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几(解析版)
立体几何中的体心(解析版)

立体几何中的体心(解析版)立体几何中的体心(解析版)引言立体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空间中的几何对象。
本文将解析立体几何中的体心概念,包括定义、性质和应用。
体心的定义在立体几何中,一个多面体的体心被定义为多面体内所有面的平面重心的连线的交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多面体,体心的定义稍有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棱锥的体心三棱锥是一个底面为三角形的四面体。
对于一个三棱锥,它的体心是底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顶点到底面三顶点的连线交点。
四棱锥的体心四棱锥是一个底面为四边形的五面体。
对于一个四棱锥,它的体心是底面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和底面对边中点到顶点的连线交点。
正多面体的体心正多面体是边数相等且面均为正多边形的多面体。
对于不同类型的正多面体,体心的位置有所差异,可以通过几何推导来确定。
体心的性质体心具有以下性质:1. 体心是多面体内部的一个点,即所有面都将体心划分到多面体内部。
2. 如果多面体的面是全等的,则体心同时位于每个面的重心上。
3. 对于对称的多面体,体心位于对称轴上。
体心的应用体心在立体几何中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1. 计算多面体的重心:体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任意多面体的重心坐标,对于诸如质心、质量分布等问题提供了便利。
2. 结构设计:在建筑、机械等领域,体心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均衡、稳定的结构。
3. 三维建模:对于三维建模软件而言,通过控制物体的体心位置,可以更好地控制物体的空间布局和动画效果。
结论体心是立体几何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多面体的性质分析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学习和应用立体几何的人们来说,理解和掌握体心的概念是十分关键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能力训练:几何综合——立体几何(解析版)全国通用

第07讲几何综合——立体几何1:下图的切割点均为所在棱的中点,如果按照左图切割,那么表面积总和增加了4,那么按照右图切割,表面积总和增加_______。
2: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顶点都有三条棱以其为端点,沿这三条棱的三个中点,从这个正方体切下一个角,这样一共切下八个角,则余下部分的体积(如下图所示)和正方体体积的比是多少?假设正方体的边长为1,那么每个切去的角(三棱锥)的体积为,211111322248⎛⎫⨯⨯⨯= ⎪⎝⎭所以八个角一共切去的体积,所以余下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118486⨯=15166-=即余下部分的体积与正方体体积的比为.5:63:如图,原正方体的棱长为12厘米,沿图中的线将正方体切掉正面的部分,求剩下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倾斜于上下底面的切面,把正方体一分为二.被切掉的部分的图形和剩下的部分图形关于正方形的中心是对称的.33122864(cm )÷=4: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连接正方体其中六条棱的中点形成一个正六边形,而连接其中三个顶点6cm 形成一个正三角形.正方体夹在六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立体图形有 个面,它的体积是.3cm乙9乙从图中可以看出,夹在六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立体图形有2个底面和6个侧面(六边形的每一条边对应一个侧面),所以共有个面,8由于正方体是关于它的中心成中心对称的,而根据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的连法,如果从正方体中去掉以这个正三角形为底面的三棱锥以及与它相对的三棱锥后,剩下的部分正好被六边形分成2个同样的立体图形,这就是所要求的立体图形.所以所要求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3111666266672(cm )232⎡⎤⎛⎫⨯⨯⨯-⨯⨯⨯⨯⨯= ⎪⎢⎥⎝⎭⎣⎦5:如图,有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
从正方体的上面正中间下挖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间再向下挖一个棱长为厘米的小洞;第三个小洞的挖法与前面两个相同,棱长为12厘米,最后得到的额例题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46:如图,把正方体用两个与它的底面平行的平面切开,分成三个长方体,这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是3:4:5时,用最简单的整数比表示这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比:::。
立体几何(解析版)

立体几何(解析版)立体几何(解析版)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空间形状、尺寸以及相互关系。
通过立体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并运用相关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以解析的方式介绍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并探讨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在立体几何的世界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几何元素。
点是没有大小的,只有位置的几何对象。
线由无数个点组成,是长度没有宽度的几何对象。
面是由无数个点和线组成,有着长度和宽度的几何对象。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理解立体几何的第一步。
2. 空间几何关系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物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空间几何关系。
例如,平行是最基本的几何关系之一。
当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在空间中永远不相交时,我们称它们为平行。
此外,垂直、相交、共面等几何关系都在立体几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几何关系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3. 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空间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常见的空间几何图形包括球、立方体、锥体等。
每种空间几何图形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分类标准。
例如,球是由所有距离圆心相等的点组成的,而立方体则有六个平面和八个顶点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性质和分类标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用空间几何图形。
4. 空间几何定理及其应用在立体几何中,有许多重要的定理和定律来描述和证明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
例如,欧几里得空间中的平行公设和垂直公设是我们研究空间几何的基础。
此外,勾股定理、皮亚诺定理、欧拉公式等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这些定理和定律,推导出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解决诸如面积、体积、距离等方面的问题。
5. 立体几何的应用立体几何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合理利用立体几何理论,确定房屋的尺寸和结构,确保建筑的稳定和美观。
在工程测量中,立体几何被用于计算地表面积和体积,指导建设工程的施工。
纵观“立几”试题感悟高考命题

以D E ∥P C / / F G, D G / l A B ∥E F . 所 以 四边形D E F G 为平行
四边形. 又因为P CLA B, 所 以D E J _ D G, 所 以四边形D E F G 为矩形 .
c E 2 - B c , 所 以/B E C = 9 0 。 ,  ̄ [ J B E上C D . 又 因为B E ’ / / A D, 所
A D , 所 以A 0上O D .
同理 可 证A 0上O E . 又O DnO E= O, 所 以A 0上平 面
BCDE.
二、 立足 教 材 , 注重双基 , 突显 命 题 理 念
例2 ( 2 0 1 1 年 北京 文 ) 如 图
( 2 ) 几 何法 : 如图3 , 过0 作O H上C D 交C D的延长线 于
2 0 1 3 年 9 月
命 题 感 悟
坛 线
纵观 “ 立几 ’ ’ 试题
感悟 高考命题
李 姣 娟
⑧ 江 苏 省 丹 阳市 吕叔 湘 中学
综 观全 国各地 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 卷 ,不难发现对
立体几何 内容的考查 , 突 出了对 点 、 线、 面之 间的位 置关 系 、角 与距离 的求解 方法等立体几何 主干 内容 的考 查.
:
向量法 : 如图4 , 以0 点为原点 , 建立空 间直 角坐标 系
0一 x y z , 贝 4 A ( 0 , 0 , ) , C ( 0 , 一 3 , 0 ) , D( 1 , 一 2 , 0 ) , 所 以
( 0 , 3 ,
) ,
= ( 一 1 , 2 , 、 / 了) .
严 密的 逻 辑 推 理 进 行 论 证 和 计 算 .而 通 过 建 立 空 间 坐标 系运 用 向 量 . 则 可 以把 “ 定性 ” 问题转化 为“ 定量 ” 问题 来 研究. 从 而 降 低 了解 题 思 维 量 .
专题14:立体几何江苏卷高考真题赏析(解析版)

专题14:立体几何江苏卷高考真题赏析(解析版)1.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江苏卷)如图,在圆柱O1 O2内有一个球O,该球与圆柱的上、下底面及母线均相切.记圆柱O1O2的体积为V1 ,球O的体积为V2,则12VV的值是_____【答案】32【解析】设球半径为r,则213223423V r rV rπ⨯==π.故答案为32.点睛: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①若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②若所给定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2.2019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如图,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的体积是120,E为1CC的中点,则三棱锥E-BCD的体积是_____.【答案】10.【分析】由题意结合几何体的特征和所给几何体的性质可得三棱锥的体积.【详解】因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体积为120,所以1120AB BC CC ⋅⋅=,因为E 为1CC 的中点, 所以112CE CC =, 由长方体的性质知1CC ⊥底面ABCD ,所以CE 是三棱锥E BCD -的底面BCD 上的高,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1132V AB BC CE =⨯⋅⋅=111111201032212AB BC CC =⨯⋅⋅=⨯=. 【点睛】本题蕴含“整体和局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几何体面积或体积的计算问题中,往往需要注意理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灵活利用“割”与“补”的方法解题.二、解答题3.2020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B 1C ⊥平面ABC ,E ,F 分别是AC ,B 1C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AB 1C 1;(2)求证:平面AB 1C ⊥平面ABB 1.【答案】(1)证明详见解析;(2)证明详见解析.【分析】(1)通过证明1//EF AB ,来证得//EF 平面11AB C .(2)通过证明AB ⊥平面1AB C ,来证得平面1AB C ⊥平面1ABB .【详解】(1)由于,E F 分别是1,AC B C 的中点,所以1//EF AB .由于EF ⊂/平面11AB C ,1AB ⊂平面11AB C ,所以//EF 平面11AB C .(2)由于1B C ⊥平面ABC ,AB 平面ABC ,所以1B C AB ⊥.由于1,AB AC AC B C C ⊥⋂=,所以AB ⊥平面1AB C ,由于AB 平面1ABB ,所以平面1AB C ⊥平面1ABB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证明,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属于中档题.4.2019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AB =BC .求证:(1)A 1B 1∥平面DEC 1;(2)BE ⊥C 1E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题意结合几何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得题中的结论;(2)由题意首先证得线面垂直,然后结合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即可.【详解】(1)因为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所以ED ∥AB .在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 ∥A 1B 1,所以A 1B 1∥ED .又因为ED ⊂平面DEC 1,A 1B 1⊄平面DEC 1,所以A 1B 1∥平面DEC 1.(2)因为AB =BC ,E 为AC 的中点,所以BE ⊥AC .因为三棱柱ABC-A 1B 1C 1是直棱柱,所以CC 1⊥平面ABC .