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能够总结、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影响。
3.能够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2.掌握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主要经济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课题。
2.让学生介绍他们对战国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一:社会背景及历史背景1.让学生先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之间的联系,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3.讨论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引导他们较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战国时期。
活动二: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与影响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影响。
2.分组讨论及总结汇报,引导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
活动三: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现象1.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文字、案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现象。
2.让多组学生对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教学归纳1.整体提问,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复述今天的主要内容。
课堂问答1.表述一下战国时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2.说说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3.谈谈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现象。
作业布置1.作业一: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了解更多的战国史实。
2.作业二: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对所总结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影响进行深一步的阐述。
Note: 本教学设计是以Markdown格式撰写,无法附带图片和网址。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6.实践活动资源: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历史事件讨论会、历史知识竞赛、战国时期文化体验活动。
7.作业与评估资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历史知识小测试、学生表现评估表、历史学习成长记录袋。
8.学术资源:历史学术期刊、历史研究书籍、历史学家观点资料、历史学术会议论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战国时期社会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等图片,培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识图学习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比较《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后期相比,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当时出现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学习1.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3.列举三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4.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5.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位、作用各是什么?探究新知一、战国七雄1.学生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按地理位置说出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东南西北到中央)?2. 展示《战国铜壶》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及对应的典故?结合教材和P34相关史事归纳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3.材料研读展示材料:《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但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1)上述三张邮票与哪一水利工程有关?这一工程是哪一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该工程具有怎样的功能?(2)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根据邮票结合所学,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答案:(1)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2)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3)学习李冰为民造福的精神;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言之有理即可)结束语: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策略以求在战争中取胜。
其中,政治上实行变法,尤其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各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板书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世袭特权;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意义: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都江堰:李冰主持修建的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的水利工程当堂达标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A )A。
韩、赵、魏 B。
郑、宋、楚C.韩、赵、燕 D.秦、齐、楚2。
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D )A.桂陵之战B。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3.核心素养: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1. 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阶级剧烈流动、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的繁荣等;2.掌握“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的基本内容;3.认识到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阅读教材P26-P28,了解阶级剧烈流动;2.阅读教材P28,了解科技进步;3.阅读教材P28-P30,了解思想文化的繁荣;4.分组讨论“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5.课堂小结。
三、教学过程1. 了解阶级剧烈流动1.讲解阶级剧烈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因;2.阅读教材P26-P28,了解三个家族的兴衰变迁。
2. 了解科技进步1.讲解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的影响;2.阅读教材P28,了解战国时期的铁器和冶铁技术。
3. 了解思想文化的繁荣1.讲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和对历史的影响;2.阅读教材P28-P30,了解诸子百家和文化名流。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2.讨论归纳,展示讨论结果。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2.强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评价1.通过阶段性的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阶段性知识点的能力;2.通过学生展示和互动,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评价学生的文章和课外阅读报告,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对于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案例,如《庄子》中的秋水篇等;2.对于分组讨论的环节,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确保讨论的深入和有效;3.在课堂小结中,可以通过画图、梳理思路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
历史第一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3.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2.分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1.谈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分享对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
2. 分组讨论(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
2.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影响。
3.汇报讨论结果。
3. 课堂讲解(30分钟)
1.简要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3.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4. 课堂小结(10分钟)
1.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2.与学生共同回顾和讨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2.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结,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3.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一1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准备:
战国形势图;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有关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
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战争的场面)21教育网
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还有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有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这是陆战。
我们看下面,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战争场面是非常激烈
的,是惊心动魄的。
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感知理解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1)讲解:春秋时期,晋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
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把晋国瓜分,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
而齐国也于公元前391年发生重大变化,姜姓国君为大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战国七雄”一目的内容,从中找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战役名称以及参与国家。
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前两次战役发生在魏齐之间,长平之战发生在秦赵之间。
(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学生从图上找出战役位置)
(3)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它们有什么不同特点?
同学们可以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是为争夺霸权而发动的一场战争,战胜国以取得霸主地位为主要目标。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吞并对方的战争,秦,国不仅要打败赵国,而且彻底把对方吞并,进而统一中国。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及特点。
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战争本身的过程不同,而且战争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
体现在战争中,就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
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
因此,春秋政治是以“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以“兼并”为主。
历史在争霸过程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3.过渡: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都是生产发展的表现。
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尤为显著。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商鞅变法”部分,找出它的内容和作用。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又称卫鞅,又叫公孙鞅,卫国贵族。
年轻有为,博学多才。
商鞅听说秦孝公诚意招贤,便去了秦国,三次面见秦孝公,畅谈政治主张,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以左庶长身份开始进行改革。
先用“立木取信”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后即开始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郎位,就是秦惠文王。
同年,秦惠文王以谋反罪名将商鞅车裂而死,他的亲眷也一起被处死。
但商鞅变法的事业却被继承了下来,最终促使秦国变成七国中最强的一国。
2.商鞅变法的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3)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新兴封建地主阶级)
(4)引导:从变法的内容分析,是怎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是承认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以前把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是合法行为。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是为了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是建立新兴的政治体制。
3.商鞅变法的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 引导:《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现在,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成功了。
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所以说,尽管商鞅被处死,我们还是说商鞅变法没有失败。
(2)过渡: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最为我们同学熟悉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都江堰的相关内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讲解:李冰约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
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
每年雨季泛滥成灾,干季又出现大旱。
为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因势利导,依靠当地群众,兴建了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两大系统组成。
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部分。
都江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都江堰城市附近的岷江南岸,凿开玉垒山脚,形成一个被隔开的石堆,即离堆,和一个狭小的进水口,就是宝瓶口。
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
大小水口都要置“斗门”,需水时打开斗门,水多时可关闭斗门。
即“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
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紧接内金刚堤和离堆之间修筑了飞沙堰,用以调解内江水量,洪水猛涨时,内江水可漫过飞沙堰流人外江,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又便利了航运,灌溉农田约300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经过解放后的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达到800多万亩。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
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出现了战国七雄。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外交上采取合纵与连横两种策略;政治上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尤以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