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的介绍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是什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法律一向是公正公平公开的,但是法院的审判人员也是有亲朋好友的,如果遇到当事人与审判人员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为了避免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会采取回避制度。
那么▲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到底是怎么规定的呢?▲一、回避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二、回避的决定权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院长担任审判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3、后果,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被申请复议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
▲三、公开审判注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1、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案件,离婚案件与涉及商业秘密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案件。
2、不公开审理与不公开质证的区别:《证据规定》第48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保密的证据,不公开质证。
民诉法回避的规定

民诉法回避的规定民诉法回避的规定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或者特定人员因具备某些关系或者特殊原因,可能影响诉讼公正、客观、公平的情况下,被要求回避参与诉讼的一种制度安排。
回避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诉讼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下面将对民诉法回避的规定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在民诉法第30条中明确规定了回避的事由。
根据这一规定,当事人或者特定人员有近亲属关系、利害关系、其他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形,应当回避。
这些事由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或其近亲属为对方当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对方当事人有合作关系,或者与案件的判决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是案件中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或者担任过对方当事人的代理人等。
其次,在民诉法回避的程序上也有具体的规定。
根据民诉法第32条的规定,被回避的当事人、代理人或者特定人员应当主动申请回避,也可以被其他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申请回避。
法院应当对回避申请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回避。
在审查回避申请时,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或特定人员的意见,还可以进行调查核实。
如果法庭认为有回避的理由存在,就应当决定回避,并将案件移送给另一合适的法院进行审理。
最后,在民诉法的第31条中,还明确规定了回避后的处理方式。
根据这一规定,被回避的法官、人民陪审员或者人民调解员已经进行了审理、判决或者裁决的,应当自动回避,由合适的法院重新审理;没有进行审理、判决或者裁决的,由转带回避申请的法院将案件移送给另一合适的法院,重新指定人员审理。
总之,民诉法对回避的规定,旨在保证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这些规定明确了回避的事由、程序和处理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维权途径。
通过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诉讼中的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维护司法公正、公平的原则。
回避制度 (1)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与意义(一)概念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应当退出该案审理活动的制度。
(二)意义回避制度的确立是法官中立及案件公正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保障。
保障司法公正:回避制度确保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个人关系影响,从而保证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
增强司法公信力:回避制度它能够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审判公正性的疑虑,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
促进法治建设:回避制度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回避的人员与情形(一)回避的主体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参与本案审理的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执行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技术调查官等。
证人不属于回避的主体。
(二)回避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47条、《民诉法解释》第43-45条规定了回避的具体情形或具体理由。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所谓近亲属,一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所谓利害关系,是指案件的处理结果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审判人员本人的利益。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4)是本案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5)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当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权的;(6)与本案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1)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活动的;(2)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3)违反规定会见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4)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代理本案的;(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用款物的;(6)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范围的完善研究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范围的完善研究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为了保障诉讼双方的公正和客观,避免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中出现利益冲突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判断的情况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回避制度旨在保证法官、人民陪审员和法院工作人员在审理案件时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确保审理案件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在实践中,回避制度的范围和适用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细化和完善。
需要对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规定。
目前《民事诉讼法》第29条对回避的情形做了简单的规定,但并未对回避的具体范围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没有清晰的界定,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对于是否需要回避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主观判断偏差。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法官、陪审员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员在哪些情形下需要进行回避,以及回避的程序和标准。
应当细化法官、陪审员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回避事由。
《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了一般性的回避事由,如有利害关系、亲属关系等情形需回避,但这些情形仍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
在实际操作中,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遇到具体案件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需要有明确的指引来指导其回避的具体情形。
有必要逐步完善回避制度,明确各种具体的回避情形,如法官本人或其亲属有诉讼利害关系的、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法官本人或其亲属与律师存在利益关系的等,以便于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回避义务。
应当规定回避的程序和标准。
在实践中,回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程序和标准,导致不同的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在回避事由的认定和程序上存在差异。
有的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个人的失误或主观判断的偏差而没有进行回避,这势必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
有必要规定回避的具体程序和标准,包括回避申请的途径、回避的时机、回避的程序、回避的审查标准等,以便于规范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实践中的回避行为。
应当加强对回避制度的监督和制约。
在实践中,一些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而故意或者无意中规避回避制度,这从根本上损害了诉讼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公共基础知识:民事诉讼法之回避制度.doc

公共基础知识:民事诉讼法之回避制度
今天华图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民事诉讼法之回避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该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有:
