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创始人张汝京离开新升半导体,去向不明

合集下载

中芯国际张汝京:积极过冬而不坐等春天

中芯国际张汝京:积极过冬而不坐等春天

中芯国际张汝京:积极过冬而不坐等春天
过去几个月,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了,几乎所有行业都必须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影响。

半导体产业也不例外,平常是旺季的第四季,如今反常地成了寒冬。

大家可以看到,订单从2008年第三季开始明显下滑。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作为业界一员,中芯也无法回避。

不过,由于我们去年底便有了预警,提前做了一些应对,所以至今整体表现也在预期中。

我们的策略是积极过冬,而不坐等春天到来。

目前,我们还在寻求一切办法,强化新工艺研发,开发新产品,继续提升品质和良率,充分拥抱本土市场,以迎接产业新的复苏。

此外,我们也在尽一切可能增加公司现金流。

我们承诺不裁员,有信心带领员工走出冬天。

调整产品结构
2007年,我们DRAM业务急速下滑,业内认为是半导体产业本身周期衰退,事实上我们的判断是全球整体经济正面临重要考验。

我们认为,冬天来了,需要尽快作出战略调整。

整个2008年上半年,我们都一直在调整产品结构。

前三季,我们非存储器类产品已占销售收入的94%,如果第四季不遭遇全球衰退,这一调整将大大增益财报。

半导体产业波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每年上半年相对疲软,下半年强劲(往往抵消上半年疲软)。

2008年9月份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产业预测出现了很大不确定性,目前还不知道这轮风暴会刮多久,影响多深。

依托本土融入本土。

张汝京,五次“再就业”一颗中国“芯”

张汝京,五次“再就业”一颗中国“芯”

张汝京,五次“再就业”一颗中国“芯”作者:依江宁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第08期“国难思良将”,当美国制裁华为等高新企业,试图扼住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咽喉时,人们就会想起“张汝京”这个名字。

他舍弃全部身家,在半导体产业沉浮了42年,五次“再就业”,每一次从头再来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印证着他的拳拳爱国心。

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不满周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台湾。

成绩优异的他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

此后,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公司,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

张汝京在业内素有“建厂高手”之誉,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有能力以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建设出最具规模、员工素质最统一的芯片工厂。

从1990年起,他带领团队先后在意大利、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参与管理和建厂,每处停留两三年,待工厂步入正轨便离开,走向下一个“建厂循环”。

张汝京建厂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如同师父带徒弟,他手把手带新员工,强调实际操作。

例如较欧洲工厂有较大差距的日本团队,在经过张汝京培训后,两者已成为合格率很相近的工厂。

对于员工,张汝京更看重的是踏实做事的品质,他从来没有架子,和员工相处时,就像家人。

张汝京另一个有感染力的地方便是细心。

几乎每个与张汝京共事过的人都会提起这一点,“每次在电梯里遇到,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公司里成百上千的人,他几乎可以记住每个人。

”这成为不少下属愿意一直跟随他的原因。

“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建一座工厂?”一次,父亲张锡纶到美国看张汝京时问他。

父亲这句问话戳动了张汝京。

1997年,从美国德州仪器提前退休的张汝京就开始筹划这件事。

2000年年底,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开启了他的又一段传奇。

得知张汝京要在大陆建厂时,除了他在德州仪器和创建时大半导体之前的100多位海外同事愿意追随他,还有300多位台湾同胞也跟着他来到上海。

中电报评论:中芯国际面临艰难转型

中电报评论:中芯国际面临艰难转型

中电报评论:中芯国际面临艰难转型
半导体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搞半导体;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搞半导体。

爱恨交加,中芯国际CEO张汝京的创业历程和突
然辞职,也许正应验了这一句话。

在美国法院判决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窃取商业机密案胜诉不到一周时间,11月10日,张汝京宣布辞职,随后中芯国际和台积电宣布和解。

