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教案++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小学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的历史朝代与文化

小学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的历史朝代与文化小学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的历史朝代与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悉中国的主要历史朝代以及其代表性文化;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间顺序;3. 理解不同朝代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及其文化特点;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笔记本、教师讲义、学生课本;2. 材料准备:课件、习题、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历史?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Step 2: 概览中国历史 (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历史的大致时间轴,并简要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朝代。
例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Step 3: 神秘的夏朝 (15分钟)详细介绍夏朝,包括夏朝的起源、建立者、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故事和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4: 壮丽的唐朝 (15分钟)依次介绍唐朝的兴盛时期,包括唐朝的社会制度、科技成就、文化商业繁荣等。
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唐朝诗词、画作等艺术形式的兴趣。
Step 5: 神奇的宋朝 (15分钟)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艺术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比较宋朝与唐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Step 6: 丰富多元的明清时代 (15分钟)简述明清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科技进步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清时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Step 7: 总结与讨论 (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历史朝代和文化特点,并进行讨论和思考:不同历史朝代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五、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对历史朝代和文化的理解,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历史中的其他有趣的内容。
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适用对象:初二历史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从中受益,发现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影响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思想文化对历史的塑造和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案例分析、思维导图教学准备:教案、投影仪、课件、思维导图模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什么了解?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
2. 给学生呈现中国古代的几种主导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思想进行深入讨论。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如下问题:- 该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核心理念是什么?- 该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该思想是否存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存在,如何体现?如果不存在,为什么?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讨论结果和结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中体现的思想文化元素。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历史的塑造和社会的影响。
五、思维导图(15分钟)1. 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思维导图。
3. 学生代表将思维导图贴在黑板上,并简要介绍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内容。
六、课堂分享(10分钟)1. 收集各小组的思维导图,展示在黑板上。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概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二、儒家思想的传播1. 儒家学派的兴起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论语》等书籍进行传播,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崇和接受。
2. 孔子的弟子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弟子们在其去世后继续传播儒家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子思、子路、颜回等人。
他们以讲授孔子的经典和弘扬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使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儒家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
3. 国家推崇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大多数的统治者都推崇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儒家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道家思想的传播1. 老子和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他的著作《道德经》被广泛传播。
《道德经》强调自然之道、无为而治、道德伦理等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学派的发展除了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注解者庄子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广泛传播。
3.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互影响。
两种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并通过各自的传播方式传播到全国各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
四、佛教的传播1. 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发展并传播。
佛教强调超脱尘世、涅槃成佛的道路,对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翻译佛经和传播佛教思想中国的佛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教义,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这些佛经的传播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得以广泛传达。
最新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

典题示例 2 (2009·浙江文综)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 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一牛挽犁
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诊断补偿 ①本题易错选为 D。这种错误主要在于学习中 对理解历史结论的重视大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特别是对 历史事件的时间记不牢。②这类错误的防范首先要解决认 识问题,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历史学习反对死记硬背,但 不反对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其次要注意把易混难记 的历史时间放在历史发展的轴线上,可尝试以自制年表的 方式加强把握。③中国的指南针,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 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从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 1912 年清朝灭亡结束,C 项 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 C
5.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 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 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6.元散曲:(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 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提升解题能力
选择题易错分析
1.对类似知识点发生混淆
典题示例(2010·江苏历史)“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
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
பைடு நூலகம்
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诊断补偿 ①本题易错选为 D。主要是将李贽与黄宗羲的 思想区分不清。“人人皆可以为圣”是对孔子及儒家思 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符合选项中李贽的思想。黄 宗羲主要是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②克服此类错 误应加强平时学习中同类问题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认 识。 答案 B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的基本内容;2. 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整理和分类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2. 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和视频等;2. 学生:备齐历史教科书、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提问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和思想的认识。
【学习过程二】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的概念;2. 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特点以及其影响;3.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4. 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练习,将所学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分类整理,并总结各个思想的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三】巩固1. 学生分小组,进行文化和思想的分组讨论;2.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3. 全班共同检查和讨论各小组的展示结果,互相学习和补充。
【学习过程四】拓展1.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调查,找出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相关的现象或事件,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习过程五】总结1. 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2. 学生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和自我总结,完成相应的笔记。
六、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1. 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特点有哪些?2. 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3. 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力?七、作业布置1. 学生进行文化和思想的总结,并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

