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_凌至培
帕金森治疗方法

帕金森治疗方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颤动、动作迟缓和姿势不稳。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三种方式。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和抗胆碱药等。
其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通过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而左旋多巴则是一种多巴胺的前体药物,可以提高多巴胺在大脑中的水平,从而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抗胆碱药则是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兴奋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除了这些药物外,还有一些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可以帮助帕金森病患者缓解情绪问题。
其次是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帕金森病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深部脑刺激术和脑部手术。
深部脑刺激术是通过植入电极到大脑深部,然后通过植入的脉冲发生器来刺激大脑深部的神经元,从而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而脑部手术则是通过切除大脑中的某些部分来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虽然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但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是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帕金森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肌肉和关节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言语障碍,提高沟通能力。
职业治疗则是通过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来帮助帕金森病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总的来说,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三种方式。
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希望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 最新 治疗方法

帕金森最新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然而,有一些最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帕金森病的最新治疗方法:
1.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这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植入电极来刺激患者大脑中与运动控制相关的区域,并通过外部植入的脉冲发生器控制电极的电流输出。
DBS可以有效减轻帕金森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缓慢等症状。
2.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主要方法。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和喉散剂。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如新一代多巴胺激动剂、COMT抑制剂和MAO-B抑制剂等也被用于治疗。
3. 基因治疗: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通过基因导入或修饰,可以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合成或改善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减轻症状。
然而,目前这一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4.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日常生活中的症状,如平衡困难、步态异常和肌肉僵硬等。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舞蹈治疗等。
总之,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
同时,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临床分析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治疗

临床分析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目前,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治疗进行探讨。
一、概述帕金森病是一种由神经递质多巴胺生成减少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的疗效逐渐减弱,患者可能面临运动功能下降等问题。
此时,深部脑刺激治疗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深部脑刺激治疗的原理深部脑刺激是一种通过电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来改善神经功能的方法。
该治疗方法将电极植入患者的大脑特定区域,通过电刺激来调节神经元活动,从而减轻或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
三、适应症深部脑刺激治疗适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的情况。
适应症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或不稳定、存在药物副作用、运动功能下降等。
四、术前评估在进行深部脑刺激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该治疗方法。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等。
五、手术操作深部脑刺激治疗需要进行手术操作,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电极植入和脉冲发生器植入。
电极植入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电极精确定位在大脑特定区域,并固定在头骨上。
脉冲发生器植入则是将一个装有电池和微电子学的设备植入胸腔或骨盆区域。
六、术后管理深部脑刺激治疗术后需要定期进行管理和调整。
这包括定期检查电池和脉冲发生器的正常工作、调整电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等。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接受全面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运动功能。
七、优势与风险深部脑刺激治疗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该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感染、出血等。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喻廉;李光群;孙华明【期刊名称】《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1(14)3【摘要】目的 :研究脑深部刺激 (DBS)对帕金森病 (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丘脑底核 (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 ,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最佳位置。
方法 :17例帕金森病患者 ,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 ,其靶点 :X =11mm ,Y =- 1mm ,Z =- 7mm。
术中予以高频刺激 (频率为 15 0Hz,脉宽为15 0 μs,电压自 0 5V开始 ,逐渐增至6~8V) ;其中有2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术后随访6~8月。
结果 :17例术中刺激发现 ,STN中上部是其刺激、改善病人症状的最佳位置 ,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
2例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经随访观察对肌僵直的控制非常满意 ,对运动缓慢有明显改善 ,并减少美多巴的服药量 ,UPDRS运动评分下降 5 0 %。
结论 :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 ,是PD慢性刺激的最理想靶点 ,其中上部是刺激效果的最佳位置。
【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立体定向;治疗【作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喻廉;李光群;孙华明【作者单位】合肥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05【相关文献】1.丘脑底核高频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J], 陈宝友;刘爱彬;李建国;李强;祝捷2.丘脑底核脑深部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探讨 [J], 刘力强;焦保华;赵宗茂;台立稳;郭成永;南成睿;刘汉杰;卓亚玉;马树成;刘晓鹏3.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J], 赵永波;王乔树;孙伯民;王晓平4.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喻蕾;高东明5.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喻蕾;高东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效, 对其它症状无效 , 震颤 只是 P D的一种症状 , 故不能满 足病
人的要 求 。19 9 3年 PH k B nbd首 次 采 用 S N— B o a 、 ea i T D S治 疗 P 结果发现可 以改善 P D, D的所 有症状 , 且能扭 转左 旋多 巴引
药物反应 良好。理论上 , 通过 S N应用 D S可 以降低 S N的 T B T 过度激 活, 降低从 S N到许 多靶 点特别 是黑质 谷氨酸 能投射 T
埋藏刺激系统研制成功 。16 9 4年微 电极 技术被 引入 立体定 向
神经 外科 , 于 术 中 验 证靶 点 的准 确 性 和有 效 性 。17 用 92至
增加, 因此 确 切机 制 有 待进 一 步研 究 。最新 的研 究 表 明 J
SND S能显著改善大脑皮层的葡萄糖代谢, T -B 尤其是运动区
维普资讯
18 2
M i i ly I v sv e cn Ap . 0 7, o . No 2 n ma l n a ie M diie, r 2 0 V 1 2, .