又因为BE ⊂平面ABC ,所以CC 1⊥BE .因为C 1C ⊂平面A 1ACC 1,AC ⊂平面A 1ACC 1,C 1C ∩AC =C ,所以BE ⊥平面A 1ACC 1.因为C 1E ⊂平面A 1ACC 1,所以BE ⊥C 1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5.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江苏卷)在平行六面体1111ABCD A B C D -中,1AA AB =,111AB B C ⊥.求证:(1)11//AB A B C 平面;(2)111ABB A A BC ⊥平面平面.【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详解】分析:(1)先根据平行六面体得线线平行,再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结论;(2)先根据条件得菱形ABB1A1,再根据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以及已知垂直条件,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线面垂直,最后根据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得结论.详解: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因此AB1⊥A1B.又因为AB1⊥B1C1,BC∥B1C1,所以AB1⊥BC.又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所以AB1⊥平面A1BC.因为AB1⊂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点睛:本题可能会出现对常见几何体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几何体中的位置关系无法得到运用或者运用错误,如柱体的概念中包含“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且对应边互相平行,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再如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条件,这些条件在解题中都是已知条件,缺少对这些条件的应用可导致无法证明.6.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江苏卷)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 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求证:(1)EF ∥平面ABC ;(2)AD ⊥AC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先由平面几何知识证明EF AB ∥,再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结论;(2)先由面面垂直性质定理得BC ⊥平面ABD ,则BC ⊥AD ,再由AB ⊥AD 及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AD ⊥平面ABC ,即可得AD ⊥AC .试题解析:证明:(1)在平面ABD 内,因为AB ⊥AD ,EF AD ⊥,所以EF AB .又因为EF ⊄平面ABC ,AB ⊂平面ABC ,所以EF ∥平面ABC .(2)因为平面ABD ⊥平面BCD ,平面ABD ⋂平面BCD =BD ,BC ⊂平面BCD ,BC BD ⊥,所以BC ⊥平面ABD .因为AD ⊂平面ABD ,所以BC ⊥ AD .又AB ⊥AD ,BC AB B ⋂=,AB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AD ⊥平面ABC ,又因为AC ⊂平面ABC ,所以AD ⊥AC.点睛: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7.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江苏卷)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点F 在侧棱B 1B 上,且11B D A F ⊥ ,1111AC A B ⊥.求证:(1)直线DE 平面A 1C 1F ;(2)平面B 1DE ⊥平面A 1C 1F.【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而线线平行的寻找往往结合平面几何的知识,如中位线的性质等;(2)利用面面垂直判定定理证明,即从线面垂直出发给予证明,而线面垂直的证明,往往需要多次利用线面垂直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试题解析:证明:(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 C AC , 在三角形ABC 中,因为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所以DE AC ,于是11DE AC ,又因为DE ⊄平面1111,AC F AC ⊂平面11AC F ,所以直线DE//平面11AC F .(2)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11AA A B C ⊥平面因为11A C ⊂平面111A B C ,所以111AA AC ⊥,又因为111111*********,,AC A B AA ABB A A B ABB A A B AA A ⊥⊂⊂⋂=,平面平面, 所以11A C ⊥平面11ABB A .因为1B D ⊂平面11ABB A ,所以111AC B D ⊥.又因为1111111111111,,B D A F AC AC F A F AC F AC A F A ⊥⊂⊂⋂=,平面平面, 所以111B D AC F ⊥平面.因为直线11B D B DE ⊂平面,所以1B DE 平面11.A C F ⊥平面【考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名师点睛】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4)证明面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8.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江苏卷)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已知,,设的中点为,.求证:(1);(2).【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由三棱锥性质知侧面为平行四边形,因此点为的中点,从而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再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2)因为直三棱柱中,所以侧面为正方形,因此,又,(可由直三棱柱推导),因此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从而,再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进而可得试题解析:(1)由题意知,为的中点,又为的中点,因此.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2)因为棱柱是直三棱柱,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所以.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所以.因为,所以矩形是正方形,因此.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所以.考点: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专题8.7 高考解答题热点题型-立体几何(解析版)

高考理科数学一轮复习:题型全归纳与高效训练突破专题8.7高考解答题热点题型---立体几何目录一、题型综述 (1)二题型全归纳 (1)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 (1)题型二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7)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10)三、高效训练突破 (15)一、题型综述立体几何是每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基本上都是一道客观题和一道解答题,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简单的计算能力.解答题主要采用证明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再利用空间向量进行空间角的计算求解.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属中档题,且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热点题型.二题型全归纳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1证明点共面或线共面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证明直线平行或相交,从而证明线共面.(2)纳入平面法:先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有关点、线在此平面内..(3)辅助平面法:先证明有关的点、线确定平面α,再证明其余元素确定平面β,最后证明平面α,β重合.2.证明空间点共线问题的方法(1)公理法: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再根据公理3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2)纳入直线法: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其余点也在该直线上.3.证明线共点问题的常用方法先证其中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其他直线经过该点.4.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1)几何法①作:利用定义转化为平面角,对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固定一条,平移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①证:证明作出的角为所求角.①求:把这个平面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空间角.(2)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公式|cos θ|=|m ·n ||m ||n |求出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若向量夹角是锐角或直角,则该角即为异面直线所成角;若向量夹角是钝角,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该角的补角.【例1】如图,AE ①平面ABCD ,CF ①AE ,AD ①BC ,AD ①AB ,AB =AD =1,AE =BC =2.(1)求证:BF ①平面ADE ;(2)求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3)若二面角E -BD -F 的余弦值为13,求线段CF 的长. 【解题思路】由条件知AB ,AD ,AE 两两垂直,可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解决.(1)寻找平面ADE 的法向量,证明BF →与此法向量垂直,即得线面平行.(2)CE →与平面BDE 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即为直线CE 和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3)设CF =h ,用h 表示二面角E -BD -F 的余弦值,通过解方程得到线段长.【规范解答】 (1)证明:以A 为坐标原点,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AD 所在的直线为y 轴,AE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1,0,0),设F (1,2,h ).依题意,AB →=(1,0,0)是平面ADE 的一个法向量,又BF →=(0,2,h ),可得BF →·AB →=0,又直线BF ①平面ADE ,所以BF ①平面ADE .(2)依题意,D (0,1,0),E (0,0,2),C (1,2,0),则BD →=(-1,1,0),BE →=(-1,0,2),CE →=(-1,-2,2).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 n ·BD →=0,n ·BE →=0,即⎩⎪⎨⎪⎧-x +y =0,-x +2z =0,不妨令z =1,可得n =(2,2,1). 因此有cos 〈CE →,n 〉=CE →·n |CE →||n |=-49.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9. (3)设m =(x 1,y 1,z 1)为平面BDF 的法向量,则⎩⎪⎨⎪⎧ m ·BD →=0,m ·BF →=0,即⎩⎪⎨⎪⎧-x 1+y 1=0,2y 1+hz 1=0, 不妨令y 1=1,可得m =⎝⎛⎭⎫1,1,-2h . 由题意,有|cos 〈m ,n 〉|=|m ·n ||m ||n |=⎪⎪⎪⎪4-2h 3 2+4h2=13, 解得h =87.经检验,符合题意. 所以线段CF 的长为87. 【例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①底面ABC ,①BAC =90°.点D ,E ,N 分别为棱P 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AC =4,AB =2.(1)求证:MN ①平面BDE ;(2)已知点H 在棱P A 上,且直线NH 与直线B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21,求线段AH 的长. 【解析】:如图,以A 为原点,分别以AB →,AC →,A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得A (0,0,0),B (2,0,0),C (0,4,0),P (0,0,4),D (0,0,2),E (0,2,2),M (0,0,1),N (1,2,0).(1)证明:DE →=(0,2,0),DB →=(2,0,-2).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n ·DE →=0,n ·DB →=0,即⎩⎪⎨⎪⎧2y =0,2x -2z =0. 不妨设z =1,可取n =(1,0,1).又MN →=(1,2,-1),可得MN →·n =0.