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学内容
九年级历史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案

九年级历史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古代思想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掌握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4.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
其中,古代科技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纸张、火药等;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三、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科技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分析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探讨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关系;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在导入环节结束后,进行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纸张、火药等古代科技,以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古代思想文化。
3. 学习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科技或一个古代思想文化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讨论该科技或思想文化对古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 小组成果展示与讲评(1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成果,并给予其他小组提问和评价。
教师在此环节中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对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内容。
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相关阅读材料,或者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查找。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归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短文,至少500字。
历史教学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教案设计

历史教学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教案设计随着历史学科的教学逐渐深入,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贯穿于历史课程中成为各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方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融入历史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一、教案目标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因此,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策略为达到教学目标,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具体策略如下:1.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在选择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内容以动态、丰富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
2.情境教学法: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传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传记,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讲解。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演讲,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三、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后续活动打下积极的基础。
2.互动探究: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或者事件,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探究或者演讲,通过互动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精讲案例:老子思想传统讲解。
通过分析老子思想和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价值。
4.反思活动: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传记的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学生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评估方式教学环节的评估是教学方案的重要部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古代治国思想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治国思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内容;2. 掌握儒家、法家、道家等主要治国思想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3. 分析古代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2. 古代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2. 分析古代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2. 参考资料;3. 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治国?治国的重要性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治国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保证,是历代统治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古代治国思想有哪些主要流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儒家治国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强调君主要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提倡礼仪、教育等。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讲解法家治国思想:以法治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重视国家权威,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效率。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
3. 讲解道家治国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案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法治实践、汉武帝的儒家治国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治国思想的特点及其效果;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2. 教师强调古代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古代治国经验。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儒家、法家、道家等主要治国思想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2. 分析古代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三)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荀况为适应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 了“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培养目标。他把教育 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 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 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 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 固学为圣人也。”在荀况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 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而教育内容就要以《诗》、 《书》、《礼》、《乐》、《春秋》为主体。
中国教育史
(三)教学思想
1、关于教学过程
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养”、“内 省”、“自得”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 性”的过程。
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自求自得
孟轲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中国教育史
荀子(公元前313 —公元前238年)
(二)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张君主专制 • ③主张严刑重法,信赏必罚。 2、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发展观
二、法家教育思想 (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者也。”
——商鞅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大学》的主体是பைடு நூலகம்三纲”“八目 ”。
中国教育史
◆荀况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轲“性善论”相 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 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 “伪”。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 天习得的。荀况从性恶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一、古代经典文学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1.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品味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从《诗经》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诗人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们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家庭伦理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3. 文学批评与鉴赏学习文学批评与鉴赏,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价值观念。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学习儒家思想可以使人明白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随缘而安”。