丘脑 底核 脑 深 部 刺 激 术 治 疗 帕 金森 病 的研 究 进 展
周 全
及运 动前区 , 这是 否与神经细胞再生 有关还 待研究 。 ]
17 95年间 B e e v eh r a等先后报道 了他们 应用电刺激 术治疗 P e D 等运 动障碍性 疾病 的研 究结 果 , 明 D S能 有 效地 控制 P 表 B D
的震颤症状 。18 9 7年 B nbd首 先应用 慢性 高频 电刺激 丘脑 eai 腹 中间核 ( i 核 治疗 P Vm) D获得 持 久疗 效 。但仅 对震 颤有
脑 深部刺激最先 只 是用 于顽 固 性疼 痛 的治 疗。在 2 O世
帕金森综合征治疗方案

帕金森综合征治疗方案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
目前,针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方式。
本文将就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
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多巴胺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多巴胺的含量,来缓解运动障碍症状。
抗胆碱药物则可以减轻震颤和肌张力过高的症状。
深部脑刺激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来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方法,适用于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手术治疗是帕金森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脑起搏器植入术和脑深部刺激术。
这两种手术都是通过植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来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从而减轻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除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康复治疗也是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僵硬和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言语表达能力和吞咽功能。
职业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三种方式。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康复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家属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主要有行动迟缓、肢体震颤、运动障碍等[1],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目前早期药物治疗以左旋多巴为主,但是在中晚期患者中常会出现症状波动和进行性加重,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晨僵”等,临床常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该术式能够良好改善患者中晚期临床症状[2]。
本文对3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对比其疗效差异,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外科进行治疗的35例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35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15±1.95)年;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3.52±5.43)岁。
1.2 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3]中的相关标准,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认知正常;家属及患者同意治疗方案并接受进行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口服左旋多巴类药物,术前12 h停止口服药物的使用。
给予患者局麻后,安装立体定向头架,于颅骨上钻孔,皮肤切开后,使用14 mm的钻头沿每条电极植入轨迹进行颅骨钻孔,通过钻一个合适形状的凹槽将脑深部刺激(DBS)固定帽埋入颅骨。
电凝并切开硬膜以使DBS 导线能够进入,弹簧剪剪开下方软脑膜,从脑回顶端进入,避免穿过脑沟、室管膜表面及在T1增强像可见的任何明显血管结构。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01T02:48:26.1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梁霞[导读]梁霞(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对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而言,控制其病情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针对PD患者的治疗,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采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重点探究目前临床上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研究进展1.关于PDPD在临床上又被称为震颤麻痹,作为一种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群。
PD的发病隐匿,呈缓慢发展的特征[1]。
目前现有的研究发现,PD的发生并不是单因素导致,而是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发病,且呈现出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2]。
有数据显示我国到2030年PD患者将达到500万[3]。
由于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需开展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
而这一点也是目前临床研究中关注的重点,有研究指出丘脑底核与PD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2.丘脑底核与PD的关系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通过运动、认知和情感的作用是支持其生理功能,接受来自额叶多个区域的投射,激活或抑制多个神经元实现对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的调节[4]。
STN是全脑中止网络的一部分,该网络还包括辅助运动前区(pSMA)和右侧额下回(IPG)。
在帕金森病中,STN深部脑刺激可改善运动起始和速度,但其对中止正在进行的运动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临床有研究显示,STN的异常激活是PD患者计划能力变差的神经基础[5]。
