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学案
《一面》(完美版)

“我向四周望了望”,表明当时的社会环 境险恶,怕有特务或密探在身边。
“可没有蹦出”:说明当时环境险恶,不 能暴露鲁迅先生,所以作者强压自己的感 情。
表明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蓝色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 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 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 品质和顽强意志。
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 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
对话
心情
“你要买 这本书?”
立刻感到 受了父亲 的抚摩
我的感受 感到严肃和慈爱
对话
心情
我的感受
“你买这本书 吧——这本比 那一本好。”
合作探究:
1、先在文中找出三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 并标上序号,然后朗读一遍。
2、试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远景
中景
近景
描写
特征 写法
描写
远景
瘦瘦的,五 十上下,穿 牙黄长衫, 咬着烟嘴
特征
瘦
写法 粗线条整体勾勒
中景
描写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 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精神很好;头发约莫 一寸长,直竖着;胡 须很打眼,隶体“一” 字;正直而慈祥的眼 光;竹枝似的手指
特征 瘦但精神好,头发直
竖,胡须打眼
写法
局部细微描写
近景
描写
面孔黄里带白,瘦 得教人担心,精神 很好;头上直竖着 寸把长的头发;牙 黄羽纱的长衫;隶 体“一”字似的胡 须;黄色烟嘴,熏 黑了;微笑;点头。
特征
瘦,头发直竖, 胡须“一”字, 长期抽烟
《一面》教案设计

《一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面》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和运用关于《一面》的词汇和句型。
2.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增加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和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2.通过一段有关亲情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重要性,为本节课话题做铺垫。
Step 2: 听力训练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一面》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清楚人物的表达和对话内容,并回答问题。
2.学生进行听力材料的理解和信息获取,并回答问题。
3.教师再次播放听力材料,学生跟读、模仿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Step 3: 语言点解析1.教师介绍和讲解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包括情感形容词、短语等。
2.教师给学生提供例句和例子进行练习。
Step 4: 口语训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情景,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看法和体验。
2.教师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
Step 5: 阅读训练1.教师分发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先默读,然后进行集体朗读。
2.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并进行跟读和模仿。
Step 6: 语言运用1.教师出示一张关于亲情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情景进行讲述或写作。
2.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作业的完成,然后进行互相交流和展示。
Step 7: 形式多样的扩展1.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并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运用情况来进行评价。
2.学生通过参与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来展示所学语言和能力。
教学延伸:1.学生通过阅读和翻译名著《一面之缘》,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2.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文章。
《一面》说课稿

《一面》说课稿标题:《一面》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说课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一面》为例,展示如何进行说课,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一面》是一篇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散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材结构文章分为导入、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其中导入部分引出主题,主体部分展开故事情节,结尾部分总结主题。
1.3 教材特点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适合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的内涵,提炼出人生的哲理。
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感悟人生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3.1 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2 分析文章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技巧。
3.3 总结人生哲理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
四、教学难点4.1 理解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4.2 分析作者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4.3 思辨人生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辨人生中的困惑和追求。
五、教学方法5.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5.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和共同成长。
5.3 案例分析法引入相关案例和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结语:通过以上说课稿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面》这样的文章,教师应该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以达到促进学生思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面》课文批注