1.回避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一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2.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回避:第一,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第二,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第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所谓其他关系,是指有除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人近亲属关系之外的特殊亲密或仇嫌关系的存在,足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提要回避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都对回避制度做了规定。
我国也十分重视办案人员的回避问题,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对回避制度做了原则性规定。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法学理论界对回避制度研究不多,在立法上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很不完善,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执行,该制度在某些细节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一、回避制度概念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出现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依法退出诉讼的一种制度。
回避制度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诉讼的公正,其源于一项古老的诉讼法则,即“自己不能审理自己的讼争”。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5条至第48条也对回避制度做了详尽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设立回避制度,旨在从另一个层面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即审判主体的中立性。
审判的中立性要求法官在解决具体纠纷时应当做到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不因当事人的身份、社会地位、民族、经济条件以及其他因素不同而有任何差别,保持中立裁决案件。
从这一意义上讲,要求法官在必要的情况下予以回避,以排除偏见,从而保证诉讼的公正性。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一)回避的主体和适用条件。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回避适用于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
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其他人员包括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和勘验人员。
回避适用的条件有三种情形:(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即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或人身利益;(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第一和第二种情形属于必然回避的范畴,而第三种情形则只有主张回避的理由相对充分、有说服力的情况下,才可适用回避。
(二)回避的启动。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回避应在案件开始审理时起至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因个人因素导致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司法人员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当事人有权申请该司法人员回避的制度。
这一制度体现了司法公正、程序正义等基本原则,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践应用(一)回避事由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主要事由包括: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等。
具体情形如司法人员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曾为案件的证人、鉴定人等。
(二)回避程序当事人认为司法人员需要回避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
法院在接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申请合理,应当决定司法人员回避。
同时,法院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回避事宜,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制度执行不力尽管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法律上已经得到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司法公正。
(二)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监督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请和法院的自我监督。
然而,由于当事人对法律了解不足、监督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同时,法院的自我监督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确保制度的公正执行。
五、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建议(一)加强制度宣传与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当事人了解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其监督意识。
同时,对司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对回避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二)完善立法规定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立法规定进行完善,明确回避事由、回避程序及违反制度的法律责任,为制度的执行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当一方被告无法或不想接受仲裁而诉请法院受理其案件时,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将此案件撤回或者不受理。
这项制度一般用于民事案件中,为了帮助当事人达成何种协议或者解决彼此纠纷,从而节省时间和开支,同时又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双方的利益而设置的一项法律制度。
二、民事诉讼回避的用途1、预防纠纷: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当一方当事人无法或不想接受仲裁而诉请法院受理其案件时,另一方当事人有权申请民事诉讼回避,以防止案件申请人受到法律惩罚,保护双方当事人。
2、促进友好协商: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可以有效地帮助当事人进行友好协商,以解决双方的纠纷,而不需要经过法律程序,可节省时间、金钱及精力。
3、保护当事人利益: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可以有效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回避申请将案件回避,以减少费用、把案件交由友好协商即可彻底解决案件,同时也维护受益方的利益。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法律依据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将诉讼案件撤回或者不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暂停审理诉讼案件,转其他调解或者仲裁程序;第16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撤回案件申请;第167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不受理其案件,以满足他们的诉讼回避要求。
四、民事诉讼回避的程序1、签订协议:当事人应友好协商,就纠纷事宜签订协议;2、申请法院审查:当事人应向法院申请审查,向法院提交所签订的协议;3、法院审理:法院审查后,受理民事诉讼回避申请,并作出司法裁定;4、登记和执行司法裁定:在有关司法裁定登记并执行后,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完成并生效。
五、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争议尽管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功能明确,但仍有许多争议。
1、协议效力问题:由于协议的联合执行性质,当一方当事人未能执行协议中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利益,因此应对协议的效力问题予以重视;2、法律效能问题:由于民事诉讼回避的非诉讼性质,因此无法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可能带来法律效能问题;3、双方权益保护问题:双方应当慎重行事,以确保受益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仲裁和诉讼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的介绍
【回避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如鉴定人是本案争议标的的所有人之一);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这里所指的“其他关系”,是指除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之外的亲密或仇嫌关系,足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如审判人员是案件一方当事人的最亲密的朋友)。
【回避的程序】
回避的提出,可以是当事人提出申请,也可以是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参与诉讼的人员主动自行提出。
回避应当在案件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回避申请提出后,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具体程序为: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回避的法律后果】
在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请的决定期间,除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外,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执行有关本案的职务。
法院决定同意申请人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退出本案的审理或诉讼;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而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判或诉讼。
【相关法律法条】
《六机关实施规定》第8条刑事诉讼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
根据这一规定,上述人员的回避不能由审判长决定。
《法院执行解释》第三十二条上述有关回避的规定,适用于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其回避问题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
《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三十一条本规则关于回避的规定,适用于书记员、
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聘请或者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
书记员、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聘请或者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