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住院患者。

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ICD-10编码:B10.9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脾失调、肾络痹阻证毒匿肝肾、损及肾络证肝肾阴虚、络虚瘀阻证气阴两虚、痰瘀停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收集患者的尿血、泡沫尿、尿浊、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注意舌、脉特点。

动态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载量,凝血四项、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定量、彩超(肝胆胰脾肾)、心电图,无肾脏病理结果患者需行肾脏组织穿刺活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糖、降钙素原、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甲胎蛋白、血气分析、胸片、腹部CT等。

(八)治疗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1.辨证选则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脾失调,肾络痹阻证:调理肝脾,祛痰通络,逐瘀利水。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温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湿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应用临床路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应用临床路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曼 ※ 妻 曼
2 星 ; ! o 篓 1 ; t 鍪  ̄l o  ̄ 1 l t a
惠 芬
; : ; ;i i : j i j ; 塞叁 j ;i ;i ;i i
应 用 临 床 路 径 对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进 行 健 康 教 育
册 ,0 1 2 ( 2 5 7 2 0 , 0 1 ): 4
作者 单位 : 1 0 7 江苏 省 苏州市 第 五人 民医 院 2 50
2 结 果

3O1

慢 性 乙型肝 炎是 我 国的 一种 常 见 病 , 统计 我 国大 约 共有 乙肝 患 者 据 14亿 , . 而这类 患者 一个 共 同的 特 点 是病 程 长 、 复 发 , 健 康 教 育 方 面 易 对 的需求 教高 。同 时健 康教 育是 整 体 护 理的 一 个重 要 环 节 , 何 对 这 类 患 如 者进 行全 面 而有效 的健 康教 育 , 他们 获得相 应 的健 康 知识 , 摆在 我 们 使 是 面 前一个 亟需 解决 的 问题 。鉴此 , 2 0 从 0 9年 1 2月始 , 我们 应 用 临床 护 理
路 径对住 院 的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实 施 健 资料与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 我们将 2 0 0 9年 9月 一 ¨ 月如 住 我 院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7 5例作 为对 照组 , 2 0 年 1 将 09 2月 一2 1 0 0年 2 入住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 月 7 例 作为 实验 组 , 2 z组 性 别 比例 均 衡 , 符 合 如 下 标 准 : 诊 断 均 符 合 并 ① 20 0 5年< 慢性 乙 型肝炎 诊断 标准 > ; ②年 龄在 1 岁 一 6 5 8岁 , 病人 能 独 ③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与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6种疾病临床路径

6种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 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

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目前(2009年12月)已经组织专家制定出呼吸、消化、皮肤等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儿科的、,妇科的子宫肌瘤、宫颈癌等。

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进入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或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

每家综合试点医院至少选择2个治疗专业的病种,作为试点规范临床治疗路径。

其中22个专业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心脏大、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院各科室: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