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zxls_20170617201001)
历史七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假如你是当时的贵族,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 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 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君,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 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 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 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 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继而取代原来的国君, 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秦、赵、 魏、韩 “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一、战国七雄
形成: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 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 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指出它 们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秦
燕
赵齐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D
D.战国
5.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A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 秦孝公
内容
影响
政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
治
23..废 改除 革贵 户族 籍的 制世度袭,特加权强。对人民的管理集。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17部编版)(共23张PPT)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
秦孝公
旧 贵 族
改 革 派
商鞅
变法内容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国君: 秦孝公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 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 地自由买卖
有利于高效 行政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 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兼并战争的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
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3、主要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战 国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齐 秦、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歼灭战,长平之战标 志着其他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进攻了,秦的统一之势已形 成。
2、著名的都堰
兴修水利
左图的人物 是谁?他有 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都江堰
宝瓶口
飞沙堰
灌溉
内鱼嘴 外
排洪、通航
江
江
知识卡片——都江堰
修建者: 李冰(秦国)
修建时期: 公元前256年
地点:
组成: 特点: 功能: 影响:
岷江 渠首和灌溉网(分为鱼嘴、宝瓶口、飞 沙堰) 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建成后,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 田地。成都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 “天府之国”。
讲练结合
1.下列四个选项,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 是 A A.铁农具的出现 B .牛耕 C .都江堰的修筑 D .商鞅变法 2.战国时期,秦国境内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 江堰。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A.都江堰是由秦国太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 成为“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的天府之国 C.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 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3.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C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各国变法的意义和作用。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特点。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统编版】

商鞅变法的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 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 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 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 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 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阻力重重——
改 革 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三 家 分 晋 和 田 氏 代 齐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秦
战国 七雄
燕
赵 齐
晋魏 韩
田氏代齐
楚
战国七雄——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
背景: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 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修建 主持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时间:公元前256年 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1.鱼嘴
都 渠首 2.宝瓶口
江 堰
3.飞沙堰
灌溉网
功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综合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排
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 运等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课件

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
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1)形成:东齐西秦南楚北燕 韩赵魏在中间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第人二教版单·元七年夏级上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 利工程等情况,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 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 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 要。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
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
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
一、战国七雄
七雄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田氏代齐
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来
4,战国三次经典战役
战役 交战双方 军事策略
桂陵之战
齐魏 围魏救赵
孙膑/庞涓
马陵之战
齐魏
减灶计
孙膑/庞涓
长平之战
赵秦
廉颇、赵括/ 白起
离间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魏 庞涓
齐 孙膑
赵
救命啊!
齐
桂陵
魏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国都 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 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 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 ,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 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 ,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 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 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借鉴和 传颂。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秦国变法舌战图
旧 贵
秦孝公
改 革
族
派
商鞅
徙木立信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 为变法创造了什么 样的条件?
1 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 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 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秦
齐
楚
合 纵
燕
:
合
韩
众
赵
弱
魏
以 攻
一
苏秦画像
强
苏秦是合纵主张的代表
燕
赵
连
齐横
:
秦
魏
韩
楚
事
一
强
以
攻
众
弱
张仪画像
张仪是连横主张的代表
连 横
合 纵
: :
事 一 强 以 攻 众 弱
合
合 众
弱
以
攻
一
强
纵
朝秦暮楚
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
战国时期发生这么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
教学设计1: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战国七雄自主阅读课本P33~34内容,完成第1题。
1.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三家分晋:韩、赵、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知识模块二商鞅变法自主阅读课本P35~36内容,完成第2~3题。
2.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支持者、内容、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支持者:秦孝公。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国的主要变化: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铁器和牛 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 的修筑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出 现
各国变法
商 鞅 变 法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 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一、是体现在赏罚上,赏罚分明; 二、是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 游离于法度之外; 三、取信于民。
动 脑 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秦 秦
燕 燕
赵 晋 晋 魏 韩
齐
田氏代齐
楚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救命啊!
齐
桂陵之战
大梁 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赵 赵括取 我坚守不出! 括 王 赵 代廉颇! 你能奈何? 廉 我天下 颇 我离间!
白 起 秦
赵 括
无敌!
纸上谈兵!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 抵御秦军的进攻。
1.观察战国形势图, 其中①、②、③、④ 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 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商鞅曰:“……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图 说 历 史
立 木 为 信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 行改革的?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商鞅变法
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1)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
(2)目的: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 秦孝公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5)内容:
1.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齐
魏 马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
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 围魏救韩。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 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 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 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 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 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 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 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 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
动 脑 筋: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 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1、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范围扩大。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 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 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 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 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 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东周分为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 齐桓公 、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_________
秦穆公 、 晋文公 、________ 楚庄王 、__________ _______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前2070年——前1600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 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动 脑 筋: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 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 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 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作用: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图 说 历 史 孝 公 求 贤 商 鞅 入 秦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图 说 历 史
秦孝公与商鞅谈话图
图 说 历 史
商鞅舌战
变治 国世 不不 法一 古道
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 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