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课课练第13-16课练习含答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P46●一、选择题

第1题删掉,改为,

1.“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2题删掉,改为,

2.据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4题删掉,改为,

4.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其主旨是()

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

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

第6题删掉,改为,

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8题删掉,改为,

8.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9题删掉,改为,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P47

第10题删掉,改为,

10.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

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

P48●一、选择题

第5题删掉,改为,

5.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P49

第11题删掉,改为,

11.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

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12题删掉,改为,

12.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第13题改掉,改为,

13.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第14题删掉,改为,

14.1980年至1982年,浙江温州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具有一技之长,勤劳肯干的人迅速致富,出现了以五金大王胡金林、螺丝大王刘大源、电器大王郑元忠为代表的八个领域的致富样板,号称“八大王”。1982年,中共中央下发整顿经营秩序的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人,温州“八大王”均在此列。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城市的生产关系变革过急过快

B.传统体制和观念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

D.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趋于保守

第15题删掉,改为,

15.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第18题删掉,改为,

18.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第19题删掉,改为,

1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P50●二、非选择题

第21题和第22题全部删掉,改为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22.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

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P51●一、选择题

第6题删掉,改为,

6.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P52●二、非选择题

题目删掉,改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P53●一、选择题

第1题删掉,改为

1.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人之除,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用,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加增,人力车厂也随着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第4题删掉,改为

4.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三次(分别为1877年、1883年和1889年)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上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A.开启中国水上运输近代化进程

B.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D.没有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

第8题删掉,改为

8.()

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5年

A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P55●一、选择题

第3题删掉,改为,

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4题删掉,改为,

4

报刊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

A.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第8题删掉,改为,

8.下表是全球电影历史票房排行前10强(到2008年5月止),这反映出电影事业()

A.并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显著影响

B.以战争题材来获取市场

C.受科技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

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被大众接受

第9题删掉,改为,

9.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

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A.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B.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P57●一、选择题

第4题删掉,改为,

4.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第5题删掉,改为,

5.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第8题删掉,改为,

8.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第9题删掉,改为

9.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第10题删掉,改为,

10.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第11题删掉,改为,

11.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第12题删掉,改为,

12.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第13题删掉,改为,

13.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第14题删掉,改为,

14.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5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第17题删掉,改为,

17.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第18题删掉,改为

1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第21-25题全部删掉。

●二、非选择题

第26,27题删掉,改为,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4月,在英俄列强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并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摘编自《中国通信简史》材料二晚清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铺设的多条海底电缆在二战中均遭破坏。1972年,周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项目。1976年,中日合作铺设的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中国上海到日本熊本县),使我国的国际电话及有线通讯业务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12月15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电报通讯技术的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二两个时期通讯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P17●答案

第1题答案删掉,改为,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故B符合题意。A项是1978年,与时间不符;C项是1984年,与时间不符;D 项是1992年的,与时间不符。答案:B

第2题答案删掉,改为,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见中国进

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是1984年,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选B项。A项是在1980年,C项是在90年代初,D项是在2001年,时间不符,排除。答案:B

第4题答案删掉,改为,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82年”、“外国侵略,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相关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属于无关项,而且B项表述具有一定片面性,排除AB两项;C项表述具有一定道理,但与D项相比,还不够准确和核心,排除C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答案:D

第6题答案删掉,改为,

6.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所以答案选B,AD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答案:B

第8题答案删掉,改为,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80年,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排除,B项错在“高度自治权”;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上海浦东1990年开放,故选D。答案:D

第9题答案删掉,改为,

9.解析:据材料提到,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措施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故C排除。答案:D

第10题答案删掉,改为,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首次中国大陆之旅”反映出中美文化互动还不够频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B项错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外文化交流障碍不可能消除,C项错误;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美国卡通明星的到来反映出中美交流触及文化领域,故选D 项。答案:D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

P18●答案

第5题答案删掉,改为,

5.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

是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没有体现重工业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

第11题答案删掉,改为,

11.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材料所述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答案为D项。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排除;当时尚未建立市场经济,B项说法错误;材料指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项与材料主题不符。答案:D

第12题答案删掉,改为,

12.解析:据材料提到,1958年……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扩大地方政府的定价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正确。政府定价不利于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错误。政府定价仍然属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排除。答案:C 第13题答案删掉,改为,