在健康成人的大脑中序列工作记忆由外侧前额叶皮层、后顶叶皮层、丘脑底核、苍白球和丘脑组成的网格负责。
在PD患者早期序列工作记忆明显减退,这种减退又与运动症状同时发生且又相互独立[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题为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单位:230001 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凌至培 汪业汉 凌士营 钱若兵 傅先明 喻 廉 近50年来,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Vim )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 P)以及丘脑底核(S 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
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趋向更小,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
尽管如此,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2%~25%[1~7]。
自从1987年Benabid 首先应用植入永久性脑深部刺激电极治疗帕金森病以来,由于其方法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的特殊优点,使得外科治疗帕金森病更加安全,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普遍应用,我国也已开展此手术,现介绍我们的2例经验。
病人与方法病例报告例1:68岁,男性,于1999年8月16日入住我科。
患者四肢不自主震颤伴肌僵直已有十余年,曾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治疗,因不能耐受其药物的严重副作用,于1997年5月在我科行右侧Vim 核定向毁损术。
神经系统检查:面具脸、左侧肢体不自主震颤,以上肢为明显,肌张力增加。
右侧上下肢基本正常,四肢肌力V °,行走缓慢伴有慌张步态,言语缓慢且含糊。
W eber 氏评分22分,UPDRS 评分114分,头颅C T 及M RI 检查显示为脑萎缩改变。
例2:63岁,男性,于1998年8月27日住我科,患者右侧肢体不自主震颤7年,近来左侧也出现震颤,一直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
效果逐渐减弱,临床症状为三级,W eber 评分16分,U PDRS 为152分,左旋多巴试验说明药物治疗有作用。
检查:神清,心肺听诊(-),肝脾未触及,血压15.5/10k Pa,脉搏72次/min,CN S(-),四肢震颤以右侧更甚,肌张力稍高,行步呈小步态。
胸透、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均属正常,M RI 提示基底节区有小腔隙梗塞,脑萎缩。
1998年9月17日在局麻下安装Lekse11-G 定位框架,脑室造影定位,求出Vim 核靶点坐标和框架坐标,电生理刺激验证靶点正确,立刻植入电极(M odel 3387)后,用130Hz 、脉宽120μs 、电压1.0V,肢体震颤抑制效果满意。
此时病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到70,继之血压下降,立刻停止手术,拔出埋藏电极。
以后经各方面检查和治疗,多次头颅CT 扫描和胸片复查,多导生理监测仪监测,只是肺部X 片证实为空气肺栓塞,经24h 抢救,病人恢复原来状态。
此征象与埋藏电极无关。
空气如何进入右心室致两肺大片梗塞,虽然原因不明,可能大量空气从颅骨障碍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再入肺动脉形成肺栓塞。
但是,此例植入是成功的。
外科手术方法手术分两阶段进行,即:脑深部电极的植入和脉冲发生器(IPG)的埋藏。
1.电极植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安装Leksell-G 定向仪,行M RI 薄层扫描,确定Vim 的靶点位置,取三脑室中心线旁开14.5mm (X),AC-PC 线中点后 4.5mm (Y)及深度为AC-PC 平面(Z=0),计算框架坐标。
在左额眉弓后11.5cm 旁开2.5cm 处作一弧形小切口,钻孔。
用亚微电极进行电生理刺激确认靶点后,将植入电极(M edtronic Quadripola r model 3387)植入靶点,用试验刺激器连接电极进行术中刺激,出现右侧肢体震颤消失,僵直改善,确定靶点无需改变后,摄X 片(作为以后电极位置核实用)。
取出电极内的导芯,固定电极,再次摄X 片了解电极有无移动,外接的连接导线与电极尾部相接,从头皮另一处穿孔引出,缝合切口。
2.植入性脉冲发生器的埋藏电极植入后第二天,将试验刺激器与外接边接导线连接进行两天的试验刺激,效果肯定后,将Implantable Pulse Generator (IPG)植入。
手术在局麻+静脉麻醉下进行,在左锁骨下2cm27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2000年第13卷第1期处造一“口袋”,将IPG埋入,去除外接导线,将可内置的连接导线经皮下隧道将电极与IPG相连接。
结 果1.刺激参数初始设定的频率为130Hz,脉宽为120μs,电压1.5V,刺激模式为连续刺激,其参数通过参数调节器(Pro gamm er)设定和调节,并通过它的遥控探头将设定的参数输入IPG。
2.术后评分和随访术后刺激后,我们进行了重复的W eber,U PDRS评分,其结果见表1。
表1 电极置入前后的W eber,U PDR S评分比较评分标准评分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W eber22161617U PDR S114828284 术后1月我们对病人进行了随访,病人抱怨右侧肢体又出现震颤,我们发现是初始设定的刺激参数过低,经过调整后,震颤消失。
讨 论外科或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已有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基于Co oper的观察,丘脑毁损术已成为治疗静止性或特发性震颤的主要方式,但是,对帕金森病的两种主要症状肌僵直和运动缓慢的效果较差。
随着L-Dopa的药物发现和应用,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与此同时,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几乎已停止。
80年代初期,由于L-Do pa副作用的出现和增加,丘脑毁损术再次被作为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帕金森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由于病人和神经科医师已习惯了药物治疗的可逆性副作用,不愿接受有任何手术后带来功能缺失,因此,要求有一种微侵袭、更安全、甚至是可逆性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
丘脑Vim核已被认识到是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最好靶点,许多作者[2,4,9]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到,当对Vim进行电刺激时,会影响到震颤的幅度,大部分病人表现为幅度的降低。
Benabid观察到,在高频刺激时震颤会持续性减少或完全消失,而低频(<100Hz)时则无效或增加其震颤的幅度。