对张汝京的
突然辞职,业界非常震惊,既有对张汝京的惋惜和不舍,也有对资本无情和竞争残酷的无奈。

张汝京是中国半导体业界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贡献有目共睹。

中芯国际自2000年创办以来,在张汝京的带领下,快速扩张,超常规发展,完成了在中国大陆的菱形布局,年销售额已达15亿美元,曾跃
升为全球第三大代工企业,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扩大了产业规模。

然而,中芯国际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艰辛。

既受到西方国家对半导体技术出口限制政策的影响,又遭遇到晶圆代工老大台积电的强势打压。

虽然中芯国际成长速度惊人,但中芯国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中芯国际在过去17个财报季度中有16个季度出现亏损。

对于张汝京的离职原因,业界有种种的猜测和议论,但今天中芯国际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到张汝京离职就可以解决。

中芯国际连续亏损,虽然是公司成长阶段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受到晶圆市场和产业环境改变的影响。

但这更折射出中芯国际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竞争手段单一、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文化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等。

张汝京的离开,也许意味着中芯国际扩张产能发展模式的终结,意味着。

张汝京在红蓝两色中摇晃:是非功过向上帝交账

张汝京在红蓝两色中摇晃:是非功过向上帝交账

张汝京在红蓝两色中摇晃:是非功过向上帝交账
张汝京微佝偻着背走进中芯花园的服务中心,大大的脑袋扛在肩膀上,和5年前我们第一次采访他时相比,岁月的痕迹毫不留情地出现在他身上,按
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几年折旧很快这当然不止是指中芯国际晶圆厂的设备折旧。

过去17个季度中,中芯国际就有16个季度出现亏损,这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每年高达8亿美元的折旧,折旧占到他们销售额的50%左右,早年一度还
超过60%。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达4年的亏损,张汝京常常被股东质疑。

11月4日中
芯国际败诉停盘,11月10日张汝京宣布引咎辞职,复盘当天,股市即以73.7%的飙涨充分表达了广大股东对中芯国际和台积电和解方案的看好,以及对张汝京
辞职后的中芯国际看好。

这时候,人们不再记得,2000年创业到今天9年间,不仅中芯国际成长
为一个有着11000多人规模的庞大的创业公司,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
最先进、团队最完整、客户群最多的芯片厂商,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也从
30亿块、80亿元提升到的417亿块、1246亿元,分别增长了14倍和15倍;技
术水平从0.35微米进步到65纳米,提升了5个技术代
(0.35/0.25/0.18/0.13/0.09/0.065微米)。

他只手建立起来的中芯国际不仅给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了规模和技术,
还带来了半导体行业的游戏规则,以及大量的半导体行业管理人才。

这是大家
公认的给张汝京的评价。

而这些,全部是在中国基础工业异常薄弱的背景下,在西方发达国家对
中国实行严苛的技术封锁下,张汝京及其团队一点一点打破并积累起中芯国际。

悲情张汝京

悲情张汝京

悲情张汝京:出走中芯之谜2009年11月25日00:20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本报记者黄婕上海报道11月13日,带着上海今冬第一场强降温的寒意,表情凝重的张汝京走进了浦东新区的一个茶馆。

处于“风暴”中心的他看起来比以往更加苍老。

在与记者长达4个小时的交谈中,这位61岁的老人在谈及中芯国际[0.50 -3.85%]的创业历程时仍然动情。

他强调,离职是自己的选择,他对董事会没有任何怨恨。

谈及与台积电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张汝京用“筋疲力尽”来形容。

事实上,这起官司本来会有一个不同结局,至少在宣判六周前,局势仍在张汝京掌控内。

“我一直主张和解,这对双方都有利。

当时跟台积电已经初步达成协议,谈好的条件对中芯国际远比现在好得多。

”张汝京说。

然而,因为双方律师始终无法在细节条款上达成一致,中芯国际的代理律师认为,己方证据充分胜算把握很大,所以坚持要打到最后。

正是这个坚持,让中芯国际受到重创。

律师误判2009年11月3日,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地方高等法院判定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台积电商业机密。

