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月份牌广告画的女性形象创作策略

合集下载

月份牌广告画中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特点

月份牌广告画中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特点

月份牌广告画中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特点一、前言月份牌产生于清末明初的上海,是当时西方人为了向中国批量销售西洋制品,雇佣本土画家结合西洋画法,以擦笔水彩式相类似技法绘制为主,多使用年画附月历印刷的一种商业宣传广告。

将美女肖像作为主要表现题材,达到视觉形式上的具有诱惑力的宣传效果以获得大众的喜爱,因而广泛流行开来。

二、月份牌画中的服饰变化最早的月份牌画都是以民间流传的神灵或者名著中的角色作为创作题材。

在20世纪初期月份画上的仕女形象仍是穿着传统的裙装,基本上都是‘两侧打褶,而且很长,只允许走路稍稍露一点莲尖’的服饰特点,并且仕女的形态也是十分符合“病态美”的标准。

整体而言,无论是画中的服装配色或者背景都受到封建礼教约束,宽大的服装将女性身体特征完全覆盖,表现出当时的环境下女性自身的软弱,生产生活多依附于男性。

后来发展出现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月份牌画,多以模特摆拍进行绘画创作。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模特、服饰以及场景的挑选,不仅表现出创作者对当时时尚的解读,也显现出了时尚对月份牌广告画产生的影响作用。

例如,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倒大袖装盛行一时,因而在月份牌画中也时常出现身着装饰简洁的“文明新装”的学生模特;而30年代上海电影、戏剧等娱乐业明显为素材的月份牌画,从这些画面中女性人物形象都能看出当时由传统到新潮的一种发展特点。

正是因为月份牌创作者们在绘制表现女性角色和服饰时都十分写实、非常细致,所以无论服饰搭配还是纹样布料都清晰可见。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各类流行服饰和装扮样式是当时普通大众追求时尚的模板和审美的重要标准。

其中作为中国近代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一旗袍,民国时期在中西交融的环境下,不断获得改良与发展。

由民国初期保留满族旗袍宽大、平直、下长至足的样式特征,发展到后来的两边开高衩,腰部修身的特点。

这些都是受到当时欧美风潮的影响,结合了东方传统女性的身形特点,以挺胸、收腹、提臀为主要方向,强调女性的身体曲线的展现。

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

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

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探讨其对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与影响。

月份牌广告,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消费观念和审美倾向,更在塑造女性形象、传播服饰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广告内容、女性形象塑造、审美意象构建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月份牌广告如何成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审美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f "calendar plate" advertisements on the aesthetic imagery of women's clothi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roughin-depth analysis. Calendar advertising, as a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sumption concepts and aesthetic tendencie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and spreading clothing cultur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historicalbackground, advertising content, female image shaping, and aesthetic image construction, revealing how calendar advertising became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driving force for female clothing aesthetic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通过对月份牌广告的细致分析,我们将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浅析月份牌中的女性服饰设计

浅析月份牌中的女性服饰设计

浅析月份牌中的女性服饰设计作者:肖敏敏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4期月份牌是新女性展示其时代风采的窗口,服装设计是女性形象的重要特征。

月份牌在广为流传的同时,也传播了现代都市的审美趣味。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

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一、研究背景月份牌的诞生源于近代中国门户打开后外商致力于洋货倾销的广告宣传,发祥地是近现代商业最发达的上海。

其表现形式,是从中国传统年画中的节气表、日历表牌演变而来。

“月份牌”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光绪22年(1896 年),当时在繁华的上海四马路上有一家鸿福来吕宋大票行,随彩票奉送了一种《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画片。

之后,“月份牌”这个名词就被沿用了下来。

[1]上海是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办工厂、开洋行,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商品促销。

但他们带来的各种广告画并不易被中国大众所接受,于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月份牌”就成了他们进行产品广告宣传的最好形式。

20 世纪之初,特别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对外交流异常频繁,女性的服饰体制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当时,成为商品宣传主流的月份牌恰好见证了中国当时人们的服饰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月份牌广告画对服装发展史有参考价值。

