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导学案
高中语文_闺怨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把握闺怨诗的人物形象。
2.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
3.总结闺怨诗的常用手法。
课堂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导入:从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卷珠帘》导入,营造闺怨诗哀怨的意境。
环节二温故知新:回顾学过的一首经典闺怨诗——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背诵、解读,启发学生思考闺怨诗。
环节三品读鉴赏:这一环节,学案上提供了10首闺怨诗,通过品读鉴赏、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带领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并完成如下问题:找出和分析主人公形象相关的具体词语;总结归纳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我所教授的学生为高三学生,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在学生眼里都是一个难点。
尽管高三学生头脑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答题模板,但是在面对诗歌题目时,依旧是毫无头绪,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
在一些涉及到闺怨诗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考试过后学生总是叫苦不迭,埋怨自己怎么就看不出诗歌塑造的是一位思妇形象呢。
因为在学生的逻辑思维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一堂闺怨诗的复习专题,第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寻找和女子相关的依据,把握闺怨诗的主人公形象,然后在此基础知识,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效果分析:音乐《卷珠帘》的导入,营造了学习闺怨诗应有的哀怨缠绵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闺怨诗的境界;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整个课堂贯穿了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负责处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调控课堂;整个课堂学练结合,教授知识,小试牛刀,通过习题检测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闺怨诗作为诗歌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别,主要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其中包括特殊的分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爱情闺怨诗教案

爱情闺怨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情闺怨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闺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爱情闺怨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爱情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爱情闺怨诗的艺术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闺怨诗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类以女性的视角来抒发爱情的愁苦和哀怨,这就是爱情闺怨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情闺怨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二)知识讲解1、爱情闺怨诗的定义爱情闺怨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意象(1)月:常与相思、团圆相关,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梦:在梦中与爱人相见,或因梦而感慨,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雁:常寄托相思之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楼:高楼独倚,望断天涯,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5)落花:感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情感类型(1)孤独寂寞:表现女子独处深闺的寂寞和孤独。
(2)思念牵挂: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3)怨恨愁苦:埋怨爱人不归,或抒发生活的愁苦。
(4)渴望团圆:期待与爱人相聚团圆。
(三)诗歌赏析1、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发生转折。
通过“杨柳色”这一意象,引发了少妇对青春易逝和夫妻分离的感慨。
2、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专题复习--闺怨诗鉴赏(共3课时)[五篇范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专题复习--闺怨诗鉴赏(共3课时)[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3d66b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3.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专题复习--闺怨诗鉴赏(共3课时)[五篇范例]第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专题复习--闺怨诗鉴赏(共3课时)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一、闺怨诗定义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闺怨诗的内容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闺怨【唐朝】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哭夫【唐朝】裴羽仙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生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注】①唐裴羽仙者,裴悦之妻也;悦征匈奴不归,妻思慕悲切,为诗寄征衣云。
②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
③蕃浑:吐谷浑与吐蕃。
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简析】前半写夫婿的勇敢,后半写不复相见独守空闺的悲怆与哀怨。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春怨【唐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
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
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闺人赠远【唐朝】令孤楚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一剪梅【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闺怨诗教案

闺怨诗教案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女性的情感抒发为主题,描写了女子因受到家庭压迫、官宦之子傲慢等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困惑和痛苦。
如今,我们即将开展一堂关于闺怨诗的教学活动,以下是我为此次教学活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特点和流派,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的内心世界;2. 分析和鉴赏闺怨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并向学生解释闺怨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闺怨诗的音频或视频,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首经典的闺怨诗作品,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诗,并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哪些具体手法和形象来表达诗歌的主题?- 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心理状态对你有何感触?4.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选择一首较长的闺怨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
5. 学生创作(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闺怨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写作风格,但必须符合闺怨诗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6. 分享与反馈(10分钟)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闺怨诗,并互相欣赏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评价:1. 记述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独特性。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主题的新颖性和深度、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等方面。
3. 问答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回答和问题提出进行评价,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等方面。
《闺怨》王昌龄教案

