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7《溜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两岸是万丈悬崖,中间是奔腾而下、怒吼咆哮的怒江激流,这天险,只有雄鹰才能飞越,寻常人看一眼就胆战心惊。

然而,在这难以架桥,无法横渡的地方,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怒江两岸人民,却凭借一条竹索轻松划江而过,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溜索那种“命悬一线”的刺激。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作家。

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小说《》《树王》《孩子王》,散文《威尼斯日记》等。

2.字词积累(1)重点字音锱铢()滇西()盘桓()迟疑()俯身()顷刻()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绞()探视( ) 跺( ) 呕( )(2)词语释义桓: 。

蓦地: 。

探视: 。

顷刻: 。

千钧之力: 。

锱铢: 。

战战兢兢:。

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中心事件展开叙述?2.按照“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的叙事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3.本文虽然是一篇小说,但与我们读过的其他小说,如《变色龙》相比较,其在情节推进上有什么不同?五、细读感悟1.浏览“溜索前”“溜索后”两部分内容,用原文中的词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找出行文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作者阿城的语言特色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照片,图片里就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通过图片,我们能够看出怒江大峡谷是非常高大险峻的。

但是由于怒江非常险恶,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阿城的课文溜索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河方式。

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棋王》《遍地风流》《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树王》《孩子王》《小城之春》等。

《溜索》选自《遍地风流》。

《遍地风流》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内容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

三、速读理情节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①小说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②写作顺序是什么?小说主要记叙了“我”跟随马帮汉子,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过程。

小说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9 段,写马帮来到险峻的怒江边,准备过溜索。

第二部分:第 10-17 段,写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 18-22 段,写“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 23-25 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在写作顺序上,小说先写了行至怒江,过溜索前的画面,接着写了一个精瘦的汉子挑头过溜索的画面,然后写了三个汉子过溜索,接下来又写了运送牛和驼子的情况,再就是余下的汉子过溜索的画面,接着又是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过溜索的画面,然后是领队过溜索,最后写了驼队再次上路的画面。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作者是按照溜索的先后顺序进行写作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内容,通过与本单元其他作品的比较,体会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3、阅读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导航1、“盘桓”“千钧之力”“锱铢”“战战兢兢”等为中考易考词。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搜索“怒江大峡谷”相关知识: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寻根文学”重要代表作家,编剧。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描写日常生活或普通人物为主,展现鲜明生动的世俗社会众生相,语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遍地风流》《棋王》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略有改动。

《遍地风流》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篇幅都比较短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全书共四辑,分别为《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其他》。

《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位列第一辑第二篇。

三、导读理解1、分析文章第1段的作用。

解析: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第7课《溜索》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7 溜索作者作品走近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

阿城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归纳总结结构图解溜索开端:“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1—9段)发展: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10—17段)高潮:“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18—22段)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继续上路(23—25段)主旨点睛小说通过记叙“我”随马帮乘着溜索横跨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既突出了怒江大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勇敢、沉着和冷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这种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和赞叹。

考点提炼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②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⑤揭示或深化主题;⑥暗示或象征故事结局。

自主学习字音字形zī zhū(锱铢)滇.西( diān )盘桓.( huán )顷.刻( qǐnɡ)千钧.之力( jūn )扭绞.( jiǎo )跺.( duò)呕.(ǒu )战.战兢.兢( zhàn jīnɡ)词语释义1.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2.顷刻:极短的时间。

3.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无缘无故:没有什么原因,平白无故。

5.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课内精读1.(考点:重要情节的作用)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等情节,一方面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既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考点:人物形象分析)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溜索前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表现出他的细心、认真、负责;③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往下看,体现出对部下的关爱;④“空中一声呼哨”“抽身跃下”等描写及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他身手非凡,为人粗犷,具有领袖的气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溜索》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溜索》精品导学案(word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二单元7课《溜索》导学案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故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学习目标:1.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2.品味小说精炼语言。

什么是溜索?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中所记“度索寻撞之桥”,大抵即指溜索。

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

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腮()坠()呕()踩()盘桓()涓涓( ) 探视()俯身()扭绞()顷刻()寻思()锱铢()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形容痛打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部编版九下语文-7.《溜索》导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7.《溜索》导学案
6.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第7课《溜索》
国学名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
3.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蓦地()滇西()驮子()屎尿()()
4.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5.这篇小说写的是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6.举例简析本文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
答案:
1.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部编九年级下册7 溜索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7 溜索导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学】1.字词导学。

腮帮()坠入()呕吐()跺脚()盘桓()涓涓()磕碰()滇西()蓦地()锱铢()一缕()拽起()咧嘴()脑髓()黏汗()顷刻()马鬃()驮子()俯身()战战兢兢()2.路径导学。

(1)这篇文章作者是,他原名,代表作有小说等。

(2)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7)最后首领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战,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首领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课后固学】阅读阿城《溜索》,完成第1~8题。

(14分)1.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2分)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答: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

(4分)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答:3.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4分)答:4.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答:5.文中以下句子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②答:6.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首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首领形象。

8.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字词导学腮帮sāi 坠入zhuì 呕吐ǒu 跺脚duò盘桓huán 涓涓juān 磕碰kē 滇西diān蓦地mò 锱铢zī zhū 一缕lǚ 拽起zhuài咧嘴liě 脑髓suǐ 黏汗nián 顷刻qǐng马鬃zōnɡ 驮子duò 俯身fǔ 战战兢兢jīng2.阿城钟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一句话概括: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树人对溜索的修建和增强的方法和意义;3. 掌握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了解树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法指导】1.理清思路,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2.积极思考,课文中的作者表达主题的方式。

【词语预习】轻巧、挣扎、冲入、镇定、迅猛、考验、有力、急速、均匀、不自禁、神态【课文导学】1.阅读理解:回答问题(1)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什么是“溜索”?(3)作者对于稳住的描写用了哪三个词?(4)为什么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什么意义?(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什么意思?(7)什么是“担当”(8)结合全文,谈谈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

【课文解读】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童年时代和表姐一起玩溜索的故事,从中了解到溜索对树人成长的重要性。

2.“溜索”是一种悬垂在空中的绳子,游戏时人们可以用双手握住绳子往前滑动,体验刺激的快感.3.作者对稳住的描写用了“紧”、“奋力”和“均匀”这三个词,表达了他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和准确姿势的努力。

4.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是为了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勇敢和坚持的能力。

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春雨是轻柔的,但又持续不断,能够让绳子变得更加湿滑,让滑行更加流畅。

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告诉作者要有勇气去尝试,即使摔倒也要重新站起来。

7.“担当”指的是承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作者在游戏中要保持平衡并保护好自己的决心。

8.结合全文,溜索对树人的培养是一种艰难而持久的过程,通过修建和增强溜索,使树人学会勇敢和坚持,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解读短语】1.在脚下施力:给脚下施加力量。

2.危险重重:危险的处境或环境很多。

3.好大的勇气哇:表示非常勇敢。

4.意义重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
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
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
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