因为MN ①平面BDE ,所以MN ①平面BDE .(2)依题意,设AH =h (0≤h ≤4),则H (0,0,h ),进而可得NH →=(-1,-2,h ),BE →=(-2,2,2).由已知,得|cos 〈NH →,BE →〉|=|NH →·BE →||NH →||BE →|=|2h -2|h 2+5×23=721, 整理得10h 2-21h +8=0,解得h =85或h =12. 所以,线段AH 的长为85或12. 【例3】如图,在几何体ACD -A 1B 1C 1D 1中,四边形ADD 1A 1与四边形CDD 1C 1均为矩形,平面ADD 1A 1①平面CDD 1C 1,B 1A 1①平面ADD 1A 1,AD =CD =1,AA 1=A 1B 1=2,E 为棱AA 1的中点.(1)证明:B 1C 1①平面CC 1E ;(2)求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因为B 1A 1①平面ADD 1A 1,所以B 1A 1①DD 1,又DD 1①D 1A 1,B 1A 1∩D 1A 1=A 1,所以DD 1①平面A 1B 1C 1D 1,又DD 1①CC 1,所以CC 1①平面A 1B 1C 1D 1.因为B 1C 1①平面A 1B 1C 1D 1,所以CC 1①B 1C 1.因为平面ADD 1A 1①平面CDD 1C 1,平面ADD 1A 1∩平面CDD 1C 1=DD 1,C 1D 1①DD 1,所以C 1D 1①平面ADD 1A 1.经计算可得B 1E =5,B 1C 1=2,EC 1=3,从而B 1E 2=B 1C 21+EC 21,所以在①B 1EC 1中,B 1C 1①C 1E .又CC 1,C 1E ①平面CC 1E ,CC 1∩C 1E =C 1,所以B 1C 1①平面CC 1E .(2)如图,以点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 (0,0,0),C (1,0,1),B 1(0,2,2),C 1(1,2,1),E (0,1,0),则CE →=(-1,1,-1),B 1C →=(1,-2,-1).设平面B 1CE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B 1C →=0,m ·CE →=0,即⎩⎪⎨⎪⎧x -2y -z =0,-x +y -z =0,消去x 得y +2z =0, 不妨设z =1,可得m =(-3,-2,1)为平面B 1CE 的一个法向量,易得B 1C 1→=(1,0,-1),设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m ,B 1C 1→〉|=⎪⎪⎪⎪⎪⎪m ·B 1C 1→|m |·|B 1C 1→|=⎪⎪⎪⎪⎪⎪-414×2=277,故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77. 题型二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解法】解决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折痕”,准确把握平面图形翻折前后的两个“不变”.(1)与折痕垂直的线段,翻折前后垂直关系不改变;(2)与折痕平行的线段,翻折前后平行关系不改变.【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①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①BF .(1)证明: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题思路】(1)①翻折前后的不变关系,四边形ABFE 是矩形.①证明BF ①平面PEF .①证明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解法一:①建系:借助第(1)问,过P 作平面ABFD 的垂线为z 轴,垂足为原点,EF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系.①求直线DP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ABFD 的法向量.①由公式计算所求角的正弦值.解法二:①作:过P 作PH ①EF 交EF 于点H ,连接DH .①证:证明PH ①平面ABFD ,得①PDH 为直线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①算:在Rt①PDH 中,PD 的长度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①PHD =90°,易知要求sin①PDH ,关键是求PH ;由此想到判断①PEF 的形状,进一步想到证明PF ①平面PED .【规范解答】(1)证明:由已知可得,BF ①PF ,BF ①EF ,又PF ∩EF =F ,所以BF ①平面PEF .又BF ①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解法一:作PH ①EF ,垂足为H .由(1)得,PH ①平面ABFD .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由(1)可得,DE ①PE .又DP =2,DE =1,所以PE = 3.又PF =1,EF =2,故PE ①PF .所以PH =32,EH =32,则H (0,0,0),P ⎝⎛⎭⎫0,0,32, D ⎝⎛⎭⎫-1,-32,0,DP →=⎝⎛⎭⎫1,32,32,HP →=⎝⎛⎭⎫0,0,32为平面ABFD 的一个法向量. 设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为θ,则sin θ=|HP →·DP →||HP →||DP →|=343=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解法二:因为PF ①BF ,BF ①ED ,所以PF ①ED ,又PF ①PD ,ED ∩PD =D ,所以PF ①平面PED ,所以PF ①PE ,设AB =4,则EF =4,PF =2,所以PE =23,过P 作PH ①EF 交EF 于点H ,因为平面PEF ①平面ABFD ,所以PH ①平面ABFD ,连接DH ,则①PDH 即为直线DP 与平面ABFD 所成的角,因为PE ·PF =EF ·PH ,所以PH =23×24=3, 因为PD =4,所以sin①PDH =PH PD =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技巧要点】对命题条件的探索的三种途径途径一: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途径二: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途径三: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例1】(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2的正方形,平面P AC ①底面ABCD ,P A =PC =2 2.(1)求证:PB =PD ;(2)若点M ,N 分别是棱P A ,PC 的中点,平面DMN 与棱PB 的交点为点Q ,则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得DQ ①PH ?若存在,求BH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 (1)要证PB =PD ,想到在①PBD 中,证明BD 边上的中线垂直于BD ,联系题目条件想到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证明线面垂直.(2)借助第(1)问的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平面DMN 的法向量n ,分别依据P ,B ,Q 共线和B ,C ,H 共线,设PQ →=λPB →和BH →=tBC →,利用垂直关系列方程先求λ再求t ,确定点H 的位置.【规范解答】 (1)证明:记AC ∩BD =O ,连接PO ,①底面ABCD 为正方形,①OA =OC =OB =OD =2.①P A =PC ,①PO ①AC ,①平面P AC ①底面ABCD ,且平面P AC ∩底面ABCD =AC ,PO ①平面P AC ,①PO ①底面ABCD .①BD ①底面ABCD ,①PO ①BD .①PB =PD .(2)存在.以O 为坐标原点,射线OB ,OC ,O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1)可知OP =2.可得P (0,0,2),A (0,-2,0),B (2,0,0),C (0,2,0),D (-2,0,0),可得M (0,-1,1),N (0,1,1),DM →=(2,-1,1),MN →=(0,2,0).设平面DMN 的法向量n =(x ,y ,z ),①DM →·n =0,MN →·n =0,①⎩⎪⎨⎪⎧2x -y +z =0,2y =0. 令x =1,可得n =(1,0,-2).记PQ →=λPB →=(2λ,0,-2λ),可得Q (2λ,0,2-2λ),DQ →=(2λ+2,0,2-2λ),DQ →·n =0,可得2λ+2-4+4λ=0,解得λ=13. 可得DQ →=⎝⎛⎭⎫83,0,43. 记BH →=tBC →=(-2t,2t,0),可得H (2-2t,2t,0),PH →=(2-2t,2t ,-2),若DQ ①PH ,则DQ →·PH →=0,83(2-2t )+43×(-2)=0,解得t =12. 故BH = 2.故在线段BC 上存在一点H ,使得DQ ①PH ,此时BH= 2.【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 A①平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E为CD的中点.(1)求证:BD①平面P AC;(2)若①ABC=60°,求证:平面P AB①平面P AE;(3)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CF①平面P AE?说明理由.【解】(1)证明:因为P A①平面ABCD,所以P A①BD.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所以BD①A C.又P A∩AC=A,所以BD①平面P A C.(2)证明:因为P A①平面ABCD,AE①平面ABCD,所以P A①AE.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①ABC=60°,且E为CD的中点,所以AE①CD,所以AB①AE.又AB∩P A=A,所以AE ①平面P AB .因为AE ①平面P AE ,所以平面P AB ①平面P AE .(3)棱PB 上存在点F ,使得CF ①平面P AE .取F 为PB 的中点,取G 为P A 的中点,连接CF ,FG ,EG .则FG ①AB ,且FG =12AB . 因为底面ABCD 为菱形,且E 为CD 的中点,所以CE ①AB ,且CE =12AB . 所以FG ①CE ,且FG =CE .所以四边形CEG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F ①EG .因为CF ①平面P AE ,EG ①平面P AE ,所以CF ①平面P AE .【例3】图1是由矩形ADEB ,Rt①ABC 和菱形BFGC 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 =1,BE =BF =2,①FBC =60°.将其沿AB ,BC 折起使得BE 与BF 重合,连接DG ,如图2.(1)证明:图2中的A ,C ,G ,D 四点共面,且平面ABC ①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解析】:(1)证明:由已知得AD ①BE ,CG ①BE ,所以AD ①CG ,故AD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 ,C ,G ,D 四点共面.由已知得AB ①BE ,AB ①BC ,故AB ①平面BCGE .又因为AB ①平面ABC , 所以平面ABC ①平面BCGE .(2)作EH ①BC ,垂足为H .因为EH ①平面BCGE ,平面BCGE ①平面ABC ,所以EH ①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 的边长为2,①EBC =60°,可求得BH =1,EH = 3.以H 为坐标原点,HC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A (-1,1,0),C (1,0,0),G (2,0,3),CG →=(1,0,3),AC →=(2,-1,0).设平面ACG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G →·n =0AC →·n =0,即⎩⎨⎧x +3z =0,2x -y =0. 所以可取n =(3,6,-3).又平面BCGE 的法向量可取为m =(0,1,0),所以cos n ,m =n ·m |n ||m |=32. 因此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为30°.三、高效训练突破1.(2020·深圳模拟)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D=PB,H为PC上的点,过AH的平面分别交PB,PD于点M,N,且BD①平面AMHN.(1)证明:MN①PC;(2)当H为PC的中点,P A=PC=3AB,P 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60°,求AD与平面AMHN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连接AC、BD且AC∩BD=O,连接PO.因为ABCD为菱形,所以BD①AC,因为PD=PB,所以PO①BD,因为AC∩PO=O且AC、PO①平面P AC,所以BD①平面P AC,因为PC①平面P AC,所以BD①PC,因为BD①平面AMHN,且平面AMHN∩平面PBD=MN,所以BD①MN,MN①平面P AC,所以MN①P C.(2)由(1)知BD ①AC 且PO ①BD ,因为P A =PC ,且O 为AC 的中点,所以PO ①AC ,所以PO ①平面ABCD ,所以P 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①P AO ,所以①P AO =60°,所以AO =12P A ,PO =32P A , 因为P A =3AB ,所以BO =36P A . 以OA →,OD →,OP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P A =2,所以O (0,0,0),A (1,0,0),B (0,-33,0),C (-1,0,0),D (0,33,0),P (0,0,3),H (-12,0,32), 所以BD →=(0,233,0),AH →=(-32,0,32),AD →=(-1,33,0). 设平面AMHN 的法向量为n =(x ,y ,z ),所以⎩⎪⎨⎪⎧n ·BD →=0,n ·AH →=0,即⎩⎨⎧233y =0,-32x +32z =0, 令x =2,则y =0,z =23,所以n =(2,0,23),设AD 与平面AMHN 所成角为θ,所以sin θ=|cos 〈n ,AD →〉|=|n ·AD →|n ||AD →||=34. 所以AD 与平面AMH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2.(2020·河南联考)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平面P AD ①平面ABCD ,①P AD 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BC ①PB ,E 是AD 的中点.