《闺怨》王昌龄教案《闺怨》王昌龄教案《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一、学习目标1、了解闺怨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闺怨诗常见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现手法。
二、经典精析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闺怨诗的教案

闺怨诗的教案教案标题:闺怨诗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2. 分析和理解闺怨诗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闺怨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创作符合闺怨诗特点的作品。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闺怨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闺怨诗的基本定义。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闺怨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步骤二:讲解闺怨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15分钟)1. 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解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析闺怨诗的主题,如爱情、离别、思乡等,以及常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了解闺怨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哀怨、忧愁、思念等;4. 对比闺怨诗与其他诗体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步骤三:欣赏和鉴赏闺怨诗(20分钟)1. 选择一些经典的闺怨诗,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意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和欣赏,让他们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4. 提供一些鉴赏闺怨诗的指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如爱情、离别、思念等主题;2. 引导学生运用闺怨诗的特点和技巧,写一首符合闺怨诗风格的作品;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注意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2. 总结闺怨诗的特点和学习收获;3. 强调闺怨诗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闺怨诗的经典作品,如《声声慢》、《如梦令》等;2. 闺怨诗的相关资料和解读文章;3. 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和范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进行;2.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对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爱情 闺怨诗学案

“在天愿作比翼鸟”爱情、闺怨诗导学案编制:三组审核:马晓英a 鹊踏枝(冯延巳)a破阵子(晏殊)a天仙子(张先)a 临江仙(晏几道)a 鹧鸪天(晏几道)a菩萨蛮(温庭筠)浣溪沙(李璟)乌夜啼(李煜)蝶恋花(欧阳修)清平乐(黄庭坚)踏莎行(秦观)踏莎行(欧阳修)1、踏莎行(欧阳修)横塘路(贺铸)2、虚实结合、想象等手法的运用,形象分析,情感把握踏莎行欧阳修学习目标:1、分析重点语句,把握词的感情。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朝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号,又号,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谥号文忠。
有《》。
欧阳修的词作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因而不时在词中流露出“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的人生感叹。
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别恨,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还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全词,整体把握整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上片、下片分别是从谁的角度来写的?三、再读全词,品味鉴赏1.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作者是如何来写离愁的?3、古人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倍加推崇,称其“语淡而有情”,百读不厌。
闺怨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闺怨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闺怨诗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 学会阅读并理解闺怨诗的文本;3. 探索闺怨诗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收集与闺怨诗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准备适当的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 阅读相关材料并做好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句或者诗句开篇,引起学生的兴趣。
示范:1. 教师播放一段与闺怨诗相关的短视频或者音频,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闺怨诗的背景与特点。
2.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闺怨诗文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探究:1. 分发闺怨诗文本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闺怨诗是如何表达女性的内心痛苦和哀怨的?”、“闺怨诗对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婚姻制度有哪些影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做适当的补充和解答。
拓展:1. 教师提供一些与闺怨诗相关的经典小说或者电影的片段,让学生跨领域拓展对于闺怨诗的理解和思考。
2. 设计一些关于闺怨诗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闺怨诗。
总结: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于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阅读更多的闺怨诗,并在下堂课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女性诗歌创作,与闺怨诗进行比较和对话。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价;2. 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或者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自行撰写一篇对于闺怨诗的读后感,并交给教师;2. 学生自由拓展,讲述一个与闺怨诗相关的故事,可以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诗歌鉴赏--------离别诗
一、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教学目标:1、初步读懂离别题材的诗歌,简单概括离别诗的特点
2、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专题解说】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三、温故知新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思考:
1、这些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投影常见意象)
1
2、简析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情感内涵)
四、真题呈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7年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高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请从“情、词(炼字、修辞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2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五、拓展练习
思考下面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六、归纳闺怨宫怨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七、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
⑵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⑴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⑶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怨歌行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
其实。
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
”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
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⑴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4分)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