根据美国法院在CVN(courtroom view network)网络上提供的庭审录像片段,双方代理律师在法庭上进行了激辩。

台积电代理律师指责中芯国际违反了2005年1月双方签署的和解协议。

根据该协议,中芯国际需将0.13微米或更先进的技术资料交由第三方托管并不得使用,然而实际运营中,中芯国际继续侵犯台积电相关知识产权。

台积电要求申请10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对此中芯国际方面反驳说,公司一直积极履行协议。

但台积电在协议临近2年之际在没有通知中芯国际的前提下突然再次发起诉讼,其目的是为实现不公平竞争目的。

另外,公司还指控台积电法务长有伪造文书资料嫌疑。

“每天的审讯都有法庭记录,如果把这个法庭记录拿过来看一下,就发现这个事情打到最后一天至少是平分秋色。

”张汝京说,律师误判了形势。

目前美国的政治气氛对中芯国际很不利,中美贸易争议一直不断,美国到处找碴。

国产芯片为什么人才不够,产量不足?

国产芯片为什么人才不够,产量不足?

国产芯片为什么人才不够,产量不足?
在《财富中国》里中芯国际创始人,现任芯恩集成电路董事长张汝京谈及为什么中国培育20多年半导体人才还不够,“国内一发展半导体,人才就常常从现有公司里挖角,高薪聘请。

”张汝京说道,“这样就让我们培养的人才,一边在培养,一边在流失”。

在视频中,张汝京表示,在我国发展自主芯片20余年来,中芯国际最多的
时候拥有1000多名海外人才,自己也培养了3000-4000名芯片人才,可以说人才储量是有的。

但是只要我们一发展芯片,就会有国外的公司来挖墙角,像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国家的企业觉得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很优秀,训练好的也很能干,就高薪挖走了,这样就让我们栽培的人都流失了,所以这几年芯片发展比较缓慢。

为什么国产的芯片不足?真的是因为很难造吗?从目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状况来看,我们能够实现国产替代的芯片,大部分集中在电源、逻辑、存储、MCU、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中低端产品。

除了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还可以勉强和高通顶级对决,中科院的龙芯CPU、展讯通信的处理器+基带芯片、紫光国芯旗下同创国芯的FPGA、紫光旗下长江存储的Falsh、Vanchip的RF 芯片、汇顶科技的指纹芯片等等,都还在追赶的征途上。

不仅包括生产芯片的关键器件,诸如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规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等,而且从生产芯片所用的设备来看,包括高端光刻机等也都被
国外发达国家所把持。

我国的芯片制造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有诸多因素造成:(1)
先天不足,起步晚。

这其实也是我国许多产业的痛点,国内芯片产业起步晚,导致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在品质和性能上难以保证。

芯片生产涉。

台撤销指控中芯前总裁张汝京 双方分担律师费

台撤销指控中芯前总裁张汝京 双方分担律师费

台撤销指控中芯前总裁张汝京双方分担律师费假如现在中芯国际创始人、前任总裁兼CEO 张汝京回台湾地区老宅,当地司法机关、投资审查机构将不会找他的茬。

因为,当地针对他个人延续5 年之久的诉讼,已经全部撤销。

昨天中午,张汝京一位友人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双方已经于14 日签订了和解备忘录。

那个所谓经济部打不下去了,只好撤诉。

该人士表示,双方分担了律师费以及各种手续费用。

其中,张汝京承担了100 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1 万元,而经济部则承担了更多。

不过,台湾地区上述机构却对外表示,张汝京要缴纳的100 万元新台币属于罚款。

因为,当初他涉嫌违法在大陆投资半导体代工厂被控告,本来要罚他500 万元新台币,后来降到100 万元。

这部分钱,张汝京要在6 个月内交给台湾地区投资审查委员会。

张汝京上述友人说,这是台湾方面在找台阶下。

因为其之前针对张汝京个人的三次诉讼,已连败三次。

本报获得的部分诉讼材料显示,上述机构针对张汝京未经许可前往大陆投资的控告有三部分,分别围绕中芯上海、天津及北京3 座厂。

三次诉讼张汝京已全部胜诉。

第一次是在2007 年3 月。

当时上述机构认定张汝京违法投资上海,事实上他虽作为发起人主持了开曼群岛中芯国际的投资,但2005 年起便辞去董事长,作为原始股东仅持有不超过0.5%股份,不是主要投资人,无法认定属个人投资行为。