(1)求证:BE ①PD ;(2)若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4,求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因为①P AD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D 的中点,所以PE ①AD .又平面P AD ①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PE ①平面P AD ,所以PE ①平面ABCD ,所以PE ①BC ,PE ①BE .又BC ①PB ,PB ∩PE =P ,所以BC ①平面PBE ,所以BC ①BE .又BC ①AD ,所以AD ①BE .又AD ∩PE =E 且AD ,PE ①平面P AD ,所以BE ①平面P AD ,所以BE ①PD .(2)由(1)得BE ①平面P AD ,所以①BAE 就是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因为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4, 即sin①BAE =154 ,所以cos①BAE =14. 所以cos①BAE =AE AB =2AB =14,解得AB =8,则BE =AB 2-AE 2=215.由(1)得EA ,EB ,EP 两两垂直,所以以E 为坐标原点,EA ,EB ,E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点P (0,0,23),A (2,0,0),D (-2,0,0),B (0,215,0),C (-4,215,0),所以PB →=(0,215,-23),PC →=(-4,215,-23).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由⎩⎪⎨⎪⎧PB →·m =0,PC →·m =0,得⎩⎨⎧215y -23z =0,-4x +215y -23z =0, 解得⎩⎨⎧x =0,z =5y . 令y =1,可得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m =(0,1,5).易知平面P A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1,0),设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θ,则cos θ=⎪⎪⎪⎪m ·n |m ||n |=⎪⎪⎪⎪⎪⎪(0,1,5)·(0,1,0)6×1=66. 所以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6. 3.(2020·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月月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①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A 1=26,D 是CC 1的中点,E 是A 1B 1的中点.(1)证明:DE ①平面A 1BC;(2)求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解析】 (1)证明:如图取A 1B 的中点F ,连接FC ,FE .因为E ,F 分别是A 1B 1,A 1B 的中点,所以EF ①BB 1,且EF =12BB 1. 又在平行四边形BB 1C 1C 中,D 是CC 1的中点,所以CD ①BB 1,且CD =12BB 1,所以CD ①EF ,且CD =EF . 所以四边形CFE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E ①CF .因为DE ①/平面A 1BC ,CF ①平面A 1BC ,所以DE ①平面A 1BC .(2)法一:(等体积法)因为BC =AC =AB =2,AA 1=26,三棱柱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所以V 三棱锥A 1-ABC =13S ①ABC ×AA 1=13×34×22×26=2 2. 又在①A 1BC 中,A 1B =A 1C =27,BC =2,BC 边上的高h = A 1B 2-⎝⎛⎭⎫12BC 2=33, 所以S ①A 1BC =12BC ·h =3 3. 设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d ,则V 三棱锥A -A 1BC =13S ①A 1BC ×d =13×33×d =3d . 因为V 三棱锥A 1-ABC =V 三棱锥A -A 1BC ,所以22=3d ,解得d =263, 所以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263. 法二:(向量法)由题意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是正三棱柱.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E .因为AC =BC ,所以CO ①AB .又平面ABC ①平面ABB 1A 1,平面ABC ∩平面ABB 1A 1=AB ,所以CO ①平面ABB 1A 1.因为O 为AB 的中点,E 为A 1B 1的中点,所以OE ①AB ,所以OC ,OA ,OE 两两垂直.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以OA ,OE ,OC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3),A (1,0,0),A 1(1,26,0),B (-1,0,0).则BA 1→=(2,26,0),BC →=(1,0,3).设平面A 1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由⎩⎪⎨⎪⎧n ①BA 1→,n ①BC →,可得⎩⎪⎨⎪⎧n ·BA 1→=2x +26y =0,n ·BC →=x +3z =0,整理得⎩⎨⎧x +6y =0,x +3z =0,令x =6,则y =-1,z =- 2. 所以n =(6,-1,-2)为平面A 1BC 的一个法向量.而BA →=(2,0,0),所以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d =|BA →·n ||n |=6×26+1+2=263. 4.(2020·湖北十堰4月调研)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M 为AC 的中点,P A ①PC ,AB ①BC ,AB =BC ,PB =2,AC =2,①P AC =30°.(1)证明:BM ①平面P AC ;(2)求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答案】:见解析(1)证明:因为P A ①PC ,AB ①BC ,所以MP =MB =12AC =1,又MP 2+MB 2=BP 2,所以MP ①MB .因为AB =BC ,M 为AC 的中点,所以BM ①AC , 又AC ∩MP =M ,所以BM ①平面P AC .(2)法一:取MC 的中点O ,连接PO ,取BC 的中点E ,连接EO ,则OE ①BM ,从而OE ①AC . 因为P A ①PC ,①P AC =30°,所以MP =MC =PC =1. 又O 为MC 的中点,所以PO ①AC .由(1)知BM ①平面P AC ,OP ①平面P AC ,所以BM ①PO . 又BM ∩AC =M ,所以PO ①平面ABC .以O 为坐标原点,OA ,OE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A ⎝⎛⎭⎫32,0,0,B ⎝⎛⎭⎫12,1,0,P ⎝⎛⎭⎫0,0,32,BP →=⎝⎛⎭⎫-12,-1,32,BA →=(1,-1,0), 设平面AP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BP→=-12x -y +32z =0,n ·BA →=x -y =0,令x =1,得n =(1,1,3)为平面APB 的一个法向量,易得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为π=(0,1,0),cos 〈n ,π〉=55, 由图知二面角B -P A -C 为锐角,所以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为55. 法二:取P A 的中点H ,连接HM ,HB ,因为M 为AC 的中点,所以HM ①PC ,又P A ①PC ,所以HM ①P A .由(1)知BM ①平面P AC ,则BH ①P A , 所以①BHM 为二面角B -P A -C 的平面角.因为AC =2,P A ①PC ,①P AC =30°,所以HM =12PC =12.又BM =1,则BH =BM 2+HM 2=52, 所以cos①BHM =HM BH =55,即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为55.5.(2020·合肥模拟)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F ①平面ABCD ,DE ①平面ABCD ,BF =DE ,M 为棱AE 的中点.(1)求证:平面BDM ①平面EFC ;(2)若DE =2AB ,求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见解析(1)证明:连接AC ,交BD 于点N ,连接MN , 则N 为AC 的中点,又M 为AE 的中点,所以MN ①EC . 因为MN ①平面EFC ,EC ①平面EFC , 所以MN ①平面EFC .因为BF ,DE 都垂直底面ABCD ,所以BF ①DE . 因为BF =DE ,所以四边形BDE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D ①EF .因为BD ①平面EFC ,EF ①平面EFC , 所以BD ①平面EFC .又MN ∩BD =N ,所以平面BDM ①平面EFC . (2)因为DE ①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DA ,DC ,D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B =2,则DE =4,从而D (0,0,0),B (2,2,0),M (1,0,2),A (2,0,0),E (0,0,4), 所以DB →=(2,2,0),DM →=(1,0,2), 设平面BD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DB →=0,n ·DM →=0,得⎩⎪⎨⎪⎧2x +2y =0,x +2z =0.令x =2,则y =-2,z =-1,从而n =(2,-2,-1)为平面BDM 的一个法向量. 因为AE →=(-2,0,4),设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cos 〈n ·AE →〉|=⎪⎪⎪⎪⎪⎪n ·AE →|n |·|AE →|=4515, 所以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15.6.(2020·河南郑州三测)如图①,①ABC 中,AB =BC =2,①ABC =90°,E ,F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以EF 为折痕把①AEF 折起,使点A 到达点P 的位置(如图①),且PB =BE .(1)证明:EF ①平面PBE ;(2)设N 为线段PF 上的动点(包含端点),求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解析】:(1)证明:因为E ,F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所以EF ①BC . 因为①ABC =90°,所以EF ①BE ,EF ①PE ,又BE ∩PE =E ,所以EF ①平面PBE . (2)取BE 的中点O ,连接PO ,因为PB =BE =PE ,所以PO ①BE .由(1)知EF ①平面PBE ,EF ①平面BCFE ,所以平面PBE ①平面BCFE . 又PO ①平面PBE ,平面PBE ∩平面BCFE =BE ,所以PO ①平面BCFE .过点O 作OM ①BC 交CF 于点M ,分别以OB ,OM ,OP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 ⎝⎛⎭⎫12,0,0,P ⎝⎛⎭⎫0,0,32,C ⎝⎛⎭⎫12,2,0, F ⎝⎛⎭⎫-12,1,0,PC →=⎝⎛⎭⎫12,2,-32, PF →=⎝⎛⎭⎫-12,1,-32,由N 为线段PF 上一动点,得PN →=λPF →(0≤λ≤1),则可得N ⎝⎛⎭⎫-λ2,λ,32(1-λ),BN →=⎝⎛⎭⎫-λ+12,λ,32(1-λ).设平面PCF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PC →·m =0,PF →·m =0,即⎩⎨⎧12x +2y -32z =0,-12x +y -32z =0,取y =1,则x =-1,z =3,所以m =(-1,1,3)为平面PCF 的一个法向量.设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BN →,m 〉|=|BN →·m ||BN →|·|m |=25·2λ2-λ+1=25·2⎝⎛⎭⎫λ-142+78≤25·78=47035(当且仅当λ=14时取等号),所以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为47035.7.(2020·山东淄博三模)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将正方形ABCD 沿EF 折成如图①所示的二面角,且二面角的大小为60°,点M 在线段AB 上(包含端点),连接AD .(1)若M 为AB 的中点,直线MF 与平面ADE 的交点为O ,试确定点O 的位置,并证明直线OD ①平面EMC ; (2)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若存在,求此时二面角M EC F 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见解析【解析】:(1)因为直线MF ①平面ABFE ,故点O 在平面ABFE 内,也在平面ADE 内, 所以点O 在平面ABFE 与平面ADE的交线(即直线AE )上(如图所示).因为AO ①BF ,M 为AB 的中点,所以①OAM ①①FBM ,所以OM =MF ,AO =BF ,所以AO =2. 故点O 在EA 的延长线上且与点A 间的距离为2. 连接DF ,交EC 于点N ,因为四边形CDEF 为矩形, 所以N 是EC 的中点.连接MN ,则MN 为①DOF 的中位线,所以MN ①OD ,又MN ①平面EMC ,OD ①/ 平面EMC ,所以直线OD ①平面EMC . (2)由已知可得EF ①AE ,EF ①DE ,又AE ∩DE =E ,所以EF ①平面ADE .所以平面ABFE ①平面ADE ,易知①ADE 为等边三角形,取AE 的中点H ,则易得DH ①平面ABFE ,以H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 (-1,0,0),D (0,0,3),C (0,4,3),F (-1,4,0),所以ED →=(1,0,3),EC →=(1,4,3). 设M (1,t ,0)(0≤t ≤4),则EM →=(2,t ,0),设平面EM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EM →=0,m ·EC →=0①⎩⎨⎧2x +ty =0,x +4y +3z =0,取y =-2,则x =t ,z =8-t 3,所以m =⎝ ⎛⎭⎪⎫t ,-2,8-t 3为平面EMC 的一个法向量.要使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则82t 2+4+(8-t )23=32,所以23t 2-4t +19=32,整理得t 2-4t +3=0, 解得t=1或t =3,所以存在点M ,使得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取ED 的中点Q ,连接QA ,则QA →为平面CEF 的法向量, 易得Q ⎝⎛⎭⎫-12,0,32,A (1,0,0),所以QA →=⎝⎛⎭⎫32,0,-32.设二面角M -EC -F 的大小为θ, 则|cos θ|=|QA →·m ||QA →|·|m |=|2t -4|3t 2+4+(8-t )23=|t -2|t2-4t +19. 因为当t =2时,cos θ=0,平面EMC ①平面CDEF ,所以当t =1时,cos θ=-14,θ为钝角;当t =3时,cos θ=14,θ为锐角.综上,二面角M -EC -F 的余弦值为±14.。