清末民初服装式样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以宽大的袄裙、袄裤为主,后来袄身及袖子逐渐变窄改短:上衣下摆裁成合身的半圆形,长度刚好达到臀部与腰部之间;很多时髦妇女为了使衣着更有特色,还会在衣服的袖口、裙边、裤边等刺绣花边或钉上亮片、珠子等作为装饰,很是引人注目。

[2]袄裙或衫裙,是当时的一种学生装,到了1919 年“五四运动后”,妇女地位提高,开始流行穿旗袍,到了三十年代,全上海掀起一场“旗袍花边运动”,在旗袍上加花边、镶滚边、或用亮晶晶的银线缀边。

近代上海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及其解读

近代上海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及其解读

近代上海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及其解读作者:杨慧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以时尚的女性符号作为商品代言是近代上海月份牌广告画的一个主要特色。

本文以符号学的角度对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总结出对今天的广告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上海;月份牌广告画;女性符号一、月份牌广告画和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一)月份牌和月份牌广告画1.月份牌月份牌年画广告,简称“月份牌”,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是一种结合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

[1]2.月份牌广告画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月份牌广告画就已作为赠品分发,此后的1885年12月24日(清光绪十一年),上海的两家彩票行在《申报》登载发行彩票的广告,亦都标明随彩票附送“月份牌”[2]月份牌广告画产生的背景主要有:(1)政治:19世纪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旧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月份牌广告画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诞生。

(2)经济:欧美资本大量输入上海,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月份牌广告画是外商为了倾销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产物。

[3](3)文化:当时上海的开放程度远超香港和东京,上海市民易于接受新鲜优秀事物;新旧观念、中西观念并存,隐约透露出松动的民族意识。

(4)科技:石印与胶印技术以及水彩画的流入,中国炭精擦笔画法发扬应用。

(5)思想: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男女平等观念,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教会创办的新式女子学校在中国发展。

(二)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1.符号在社会劳动的过程,外部世界乃至人类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对立的映像,这些映像可称为符号。

[4]符号有“能指”和“所指”。

广告学中,“能指”表示广告平面的可视部分,即广告画面的色彩,文字,版式;“所指”表示可视形象所传达的信息。

2.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符号月份牌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是女性形象商品化的一种“映像”。

月份牌女性符号的“能指”,指女性的容貌、身材、肌肤、姿态气质等呈现出来的表面状态,“所指”是通过女性形象传达的商品信息。

伊人浅笑捋仙袂——试析民国时期月份牌旗袍美女浅吟的“女性主义”思绪

伊人浅笑捋仙袂——试析民国时期月份牌旗袍美女浅吟的“女性主义”思绪

有阴偶象 。上衣下裳 , 不可颠倒 , 使人 知尊卑 上下 , 不可乱 , 则 民志定 , 天下 治矣。 而《 ” 女诫》中“ 阳殊 性 , 阴 男女异 行。阳以 纲为德 , 阴以柔为用 ; 以强 为贵 , 以弱 为美” 男 女 的训诫 , 则成
原为满清旗人装束 的旗袍 , 后金 游牧 民族 政权 在农 耕 是
中 。《 今 图 书 集 成 ・ 古 礼 仪 典 》 言 : 乾 天 在 有 “
图1
融合的新生事物——月份 牌上 集 中展现 的新 式旗 袍 , 似乎 也 在悄然离析藏掖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 。
l沦为“ 德衣裳” 、 道 的传 统 旗 袍
上 , 象 , 上 阎而 圆 , 阳 奇 象 。坤 地 在 下 , 象 , 下 两 股 , 衣 衣 有 赏 赏
门被迫打开后西风流播烙下 的时代 印记 。从 中国 民间风土人
情 到旗 袍 美 女 闪 亮 登 场 , 传 统 质 朴 的 单 线 平 涂 与 工 笔 相 混 由 转 而 为 细 腻 逼 真 的擦 笔 淡 彩 , 材 与 表 现 手 法 的 双 重 置 换 , 题 更
是在那个思潮澎湃 、 战事纷飞的时代晕染 了靡丽 的霓裳 。
Be ut e r n he Ch o s m n t e Ca e da nv y ng t e Fe i im a y W a i g t e ng a i h l n r Co e i h m n s HUANG a g —q n, Xi n u CHEN e Ch n
文 明 躯壳 上 披 挂 的浓 烈 锦 缎 , 基 于 平 面 裁 剪 形 成 的 直 筒 宽 其
作者 简介 : 向群 ( 9 8一 ) 男 , , 江 平 阳人 , 陵 科 技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装 设 计 及 艺 术 创 作 。 黄 16 , 汉 浙 金 服