13.解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答案:C

第14题答案删掉,改为,

14.解析:从“浙江温州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人,温州‘八大王’均在此列”,不能体现出城市生产关系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投机倒把罪”抓勤劳致富的温州“八大王”,可知人们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保守,导致温州“八大王”这类勤劳致富的人受到打击,影响国家的深入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人,温州“八大王”均在此列”,体现不出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发展,故C项错误;以“投机倒把罪”抓了温州“八大王”,源于对“八大王”率先致富行为的认识不清,不是国家指导方针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

第15题答案删掉,改为,

15.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0年和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198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980年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

第18题答案删掉,改为,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个体企业”、“雇工”可知,该企业属于公有制以外的类型,结合时间改革开放初期,故D项正确。A项“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故B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故C项错误。所以应选

D。答案:D

第19题答案删掉,改为,

19.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左”倾冒进)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实事求是,把握机遇)再到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AB项不符合史实,C项所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属于外因,不起主要作用,排除ABC项。答案:D

第21题答案删掉,改为,

21.【答案】(1)趋势:局部时段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上升。特点:虽有发展,但整体上城市化进程缓慢。因素:五口通商后,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化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或工业化水平整体低,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动力不足);长期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对江南城镇破坏很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特征:1949至1958年,城市化平稳发展。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因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等。

解析:(1)据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据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局部时段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特点:虽有发展,但整体上城市化进程缓慢。因素:五口通商后,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化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长期战争对江南城镇破坏很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据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特征:1949至1958年,城市化平稳发展。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等。

第22题答案删掉,改为,

22.【答案】(1)相同点:都是政府出资,都是为了国家发展和富强。不同点: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年龄小,涉及领域窄,大多是沿海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年龄大,涉及领域宽。

(2)原因:洋务运动时期: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贫穷,无力负担巨额的留学经费;顽固派的阻挠破坏;科举制下追逐功名的影响。改革开放时期: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

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析:(1)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和材料二中“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得出都是政府派遣,都派往美国学习。从材料一“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材料二的图表可以出都侧重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通过发展科技增强国力,并且留学生回国后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年龄、来源等不同,根据材料二中“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得出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而清政府时期竞争不激烈。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当时的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以分析得出,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P19●答案

第6题答案删掉,改为,

6.解析:“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说明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具有开放性,“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说明兼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把迷信部分去除,具有科学性,故A项正确;该文是孙中山向全国颁发的《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与宪法不符,故B项错误;此方案由政府官方公布,与“社会风俗”不符,故C项错误;通电将“吉凶神宿一律删除”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与实行中外历法合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

第11题答案删掉,改为,

11.【答案】(1)康有为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民国政府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或清除满清统治的影响。

(2)因素:政治改革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等。

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解析:(1)材料一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事……诚非所宜”可见,康有为认为中国的衣冠发型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不利于当时世界竞争潮流,借衣冠发型为代表,指出中国故有习俗不适合当代,需要变革,适应变法潮流。材料二中,由“满廷”“新国之民”“虏俗”可以看出当时民国政府迫切希望民众通过剪辫来宣示与旧制度的告别,消除旧有满清政府对民众的影响,使人民成为拥护民主共和的新国民。

(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习俗变革与民国政府的积极干预及促成有重要关系。民国初期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随着留学海外人士的回归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步思潮使人们意识到旧习俗的落后。这

一系列习俗的改变,在政治上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经济方面,现代的发型也更适应于现代机器化生产;在文化方面,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守旧部分的自我完善。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P19●答案

第1题答案删掉,改为,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相关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中“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到“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进而出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等,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冲击了传统观念,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速度快”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D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C。答案:C

第4题答案删掉,改为,

4.解析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从材料看轮船招商局成立后,英美轮船公司签订了“齐价合同”,可见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使得外商企业承认了中国民族航运业的地位,选择C项。ABD三项并未在材料中体现。答案:C

P20●答案

第8题答案删掉,改为,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科技的特征,旨在考查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A项表述准确,选A;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看不出“逐年缩短”这一规律,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方科技传入上海、武汉的情况,得不出民族工业主导两地近代化的结论,不选D。答案:A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P20●答案

第3题答案删掉,改为,

3.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

第4题答案删掉,改为,

4.解析: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斗争。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很多的人并未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还是坚持极左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此时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故选D项。答案:D

第8题答案删掉,改为,

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影片都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科技元素,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当代科技发展的潮流下,电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与科技的关系日益

紧密,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C正确;经济危机始于2008年9月,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电影大都是科幻电影;D项说法片面;所以选C。答案:C

第9题答案删掉,改为,

9.解析:根据“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可知网络销售成为中国重要的新形式,网络销售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所以B正确,A、C、D没体现。答案:B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P21●答案