巧用三垂线定理解立几题

巧用三垂线定理解立几题作者:钟大震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9年第10期一、绪论在历年高考题中,立几题最主要的出题形式有三种:(1)证明两异面直线垂直;(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3)求二面角的大小或三角函数值.在这些类型题的解题过程中,往往都会应用到三垂线定理去解决问题.三垂线定理:平面内垂直于射影的直线,也垂直于斜线.逆定理:平面内垂直于斜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射影.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I线型:①已知斜线,要作平面垂线和射影; ②已知平面垂线,要作斜线和射影;③已知射影,要作平面垂线和斜线.(2)II线型:①已知斜线和平面垂线,要作射影;②已知斜线和射影,要作平面垂线;③已知平面垂线和射影,要作斜线.(3)III线型:平面垂线、斜线、射影全部给出,直接使三垂线定理进行证明.(4)全隐型:平面垂线、斜线、射影全部不给出,都需要作辅助线,然后再应三垂线定理作出相关证明.二、三垂线定理在解高考立几题中的奇妙应用例1 如图: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底面ABCD,已知∠ABC=45°,BC=2,SA=SB=,AB=2.(I)证明:SA⊥BC.(II)求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的角的大小.解析 (I)(如图)过点S作SO⊥BC,垂足为O,连结AO.则∵侧面SBC⊥底面ABCD,∴SO⊥底面ABCD.又∵SA=SB,∴OA=OB(HL).又∵∠ABC=45°,∴△AB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OA,∴SA⊥BC(三垂线定理).(Ⅱ)(略).(提示:通过棱锥S-ABD的体积计算,求出棱锥D-ABS高即可.答案:arcsin)点评 (I线型).此题只给出射影定义中的斜线SA,另两线平面垂线需要从已知条件中证明.此题为运用三垂线定理的特定型,其它方法则相对难度较大.例2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直线L与平面ABCD平行,E和F是L上不同的两个点,且EA=ED,FB=FC,E′和F′是平面ABCD内的两个点,EE′和FF′都与平面垂直.(I)证明:直线E′F′垂直平分线段AD;(Ⅱ)若∠EAD=∠EAB=60°,EF=2,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析 (I)证明:(如图),取AD的中点G,连结EG、GE′.则在△AED中,∵ED=EA,∴AD⊥GE,∵EE′⊥平面ABCD,∴AD⊥GE′(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故GE′垂直平分AD.同理:HF′垂直平分BC.又∵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直线GE′、HF′共线,故直线E′F′垂直平分线段AD.(Ⅱ)(略).(提示:VABCDEF=S底面ABCD•EE′,VABCDEF=2)点评(Ⅱ线型).此题给出了平面垂线EE′及射影E′F′,而斜线EG未给出,要通过作辅助线作出.一旦作出斜线,则比较易解决,较上一例为易.例3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D⊥底面ABCD,PD=AB=2,E、F、G分别为PC、PD、BC的中点.(I)求证:PA⊥EF.(II)求二面角D-FG-E的余弦值.解析 (I)证明:(如图)∵底面ABCD为正方形,∴CD⊥AD.又∵PD⊥底面ABCD,∴CD⊥PA(三垂线定理).∵E、F分别是△PDC的两边PC、PD的中点,∴FE∥CD,∴PA⊥EF.(Ⅱ)(略).(提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用法向量求之. 答案:cosθ=).点评 ( III 线型).此题平面垂线PD、射影AD和斜线PA全部给出,直接根据条件使用三垂线定理即可,相对较易.例4 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棱SD⊥底面ABCD,E、F分别为AB、SC的中点.(I)证明:EF∥SAD;(Ⅱ)设SD=2DC,求二面角A-EF-D的大小.解析 (I)(略).(提示:证明四边形AEFG为平行四边形即可)(Ⅱ)(如图)取SD的中点G,连结FG,AG,则GF∥AE,GF=AE,且FG⊥AG,∴四边形AEFG是矩形.令DC=2,则SD=4,GD=2,AD=2,∵ SD⊥面ABCD,∴△A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在AG、EF上分别取中点N、M,连结DN、NM、DM,则AG⊥DN.又∵SD⊥AB、AD⊥AB、SD∩AD=D,∴AB⊥面SAD,∴AB⊥DN,而AG∩AB=A,∴DN⊥面AEFG.∵MN⊥EF,∴DM⊥EF(三垂线定理),∴∠DMN是二面角A-EF-D的平面角.由已知及题设求得:MN=1,DN=,∴ tan∠DMN==,故二面角A-EF-D的大小为arctan.点评 (全隐型).此题中的平面垂线DN、斜线DM、射影MN均不给出,全需要通过作辅助线作出,才能通过三垂线定理证明二面角A-EF-D的棱EF分别与斜线DM和射线MN垂直,从面得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DMN.此题较前面的Ⅰ线型、Ⅱ线型、Ⅲ线型应用三垂线定理的难度更大.三、相关提点例5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P分别是BC、A1D1的中点,M、N分别是AE、D1C的中点,AD=AA1=a,AB=2a.(I)求证:MN∥平面ADD1A1;(II)求二面角P-AE-D的大小.(III)求三棱锥P-DEN的体积.提点此题为求二面角的大小,属全隐型. 平面垂线PG,射影GO,斜线PO,都要通过辅助线作出,难度较大.解析 (I)证明:(略)提示:证得平面HMN∥面ADD1A1即可.(II)解:如图,取AD的中点G,连结PG,过点G作GO⊥AE,垂足为O,连结PO,则PG∥D1D.∵D1D⊥平面ABCD,∴ PG⊥平面ABCD,∴ AE⊥PO(三垂线定理),∴∠POG为二面角P-AE-D的平面角.连结GE,则Rt△AOG∽Rt△AGE,∴OG==,PG=a,∴tan∠GOP===,故二面角P-AE-D的大小为arctan .(III)(略).(提示:求出棱锥D—PEN的体积即可.答案:Vp-DEN=)例6如图,P是正六边形ABCDEF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A=1,AB=1,P在面ABF的射影为BF 的中点O.(I)证明:PA⊥BF;(II)求二面角A-PB-D的大小.提点此题第一小题是证明两异面直线互相垂直,属Ⅱ线型,平面垂线PO、斜线PA都是已知的,射影AO要作出.第二小题是求二面角的大小,属全隐型,平面垂线、射影、斜线都要通过作辅助线作出.解析 (I)证明:(如图)连结AD,则点O在AD上.∵P在平面ABF的射影为BF中点O,∴ PO⊥平面ABF.∵底面为正六边形,∴AB=AF,∴ BF⊥AO,∴ PA⊥BF(三垂线定理).(II)解:(如图)取PB的中点M,连结AM、MD、OM.∵PA=AB,∴PB⊥AM.又∵PO⊥底面ABE,∴PO⊥AD,由(1)可知,AD⊥BF,PO∩BF=O,∴AD⊥平面PBF,∴PB⊥OM(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BP⊥DM(三垂线定理),∴∠AMD是二面角A-PB-D的平面角.由已知求得AD=2,AM=,MD= .在ΔAMD中,cos∠AMD==-,故二面角A-PB-D的大小为arccos(-).通过以上对三垂线定理的充分探讨,弥补了数学教材中这方面内容的不足,完善了我们的知识架构,使我们能够在高考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责任编校徐国坚。
2016届高三数学一轮阶段性测试题9《立体几何》(含解析)新人教A版

阶段性测试题九(立体几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文)(2014·辽宁师大附中期中)已知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和两条不重合的直线m、n,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m∥n,m⊥α,则n⊥α②若m⊥α,m⊥β,则α∥β③若m⊥α,m∥n,n⊂β,则α⊥β④若m∥α,α∩β=n,则m∥n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 D[解析]由线面垂直的性质知①正确;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②正确;由m⊥α,m∥n知n⊥α,又n⊂β,∴α⊥β,∴③正确;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BCD与平面ADD1A1分别为α、β,CC1为m,则m∥α,α∩β=n,但m与n不平行,∴④错,故选D.(理)(2014·浙江台州中学期中)设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四个命题①若a⊥b,a⊥α,则b∥α②若a∥α,α⊥β,则a⊥β③a⊥β,α⊥β,则a∥α④若a⊥b,a⊥α,b⊥β,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 B[解析]①中可能有b⊂α;②中a⊂β,或a∥β,a与β斜交,a⊥β,都有可能;③中可能有a⊂α;若a⊥b,a⊥α,则b∥α或b⊂α,又b⊥β,∴α⊥β,∴④正确,故选B.2.(2014·山东省博兴二中质检)设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m∥α,n∥β且α∥β,则m∥nB.m⊥α,n⊥β且α⊥β,则m⊥nC.m⊥α,n⊂β,m⊥n,则α⊥βD .m ⊂α,n ⊂α,m ∥β,n ∥β,则α∥β[答案] B[解析] 设m 与n 相交,m 、n 都在平面γ内,γ∥α,γ∥β时,满足A 的条件,∴A 错;若m ⊥α,α⊥β,则m ⊂β或m ∥β,又n ⊥β,∴n ⊥m ,∴B 正确;若m ⊥α,m ⊥n ,则n ∥α或n ⊂α,结合n ⊂β得不出α⊥β,故C 错;当m ∥n 且满足D 的条件时,得不出α∥β,故D 错.3.(2015·河南八校联考)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是一个正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16π3B .8π3C .43D .23π[答案] A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为三棱锥,底面是等腰三角形,其底长为2,高为1,棱锥高为3,顶点在底面射影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的中点D ,直观图如图,BD ⊥AC ,PD ⊥平面ABC ,DA=DB =DC =1,故球心O 在PD 上,设OP =R ,则(3-R)2+12=R2,∴R =233.∴S 球=4πR2=16π3.4.(文)(2014·吉林市摸底)下图是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 )A .17+65B .34+6 5C .6+65+43D .6+63+413[答案] B[解析] 由三视图知,这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2,四棱锥的高是4,其直观图如图,作PE ⊥平面ABCD ,则垂足E 为AD 的中点,PE =4,作EF ⊥BC ,垂足为F ,则PF ⊥BC ,∵EF =2,∴PF =25,∵AB ⊥AD ,∴AB ⊥PA ,PA =PE2+AE2=5,∴S =6×2+12×6×4+12×6×25+2×(12×2×5)=34+65,故选B .(理)(2015·豫南九校联考)已知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中面积最大的是( )A .3B .25C .6D .8 [答案]C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四棱锥,其直观图如图,其四个侧面中面积最大的是△PBC ,由图中数据知AB =2,BC =4,PA =PD =3,∴PE =5,取BC 中点F ,则EF ⊥BC ,∴PF ⊥BC ,PF =PE2+EF2=3,∴S △PBC =12BC·PF =6.5.(2014·云南景洪市一中期末)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俯视图与左视图均为半径是1的圆,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 )A .4π3B .πC .2π3D .π3[答案] B[解析] 由三视图知,这是一个半径为1的球,截去14,故其体积为V =34·(4π3·13)=π.6.(2015·江西三县联考)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的条件可以是( )A .α内有无穷多条直线与β平行B .直线a ∥α,a ∥βC .直线a ⊂α,直线b ⊂β,且a ∥β,b ∥αD .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β平行[答案] D[解析] 当α∩β=l 时,α内与l 平行的直线都与β平行,故A 错;当α∩β=l ,a ∥l ,a ⊄α,a ⊄β时,满足B 的条件,∴B 错;当α∩β=l ,a ⊂α,a ∥l ,b ⊂β,b ∥l 时,有a ∥β,b ∥α,∴C 错,故选D .7.(2014·长春市一调)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其中俯视图中的圆弧是半圆),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92+14πB .82+14πC .92+24πD .82+24π[答案] A[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一个组合体,下部是长宽分别为5、4,高为4的长方体,上部为底半径为2,高为5的半圆柱,故其表面积S =5×4+(5+4)×2×4+π·22+12(2π×2×5)=92+14π,故选A .8.