ráoC.黄晕yùn 粼粼línɡ冗杂rǒnɡ窥伺ɡuīD.静谧bì孕育rùn 行辈hánɡ潮汛xù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头晕目眩齐心协力耀武扬威唯唯连声B.阴晴园缺语无论次隐姓埋名一代天骄C.多姿多彩眼花瞭乱无动于中变化无常D.随生附和不可思议左右逢圆一泻千里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②信“地”和“物”,还是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它的不可靠。
③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A.公平实在依靠欣赏B.公正实在依靠鉴赏C.公平切实依赖鉴赏D.公正切实依赖欣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不相同。
B.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C.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云雀通宵达旦的啼唱,却从来不知疲倦。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和文学名著,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B.《爱的教育》是英国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至13岁的小孩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以日记体形式讲述了一个叫阿廖沙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
C.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他的作品。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锦石滩余家江上。
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
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
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
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
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②也。
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锦石滩》)注释: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
②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
6.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可五六里可:大约。
B.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类:种类。
C.殊觉平常殊:尤其。
D. 亦易得不重之耳重:珍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总写锦石滩的迷人之处,也交代了下文作者与朋友屡次登临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把锦石滩比喻为瑶池仙岛,说它周围江水澄澈,如白练萦绕,滩上花团锦簇,可以留得文人雅士在此相聚闲游。
C.作者因没有邀请外祖父一同去游锦石滩而遭到怪怨,但外祖父随后登滩共游时的情形仍给他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D.作者游锦石滩如同渔人探访桃花源,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恨。
第Ⅱ卷三、翻译、鉴赏与默写(18分)9. 文言翻译。
(3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译文:10. 诗歌鉴赏。
(3分)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写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苏轼在《春江晚景》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他们借助表示“少”的个位数词“七八”“两三”“三两”把星星稀少、夜雨稀落、桃花稀疏的情调表现得很生动。
这种用数词入诗的句子,用得好,别有情趣。
请你鉴赏下面这个句子,看看在数词运用上跟上面谈到的诗句是否相同?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月的雨,四月的风……”答:11. 根据提示在横线上默写出诗歌的原句。
(12分,每小题2分)①烽火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②山随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锁二乔。
(杜牧《赤壁》)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⑤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⑥写出元曲中的一个句子(课内课外不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日全食2009年7月22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
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会突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
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
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
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
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束。
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0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将有3亿人可以看到。
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灯减速小心驾驶。
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
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
两年前,国际天文**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09年。
12. 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4分)答:13. 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4分)答:1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有什么作用?(4分)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答:15. 对此次日全食移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4分)A.由东到西B.由西到东C.由北到南D.由南到北E.由乐山往重庆移F.由重庆往乐山移五、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黄德彰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
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
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
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
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
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
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
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
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
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
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
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
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
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
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
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
谷仓渐空,学费才足。
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
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
毕业后就业于台北。
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
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
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
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
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
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
外公事母至孝。
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
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
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
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
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
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
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