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海燕》教学设计方案 3篇

《海燕》教学设计方案 3篇

《海燕》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3.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海燕》教学设计6。

(难点)教学设想: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学生试读小声读,小组交流,完成任务。

人教版《海燕》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海燕》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海燕》教学设计(精选5篇)《海燕》教学设计1一、诵读——感知课文1、介绍作者及《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诵读欲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可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3、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4、全班齐读,进一步把握海燕形象和作者感情。

二、发现——评说课文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__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加以评说证明吗?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适时引向深入发现,可重点明确如下角度:准确生动的用词——用一组准确的形容词直接表现海燕的英姿,如“高傲”、“勇敢”等;用一组拟人化动词形象描写海燕、海鸟们和乌云、狂风等的动作;同时,许多组近义词,显出作者用词的丰富,如写“叫”的动词有“叫喊”、“呼叫”、“号叫”、“吼叫”;都含势猛、力强、厉害、急剧、旺盛之意的一组词有“猛烈”、“强烈”、“剧烈”、“热烈”等。

灵活多变的句式——__有时句式整齐匀称,有时长句短句交错,富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

另外,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兼用,显得摇曳多姿,也便于表情达意。

丰富多彩的修辞——全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比喻、拟人、反复的运用,增强了__的艺术性。

形式多样的表达——作者在充满激情的描绘中,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战斗精神,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主,描写中充满感情,同时兼有议论,议论中也饱含激情,描写、议论、抒情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并用,增强了__的抒情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圆熟精湛的技法——作者巧用象征,表达深刻的思想;巧用对比,通过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对比和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形象对比,歌颂如大海般激荡的人民革命力量和像海燕般勇敢无畏、迎接革命风暴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百般思念的地方。

一群海燕,引发了作者郑振铎绵绵相思。

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自由飞翔的海燕,是故乡美丽的燕子中的那一对、两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2、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

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海燕的优秀教学设计 2篇

海燕的优秀教学设计 2篇

海燕的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

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海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海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海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海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海燕》,该篇文章属于记叙文,讲述了一个女孩与一只海燕之间的温馨故事。

本篇文章既有详细的描写,又有深刻的寓意,适合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考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组成特点及文体特征;(2)认识文章中“海燕”的形象含义;(3)熟练掌握一些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情感、思考、理解和阅读能力;(2)能够正确运用描写手法,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描述和叙述。

3.情感目标:(1)在“海燕”的形象中,感受到海燕这种鸟类朴实无华的品质与精神;(2)在描写手法中,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想象力的力量;(3)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导入本节课。

例如:你喜欢听故事吗?你有没有养过小动物?给它起过什么名字?2. 预习(10分钟)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海燕”和短语“讲述一个女孩与一只海燕之间的温馨故事”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预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3. 阅读(25分钟)通过老师朗读或分组朗读的形式进行文章的阅读,学生在朗读的同时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分析文章中“海燕”的形象和寓意。

4. 分析(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

例如:“它淡黄的脖子上长着一块光滑的白色皮垫”,“飘动着珍珠般的羽毛”等。

5.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答问题:“本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海燕’的形象含义是什么?本篇文章中有哪些描写手法?你觉得哪个描写手法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6. 练习(20分钟)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和实践,例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宠物的小故事,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描述自己和宠物之间的感情和故事。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最美的生命的讲述,唤起人们对困难生活的坚持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本文主要通过南丁格尔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不认输、不放弃的道理,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南丁格尔的坚韧、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也可以了解到南丁格尔的故事和近代医学发展的历程,懂得了拼搏和奋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贡献,培养学生们厚德、博学的品质。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练习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海燕》,让学生们了解到坚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坚持、努力、奋斗,并且通过读完文章懂得去感悟生命中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个人阅读等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海燕》中所描写的坚强、拼搏、发奋的意义。

2.知识与情感并重:通过了解南丁格尔的故事和对难度的克服,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

3.课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通过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对《海燕》的阅读分析: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详尽的探讨阅读文本,确切的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2.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发展进程。

3.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坚韧、不畏艰苦、勇敢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总能攻克,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实施1.预习指导:对于第一次接触文章的学生,应该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的同时,快捷地介绍一些文章的背景和核心部分,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预期目标。

2.整理讲解: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上课前需要老师预备相应的教案,整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相关资料。

海燕教案8篇

海燕教案8篇

海燕教案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2.培养朗诵潜力。

3.认识海燕的象征好处。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设计思路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必须的理解了。

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到达教学目的。

课文资料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好处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必须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介绍背景知识。

3.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这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深刻反映了。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

《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

列宁十分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章中引用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高尔基(1868�D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lO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带给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海燕》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文学常识了解、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修辞手法鉴赏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韵味。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3.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借助海燕形象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阅读与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掌握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高尔基的图片及其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翱翔”、“搏击”等。

4. 课文解析(1)课文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海燕形象所象征的意义,理解作者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作者:高尔基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生词:翱翔、搏击等5.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象的文字。

2. 答案:(1)课后练习答案见教材。

(2)示例:夕阳如金,洒满大地。

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快地跳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如《童年》、《在人间》等。

(2)开展“走进自然,描绘美景”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锻炼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教案设计7
2008-01-21
特级教师刘福增
(一)教师向学生介绍《海燕》的创作和发表后所起的作用。

(参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

俄文的“海燕”含有“暴风雨的信使”之意。


(二)教师朗诵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在俄国沙皇的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呼唤革命暴风雨到来的迫切心情。

(三)教师给同学简要讲讲“诗”的特点。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

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

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四)教师再给同学们讲讲象征的手法。

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的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

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

把这首散文诗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搞清楚,散文诗的含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五)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这首散文诗描绘的三幅画面,剖析它的象征意义。

1.第一幅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的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和勇敢的行动表现出对暴风雨的渴望。

列宁曾说:革命运动的来临是革命者的盛大节日。

这里,高尔基又用对比的手法写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惊惶失措的丑态,来反衬海燕的高大形象。

2.第二幅画面:暴风雨的'迫近,暗示沙皇反动统治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大海的波浪跟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地把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

狂风和巨浪短兵相接,暗示暴风雨迫近斗争的激烈。

此时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暗示在革命高潮迫近时,革命先驱者勇敢斗争的精神风貌。

海燕的顽强搏击,是因为它认识到沙皇反动统治已经到瓦解的边缘,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反动的统治是无法阻挡人民革命的力量。

第三幅画面:勾画出风、雷、云、电表现大海战胜乌云的激烈斗争,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一时气焰嚣张,不过是临终前的疯狂,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大海之中。

海燕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抒发胜利预言家的豪情。

(六)指导同学集体朗诵全诗。

请同学在朗诵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的画面和对画面象征意义的联想。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海燕》教案设计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