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与思想。
这些文化与思想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通过历史教案,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思维方式。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文化独具特色,精彩纷呈。
从古代的礼乐制度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都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古代的礼乐制度。
古代中国人讲究礼仪之邦,礼乐制度根深蒂固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历史教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礼仪的极度重视,以及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其次是文人墨客的荟萃。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众多,他们以笔墨承载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传世至今,成为后人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通过历史教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欣赏到那些经典的诗词歌赋,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才思。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丰富多样,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
这些思想体系在当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首先是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提倡“仁爱”、“忠孝”等价值观念。
其次是道家思想。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此外,还有墨家、法家、名家等重要思想学派,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学说,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历史教案的实施方式历史教案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历史教案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形象地展示古代文化的特点。
比如通过展示古代故宫的壁画、镜子等文物,让学生们能够亲眼看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课件题目: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演变与影响导语:古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思想文化演变的角度,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起源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思考宇宙的成因、人类存在的本质等问题。
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在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孙子等。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者爱人的理念,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
道家追求自然本真,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之道而生活。
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的思想,提倡公平正义,主张“以兼天下为公”的道德原则。
法家则注重法治,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兵家则强调战争与国家安全问题,主张军事习战、守国家安全。
三、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潮战国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思想家们纷纷对社会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墨子思想的发展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以及倡导和平的观念。
荀子则提出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抑制人性恶的一面。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来引导人们追求善良的品质。
四、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期。
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成为官方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
在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儒道合一的思想体系。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巅峰唐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时期,众多文化经典和学派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初中历史教案导语: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是中国文化宝藏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历史的发展和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通过多个教学环节,介绍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3. 分析不同思想流派对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课外读物;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视频资源: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相关纪录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资源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儒家思想3.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如仁、礼、孝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2 组织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研读相关资料,总结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3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中践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4. 道家思想4.1 示范教学:通过阅读文言文和相关资料,向学生讲解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如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等。
4.2 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异同点,并列举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3 小组调研: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研究该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5. 墨家思想5.1 视频观看:播放关于墨家思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了解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5.2 学生讲解:请学生自愿报名,准备一份关于墨家思想的PPT,并进行讲解,以加深对墨家思想的了解。
5.3 讨论互动:在学生讲解之后,组织全班讨论墨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促使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专题要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诸子百家:①道家学派:老子、庄子;②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③墨家学派:墨子;④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儒学思想的形成(1)孔子创立儒学:①政治思想:“仁”为核心;“德政”,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③著述方面,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2)孟子主要思想:①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主要思想: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③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道家、法家和墨家(1)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①唯心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③朴素辩证思想:万物、社会是运动的,关系是相对的(2)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
①主张: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②影响: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①贡献:以法治国,法、权、势相结合;②作用:利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子的主张和影响。
①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②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1)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主要思想主张:①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1.宋朝的程朱理学:(1)特征: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2)二程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3)朱熹主张: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影响:①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③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②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内心就得天理(2)王阳明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影响: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文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
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2.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名家有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有张旭、怀素等3.绘画的起源和演变(1)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战国有帛画《人物龙凤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过帛画。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代表人物有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3)隋唐时期:盛唐画圣吴道子善画道释宗教人物,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4)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5)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二)文学成就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民间的歌谣,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间语言的精华,利用汉江一带流行的一种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活泼的民歌形式而创作的,又称“骚体”。
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充满了浪漫色彩,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汉赋它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西汉的赋,手法夸张,辞藻华美,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等。
东汉的赋,句子平浅,意境清新,代表人物有张衡等4.唐诗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后人称他为“诗仙”;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亲身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他的诗歌被称为“史诗”,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中唐诗人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的疾苦5.宋词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金军南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代表人物有:北宋豪放派代表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婉约派女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大诗人陆游也写下了不少感慨国事的豪放词篇6.元曲元代散曲和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其特点是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代表人物:关汉卿及其《窦娥冤》、马致远及其《秋思》。
7.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由于城市的繁荣,又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
唐传奇中的代表作有《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等国。
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说话艺术盛行,编出来许多话本,供说话人做底本,这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长篇小说;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一些文人对社会现实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评现实的力作,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三)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时江苏昆山一带产生了昆曲,流传甚广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等唱腔,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3.特点: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京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4.影响: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3.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辉煌灿烂的文学。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6.中国的书画及戏曲艺术。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
从内容上看,百家争鸣、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王阳明的心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和特色等将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古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关系等内容,尤其要引起重视【教法指引】1.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