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第9课 赤壁赋(完美答案解析版)
《第9课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9课赤壁赋》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A.间.或(jiàn)说.客(shuō)博闻强识.(zhì) 扣舷.而歌(xuán)B.猗.郁(yī) 拨弄.(lòng)不可估量.(liáng) 一鳞半爪.(zhǎo)C.低徊.(huí) 挣.脱(zhēng)载.歌载舞(zài) 叨.陪鲤对(dāo)D.专横.(hèng) 挑剔.(ti)叱咤.风云(zhà) 啜.菽饮水(chuò)答案 D解析A项,扣舷.而歌(xián);B项,拨弄.(nòng);C项,挣.脱(zhèng)叨.陪鲤对(tāo)。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移暴动,姗姗可爱B.酾酒临江C.寄蜉蝣于天地D.冯虚御风答案 D解析D项,冯(凭)。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②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星和牛宿星)B.①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②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C.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②击空明..兮溯流光(澄明的水波)D.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答案 C解析 下:攻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 .渺沧海..之一粟 C .白露..横江 D .凌万顷之茫然..答案 B解析 A 项,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C 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 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顺流而.东也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耳得之.而为声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D.⎩⎨⎧①寄蜉蝣于.天地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 D解析 D 项,“于”同为介词“在”。
第9篇《赤壁赋》(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19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9)赤壁赋

赤壁赋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C .知不可乎骤.得 骤:快速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解析:选C C 项,“骤”,屡次。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D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D.⎩⎪⎨⎪⎧固一世之.雄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选C C 项,都是介词,在。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B 项,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
D 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
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 .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
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答案】C【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A项,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B项,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D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高中语文课课通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9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针对训练1.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扣舷而歌之歌曰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指出各句加粗词与例句加粗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望美人兮天一方B.忧劳可以兴国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④⑥/③②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11题。
汉蒋琬为大司马。
东曹掾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
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
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①,敏得免重罪。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二 3-9《赤壁赋》 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9《赤壁赋》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1、生字注音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B.舳舻千里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C.哀吾生之须臾须臾:一瞬间,片刻D.托遗响于悲风悲风:悲凉的箫声2.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4分)A.桂棹.(zhào)和.诗(hè)徘徊.(huí)船舷.(xuán)B.嫠.妇(lí) 扁.舟(biǎn)水波.(bō) 山川相缪.(móu)C.壬戌..(yǎo tiáo)..(rén xū)窈窕愀.然(qiū)冯.虚御风(pínɡ)D.舳舻..(fū yóu)..(zhóu lú) 蜉蝣酾.酒(lí) 无尽藏.(cánɡ)解析D项舳zhú,蜉fú,酾shī,藏zànɡ;A项徊huái,舷xián;B项扁piān,缪liáo;C项窕tiǎo,愀qiǎo。
答案 D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属”通“嘱”,劝人饮酒。
A项两个“望”分别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望见”。
C项两个“歌”分别是“歌唱”“歌曲”。
D项两个“虚”分别是“太空”“月缺”。
答案 B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寄蜉蝣于.天地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在”。
③中的“夫”有指代作用,“那”。
④中的“夫”是语气助词。
答案 A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解析①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A.①、②是通假字,③、④不是B.①、③是通假字,②、④不是C.①、④是通假字,②、③不是D.①、②、③、④均是通假字答案:D解析:属—嘱,冯—凭,缪—缭,籍—藉。
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可怜体无比答案:B解析:A项中“斗牛”古义是星宿名,“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旷远的样子,“知”古义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往) 倚.歌而和之(循,依)B.白露横.江(笼罩)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C.正襟危坐..(端坐)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目遇之而成色.(美景)答案:D解析:“骤得”意为“多次得到”。
4.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何为其然也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答案:A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⑧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歌.曰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答案:B解析:B 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
A 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 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 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赤壁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方.其破荆州(当) 倚.歌而和之(循、依)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C.正襟危坐..(端坐)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 .扣舷而歌.之 歌.曰 C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5.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扣弦而歌.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七月既望.依歌.而和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如.日中天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 AC D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方.其破荆州(当)盈.虚者如彼(满)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C.正襟危坐..(端坐)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目遇而成色.(美景)7.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失其所与.且夫.天地之间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目遇之.而成色8.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9.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0.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孟德传【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1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译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骤得:屡次得到。
2.答案:A解析:B项分别为‚唱、歌词‛;C项分别为‚……的样子、这样‛;D项分别为‚在‛、‚被‛。
3.答案:D解析:A歌:动词,唱;名词,歌声。
B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眺望。
C下:动词,攻下;方位名词,下面。
D如:像。
4.答案:B解析:A被动句,B宾语前置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5.答案:C解析: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6.答案:D解析:骤得:屡次得到。
7.答案:B解析:B,代词,那。
A,连词,和;动词,结交。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明月清风。
8.答案:C解析: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9.答案:C解析:不是‚埋下伏笔‛。
10.答案:甲:曹操乙:孔子11.答案:略。
12.答案:D解析:D庶几:但愿,表示希望。
13.答案:C解析: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4.答案:B解析: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
该项无中生有。
15.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参考译文:孟德传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向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他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
‛只管向大山的深处去。
饼吃完了以后,他就采摘草根野果子来吃。
每天多次生病又多次痊愈,呕吐、下痢、腹胀、胸闷的现象,全都出现了。
几个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安然无恙。
因此进山两年却没有挨过饿。
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被咬死。
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类的气息。
离人尚有一百多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荡。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跃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
离我十几步,就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帖耳地离开了。
再试探其他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道是商州,被哨兵抓住了,盂德自认为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像有德之人。
‛孟德详尽地说出了事情的始末。
(知府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盂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至今仍在各座大山中进出,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
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体现,但情绪表现在神情里,旁人一看就知晓了。
所以懦弱的人被人侮辱,坚强的人被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