(2015·许昌、平顶山、新乡调研)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103B .10C .30D .24+2 5[答案] B[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直四棱柱,底面为直角梯形,S 底=12×(2+3)×2=5,棱柱高为2,V =5×2=10.9.(2015·广东揭阳一中期中)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 .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则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B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平行C .如果平面α不垂直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D .若直线l 不平行平面α,则在平面α内不存在与l 平行的直线[答案] D[解析] 当直线l 在平面α内时可知D 错误.10.(文)(2015·广东执信中学期中)将正方体(如图1所示)截去两个三棱锥,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为( )[答案] B[解析] 其左视图可考虑在原正方体中,将该几何体投射到平面BCC1B1上,则A 点射影为B ,D 点射影为C ,D1点射影为C1,AD1的射影为BC1,应为实线,DD1的射影CC1为实线,B1C 应为虚线(左下到右上),故应选B .(理)(2015·甘肃天水一中段测)在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点E1,F1分别是线段A1B1,A1C1的中点,则直线BE1与AF1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3010B .12C .3015D .1510[答案] A[解析] 以A 为原点,直线AB 、AD 、AA1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棱长为1,则B(1,0,0),E1(12,0,1),F1(12,12,1),∴AF1→=(12,12,1),BE1→=(-12,0,1).cos 〈AF1→,BE1→〉=AF1→·BE1→|AF1→||BE1→|=3452×62=3010,故选A . 11.(2015·深圳市五校联考)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A .233B .223C .6D .7[答案] A[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多面体是由正方体截去两个正三棱锥所成的几何体,如图,正方体棱长为2,正三棱锥侧棱互相垂直,侧棱长为1,故几何体的体积为:V =V 正方体-2V 三棱锥=2×2×2-2×(13×12×1×1×1)=233.12.(2014·长沙市重点中学月考)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它的表面积为( )A .2+1+52πB .2+1+252πC .2+(1+5)πD .2+2+52π[答案] A[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倒立的半个圆锥,圆锥的底半径为1,高为2,故其表面积为S =12π·12+12×2×2+12π·1·22+12=2+1+52π,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2015·甘肃天水一中段测)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该几何体的体积为2,则俯视图中的x =________.[答案] 2[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四棱锥,高为2,底面为直角梯形,面积S =12(1+x)×2=1+x ,因此V =13Sh =13·(1+x)·2=2,解得x =2.14.(2014·成都七中模拟)已知正方体ABCD -A1B1C1D1的棱长为1,点M 是BC1的中点,P 是BB1一动点,则(AP +MP)2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 52[解析] 将平面ABB1A1展开到与平面CBB1C1共面,如下图,易知当A 、P 、M 三点共线时(AP +MP)2最小.AM2=AB2+BM2-2AB×BMcos135°=12+(22)2-2×1×22×(-22)=52.15.(2014·海南省文昌市检测)边长是22的正三角形ABC 内接于体积是43π的球O ,则球面上的点到平面ABC 的最大距离为________.[答案] 433[解析] 设球半径为R ,则由条件知43πR3=43π,∴R =3,正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截球得截面如图,OO1⊥平面ABC(O1为△ABC 的中心),OA =3,O1A =23×32×22=263,∴OO1=OA2-O1A2=33,∴球面上的点到平面ABC 的最大距离为PO1=PO +OO1=433.1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 9[解析] 由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是一个三棱锥,底面是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高为3,三棱锥的高为3,所以V =13×(12×6×3)×3=9.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2015·石光中学月考)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且PA =PD =22AD ,若E ,F 分别为PC ,B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 ;(2)求证:平面PDC ⊥平面PAD ;(3)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解析] (1)连接EF ,AC ,∵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且点F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 ∴对角线AC 经过F 点,又点E 为PC 的中点,∴EF 为△PAC 的中位线,∴EF ∥PA .又PA ⊂平面PAD ,EF ⊄平面PAD ,∴EF ∥平面PAD .(2)∵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CD ⊥AD ,又侧面PAD ⊥底面ABCD ,侧面PAD ∩底面ABCD =AD ,∴CD ⊥平面PAD .又CD ⊂平面PCD ,∴平面PDC ⊥平面PAD .(3)过点P 作AD 的垂线PG ,垂足为点G ,∵侧面PAD ⊥底面ABCD ,PG ⊂平面PAD ,侧面PAD ∩底面ABCD =AD ,∴PG ⊥平面ABCD ,即PG 为四棱锥P -ABCD 的高,又PA =PD =22AD 且AD =a ,∴PG =a 2.∴V 四棱锥P -ABCD =13S 正方形ABCD·PG =13×a2×a 2=16a3.18.(本小题满分12分)(文)(2014·合肥市质检)如图,在多面体ABCDFE中,底面ABCD 是梯形,且AD =DC =CB =12AB .直角梯形ACEF 中,EF 綊12AC ,∠ECA 是直角,且平面ACEF ⊥平面ABCD .(1)求证:BC ⊥AF ;(2)试判断直线DF 与平面B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1)证明:取AB 的中点H ,连接CH ,∵底面ABCD 是梯形,且AD =DC =CB =12AB ,易证四边形AHCD 为菱形,∴AD =HC =12AB ,∴∠ACB =90°,∴BC ⊥AC .∵平面ACEF ⊥平面ABCD ,且平面ACEF ∩平面ABCD =AC ,∴BC ⊥平面ACEF ,而AF ⊂平面ACEF ,故BC ⊥AF.(2)DF ∥平面BCE.证明如下:连接DH 交AC 于点M ,易知M 为AC 的中点,连接FM.在菱形AHCD 中,DM ⊥AC ,由第一问知BC ⊥AC ,故DM ∥BC .在直角梯形ACEF 中,EF 綊CM ,四边形EFMC 是平行四边形,故FM ∥EC .而BC ,CE ⊂平面BCE ,BC ∩CE =C ,而DM ,MF ⊂平面DMF ,DM ∩MF =M ,故平面BCE ∥平面DMF ,DF ⊂平面DMF ,从而,DF ∥平面BCE.(理)(2014·天津南开中学月考)如图,三棱柱ABC -A1B1C1的底面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侧棱长为3,且侧棱与底面垂直,D 为B1C1的中点.(1)求证AC1∥平面A1BD ;(2)求异面直线AC1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3)求二面角B1-A1B -D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解析] 因为三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所以平面BB1C1C ⊥平面A1B1C1.在等腰三角形A1B1C1中,D 为B1C1中点,∴A1D ⊥B1C1,∴A1D ⊥平面BB1C1C .取BC 的中点E ,连接DE ,则直线ED ,B1C1,A1D 两两垂直.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等边三角形A1B1C1中,边长为2,所以A1D =3,所以D(0,0,0),B1(1,0,0),C1(-1,0,0),A1(0,0,3),B(1,-3,0),C(-1,-3,0),A(0,-3,3).(1)证明:DA1→=(0,0,3),DB →=(1,-3,0).设平面A1B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1,y1,z1),则⎩⎨⎧ 3z =0,x1-3y1=0.令y1=3,则x1=3,z1=0. 所以m =(3,3,0).又AC1→=(-1,3,-3),AC1→·m =0,∴AC1→⊥m ,又∵AC1⊄平面BDA1,∴AC1∥平面BDA1.(2)AC1→=(-1,3,-3),DB →=(1,-3,0),cos 〈AC1→,DB →〉=AC1→·DB →|AC1→|·|DB →|=-1-37·2=-277. 异面直线AC1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77.(3)B1B →=(0,-3,0),B1A1→=(-1,0,3),设平面B1BA1的一个法向量为n =(x2,y2,z2),则⎩⎨⎧ -3y2=0,-x2+3z2=0.令z2=3,则x2=3. 所以n =(3,0,3).cos 〈m ,n 〉=m·n |m|·|n|=912=34.∴二面角B1-A1B -D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74.19.(本小题满分12分)(文)(2015·江西三县联考)如图,四边形ABEF 是等腰梯形,AB ∥EF ,AF =BE =2,EF =42,AB =22,ABCD 是矩形.AD ⊥平面ABEF ,其中Q ,M 分别是AC ,EF 的中点,P 是BM 中点.(1)求证:PQ ∥平面BCE ;(2)求证:AM ⊥平面BCM ;(3)求点F 到平面BCE 的距离.[解析] (1)因为AB ∥EM ,且AB =EM ,所以四边形ABEM 为平行四边形.连接AE ,则AE 过点P ,且P 为AE 中点,又Q 为AC 中点,所以PQ 是△ACE 的中位线,于是PQ ∥CE.∵CE ⊂平面BCE ,PQ ⊄平面BCE ,∴PQ ∥平面BCE.(2)AD ⊥平面ABEF ⇒BC ⊥平面ABEF ⇒BC ⊥AM.在等腰梯形ABEF 中,由AF =BE =2,EF =42,AB =22,可得∠BEF =45°,BM =AM =2,∴AB2=AM2+BM2,∴AM ⊥BM.又BC ∩BM =B ,∴AM ⊥平面BCM.(3)解法一:点F 到平面BCE 的距离是M 到平面BCE 的距离的2倍,∵EM2=BE2+BM2,∴MB ⊥BE ,∵MB ⊥BC ,BC ∩BE =B ,∴MB ⊥平面BCE ,∴d =2MB =4.解法二:VC -BEF =13S △BEF·BC =43BC ,VF -BCE =13S △BCE·d =d 3BC .∵VC -BEF =VF -BCE ,∴d =4.(理)(2014·成都七中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PG ⊥平面ABCD ,垂足为G ,G 在AD 上且AG =13GD ,GB ⊥GC ,GB =GC =2,E 是BC 的中点,四面体P -BCG 的体积为83.(1)求过P 、C 、B 、G 四点的球的表面积;(2)求直线DP 与平面PBG 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DF ⊥GC ,若存在,确定点F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 (1)∵四面体P -BCG 的体积为83,GB ⊥GC ,GB =GC =2,PG ⊥平面ABCD ,∴PG =4,以GP ,GB ,GC 为棱构造长方体,外接球的直径为长方体的对角线.∴(2R)2=16+4+4,∴R =6,∴S =4π×6=24π.(2)∵GB =GC =2,∠BGC =π2,E 为BC 的中点,∴GE =2,BGsin ∠AGB =2,∴∠AGB =π4,作DK ⊥BG 交BG 的延长线于K ,∴DK ⊥平面BPG ,∵BC =BG2+CG2=22,∴DG =34BC =322,∴DK =GK =32,PD =412. 设直线DP 与平面PBG 所成角为α,∴sinα=DK DP =38282.(3)假设F 存在,过F 作FF ′⊥GC 交GC 于F ′,则必有DF ′⊥GC .因为AG =13GD ,且AD =22,所以GD =322,又∠DGF ′=45°,∴GF ′=32=34GC ,∴PF =34PC .∴当CF CP =14时满足条件.20.(本小题满分12分)(2015·大连市二十中期中)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AD ,AD ∥BC ,AD =6,BC =4,AB =2,E 、F 分别在BC 、AD 上,EF ∥AB .现将四边形ABEF 沿EF 折起,使得平面ABEF ⊥平面EFDC .(1)当BE =1时,是否在折叠后的AD 上存在一点P ,使得CP ∥平面ABEF ?若存在,指出P 点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设BE =x ,问当x 为何值时,三棱锥A -CDF 的体积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析] (1)存在点P 使得满足条件CP ∥平面ABEF ,且此时AP AD =35.证明如下:AP AD =35,过点P 作MP ∥FD ,与AF 交于点M ,则有MP FD =35,又FD =5,故MP =3,又因为EC =3,MP ∥FD ∥EC ,故有MP 綊EC ,故四边形MPC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C ∥ME ,又CP ⊄平面ABEF ,ME ⊂平面ABEF ,故有CP ∥平面ABEF 成立.(2)因为平面ABEF ⊥平面EFDC ,平面ABEF ∩平面EFDC =EF ,又AF ⊥EF ,所以AF ⊥平面EFDC . 由已知BE =x ,所以AF =x(0<x<4),FD =6-x.故VA -CDF =13·(12DF·EF)·AF =13·12·2·(6-x)·x =13(6x -x2)=13[-(x -3)2+9]=-13(x -3)2+3.