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

2018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

2018年高考(ɡāo kǎo)最新文化常识25题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nèiróng)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从四德(sān cóng sì dé)。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cónɡ z ǐ)。

B.谥号。

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yǔyǐ)宣布。

C.宗法。

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庙号。

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太子。

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年号。

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三从四德。

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

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

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五常。

仁,义,礼,智,信。

D.七庙。

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

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里正。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

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

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

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共53张PPT)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共53张PPT)

宗:太宗、世宗、高宗、显宗、仁宗、中宗、孝宗、英宗、穆宗、神宗和 德宗 穆宗 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高丽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 英年早逝。 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褒义,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 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清朝也不选 神宗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 遭遇离乱。
祖:太初祖、始祖、太祖、烈祖、高祖 圣祖 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 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 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 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 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 帝王的庙号。 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元圣宗孛儿只 斤·察合台。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 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 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 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 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 司令员。
宗:太宗、世宗、高宗、显宗、仁宗、中宗 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 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 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 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 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 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 建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 义,但是,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 代尤其严重,所以,宋明清以来,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 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

最新-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资料

最新-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资料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注:1、文化常识从2014年开始有,2014年仅大纲卷有此题型,新课标卷没有;2、江苏卷仅2017年考察文化常识;北京、浙江不考察。

(2018年全国卷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年全国卷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8年全国卷三)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1.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2..C(亲表“内亲”,戚表“外亲”)3A(二世。

四世。

六世居左)4..D(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5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6.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7.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8.B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D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B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11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2.C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13.D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14.B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5. C 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

16.B 车座以左为尊。

17.C 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B “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19. D 容臭是香囊。

20. D “觥筹交错”中的筹不是酒器,是酒筹,就是喝酒时做投壶游戏用的矢,类似竹签。

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笏板是上朝时拿在手上的,一般为象牙制作。

如《项脊轩志》:顷之,(祖母)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1.C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22.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表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3.B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不是春节。

且春节为喜庆节日,清明是祭奠追思的日子。

24.A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25.A仲秋指农历八月26D寻:不久;俄顷:一会儿;姑:暂且;素:向来27.A髡刑最轻,宫刑最重28.A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 2 3 5 6)29.C《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国学常识200题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国学常识200题

国学常识200题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0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喜事是:(C)C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0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C、酒0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0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0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0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0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0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B、元宵节D、七夕节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A、乌B、巫C、肖D、萧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A、男角B、女角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A、50元B、100元C、200元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A、“白马非马”B、“指鹿为马”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2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22.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23. 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24.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 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 、众多宫殿28.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29. 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第一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完整版)文化常识考试题

(完整版)文化常识考试题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 2018.0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 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赠别》的诗句。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答案:D 《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智1号卷A10联盟2017年高考最后一卷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1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测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11、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甘肃省河西五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11、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江西省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

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

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

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答案11、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湖北省襄阳五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

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

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答案11、C【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

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吉林省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答案11、C【解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答案11、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哈师大附中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源于三公。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

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答案11、C【解析】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除,服丧期满。

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答案11、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答案11、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试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答案11、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海南省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答案11、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答案11、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

“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