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考古文文学常识总结学生版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37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山水田园诗
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原境界的追求
1时间地点,清新明丽,幽静
2禅房的幽景
3美妙幽寂的环境
4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38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东坡乐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上片:“狂”劲和豪兴
杀龙斩蛟(凶强侠气)
寻访二陆(善于改过自新)
5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
被贬后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发现小潭
《永州八记》之一
6
卖油翁
宋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
“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陈尧咨射箭
卖油翁酌油
康肃公:自高自大
卖油翁:技能娴熟,朴实,沉稳
前二:直抒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
后四:景中含情,女主真切、深切的离愁
43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天籁集》
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铺排静景飞鸿动景铺排静景
4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东篱乐府》
飘泊羁旅的游子心
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令人愁肠寸断
45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对江南真切的喜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①六个名人事例→人才在忧患中造成
②磨难(精神、肉体、生活、行为)
2对比论证→人处困境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3得出中心论点
16
孔孟论学
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一、两汉文学
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作品,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为主题。
4.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叙事、纪传为主要形式,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公元前94年的历史事件。
二、唐宋文学
1.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被称为“诗仙”、“诗圣”。
2. 唐代的散文形式多样,有李商隐的纯文学小品,《唐婉》的笔记散文,《韩非子·外储说》的哲学论述等。
3.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鼎盛时期,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是宋代的代表作家。
4. 宋代的散文作品包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东坡乐府集》等。
三、元明文学
1. 元代的戏剧以杂剧为主,其中《汉宫秋》、《窦娥冤》等成为经典之作。
2. 明代的戏曲有四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
3. 明代的小说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脍炙人口。
4. 明代的散文有徐霞客的地理散文,《纪程》等。
四、古代诗词
1. 唐代的诗人自号称\。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归纳总结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归纳总结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
在中考中,文学常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考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传记、文学常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将对中考必考文学常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学作品与作家1.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王、薛等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2. 《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人共同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斗争,以及对信仰与真理的追求。
3.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鲁迅笔下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民国时期底层社会的贫困环境和祥子的命运,对封建伦理、人性与社会现象展开深刻思考,旨在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作家及其传记1. 鲁迅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具有深远影响。
2. 朱自清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之一,代表作有《背影》等。
他的作品纯朴、含蓄,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
3. 茅盾茅盾(1896年-198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哲学家”。
他以《子夜》、《春蚕》等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象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文学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客观事物与抽象概念进行比较,以丰富形象和语言的表达。
例如:“一轮红日照在山头,海天相接,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海。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增加形象的逼真感和感情色彩。
例如:“月儿弯弯,笑弯了眉眼。
”3. 对仗对仗是指诗歌中、辞章中左右相对应的句子或词语,在音韵、结构和语意上进行平衡,使写作更加优美。
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归纳古文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掌握古文知识是考生提高语文水平、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的归纳总结:一、经典古文作品在中考古文考试中,常见的经典古文作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留存于世,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阅读技巧1. 注意熟悉常见古文词汇和常用句式。
熟记常见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2. 注重理解句子结构。
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多种多样,有并列结构、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等。
理解句子结构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
3. 注意把握古文的修辞手法。
古文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把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
4. 注意推敲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古文常常存在词语省略或者词义转换等现象,通过推敲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是解读古文的关键。
三、古文阅读方法1. 通读全文。
在阅读古文时,首先要迅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脉络。
2. 分析段落结构。
将古文按照段落进行分析,找到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内涵。
3. 理解古文词义。
在面对不理解的生词时,可以通过词语周围的语境进行猜测,或者借助词典查找词语的解释。
4. 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在阅读古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归纳总结。
在阅读完一篇古文后,可以进行归纳总结,记录下重要的句子和短语,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古文默写技巧1. 温故知新。
在默写古文之前,可以花一些时间回顾已经学过的古文知识,增强记忆。
2. 制定默写计划。
可以将所需要默写的古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默写,逐渐提高默写的难度。
3. 多练习。
通过多次的默写练习来提高默写古文的能力,逐渐增加默写的字数和难度。
4. 注重错词的反复默写。
(完整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
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
(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
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
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文学创作的特点等。
2. 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以及相关的代表作品和作者;同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和作家。
3. 文学史和文学经典: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如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并熟悉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4. 文学名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文学名著的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如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环境等。
5. 文学名句和典故:熟悉一些常用的文学名句和典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
6. 文学评论及文学理论: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如写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意义。
以上是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的大致内容,具体以当年的考试要求为准。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等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文学常识。
第 1 页共 1 页。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必背知识点汇总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必背知识点汇总新课标初中古诗词必背知识点汇总涵盖了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古诗词的分类: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分类,如诗、词、曲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古诗词的作者:熟悉各个时期著名诗人和词人,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古诗词的体裁:掌握不同体裁的古诗词,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词牌名等。
4. 古诗词的韵律:理解古诗词的平仄、韵脚以及节奏,能够辨识不同韵律的古诗词。
5. 古诗词的意象:识别和理解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山水、花鸟、月夜等,以及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6.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借代等。
7. 古诗词的鉴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感,能够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8. 古诗词的背诵: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的初中必背古诗词,如《静夜思》、《望岳》、《水调歌头》等。
9.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作者的个人经历等。
10. 古诗词的文化价值:认识古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11. 古诗词的现代意义:探讨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12. 古诗词的跨文化理解:尝试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诗词,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13.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如朗读、默写、赏析等。
14. 古诗词的考试要点:熟悉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古诗词题型,如填空、翻译、赏析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3 《曹刿论战》
44
《邹忌讽齐王纳谏》
45 《愚公移山》
中心思想(中心句)
33 《陈涉世家》
34 《唐雎不辱使命》 九 年 级 上 35 《隆中对》
36 《出师表》
古文文学常识6
序号
课文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中心思想(中心句)
37 《公输》
38 3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下
42
40 《鱼我所欲也》
古文文学常识1
序号 1
课文 《咏雪》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中心思想(中心句)
2
《陈太丘与友期》
3
《论语》十二章
七 年 级 上
4
《虽有佳肴》
5
《河中石兽》
6
《智子疑邻》
7
《塞翁失马》
古文文学常识2
序号 8
课文 《伤仲永》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中心思想(中心句)
9
《木兰诗》
10 《孙权劝学》
古文文学常识4
序号
课文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中心思想(中心句)
25 《与朱元思书》
26 《五柳先生传》 27 《马说》
八 28 《送东阳马生序》 年 级 下 29 《小石潭记》
30 《岳阳楼记》
31 《醉翁亭记》
32 《满井游记》
古文文学常识5
序号
课文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七 年 级 下
11 《口技》
12 《夸父逐日》
13 《共工怒触不周山》
14 《狼》
古文文学常识3
序号
课文
出处
作者简介
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图)
中心思想(中心句)
15 《桃花源记》 16 《陋室铭》 17 《爱莲说》 18 《核舟记》
八 19 《大道之行也》 年 级 上 20 《三峡》
21 《答谢中书书》 22 《记承天诗夜游》 23 《观潮》 24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