所以,当x =3时,VA -CDF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21.(本小题满分12分)(文)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BC =2,AB =AC =AA1=1,D 是棱CC1上的一点,P 是AD 的延长线与A1C1的延长线的交点,且PB1∥平面BDA1.(2)求证:CD =C1D ;(2)求点C 到平面B1DP 的距离.[解析] (1)证明:连接B1A 交BA1于O ,∵PB1∥平面BDA1,B1P ⊂平面AB1P ,平面AB1P ∩平面BA1D =OD ,∴B1P ∥OD .又∵O 为B1A 的中点,∴D 为AP 的中点,∴C1为A1P 的中点,∴△ACD ≌△PC1D ,∴CD =C1D ;(2)因为VC -B1PD =VB1-PCD所以13h·S △B1PD =13A1B1·S △PCD ,∵A1B1=1,S △PCD =12CD·PC1=14,在△B1PD 中,B1D =32,B1P =5,PD =52,∴cos ∠DB1P =255,sin ∠DB1P =55.∴S △B1PD =12×32×5×55=34,∴h =13.(理) (2014·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四校联考)如图,四边形ABCD 与BDEF 均为菱形,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DAB =∠DBF =60°,且FA =FC .(1)求证:FC ∥平面EAD ;(2)求二面角A -FC -B 的余弦值.[解析] (1)证明:∵四边形ABCD 与BDEF 均为菱形,∴AD ∥BC ,DE ∥BF.∵AD ⊄平面FBC ,DE ⊄平面FBC ,∴AD ∥平面FBC ,DE ∥平面FBC ,又AD ∩DE =D ,AD ⊂平面EAD ,DE ⊂平面EAD ,∴平面FBC ∥平面EAD ,又FC ⊂平面FBC ,∴FC ∥平面EAD .(2)连接FO 、FD ,∵四边形BDEF 为菱形,且∠DBF =60°,∴△DBF 为等边三角形, ∵O 为BD 中点.所以FO ⊥BD ,O 为AC 中点,且FA =FC ,∴AC ⊥FO ,又AC ∩BD =O ,∴FO ⊥平面ABCD ,∴OA 、OB 、OF 两两垂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设AB =2,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DAB =60°,则BD =2,OB =1,OA =OF =3,∴O(0,0,0),A(3,0,0),B(0,1,0),C(-3,0,0),F(0,0,3),∴CF →=(3,0,3),CB →=(3,1,0),设平面BF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则有⎩⎪⎨⎪⎧ n·CF →=0,n·CB →=0,∴⎩⎨⎧3x +3z =0,3x +y =0, 令x =1,则n =(1,-3,-1),∵BD ⊥平面AFC ,∴平面AFC 的一个法向量为OB →=(0,1,0).∵二面角A -FC -B 为锐二面角,设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cosθ=|cos 〈n ,OB →〉|=|n·OB →||n|·|OB →|=⎪⎪⎪⎪⎪⎪-35=155, ∴二面角A -FC -B 的余弦值为155.22.(本小题满分14分)(文)(2014·黄石二中检测)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AA1=AC =2AB =2,且BC1⊥A1C .(1)求证:平面ABC1⊥平面A1ACC1;(2)设D 是A1C1的中点,判断并证明在线段BB1上是否存在点E ,使DE ∥平面ABC1;若存在,求三棱锥E -ABC1的体积.[解析] (1)证明: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有A1A ⊥平面ABC .∴A1A ⊥AC ,又A1A =AC ,∴A1C ⊥AC1.又BC1⊥A1C ,∴A1C ⊥平面ABC1,∵A1C ⊂平面A1ACC1,∴平面ABC1⊥平面A1CC1.(2)存在,E 为BB1的中点.取A1A 的中点F ,连EF ,FD ,当E 为B1B 的中点时,EF ∥AB ,DF ∥AC1,∴平面EFD ∥平面ABC1,则有ED ∥平面ABC1.当E 为BB1的中点时,VE -ABC1=VC1-ABE =13×2×12×1×1=13.(理)(2014·浙北名校联盟联考)已知在长方体ABCD -A ′B ′C ′D ′中,点E 为棱CC ′上任意一点,AB =BC =2,CC ′=1.(1)求证:平面ACC ′A ′⊥平面BDE ;(2)若点P 为棱C ′D ′的中点,点E 为棱CC ′的中点,求二面角P -BD -E 的余弦值.[解析] (1)∵ABCD 为正方形,∴AC ⊥BD ,∵CC ′⊥平面ABCD ,∴BD ⊥CC ′,又CC ′∩AC =C ,∴BD ⊥平面ACC ′A ′,∴平面BDE ⊥平面ACC ′A ′.(2)以DA 为x 轴,以DC 为y 轴,以DD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0,0,0),B(2,2,0),E(0,2,12),P(0,1,1),设平面BDE 的法向量为m =(x ,y ,z),∵DB →=(2,2,0),DE →=(0,2,12),∴⎩⎪⎨⎪⎧ m·DB →=2x +2y =0,m·DE →=2y +12z =0, 令x =1,则y =-1,z =4,∴m =(1,-1,4),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DP →=(0,1,1),∴⎩⎪⎨⎪⎧ n·DB →=2x +2y =0,n·DP →=y +z =0, 令x =1,则y =-1,z =1,∴n =(1,-1,1),∴cos 〈m ,n 〉=m·n |m|·|n|=63,∴二面角P -BD -E 的余弦值为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13届高三下学期最新精选试题(27套)分类汇编7:立体几何一、填空题1 .(南京九中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二模模拟)圆柱形容器的内壁底半径是10cm ,有一个实心铁球浸没于容器的水中,若取出这个铁球,测得容器的水面下降了53cm ,则这个铁球的表面积为 100π 2cm .2 .(江苏省南京学大教育专修学校2013届高三3月月考数学试题)若圆锥的母线长为2cm ,底面圆的周长为2πcm ,则圆锥的体积为33cm . 3 .(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宿迁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测试数学试题)若将一个圆锥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剪开,其展开图是半径为2 cm 的半圆,则该圆锥的高为 cm .4 .(盱眙县新马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数学试题)正四面体ABCD 中,,E F 分别是棱,BC AD 的中点,则直线DE 与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5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π2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体积为____π33____. 6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届高三3月月考数学试题)正四面体ABCD 中,AO ⊥平面BCD,垂足为O ,设M 是线段AO 上一点,且BMC ∠是直角,则MOAM的值为__________1_________.7 .(江苏省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3月)考试数学试题)已知正六棱锥的底面边长是3,侧棱长为5,则该正六棱锥的体积是________.8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考试数学试题 )已知正六棱锥ABCDEF P -的底面边长为1cm ,侧面积为32cm ,则该棱锥的体积为_____43______3cm . 9 .(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月测试卷(一)(数学))用一个与球心距离为1的平面去截球,所得的截面面积为π,则球的体积为______. 10.(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3月份检测数学试题 )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1,BC =2,AC =5,AA 1=3,M 为线段BB 1上的一动点,则当AM +MC 1最小时,△AMC 1的面积为11.(江苏省涟水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数学试题)如图是 一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B 、N 、Q 都是所在棱的中点则在原正方体中,①AB 与CD 相交;②MN∥PQ;③AB∥PE;④MN 与CD 异面;⑤MN∥平面PQC.所给关系判断正确的是____①②④⑤ _12.(江苏省淮阴中学2013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数学试题)设,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m n 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的四个命题:(1)若,m n m α⊥⊥,则//n α;(2)若,,n m αβ⊂⊂α与β相交且不垂直,则n 与m 不垂直 (3)若,,,,m n n m αβαβα⊥⋂=⊂⊥则n β⊥ (4)若//,,//,m n n ααβ⊥则m β⊥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3)(4)_____.13.(2012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数学学科试卷 )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5,侧面积为π15,则此圆锥的体积为_____12π_____.二、解答题14.(苏北老四所县中2013届高三新学期调研考试)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 ⊥平面ABE ,AE =EB =BC =2,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1)求证:AE ⊥BE ;(2)求三棱锥D -AEC 的体积;(3)设M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AM =2MB ,试在 线段CE 上确定一点N ,使得MN ∥平面DAE . 解 (1)∵AD ⊥平面ABE ,AD ∥BC ,∴BC ⊥平面ABE ,则AE ⊥BC . 又∵BF ⊥平面ACE ,∴AE ⊥BF , ∴AE ⊥平面BCE .又∵BE ⊂平面BCE ,∴AE ⊥BE .(2)1142223D A E C E A D C E A B C DV V V ---===⨯=.(3)在三角形ABE 中,过M 点作MG ∥AE 交BE 于G 点,在三角形BEC 中,过G点作GN ∥BC 交EC 于N 点,连MN ,则由比例关系易得CN =CE 31. MG ∥AE ,MG ⊄平面ADE, AE ⊂平面ADE ,∴MG ∥平面ADE ,同理,GN ∥平面ADE , ∴平面MGN ∥平面ADE . 又∵MN ⊂平面MGN ,∴MN ∥平面ADE , ∴N 点为线段CE 上靠近C 点的一个三等分点.15.(南京九中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二模模拟)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AC=4,CB=2,AA 1=2,60=∠ACB ,E 、F 分别是BC C A ,11的中点.(1)证明:平面⊥AEB 平面C C BB 11; (2)证明://1F C 平面ABE ;(3)设P 是BE 的中点,求三棱锥F C B P 11-的体积.(1)证明:在中ABC ∆,∵AC =2BC =4,060=∠ACB∴32=AB ,∴222AC BC AB =+,∴BC AB ⊥由已知1BB AB ⊥, ∴C C BB AB 11面⊥又∵C C BB ABE ABE AB 11面,故面⊥⊂ …5分 (2)证明:取AC 的中点M ,连结FM M C ,1在AB FM ABC //中,∆, 而FM ABE ⊄平面,∴直线FM //平面ABE在矩形11A ACC 中,E 、M 都是中点,∴AE M C //1而1C M ABE ⊄平面,∴直线ABE M C 面//1 又∵M FM M C =⋂1 ∴1//FMC ABE 面面 故AEB F C 面//1 ………10分(或解:取AB 的中点G ,连结FG ,EG ,证明1//C F EG ,从而得证)(3)取11B C 的中点H ,连结EH ,则//EH AB且12EH AB =由(1)C C BB AB 11面⊥,∴11EH BB C C ⊥面, ∵P 是BE 的中点,∴111111111223P B C F E B C F B C F V V S EH --∆==⨯⋅4分16.(江苏省南京学大教育专修学校2013届高三3月月考数学试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CD BD ⊥,正方形ADEF 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CD 垂直,H 是BE 的中点,G 是,AE DF 的交点.⑴求证: //GH 平面CDE ; ⑵求证: BD ⊥平面CDE .证明:⑴G 是,AE DF 的交点,∴G 是AE 中点,又H 是BE 的中点,∴EAB ∆中,AB GH //, ------------------------3分 CD AB //,∴//GH CD ,又∵,CD CDE GH CDE ⊂⊄平面平面∴//GH 平面CDE -----------------------6分 ⑵平面ADEF ⊥平面ABCD ,交线为AD ,ABC EF P1A 1B 1C HG BA BPDH ∵AD ED ⊥,ED ADEF ⊂平面∴ED ⊥平面ABCD , --------------------10分 ∴BD ED ⊥,又∵CD BD ⊥,CD ED D ⋂=∴CDE BD 平面⊥ ----------------------12分17.(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宿迁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测试数学试题)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B ⊥平面ABCD ,BC //平面P AD ,PBC ∠90= , 90PBA ∠≠ .求证:(1)//AD 平面PBC ; (2)平面PBC ⊥平面PAB .【证】(1)因为BC //平面P AD ,而BC ⊂平面ABCD ,平面ABCD I 平面P AD = AD , 所以BC //AD . …………………………………3分 因为AD ⊄平面PBC ,BC ⊂平面PBC ,所以//AD 平面PBC .……………………………………………………………6分 (2)自P 作PH ⊥AB 于H ,因为平面PAB ⊥平面ABCD ,且平面PAB I 平面ABCD =AB ,所以PH ⊥平面ABCD .