基于这种现象,他首先开始利用深部脑刺激(DBS)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DBS在欧美国家已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帕金森病的外科方法。
DBS的优点在于它治疗的可逆性和可调性,它不像毁损手术那样对脑组织结构进行破坏,如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等。
由于这些深部核团邻近内囊和视束等重要结构,其毁损往往导致运动、感觉功能缺失,甚至语言障碍及神经心理障碍等并发症的出现。
另外,电刺激的参数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节或停止,这些特点允许选择最合理的治疗以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而减少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对于两侧症状都很严重的病人,可以一次完成双侧丘脑或苍白球的电极植入而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国外许多作者[1,4~10]报道了他们各自的经验,要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要求其参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频率为120~160Hz,脉宽60~210μs,电压2~4V,刺激模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连续刺激或循环刺激以及单极或双极刺激。
术后应定期随访,以病人的个体情况调节其参数到它最适宜的水平。
我们2例病人均选择在130Hz,脉宽120μs,电压在1.0~1.5V,当时效果满意。
例1在术后1月电压增加至2.0V,如果靶点不够理想,只有扩大作用范围,才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关于电刺激抑制震颤的真正机理尚不清楚,目前正在研究和探索中。
令人感到凝惑的是:对同一结构利用毁损方法和刺激方法能获得同样的结果。
有人发现用人工的“噪声”能够干扰肌肉本体冲动向丘脑→皮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正反馈环路,因此推测Vim核的刺激,阻断了皮层通过Vim核的反射环路,作用部位可能是通过Vim的纤维而不是Vim的神经元。
慢性脑深部刺激为帕金森病或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它的可逆性和可调性特点,大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2,3,10]。
为了进一步对其机制了解和研究,找出合适的刺激参数和电极位置,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扩大治疗的范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进行,今后对DBS刺激位置是Vim,还是PV P、S TN,随着病例积累,会有满意答复。
由于此套刺激器价格昂贵,电池寿命有限等,在我国目前尚难以普遍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Alesch F,Pinter M M,Helsch er R J,et a l.Stimula tion o f the v entr al intermediate thalamic nucleus in t remo rdo minated Par kinso n's disease a nd essential tr emo r.Acta N euro chir(Wien),1995;136:75 2 Be nabid A L,Po llak P,Gerv ason C,et al.Leng-te rm suppression o f tr emor by chr onic stimula tion o f the28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2000年第13卷第1期ve nt ral inter mediate thalamic nucleus .La ncet ,1991;337:403 3Benabid A L,Po llak P,Seig neur et E,et al.Chro nic Vim thala 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 n 's disease ,essential tr emo r a nd ex t ra -py ramidal dyskinesias.Acta N eurochir,1993;58(Suppl):39 4 Benabid AL ,Po llak P,Gao DM ,et al.Chro nicelec trical stimula tio n of the v entr alis intermedius necleus o f th e thalamus as a trea tment o f mov ement disor der s.J N eurosurg er y,1996;84:203 5Blo nd S ,Capar ro s -Lefebv r e D ,Par ke r F ,e t al .Contr ol of t remo r and inv olunta ry mov ement diso rder s by cho nic stereo tactic stimulatio n of th e v entr alinterm edia tethala micnucleus.JN eurosurg er y ,1992;77:62 6 Bro gg i G ,Br ock S ,Fra nzim A ,et al .A ca se o fPo sttra uma tic tr emor tr ea ted by ch ro nic stimula tion of the tha lamus.M ov ement Diso rde rs,1996;8:206 7 M ar sden CD.Pa rkinson 's disea se (r ev iew ).Lence t,1990;335:948 8 N guy en JP,Geny C,Yepes C,et al.Tr aitement dut rembleme nt Par stimula tion chro nique du tha lamus.Kinesither Sci,1993;319:19 9 S iegfried J ,Lippitz B.B ilateral ch ronic electro stimula tionof v entr opostero lateral pullidum :A new therapeuticapproach for alleviating all Pa rksonian symptoms.N eurosurger y,1994;35:1120 10Ge rmano IM.Neur osurgical t reament of mov emeutdiso rder s.Illinois :T he American Associa tion ofN eurolog ical Surg aoms ,1998:159-176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742.5(收稿:1999-10-20)作者单位:272151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神经外科CT 导向定位治疗透明隔囊肿刘 琨 刘运振 王 婷 近年来,我院应用安科AS A-601S 型定向仪,在CT 扫描定位下治疗透明隔囊肿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