学习道家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追求内心平静和身心健康。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主张“兼爱”、“非攻”。
学习墨家思想可以培养人们的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法治国。
学习法家思想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守法守纪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传统艺术与技艺中国传统艺术与技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书法、绘画、剪纸、剪影、戏曲等。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与技艺,可以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观念。
1. 中国书法学习中国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和学习书法技巧,可以提高个人的字写水平和艺术造诣。
(完整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完整版)中国古代思想⽂化中国古代思想⽂化⼀、儒家·春秋孔⼦:①“仁”仁者爱⼈。
(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忠恕”(⼰所不欲,勿施于⼈)②“礼”克⼰复礼。
(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
④对⿁神敬⽽远之。
⑤教育思想:有教⽆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化的主流。
·战国孟⼦:①“仁政”(思想核⼼)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孟⼦》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之”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成者,对中国哲学产⽣深远影响。
·汉朝背景:汉初崇尚黄⽼之学,⽆为⽽治新儒学:董仲舒。
‘外儒内法’来源:《公⽺春秋》结合阴阳家、黄⽼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
②“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确⽴儒家在中国传统⽂化主流地位。
·宋朝背景:唐宋时三教合⼀成为潮流以“理”和“天理”为核⼼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 存天理、灭⼈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学:南宋陆九渊⼼即理也⼼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法:发明本⼼·明朝陆王⼼学:王守仁核⼼: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求理⽅法:发明本⼼,知⾏合⼀。
(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们的⾃然欲求,产⽣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量,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的庄严。
古代文化教案

古代文化教案一、引言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古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2. 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经典著作、思想家大师、传统艺术等方面;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4.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进而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重点涵盖以下内容:1. 古代文化概述1.1 古代文化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1.2 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传承与发展2. 古代文化知识点2.1 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2.2 思想家大师:孔子、老子、孟子等2.3 文学艺术:诗词、绘画、音乐等2.4 建筑与工艺:长城、故宫、青铜器等3. 教学方法3.1 执行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真实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3.4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绘画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文化的一些图片或者音乐,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预计5分钟)。
2. 正文:介绍古代文化的概念、历史背景、特点、流传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预计15分钟)。
3. 知识点讲解:分别介绍经典著作、思想家大师、文学艺术、建筑与工艺等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预计30分钟)。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预计15分钟)。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预计40分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文化和人格的培养,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和经验。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
一、儒家思想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以德育人,提倡仁爱、社会和谐和孝道。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敏而好学,不恶乎”。
这些思想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注重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
二、古代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分为四个层次: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和师范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形式,父母亲自教育孩子,传授道德和生活知识。
私塾教育是由私人办的学校,主要培养读书人,注重经典文化和文学修养。
官学教育则是由政府开办,培养官员和各级人才,讲究礼仪、礼乐和政治理论。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提供师范生培训,使他们能够传授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古代教育内容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儿童被教导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纪守法等。
文化教育主要包括经典诵读、写字和文学欣赏等。
孔子有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表明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理念,注重道德、文化和人格的培养。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各具特色。
古代教育的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
通过了解和借鉴古代教育的理念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儒家·春秋孔子:①“仁”仁者爱人。
(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克己复礼。
(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
⑤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战国孟子:①“仁政”(思想核心)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气《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子: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汉朝背景: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新儒学:董仲舒。
‘外儒内法’来源:《公羊春秋》结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
②“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宋朝背景:唐宋时三教合一成为潮流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南宋朱熹求理方法: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即理也心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明朝陆王心学:王守仁核心: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的庄严。
批判思潮:李贽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2 男女平等3.顺其“自然之性”,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4.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存在。
批判思潮背景:1君主专制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2商品经济的发展,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抨击。
3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清朝批判思潮: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肯定符合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批判思潮: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批判思潮: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历史影响:批判思想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启迪了后世民众。
二、诸子百家·春秋道家老子 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影响: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道家庄子 1 齐物(万物齐一,任何事物都是本质相同) 2逍遥(超然、旁观的人生态度) 3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战国时成为显学。