第4题答案删掉,改为,

4.解析:材料信息已肯定了当时社会生活领域新变化的出现,“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更说明当时社会呈现出两种文明并存的状况,故答案选B项。“发展”、“改善”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排除AD两项;C项中“完伞解体”结论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答案:B

第5题答案删掉,改为,

5.解析::据材料提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只是握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近代风俗中西合璧,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传统礼仪不复存在,故C排除。演员地位逐渐提高,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重点,故D排除。答案:A

第8题答案删掉,改为,

8.解析: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从“婚前梳辫,婚后梳髻”到“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与社会习俗的近代化(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具有个性化、仿西性、爱国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不符,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是指思想对社会习俗的影响,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习俗变化,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西方文明办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

第9题答案删掉,改为,

9.解析:材料描述的关键词句“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的原因在于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由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

第10题答案删掉,改为,

10.解析:电灯没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样来点烟,这说明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这一新兴事物的性质。故漫画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存在局限。所以本题选D项,不选ABC三项。答案:D

第11题答案删掉,改为,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所以材料主要反映出的只能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第12题答案删掉,改为,

12.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题干材料显示,有轨电车在上海的发展遭到人力车夫的极力反对,正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城市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A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受到抵制,B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答案:C

第13题答案删掉,改为,

13.解析:《民报》为1905年同盟会创办的刊物,故A不对;B不对,飞机于1903年诞生;D不对,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都是在20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而火车在19世纪前期已经出现,因此选C。答案:C

第14题答案删掉,改为,

14.解析:对罗斯福新政只讲经济危机,不讲解决的办法,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反映出教材编写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为一段较长时间的状况,A项夸大了“一边倒”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当时中国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D项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答案:B

第17题答案删掉,改为,

1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初年政治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表明“正常”的信息,而且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集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三民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在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C。答案:C

第18题答案删掉,改为,

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所以AB两项错误。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D

第21---26题答案全部删掉,改为,

21.【答案】(1)影响:政治上,利于开启民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为列强侵略、控制中国提供条件。

经济上,为传递市场信息创造条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利于密切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为列强加紧控制中国市场提供条件。

(2)背景: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改善并建交;美苏争霸、越南战争、欧洲和日本的复兴,使美国的霸权相对削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力增强,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3)时代背景不同: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取得民族独立。通讯事业发展的性质不同:近代中国缺乏主权,发展通讯事业最初主要是被迫接受;新中国发展通讯事业是在保证国家主权前提下的互利举措。影响不同:近代中国的通讯事业发展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损害民族利益;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维护了民族利益。

【解析】(1)本题需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即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还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积极的意义,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一方面有利于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要看清其为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本质。

(2)结合所学可知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结合所学知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即可以得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改善等背景,另外还可以答出国际格局的变化。

(3)不同之处首先要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他方面的不同,如通讯事业发展的性质,即为谁服务;通讯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

22.【答案】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的能力。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890年——1920年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纸对中国近代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分析时代特征,报纸的宣传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从表格中1978——今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刊对中国建国后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即可。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含答案)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本身正确,但不是主要特点,故排除。 2.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此次经济危机集中在1929年 B.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美国政府无法克服此次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是说经济萧条时间较长,故选C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间,故A项错误;B项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美国政府通过罗斯福新政最终克服了危机,故D项错误。 3.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说明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故选A项。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4.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的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指(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含答案)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 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项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A、B两项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D项错误。 2.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答案】C 【解析】根据“1760年”“1851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 3.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A

高中历史必修二 课课练第13-16课练习含答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P46●一、选择题 第1题删掉,改为, 1.“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2题删掉,改为, 2.据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4题删掉,改为, 4.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其主旨是() 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 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 第6题删掉,改为, 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8题删掉,改为, 8.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含答案)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控制的结论,故B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交融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3.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巩固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1.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作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2.《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 3.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4.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 5.一位研究中外关系的西方学者认为,“直至1839年为止,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自从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导致这种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 ) A.清朝统治者改变了对列强的基本态度 B.列强武力侵略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已完全受制于列强 D.列强的经济文化渗透取得了初步成效 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唯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7.《海国图志》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它还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原因是() A.迫于列强的压力B.决定实业救国 C.洋务运动的推动D.解决财政危机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巨额债务,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答案:D 2.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 C.地主阶级洋务派D.官僚资产阶级 解析: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了奖励实业的措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从而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答案:A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烟草业B.烟草业、纺织业 C.化工业、面粉业D.面粉业、纺织业