《一面》课文批注这是一篇以描述一面镜子为主题的课文。
通过对镜子的描写和对它的神奇变化的描述,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镜子的独特魅力和引人深思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深入挖掘了镜子背后所蕴含的内涵。
首先,作者对镜子进行了直观而生动的描绘,将其比喻为“一面明镜”,形容其“光彩照人”、“洁净无瑕”。
这种描写方法使读者产生了对镜子的美好印象,并引发了对其后神奇变化的期待。
接着,作者逐渐引出了镜子的神奇特质。
他用“当你做好准备时,它和你一模一样”的描述,表达了镜子的独特功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真实形象。
这种特点使得镜子成为了人们了解自己和改进自己的工具。
随后,作者揭示了镜子所能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他通过描述镜子对人们外貌的反映,如“春水一般的脸庞”、“火红的唇”等,提醒读者要珍惜自己的容貌,并对自己进行适当的打扮和呵护。
同时,作者还以“镜子是让你认清自己的朋友”来强调镜子的重要作用,鼓励人们正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追求进步。
最后,作者通过再次突出镜子的神奇变化,如“其貌不扬的灰姑娘”变成“美丽动人的公主”,以及“纯洁的少女”变成“倦容满面的少妇”,强调了时间对人的影响。
他通过这些变化向读者传达了珍惜时间、珍惜年轮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一面》课文深入探讨了镜子的独特魅力和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镜子的描写和神奇变化的描述,作者让我们对自己的外貌、内在和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课文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在欣赏美妙的文章同时,也能在思考中得到启发。
一面五星红旗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一面五星红旗教案学 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汇报人:
2024-01-01
REPORTING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学生活动与实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课程延伸与拓展 • 教学资源与支持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五星红旗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五星红旗的起源
理等方面。
规范性
检查学生作品是否符合 五星红旗的基本规范和 标准,如比例、颜色、
图案等。
技术性
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包 括绘画、手工、计算机
辅助设计等。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包括提问、讨论、小组合作
等方面的表现。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五 星红旗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程度。
案例分析法
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 案例,深入分析五星红旗的象
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PART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五星红旗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 五星红旗的定义: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 五星红旗的组成: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 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
实践操作:制作一面五星红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材料准备:红色布料、黄色五角星、剪刀、胶水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2. 剪下轮廓,并在布料上粘贴黄色五角星。
《一面》教学设计

《一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面》教学目标:1.了解《一面》的故事内容和背景。
2.熟悉《一面》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理解《一面》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一面》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难点:理解《一面》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教学准备:1.课件2.教材《一面》3.小组讨论题目4.阅读理解题目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入《一面》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15分钟)2.给学生5分钟的阅读时间,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了解学生对故事的初步理解。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面》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共同学习。
四、分析(15分钟)1.分析《一面》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
2.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故事中的含义和冲突。
五、阅读理解(15分钟)1.给学生阅读理解题目,测试他们对《一面》的理解程度。
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和主题。
六、总结(10分钟)1.总结《一面》的故事内容和主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讨论题目,巩固学生对《一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一面》的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面》概括主要内容

《一面》概括主要内容
《一面》是现代文学家阿累于1936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写人为主
的记叙文。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起因,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
第二部分是议论,通过记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热情赞颂鲁迅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表达了鲁迅是青年人最敬仰的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面》学案1(2课时)

《一面》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一些词的音形义;2.熟悉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记叙要素及顺序,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3.能找出本文外貌描写的语句,能说出鲁迅的外貌特征,据此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的要素,在有的记叙文中,这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就可以省略。
在分析事件的起因时,要找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可以是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本文以叙述为主,又抓住特征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刻画了他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性格,学习中要能结合语句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预备训练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óu chú() tuí唐()地jiào()不能自yǐ()mǎng撞()摩挲()抖擞()恣情()2.解释划线字及词语。
不能自已恣情揩油窘3.填空课文以第人称,按顺序记叙了作者与见面的全过程,赞颂了对的关怀。
课堂达标训练一、选词填空1.我(A.费力 B.吃力 C.用力 D.尽力)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A.猛然B.陡然 C.忽然 D.突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2.我很(A.诧异 B.吃惊 C.惊异 D.惊讶)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A.担忧 B.担心 C.害怕 D.吃惊)。
3.看一下那书脊(A.鲜明 B.清晰 C.清楚 D.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4.他带着(A.激动 B.奖励 C.鼓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二、阅读课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文字。
①“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②“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称呼各个的侧重点不同
注意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感情的作用
学什么
怎么学
二.质疑
1.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深入探究,才能深刻理解文意
学以致用,学不能用是死学;学不肯用,是懒学;终无所用。
二.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
(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2.学生质疑,老师解答。(提示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1.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
2.文章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1)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3.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拓展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四.布置作业: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借助词典,准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读读熟
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颓唐:困软:
殷勤:赫然:
莽撞:懊悔:
摩挲:打眼:
憎恶:揩油:
恣情:不能自己:
3.了解常识
(1)鲁迅: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注意先要明确判断主人公的依据和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把三处外貌描写放在一起读一读
学会通过人物言行把握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一面
(第2课时)
编写人张银芳审核人王金荣班级姓名
学么
怎么学
一.品味语言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二一面
(第1课时)
编写人:张银芳审核人:王金荣班级姓名
学什么
怎么学
一.课前准备
1.注音或写字
duó()步地jiào()镶qiàn()困jiǒng()摩suō()抖sǒu()恣()情书jǐ()jū()躬nüè()待hè()然yīn()切ào()悔
chóu 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