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图像浅析宁静

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图像浅析宁静

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图像浅析宁静发布时间:2021-08-18T01:34:39.14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4期作者:宁静[导读] 把广告和中国传统年画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性绘画,它发挥着广告,日历,年画的功能。

中国美人在月份牌广告中一直是广受大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主题。

身份证号码:5101841984****0025摘要:月份牌广告画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一开始月份牌广告画是外国商人为了在中国宣传自己的产品,把广告和中国传统年画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性绘画,它发挥着广告,日历,年画的功能。

中国美人在月份牌广告中一直是广受大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主题。

关键词:月份牌;女性图像一、女性图像月份牌的出现与发展“月份牌”本来是指印有年历表的画,后来逐渐演变成彩笔水彩画的专称,这时期有的月份牌不一定在画上附印有年历。

最初月份牌广告画是外国商行过年时赠送给用户的在画上四周印有厂商名称,年历,商品广告的画。

画的内容多为国外的油画和风景画等等,但是当时的民众对这一类型的画并不是很感兴趣,这种最开始的月份牌广告形式并没有收到较好的广告作用。

于是商家开始寻找月份牌广告本土化的出路,月份牌广告画逐渐开始改为中国画中的人物,工笔仕女画,吉祥年画等等,但是中国美女在月份牌广告画中是最为经久不衰的主题受到当时大众的欢迎。

纵观月份牌广告女性图像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继承了中国民间木板画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多以古代仕女画为主,在色彩上采用了比较单纯的色彩。

周慕桥是这一时期最早将古代仕女画融入月份牌广告画的代表,他笔下的月份牌广告美女都带有仕女画中的很多特征,柳叶眉,樱桃小嘴等。

在第二时期月份牌广告既采用了民间擦笔炭精粉人像画得技巧,还结合了西方水彩画的方法,其中郑曼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郑曼陀(1885——1961),原名达,字菊如,笔名曼陀,安徽人。

早年随父母移居杭州,最初学习中国人物画,也学过炭精画,既擦笔炭精粉照相式人像画。

民国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民国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绪论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近些年来,在“历史热”的背景下,大陆地区掀起了“民国风”,对于民国时期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显学”,关于民国时期的话题不断,以民国时期为背景为的书籍更是畅销不衰,如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张鸣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和《辛亥:摇晃的中国》,孙郁的《在民国》等;以民国为题材的影视剧更是不胜枚举,各大卫视播放着民国题材大剧,从前两年大热的《潜伏》《来不及说我爱你》《十月围城》《锦绣缘》《偏偏喜欢你》《活色生香》,再到《乞丐大掌柜》《煮妇神探》《老九门》《东方战场》《解密》,往后还有《人生若如初相见》《芙蓉锦》《麻雀》《无心法师2》等电视剧。

还有扎堆的电影,像《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黄金时代》《触不可及》《道士下山》《叶问系列》等。

生活上的衣食方面也蔓延之至,如上海民国风味的主题缀厅,各大高校毕业生的民国毕业照,旗袍秀等现象,民国热潮席卷中国内地。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民国热,自是因为民国时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东方的与西洋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各种文化进行碰撞,各类人才也纷纷涌现,在那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们为中国的未来照亮希望之路。

对于民国时期广告的研究,当今广告界的研究者不在少数,有藏而学的收藏家由国庆,研究学者有王儒年、赵琛、林升栋等人,他们的研究集中于史学方向,侧重于通过广告来解析当时的社会变迁与时代主题,鲜有学者专门从文化的角度对民国广告进行深层解读。

笔者在进行广告史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到了许多精美雅致的老广告,尤其对民国期间的月份牌广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民国时期的广告让人惊叹不已,除了精致的广告内容,当时的广告形式也让人应接不暇,报纸、广播、路牌、霓虹灯、车体、橱窗等广告形式在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