当年11 月、2009 年秋,天津、北京两地的投资案诉讼,上述机构也以类似理由败诉。

去年秋天胜诉后,张汝京还在台北某家法院对经济部提起反诉。

和解的另一项,倒是经济部胜了面子。

和解备忘录内容显示,张汝京需。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8期文/戴老板我们这个民族,尽管有种种不足,但韧性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的,再难的时局也走过来了。

希望多年之后,中国过去的芯酸往事,能够彻底变成遥远的回忆,而非不断重复的现实。

4张汝京在中芯国际的建厂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积累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让全世界见识了什么叫做顶级的“建厂大师”。

首先,业界声望高企的张汝京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人才和资金方面。

张汝京确定回大陆创业之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大量人才响应他的号召,跟他一起回国。

在资金筹集方面,他吸引到上实、高盛、华登(PS芯片领域最好的投资公司)、汉鼎和祥峰等多家公司的投资,筹集到10亿美元,2003年又募集了6.3亿美元,一个人几乎抵得上一个“909工程”。

另外,据说张汝京为了突破设备禁运,找到了美国五家教会组织为他做担保,保证中芯的芯片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用途,最后才拿到了出口许可,但此事不可考证,甚至连中芯内部员工都觉得匪夷所思,因此权当段子一听。

其次,张汝京深谙半导体建厂经验,按照他的理论,“不景气时盖厂最好”,而中芯国际建厂的2000~2002年,正逢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半导体低潮期,中芯趁机购入了大量的低价二手设备,并趁天津摩托罗拉工厂经营不善,以低价换股的方式买下整个工厂。

以此为基础,张汝京仅花了3年就建立起了4条8英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从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桩,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到2001年9月25日,就开始投片试产。

到了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的位置,崛起速度令人咋舌。

曾经有台湾的朋友来大陆拜访张汝京,回去跟台湾媒体评价道:“Richard(张汝京英文名)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MIC创始人张汝京离开新昇半导体,去向不明
6 月10 日,上海新昇半导体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宣布,张汝京博士决定
于2017 年6 月30 曰为止不再担任新昇总经理职务,但继续担任新昇董事。


福祥先生也决定不再出任董事长,但同时还将继续担任董事职务。

新昇官方表示,新昇能够快速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两位先生功不可没。

当年在大硅片项目缺乏投资之时,是王福祥先生挺身而出,成为新昇的创立者
之一,并带领新昇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公司,如今新昇的美好前
景已经吸引众多投资者纷至沓来。

张汝京博士为新昇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领导新昇团队在创纪录的时间
内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在极短的周期内拉出了第一根晶棒,目前已经把
论证样品送至我们的潜在客户,并取得了阶段性认证成果。

我们坚信,这些成
就标志着张汝京博士在国际半导体行业中辉煌职业生涯达到的顶峰。

因此,对
于新昇迄今为止取得的重大成绩,上海硅产业和新昇都应该深深的感激这两位
先生。

此外,新昇还宣布了两项管理层调整:
1.重新选举产生的第三届董事会,其5 名成员包括:Nabeel Gareeb (董事长),李炜(法定代表人),王福祥,张汝京,梁云龙。

2.成立一个首席执行官办公室,其成员为李炜和BangNguyen。

6 月下旬,张汝京博士将和该首席执行官办公室开展交接工作。

资料显示,张汝京毕业于台湾大学,于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
学硕士学位,并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曾在德州仪器工
作了20 年。

他成功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地区创建并
管理了10 个工厂的技术开发及IC 运作,担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