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

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

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

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1课时感受空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三、教学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索: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游戏一:感受空气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科学教案《空气》

科学教案《空气》

科学教案《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重要性。

2. 了解主要污染源和其危害。

3. 学习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

4. 学习保护空气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空气为主题,涉及到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课题。

学生对空气有基本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认识不清楚,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浅显。

本课要您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深化他们对空气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重要性。

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4. 保护空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了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可放上一段有关环境保护的视频,或用图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进入话题。

二、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15分钟)1. 请学生回忆一下有哪些气体组成了空气,可以利用ppt播放的形式。

2. 讲解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及它们在生命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资源的重要性。

3. 呈现空气对人体的“呼吸影响”视频,向学生展示人类对空气的依赖性。

三、讲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15分钟)1. 列举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如工厂污染、交通污染、生活废气、天然气自燃等,注重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展示各种空气污染源对人体、建筑物、植物和动物等的危害。

2. 针对各种污染源的危害进行具体解释,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各种污染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讲解空气质量评价指标(15分钟)1. 请学生理解PM2.5、SO2、NOx等有害气体的含义,教师应当将这些概念说的尽量简单明了。

2. 让学生学习常用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如IAQI,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如何测量以及不同质量等级的区分标准。

五、保护空气的方法(10分钟)1. 让学生对以上相应知识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并提出如何保护空气的方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2. 整合小组讨论,以让学生分别制定空气保护的计划,教师应至少介绍3到5种较为实践的方法。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内容主要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作用。

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发现和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空气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

3.空气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4.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讨论空气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全部教案(共含4课时)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全部教案(共含4课时)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并能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环境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探究空气(约2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是什么气体?”“我们平时都处在什么里面?”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我们周围的气体。

3. 研究空气的性质(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重量、占空间、压强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发现空气的性质。

4. 归纳总结(约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让学生回答问题:“空气有什么组成?”“空气有什么性质?”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5. 拓展延伸(约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应用领域,如飞机、气球等。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就如何保护空气环境进行讨论。

6. 讲解课文(约10分钟)教师讲解课本中关于空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7. 小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作业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气球的体积变化,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教案主题:探索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并理解其基本特性和组成。

2.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索能力。

教学材料:
1. 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

3. 实验所需的材料:气球、吸管、玻璃杯、水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展示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点。

探索空气的特性:
1. 进行实验1:装满水的玻璃杯倒扣盖在平面上,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了解空气的组成:
1.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并讨论这些气体对生物和环境的作用。

实验探索:
1. 进行实验2:用吸管将空气吹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够充满空气?空气有质量吗?
总结:
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2. 强调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空气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活动:
1. 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特性,如气压和温度等,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2. 鼓励学生进行室内或户外空气质量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

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