独特的广告绘画方式、自信大方的广告美人,加之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都令人心神向往,因而笔者想研究一二。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并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试图理解民国上海时期摩登文化如何借助女性身体进行表达,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性别角色和文化价值观。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国上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特别是摩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然后,我们将关注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分析这些形象如何展现了女性身体的魅力与时尚感,以及她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性身体与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女性身体如何成为摩登文化的载体,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审美标准。

我们还将关注这种关系对女性自身的影响,包括她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体,以及她们如何在摩登文化的塑造下追求时尚和美丽。

我们将总结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这种关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国上海时期的文化现象,以及女性身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月份牌,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历法的纸质产品,在民国时期随着商业和广告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月份牌上的摩登女性形象,则是这一文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摩登,这一词汇在民国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代表了新颖、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

随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开始大量涌入,对传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身体形象在月份牌上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转变。

在月份牌上,摩登女性形象往往以时髦的装束、优雅的姿态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月份牌广告画的女性形象创作策略作者:钱珺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1期摘要:月份牌广告画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它既是民国时期传播品牌信息的一种特殊的广告载体,也是商家用以吸引顾客的一种有效的广告营销手段。

月份牌广告画一般以女性形象为主要内容,从现代的广告策略角度出发,分析在创意相对匮乏的年代,月份牌广告画对女性形象的运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丰富策略;审美导向策略;结合时事策略;名人代言策略;名师打造策略。

关键词:民国;月份牌广告画;女性形象;广告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124-02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西方的商品宣传画片随着外商和洋货一起涌入上海。

一开始,这些以外国人物和风景画为主体的宣传画片并没有受到国人的欢迎,后来,外商把宣传画片跟中国人喜爱的传统年画形式相结合,并附上全年的月份年历,“月份牌广告画”正式出现。

月份牌广告画印刷精美,样式美观,一般中间为图像,两边附上日历表,画的上方或下方印上商号、洋行的名称或商品的图像、名称[1]。

商家往往在年终岁末的时候把它随商品一起赠送给顾客,因为既可以欣赏,又可以查阅月份年历,人们常常把它作为装饰品悬贴于家中。

随着广州、香港、重庆等地的烟草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纷纷效仿,月份牌广告画日益精美,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品。

很多人为了得到某商户的月份牌赠品而不惜购买其产品。

所以为了拓展市场,吸引顾客,商家往往都愿意在月份牌上下功夫。

比如,在月份牌画的上下边缘镶上边条,或者仿照国画的装裱形式在上下各装上一轴,方便悬挂之用。

又比如,十分重视月份牌广告画的材质、印刷和宣传。

有例为证:上海申报馆为了吸引顾客购买其报纸,曾在《申报》上刊登过这样一则广告:“本馆年例新正初印就中西月份牌,随报分送。

明年之月份牌现已遣工镌制,四周之人物、花卉均玲珑工细,中用红绿字以分界线并以外洋洁白坚细纸张,印成愈觉鲜艳夺目,其式样较今正所送者格外放大,故悬贴画壁颇足饰观……先此布闻。

申报馆主人启。

”[2]由这则广告我们也可以看出,月份牌广告画既是民国时期传播品牌信息的一种特殊的广告载体,也是商家用以吸引顾客的一种有效的广告营销手段。

人物像是月份牌广告画的主要创作内容。

早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以中国的神话传说、古典名著、戏曲故事中的人物为创作原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盛行时期,各色各类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成为创作主流,并于四十年代最终发展成月份牌广告画上只剩下美女图像及商号或洋行的名称,不再出现月份年历。

所以现在一说起月份牌广告画,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红颜如花的美女,美女月份牌也成为民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这大概是因为漂亮、迷人的女性总能格外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因此现代广告的3B黄金创意法则中,才会把美女列入其中。

那么,在那个创意相对匮乏的年代,广告创作者是如何创作出惹人喜爱的美女月份牌的?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月份牌广告画的整个创作过程,从主题到表现,都有现代广告策略的影子。

