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变法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1.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2.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2.提问: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七个国家?它们的位置如何分布?三、课堂讲解1.讲解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实力和发展状况。

2.讲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a.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秦国国内矛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b.商鞅变法的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实行连坐法。

c.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讨论1.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整理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思考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春秋时期,那个时期诸侯争霸,那么这些诸侯国后来的命运如何呢?它们是如何演变成战国七雄的呢?”2.自主学习教师:“现在请大家打开教材,快速浏览,找出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它们分别位于现在的哪些地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战国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4.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教学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国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10分钟)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梳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1.战国时期是哪个历史时期?2.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3.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3. 讲授(40分钟)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4.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的能力;2.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能力;3.学生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讲授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文章。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阶级剧烈流动、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的繁荣等;2.掌握“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的基本内容;3.认识到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阅读教材P26-P28,了解阶级剧烈流动;2.阅读教材P28,了解科技进步;3.阅读教材P28-P30,了解思想文化的繁荣;4.分组讨论“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5.课堂小结。

三、教学过程1. 了解阶级剧烈流动1.讲解阶级剧烈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因;2.阅读教材P26-P28,了解三个家族的兴衰变迁。

2. 了解科技进步1.讲解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的影响;2.阅读教材P28,了解战国时期的铁器和冶铁技术。

3. 了解思想文化的繁荣1.讲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和对历史的影响;2.阅读教材P28-P30,了解诸子百家和文化名流。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裂爪”“钱唐”等社会现象;2.讨论归纳,展示讨论结果。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2.强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评价1.通过阶段性的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阶段性知识点的能力;2.通过学生展示和互动,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评价学生的文章和课外阅读报告,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对于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案例,如《庄子》中的秋水篇等;2.对于分组讨论的环节,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确保讨论的深入和有效;3.在课堂小结中,可以通过画图、梳理思路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壶说起。

战国时期宴乐铜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壶。

它与别的青铜器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装饰纹样是一幅装饰画,把它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

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

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

左边和中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

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

为什么叫“弋射”?因为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

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

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

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

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

这是一幅反映战国时代各个方面内容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2.赵韩魏三家分晋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

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

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3.战国七雄简表4.材料研读: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六国。

本课内容涉及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繁荣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同学,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难点: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诸侯国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战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学生: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教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在这种环
境下人民希望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自由、和平和谐的社会当中。

教师: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吗?
学生: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争,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教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国家分给的“公田”
教师:西周实行井田制。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垦田是有限度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都邑的周围,被整治成大小相连的方块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

领主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教师: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教师: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教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政治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学生: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学生: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教师:在文中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学生:奖励耕战。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力。

学生:建立县制。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动脑筋:商鞅被处死,那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是成功的。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生: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生: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学生: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
学生: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教师:学习商鞅变法有什么启示?
学生: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学生: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播放都江堰的视频
教师: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教师:在文中画出重点内容
教师:都江堰在什么地方?
学生:成都平原
教师:都江堰修建于什么时期?
学生:战国时期
教师:是谁修建的?
学生:李冰
多媒体展示都江堰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教师: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

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教师:都江堰的建成对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总结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给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旧贵族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有了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四、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发生在( D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D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二、商鞅变法 位置:成都平原 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李冰
1.内容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2.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