法家韩非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 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孙膑强调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式,重视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一、古代科技(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发明: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原料易得;质地细腻)影响:(1)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2)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活字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唐朝《金刚经》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影响:(1)活字印刷术西传,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2)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火药发明和应用:唐初发明,唐末用于战争;宋代火药广泛应用。
影响:(1)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一定作用;(2)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影响: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总结:(1)四大发明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实践精神;(2)对世界由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起巨大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1、天象观测世界最早日食记录,商朝中国最早天文学专著战国《甘石星经》2、天体测量东汉张衡:浑象仪;地圆学说;地动仪唐代僧一行:黄道游仪、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元代郭守敬:简仪(三)数学成就1、算经:九九乘法口诀春秋筹算计算法春秋战国珠算法元代《九章算术》东汉(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2、圆周率:南朝祖冲之(四)农业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北方因地制宜、多种经营)2、《农书》元代王祯(生产工具的改革)3、《农桑辑要》元代官修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经验,吸收西方科技思想,体现科学性、先进性。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五)医学1、《黄帝内经》战国编纂,西汉成书中医学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四诊疗法”“医圣”3、华佗东汉麻沸散五禽戏4、《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论思想(六)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反映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七)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提供物质基础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民族融合和中外往来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利于文明的继承5、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八)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1、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2、缺乏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动力和机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明清教育的落后4、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5、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文化的交流(九)中西科技的特点内容:中国科技主要在应用科学领域;西方科技主要在理论科学领域方法:中国以整理与经验总结为主;西方以科学实验方法为主目的: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二、古代文学(一)《诗经》、楚辞1、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春秋:风(国风)、雅、颂特点:四言为主;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的手法2、楚辞:战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特点:句式自由灵活;浪漫主义倾向代表:爱国诗人屈原离骚(风骚)(二)汉赋1、特点:铺陈排比、文采华丽2、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3、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三)唐诗1、繁荣原因(1)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统一稳定、文化开放多元;(2)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地位上升;(3)统治者的提倡为诗歌的繁荣提供群众基础。
2、特点:对仗工整(四言七言);重主观感受3、代表:盛唐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杜甫诗圣现实主义诗史中唐白居易对黑暗现实猛烈批判晚唐杜牧李商隐(四)宋词1、特点:句式自由灵活2、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3、代表:豪放派苏轼赤壁怀古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山东北宋南宋风格差异(五)元曲1、特点:大量使用白话、方言,与音乐戏曲结合2、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3、代表:关汉卿别情马致远《秋思》(六)明清小说1、兴起原因: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印刷术的完善2、代表(1)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先河西游记:神魔小说典范金瓶梅:世情小说三言两拍:短篇小说(2)清代,红楼梦:批判现实小说聊斋志异:短篇小说儒林外:讽刺小说3、特点(1)歌颂商人追求金钱等价值观的转变;(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力量壮大)(2)批判现实(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加深)(3)章回体裁4、地位:思想性和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是古典文学的瑰宝。
三、古代艺术(一)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1)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2)商代甲骨文——目前最早的成熟的文字(3)商周“金文”(青铜器鼎铭文、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4)秦小篆:背景:文字混乱不利于文化发展那生产进步;书同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汉隶书:秦出现:汉推广原因:书写简便(6)影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汉字成为艺术(1)背景: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材料;文具的进步;士人群体的形成(2)时间:秦汉:自发艺术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浑厚)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艺术原因;汉末社会危机士人群体的逐渐形成;文具的改进3、书法艺术历程(1)魏晋时期:代表: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行书飘逸潇洒(2)隋唐时期:代表: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3)楷书:代表:欧阳询颜真卿注重规范法度背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发达(4)宋代:代表苏黄米蔡,宋徽宗,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背景:宋代重文;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二)篆刻艺术:明中期篆刻、书法、绘画姊妹艺术(三)绘画艺术1、新石器时代:起源、线条图案、自然生动质朴2、战国:绢画、帛画、代表:人物龙凤图3、汉代:帛画、马王堆、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背景:汉代大一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4、魏晋时期:代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以形写神”5、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制法度雍荣华贵6、宋代(1)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原因: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北宋宏伟豪放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南宋景物在画面一侧原因:南宋朝廷偏安江南(2)风俗画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7、明清(1)文人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鲜明对比八大山人《松鹰图》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2)风俗画发展年画、木版画、布贴画、剪纸画杨柳青年画8、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1)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2)文人画注重写意,诗书画印融为一体;(3)特点的影响:注重主观性情,对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戏曲艺术1、起源:古代的宗教歌舞傩2、唐代:梨园3、宋代:瓦舍4、南戏:宋5、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6、明清:昆曲“百戏之祖”7、清朝:京剧(1)背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2)过程:产生: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形成:道光徽汉合流成熟:同治光绪同光十三绝(3)内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乐器锣鼓和二胡笛子等管弦乐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4)影响:被称为国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艺术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