解析:一战期间,中国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答案:D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包括() ①沦陷区,日军的摧毁或吞并②国统区,国民政府的压榨③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④美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③出现在民国初期,④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缺失的“□□□□”部分原文应为() A.民族资本B.官僚资本 C.外资企业D.个体经济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材料二我(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在重庆办的中国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B.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D.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故D项符合题意。 2.有学者评论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中欧大帝国解体了,历经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消失了,其实,在投降前夕,各民族就已起义,分别成立各自的民族国家,宣布脱离帝国。下列国家属于从这个帝国独立出来的是() A.保加利亚 B.罗马尼亚 C.希腊 D.捷克斯洛伐克 “中欧大帝国”“成立各自的民族国家”,可知这个帝国民族众多,矛盾尖锐,又位于中欧,还独立出很多国家,所以这个帝国是奥匈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捷克斯洛伐克是从奥匈帝国中独立出来的,故D项正确。 3.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印度独立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结束,故A 项不符合题意;印度独立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 B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体现D项,故排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练习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含解析)

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似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内阁的权力至高无上 4.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5.明朝前期,中央政府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

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6.明中后期以来,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战乱频繁等原因,中原汉族人口携带先进技术大量向西南云贵地区迁移,形成长时间的移民潮。这种潮流客观上() A.使中原和西南的经济连成整体 B.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的新模式 C.弱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 D.推动了西南地区政治体制的革新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含答案)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经济圈成形。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桥建造历时9年,在技术、装备、科研等领域多有突破,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该大桥的建造( ) ①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模式②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③说明我国桥梁建设水平世界领先④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珠澳大桥密切了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是对“一国两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①正确;珠海是我国第一批特区之一,大湾区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大桥的建造,整合了内地与港澳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改革开放,②正确;虽然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但不能据此得出我国桥梁建设水平世界领先,③错误;半小时经济圈成形,便利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来往,④正确。故选A项,排除BCD。 3.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故本题应选A项;B项在“二五”计划时期,主要集中在钢铁产能的增加,与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 5 10 7 4 3 2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 1 286.5 1 387.9 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 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发展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 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含答案)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 有专家认为,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商业史的一个缩影。因为汉代较明显地反映出( ) A.古代商业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 C.古代商业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D.古代商业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A项错误;汉代对商人征收重税,打压商人群体,可以用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来形容汉代商业,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古代商业经济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阻碍,故D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国家管理盐铁、财政的官员均为大商人,在这些人主持下推行“算缗钱”,即对商人按资产收税,商人若不如实呈报资产,一经告发,罚戍边并没收资产,告发者将获得一半奖励。这一政策() A.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商业发展,破坏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大商人为官管理商业时推行算缗钱,按照资产收税,一般税收较重,所以会打击正常的商业发展,而且奖励商人之间互相告发也是在破坏商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会破坏社会风气,故选D项;由于管理商业的官员是大商人,而这样商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公平竞争,因而不利于促进商业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而不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所以算缗钱跟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 3.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答案】B 【解析】“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1914年运河开通后,纽约至旧金山的航程缩短16%,利物浦至旧金山的航程缩短43%,而纽约至悉尼的航程也缩短28%,意义非凡。这说明巴拿马运河() A.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B.使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标志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2.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以人类史为主线,讲述人类与瘟疫的关系——“瘟疫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之一。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而瘟疫横行又致使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继而又发生新的瘟疫。因此平衡才是王道。”该学者的研究() A.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B.主张人类应该全力消灭疫病 C.是疫病研究的最权威的观点D.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3.1969年10月中国第一座地铁——北京地铁建成完工,有学者记录其发展历程:“北京地铁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一张现代、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即将构建完成,让生活在北京这座伟大都市的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地铁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该学者强调北京地铁() A.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C.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D.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4.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史蒂芬孙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据此可知,19世纪初()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5.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为德国第一条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50年,德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128公里。2009年,德国高速公路运量达2254亿辆,平均每天通车数量为48800辆。这一成就() A.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习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原创)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3.(原创)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4.(原创)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5.(原创)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 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 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 法错误的是( )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题组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6.(2020辽宁沈阳实验中学高一期中)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 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7.(原创)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特有的作物 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 美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传入美洲的欧亚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 B.传入美洲的蔬菜有黄瓜、甜瓜、豌豆,经济作物有甘蔗等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含答案)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医巫合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思想和科技发展,医巫逐渐分离,这说明社会进步助长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巫逐渐分离现象并不能说明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故A项错误;扁鹊不属于儒家学派,他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也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地区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南方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排除A、D两项;西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北方中原地区相对稳定,故B项排除。 3.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