……………………………………9分 因为BC ⊂平面ABCD ,所以BC ⊥PH . 因为PBC ∠90=,所以BC ⊥PB ,而90PBA ∠≠ ,于是点H 与B 不重合,即PB I PH = H . 因为PB ,PH ⊂平面P AB ,所以BC ⊥平面P AB .…………12分 因为BC ⊂平面PBC ,故平面PBC ⊥平面P AB .……………… 14分18.(盱眙县新马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数学试题)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 1B 1C 1,∠B 1A 1C 1=90°,D、E 分别为CC 1和A 1B 1的中点,且A 1A=AC=2AB=2.(I)求证:C 1E∥平面A 1BD;(Ⅱ)求点C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Ⅰ)证明:取1A B 中点F,连结EF,FD.又11B B C C ,ABCP(第16题)D∴EF 平行且等于所以1C EFD 为平行四边形, ∴1//C E DF ,又DF ⊂平面1A DB , ∴1//C E 平面1A DB所以352B⋅,1111B A C D C A BD V V --=,所以点1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 19.(南京市四星级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联考调研考试(详细解答)2013年3月 )如图,在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已知平面⊥C C AA 11平面,ABCD 且3===CA BC AB , 1==CD AD .(1) 求证:;1AA BD ⊥(2) 若E 为棱BC 的中点,求证://AE 平面11D D C C .⑴在四边形ABCD 中,因为BA BC =,DA DC =,所以BD AC ⊥,又平面11AAC C ⊥平面ABCD ,且平面11AA C C 平面ABCD AC =,BD ⊂平面ABCD ,所以BD ⊥平面11AA C C ,又因为1AA ⊂平面11AA C C ,所以1BD AA ⊥⑵在三角形ABC 中,因为AB AC =,且E 为BC 中点,所以BC AE ⊥, 又因为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CA ===1DA DC ==, 所以60ACB ∠=︒,30ACD ∠=︒,所以BC DC ⊥,所以AE DC , 因为DC ⊂平面11D DCC ,AE ⊄平面11D DCC ,所以AE 平面11D DCC1AE CD BA1D1B1C第16题20.(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BC CC AB ===2 ,BC AB ⊥.点N M ,分别是1CC ,C B 1的中点,G 是棱AB 上的动点.(I)求证:⊥C B 1平面BNG ;(II)若CG //平面M AB 1,试确定G 点的位置,并给出证明;(I) 证明:∵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CC BC =,点N 是C B 1的中点,∴C B BN 1⊥BC AB ⊥,1BB AB ⊥,B BC BB = 1∴AB ⊥平面11BCC B⊂C B 1平面11BCC B∴AB C B ⊥1,即GB C B ⊥1 又B BG BN = ∴⊥C B 1平面BNG(II)当G 是棱AB 的中点时,CG //平面M AB 1 证明如下:连结1AB ,取1AB 的中点H,连接GC HM HG ,,, 则HG 为B AB 1∆的中位线∴GH ∥1BB ,121BB GH =∵由已知条件,11BCC B 为正方形 ∴1CC ∥1BB ,11BB CC =∵M 为1CC 的中点,∴121CC CM =∴MC ∥GH ,且GH MC =∴四边形HGCM 为平行四边形∴GC ∥HM 又 ∵M AB HM M AB GC 11,平面平面⊄⊂∴CG //平面M AB 12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届高三3月月考数学试题)如图,在四棱锥P ABCD-中,AB ∥DC ,2DC AB =,AP AD =,PB ⊥AC ,BD ⊥AC ,E 为PD 的中点.求证:(1)AE ∥平面PBC ; (2)PD ⊥平面ACE .证明:(1)取PC 中点F ,连结EF ,BF ,∵E 为PD 中点,∴EF ∥DC且EF =12DC .∵AB ∥DC且12AB DC =,∴EF ∥AB 且EF =AB .∴四边形ABFE 为平行四边形. ∴AE ∥BF . ∵AE ⊄平面PBC ,BF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2)∵PB ⊥AC ,BD ⊥AC ,PB BD B = ,∴AC ⊥平面PBD .∵PD ⊂平面PBD ,∴AC ⊥PD . ∵AP AD =,E 为PD 的中点,∴PD AE ⊥.∵AE AC A = ,∴PD ⊥平面ACE .22.(江苏省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3月)考试数学试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PB=PD=AB=BC=CD=DA=DB=2,E 为的PC 中点.⑴求证:PA∥平面BDE;⑵求证:平面PBC⊥平面PDC.证明(1)连接AC 交BD 于O ,连接PO EO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O 是AC 中点,又E 为PC 中点.∴PA ∥EO又BDE EO 面⊂,BDE PA 面⊄∴PA ∥平面BDEDCBA EP (第16题图)FP E A BCD(第16题图)(2)在△PAC 中,易得3===PO CO AO ∴ 90=∠APC ,∴22=PC∴在△PDC 中可求得2=DE ,同理在△PBC 中可求得2=BE∴在△BDE 中可得 90=∠BED ,即BE ⊥DE又BC PB =,E 为PC 中点, ∴BE ⊥PCBE ⊥面PDC ,又⊂BE 面PBC ∴平面⊥PBC 平面PDC2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考试数学试题 )如图,已知直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120DAB ,E为线段1CC 的中点,F 为线段1BD 的中点. (Ⅰ)求证:EF ∥平面ABCD ; (Ⅱ)当1D DAD的比值为多少时,⊥DF 平面EB D 1,并说明理由.(Ⅰ)证明:连接1,A C ,由题意可知点F 为1AC 的中点. 因为点E 为1CC 的中点.∴在1ACC ∆中,EF AC又 EF ⊄面ABCD ,AC ABCD ⊆面,∴EF ABCD 面D1B F1A 1D E1C ABC(Ⅱ)当1D DAD=,1DF D EB ⊥平面四边形ABCD 为菱形,且120DAB ∠=︒,∴BD =. 四棱柱1111ABCD A BC D -为直四棱柱,∴四边形11DBB D 为矩形.又1DD =,∴1BD DD =,∴四边形11DBB D 为正方形,∴1DF D B ⊥在直四棱柱1A B C D-中,1DD ABCD ⊥底面,AC ABCD ⊆面,∴1AC DD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 BD ⊥.111DD DBB D ⊆面,11,BD DBB D ⊆面,1BD DD D = ,∴11AC DBB D ⊥面. 11DF DBB D ⊆面,∴AC DF ⊥,又EF AC ,∴EF DF ⊥1111,,EF D EB D B D EB EF D B F ⊆⊆= 面面,∴1DF D EB ⊥平面24.(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月测试卷(一)(数学))如图,已知ABCRt ∆中,2==AC AB ,AD 斜边BC 上的高,以AD 为折痕,将ABD ∆折起,使BDC ∠为直角.(1)求证:平面⊥ABD 平面BDC ; (2)求证:;60 =∠BAC (3)求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1)证明: ,,,D DC BD DC AD BD AD =⊥⊥ BDC AD 平面⊥∴又 ABD AD 平面⊂.BDC ABD 平面平面⊥∴BDC ∆∴为等腰∆Rt .60,,2 =∠∴==∴=∴BAC AC BC AB BC(3)⊥∴⊥⊥∴BC BC AE BC DE ,, 平面ADE,过D 点作,AE DM ⊥则⊥DM 平面ABC∴D 点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33.25.(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月测试卷(二)(数学))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BC BA ⊥.(1)若1BB BA =,求证:⊥1AB 平面BC A 1;(2)若21===BB BC BA ,M 是棱BC 上的一动点.试确定点M 的位置,使点M 到平面C B A 11的距离等于22.(1)证明:当1BB BA =,可知,B A AB 11⊥ .又 BA BC ⊥,1BB BC ⊥,且B BB BA =⋂1,∴⊥BC 平面1ABB . 而⊂1AB 平面1ABB ,∴BC AB ⊥1.BA CDBCADM E∴由⎪⎩⎪⎨⎧=⋂⊥⊥B BC B A BCA B A A 1111B B ⊥⇒1B A 平面BC A 1. (2)设B到平面CB A 11的距离等于H,则1111B A B C C A B B V V --=,11111133B A BC C A B B s H S CB --=,H =所以,当点M 为棱BC 的中点时,点M 到平面C B A 11的距离等于22. 26.(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3月份检测数学试题 )如图, ABCD 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DE ⊥平面ABCD ,DE AF //,AF DE 3=,BE 与平面ABCD 所成角为060. (1)求证:AC ⊥平面BDE ;(2)设点M 是线段BD 上一个动点,试确定点M 的 位置,使得//AM 平面BEF ,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因为DE ⊥平面ABCD ,所以AC DE ⊥因为ABCD 是正方形,所以BD AC ⊥,因为DE BD D ⋂= 从而AC ⊥平面BDE(2)当M 是BD 的一个三等分点,即3BM =BD 时,AM ∥平面BEF取BE 上的三等分点N ,使3BN =BE ,连结MN ,NF ,则DE ∥MN ,且DE =3MN , 因为AF ∥DE ,且DE =3AF ,所以AF ∥MN ,且AF =MN , 故四边形AMNF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M ∥FN ,因为AM ⊄平面BEF ,FN ⊂平面BEF , 所以AM ∥平面BEF27.(江苏省南师附中等五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数学试卷)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面ABCD ,AD ∥BC ,CD =13,AB=12,BC =10,AD =12BC . 点E 、F 分别是棱PB 、边CD 的中点.(1)求证:AB ⊥面PAD ;A BCD F E(2)求证:EF ∥面PAD .证明:(1)因为PD ⊥面ABCD , 所以PD ⊥AB 在平面ABCD 中,D 作DM //AB ,则由AB =12得DM =12. 又BC =10,AD =12BC ,则AD =5,从而CM =5. 于是在△CDM 中,CD =13,DM =12,CM=5,则由22251213+=及勾股定理逆定理得DM ⊥BC .又DM //AB ,BC //AD ,所以AD ⊥AB . 又PD ∩AD =D ,所以AB ⊥面PAD(2)[证法一] 取AB 的中点N ,连结EN 、FN . 因为点E 是棱PB 的中点,所以在△ABP 中,EN //12PA .又PA ⊂面PAD ,所以EN //面PAD因为点F 分别是边CD 的中点,所以在梯形ABCD 中,FN //AD . 又AD ⊂面PAD ,所以FN //面PAD又EN ∩FN =N ,PA ∩DA =A ,所以面EFN //面PAD 又EF ⊂面EFN ,则EF //面PAD[证法二] 延长CD ,BA 交于点G . 连接PG ,EG ,EG 与PA 交于点Q. 由题设AD ∥BC ,且AD =12BC ,所以CD =DG ,BA=AG ,即点A 为BG 的中点.又因为点E 为棱PB 的中点,所以EA 为△BPG 的中位线,即EA ∥PG ,且EA :PG =1:2,故有EA :PG =EQ :QG =1:2 又F 是边CD 的中点,并由CD =DG ,则有FD :DG=1:2在△GFE 中,由于EQ :QG =1:2,FD :DG =1:2,所以EF ∥DQ . 又EF ⊄面PAD ,而DQ ⊂面PAD ,所以EF ∥面PAD28.(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开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已知底面ABC 是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侧棱1AA a =,点,,,D E F O 分别为边11,,,AB AC AA BC 的中点,1AO⊥底面ABC . (Ⅰ)求证:线段DE ∥平面11BB C C ; (Ⅱ)求证:FO ⊥平面11BB C C .CABC 1A 1B 1EODF(Ⅰ)因为平面11ACC A 为平行四边行,1E AC 为的中点, 所以1,,A E C 共线, 11 D AB DE BC E AC ⎫⇒⎬⎭为的中点为的中点,又11111111DE BC BC BCC B DE BCC B DE BCC B ⎫⎪⊆⇒⎬⎪⊄⎭平面平面平面 (Ⅱ)因为ABC ∆是边长这a 的正三角形,所以AO =. 又1AO ⊥底面ABC ,所以1AO AO ⊥, 又12AA a =,所以12AO =. 又F 为1AA 的中点,所以1111OF AA OF BB BB AA ⊥⎫⇒⊥⎬⎭又1BC AO BC BC A O ⊥⎫⇒⊥⎬⊥⎭平面1AOA BC OF ⇒⊥,所以OF ⊥平面11BB C C29.(江苏省涟水县金城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数学试题)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6,60BAD ∠=,AC BD O = .将菱形ABCD 沿对角线AC折起,得到三棱锥B ACD -,点M 是棱BC 的中点(Ⅰ)求证://OM 平面ABD ;(Ⅱ)求证:平面ABC ⊥平面M D O ; (III)求三棱锥M A B D -的体积.证明:(Ⅰ)因为点O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所以O 是AC 的中点.又点M 是棱BC 的中点,所以OM 是ABC ∆的中位线,//OM AB因为OM ⊄平面ABD ,AB ⊂平面ABD ,所以//OM 平面ABD (Ⅱ)由题意,3OM OD ==,所以90DOM ∠=,OD OM ⊥.又因为菱形ABCD ,所以OD AC ⊥. 因为OM AC O = ,所以OD ⊥平面ABC ,因为OD ⊂平面MDO ,所以平面ABC ⊥平面MDO .(Ⅲ)三棱锥M ABD -的体积等于三棱锥D ABM -的体积.由(Ⅱ)知,OD ⊥平面ABC ,所以OD 为三棱锥D ABM -的高,且3OD =.ABM ∆的面积为ABC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