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5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5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

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

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

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初步掌握语文知识;
4.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意;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小熊宝宝》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师生互动,引入话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

2. 学习主体
1.听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师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总结。

3. 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与探讨。

2.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4. 练习巩固
1.课文笔记,让学生主动总结课文知识点。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
1.整理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点。

2.师生互动,澄清问题,强化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朗读并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下自己的感想。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匹配程度如何?
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五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习作例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教学目标•理解习作例文的目的与要求•能够写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创意的习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掌握习作例文的要求和特点2.多练习范文,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习作3.引导学生思考素材来源和写作技巧2.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写作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写作。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修改互相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3.个别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流程安排1. 第一堂课1.引入:通过讲述习作例文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要求:说明习作例文的要求和标准。

3.分析范文:分析范文,让学生理解好的习作应该具备的特点。

2. 第二堂课1.练习写作:给学生准备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互相修改:让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3.讲解技巧:老师讲解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更好地写作。

3. 第三堂课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

2.优秀作文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点。

3.个别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习作例文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2. 教学反思老师应当反思本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的内容,通过此教学,希朿学生能够在写作技巧和能力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案(定稿)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案(定稿)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形色色的人》这篇课文。

2.掌握本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多样化生活形式和多元化思想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尊重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多样性,培养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运用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

2.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形形色色的人》的教材与课件。

2.黑板、彩笔或白板、马克笔等。

3.学生备课笔记。

4.相关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群,引导学生讨论。

2.通过问题引入课文《形形色色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呈现文本内容。

2.分段解读课文,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型。

3.学生跟读、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人群,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谈论各种类型人物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四步: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写作练习,表达对多样化生活和人群的理解和看法。

2.学生完成书面作业,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多样化的人群和生活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对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心态。

六、作业布置完成《形形色色的人》的读后练习作文,书面表达对人群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理解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辨性。

以上为《形形色色的人》教案的完整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联和小学吴显军18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1、查资料了解战国的历史。

2、教师准备课文“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3、PPT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1、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三、细读课文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

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

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重点: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1、复习课文概况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

(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点亮灯塔( )搜集煤油( )询问方法(2)、补全板书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1、询问方法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

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C、交流,指导朗读(1) 找寻特点(2) 明确作用(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1)找寻特点(2)明确作用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E、分角色朗读2、自学搜集煤油A、学生自学:B、集体交流(1)句子出示(2)寻找关键词(3)明确作用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板书:毅力爱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复习课内容所需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

•学生预习第五单元课文,准备复习。

2.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课文 - 师生共同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部分:课文分析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学生分组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语文练习 - 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练习,巩固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 学生分组完成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

•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或情节,锻炼表达能力。

四、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疑问或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堂延伸•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关注和复习的部分。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通过本次复习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含2课时)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习作例文》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2.能够通过阅读例文,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撰写一篇类似的作文。

教学准备1.课本《习作例文》部分内容。

2.黑板、粉笔或电子板书。

3.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目标。

2.复习:复习前几单元的写作技巧,为学生扎实的基础。

3.分析: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4.练习:给学生一些类似主题的例文,让他们分组讨论和总结。

5.补充: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作业布置: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撰写一篇类似的作文。

课时二教学目标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和提出建议。

2.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文采和表达能力。

3.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好的作文。

2.批改笔。

教学过程1.学生分享作文:学生互相分享作文,老师点评,提出建议。

2.修改作文: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完善。

3.总结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4.作业布置: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整理好,准备提交。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写作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例文掌握相关结构和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的美好品质。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读感知,理清层次,学习第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2、课件出示资料袋内容,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补充介绍历史背景。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问:“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字词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课文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全班交流,简要说说每个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抓住矛盾1、导致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体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出示句子,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不服)(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哪儿看出他的能耐很大?五、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1、指名读这部分,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3、小结:蔺相如胆识过人,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使傲慢的秦王终于在他面前败下阵来。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则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渑池之会”部分1、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

2、思考交流:蔺相如为何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三、学习“负荆请罪”部分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讨论交流:(1)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2)从这个故事还可以看出蔺相如还有哪些优秀品质?3、学生写作,交流(1)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2)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4、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

2、复述其中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将——————————相廉颇和蔺相如(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19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简介“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情况。

三、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注意“延”字与“廷”字的区别,“丞”字的写法。

2、自由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自己读书,先说,然后画出示意图,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示意图,说说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还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借箭成功的因素。

二、精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

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知天文(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课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1)识曹操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告密)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