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2.由此及彼——西方科技在近代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 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文学成就 春秋:《诗 生产力提高,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 经》,现实主 春秋 度逐渐确立,私学兴盛,社会经历大 义 战国 变革,百家争鸣 战国:楚辞, 浪漫主义 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国力日强, 汉赋:气势恢 秦汉 民族融合 弘,夸张华美
问题4 时代变迁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时代特点
隋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民族融 唐诗进入 唐 合,中外交往频繁,科举制度完善 黄金时代 宋 宋词、元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民族融合 元 曲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 明 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反封建专制思 小说繁荣 清 想兴起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 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文化的基础。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 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线索图示
知识重组 清单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二、演变历程 1 .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 “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 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难点解析: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ppt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ppt
独尊 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时期
发展历程
魏晋至隋 吸收与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
唐时期
改造 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
转型与
宋明时期
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陆王心
导向 度看法家派别思想主张
价值引领2 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代理学的兴起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
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
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读JD
知识 为基
唐中后期的文化风格;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 能力
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 为重
安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风尚与社会局势之间的关系;从唯物
知识 为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关键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
能力 不祥”可以看出,田齐法家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法家派别特点,
为重 可以得出其“尚法存礼”。考查获取、解读和调动信息的能力及
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看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特点;从历史理解角
4.基于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解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 (2023·全国甲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 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 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 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 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 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据《史记》等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初中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初中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
一.思想和宗教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政治主张
孔子
教育思想
1.思想
儒家 “百家 道家 争鸣” 墨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专题
一.思想和宗教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佛教的传入
2.宗教
道教的兴起
专题
二.文字、史学和文学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商朝
甲骨文
1.文字
秦朝 小篆、隶书
北京紫禁城 明长城
专题
四.艺术
初 中 历 史
1.青铜艺术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复 专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习题
专题
四.艺术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
云冈石窟
2.雕塑艺术
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专题
四.艺术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王羲之《兰亭序》
3.书法
颜真卿
柳公权
专题
四.艺术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顾恺之
4.绘画
阎立本 吴道子 《清明上河图》
知识点拨
思想、文化专制的主要事件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秦朝 西汉
秦始皇 汉武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清朝
明太祖
八股取士
康熙、雍正、乾隆 大兴文字狱
知识点拨
儒家思想的发展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秦始皇 汉武帝 明朝
一.中华文化的勃兴
初 中 历 史
复专 习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第一课时)1.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

”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

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2.“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

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背景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崛起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④私学出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7.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文化

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文化
3、孙武(兵家)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二)战国时期的代表
1、墨家: 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2)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道家: 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3)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 唐诗 杜甫
盛唐诗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 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 婉之情。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 被誉为“诗圣”。
(《道德经》)
法家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韩非子》 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宗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 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 丰富了中国文化。
宋朝
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 繁华景象。
雕塑
1、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 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2、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世界艺术宝库。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 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 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指南针:
• 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
” •北

• 宋 已学会使用“指南针”,并把指南针应运于
航海;
•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新拉航伯路、的波开斯等国
,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辟为

造了条件。

•④火药: • 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 ;•唐末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 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 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成为了欧洲社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的有力 武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经济根源:明清•封商建品君经主济专之的制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政政治治根上源::反明对清•重封农建抑制商度走向衰,落提,倡封“建以专民制为主义”。
•的经空济前上强:化反。对“
”,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
承了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 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 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意不包括
• A.屈君而伸天
B.
• C.天人合一
D.


•3.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何乃川认为,李贽思想的先 • 进性表现在:“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超越 • 时代习俗的局限”;“表露出新生事物的呼声”。 • 你认为下列语句不可能出自李贽之口的是: • • A.“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C.“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 • 一理” • D.“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2.儒学的现代价值:
•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 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3.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 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 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我们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考点二:成就突出的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 ①造纸术:
• •西汉 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 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 的纸;
• •东汉 宦官•蔡 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 植物纤维纸;伦
• 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 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促进人类 文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 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 即 •理学 。
• •朱 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 家,宋熹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主张: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是 本源即三纲五常。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 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存天理,灭人欲” • 影响:(消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 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 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
善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 创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内容: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 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

•4.晚清时期各地的方志中所录“忠”、“孝”、 “节”、 • “烈”人数大幅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看,这实际 上 • 承袭了程朱理学的哪一思想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C.“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 D.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

•②印刷术: • 隋唐已有•雕版印 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 界上最早的雕刷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 • •北宋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升
• 元朝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后来又有铜、 铅活字印书;
•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 步。

•⑥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 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走向了极端;为了严厉控制知 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 .规定科举考试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
•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出现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
• ★明朝后期•李 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否定孔 孟思想的权威性贽,抨击“存天理、灭人欲”,同时还揭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专题复习

考点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和“ ”(•礼“仁”即“ •仁者”爱,人“礼”就是要“ •克己”复)礼统治 者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民杀本思 想)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 ”(即 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政一定的土地 )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 (伦理观:•性本 价值观: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升华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 一方面,因为其思想内核: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 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 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都从根本上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 另一方面,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并能够与时俱进。如汉代儒学便吸收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说的思想形成新儒学,适应封建统 治的需要。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的斗争中 发展起来的,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 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立场。

•2.书法家
• (1
• ①魏晋:钟繇、王羲之;②唐: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
• (2
• ①东晋:王羲之、王献之;②唐朝:张旭、怀素

• (3
• ①东晋:王羲之;②唐:颜真卿;③北宋:苏轼
• ④元朝:赵孟 FU

•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 • 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 • 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 • 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1.《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对“为政以德”的正确解读是 ①儒家德治论的主张 ②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 •③倡议“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④抬高了“德”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
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句话的寓

• 2.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 律 • 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 理 • 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 发展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 识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 、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 ③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 德标准)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 固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 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 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 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 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的方法
获得“理”(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的认识论是求“理”只需进行内
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
观唯心主义)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①太平天国三结合: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 想+农民平均主义 ②维新变法时期, 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 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依 据。 ③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 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 民道德。 ④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 动时期,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 家店”的口号,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 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