一、题材丰富策略出现在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

既有金发碧眼的外国美女,也有典型的东方美女;既有神话、民间传说中的女神,比如观音、嫦娥仙子,也有戏曲故事、古典名著中的凡人,比如花木兰、林黛玉;既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古代著名美女,例如西施、貂蝉、杨贵妃;又有以现代女子为模特的时装美女,甚至当红影视明星;既有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又有都市化的摩登女郎、性格独立的新知识女性。

月份牌中女性所处的环境,既有神话传说中虚无缥缈的场景,也有可触可摸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既有上流社会奢靡的生活方式,也有寻常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

丰富多样的女性题材,全面覆盖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对女性美的需求,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是传统的守旧派还是现代的潮流派,总有一款美女月份牌能打动你。

二、审美导向策略不管是民国初期的清末仕女,还是20年代的时装美女,抑或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摩登女郎,创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体形、衣着、发型、妆容等,无一例外都紧紧跟随着当时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变化。

民国初期,女性的身体以平为美,女子大多使用束胸带来包住胸前的起伏,所以这时期月份牌中的女性大多身形消瘦,身材扁平,呈现一种骨感的病态美。

到了20年代中期以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女性的身体,许多进步人士呼吁束胸不利于女性发育和后代的健康成长,要求改良陋习,对女性身体曲线美的追求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月份牌中的女性也随之向体态丰盈发展。

30年代,敏锐的创作者发现20年代的时装美女形象已经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于是开始观察当时上海滩时髦女性的装扮,并参考当时受到大众喜爱的胡蝶等著名影星身上的动人之处,创作出新的旗袍美女形象:乌发凤眼,脸若银盘,笑颜如花,身穿时髦的旗袍,婀娜多姿。

同时,随着学校兴办游泳课程,名人和时髦人士都开始热衷于游泳这项运动时,创作者笔下也出现了泳装美女形象。

30年代后期,大众的审美受欧美文化影响,日益开化,表现为袒胸露背的裸女形象出现在了月份牌广告画中。

对此,有学者认为月份牌的这种媚俗化,标志着月份牌开始走向衰败。

但不容否认,裸女形象的出现也是受当时大众审美趣味开始走向媚俗化所致。

三、结合时事策略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碰撞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发生着激烈的震荡和变化。

这时期月份牌广告画创作的女性形象,与时事政治、妇女解放紧密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三十年代,兴女学,提倡妇女解放,传统的女性角色发生了变化,女子不再被禁锢在家庭这一方小天地中,开始走进学校,步入职场,开始社交,拥有更独立、更有主见的个性与品质。

这时期的创作者审时度势,创作了一系列清纯女学生形象和新知识女性形象,因为符合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些新形象一下子大受欢迎。

我们可以从这时期的月份牌中看到女播音员、女歌唱家,也能看到女性溜冰、打高尔夫、骑马、骑摩托车。

这时期为了宣扬女子打破旧观念,追求新生活,广告创作者开始在女子形象之外加入新的元素。

例如,在阴丹士林布的一幅月份牌广告画中[3],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蓝色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快乐小姐”,她笑颜如花,画面右边写道:她何以充满了愉快?左边回答:因为她所穿的阴丹士林色布是①颜色最为鲜艳②炎日暴晒不褪色③经久皂洗不褪色④颜色永不消减不致枉费金钱。

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鼓励现实女性像“快乐小姐”一样主动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

抗日战争爆发后,妇女报国、航空救国的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在月份牌中,创作者笔下原本闲散在庭院中,溜着小狗、打着麻将的大家闺秀、名媛淑女摇身一变,成为战地女护士、身穿航空服的女飞行员等。

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女性形象既传递了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和改变着现实女性的观念和行为,也充分显示出身处乱世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商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四、名人代言策略在现代广告中,名人代言是被普遍使用的广告策略。

在民国的月份牌广告画中,也常常使用当红女明星的形象。

从中国早期影星杨耐梅,到电影史上第一个享有“皇后”美誉的张织云,再到20世纪30年代大红大紫的胡蝶、陈玉梅、阮玲玉,她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各大烟草公司、化妆品、药房、纺织厂等的月份牌广告画中。

以胡蝶为例,她曾代言力士香皂、冠生园月饼、香烟等多种产品。

同一品牌也常常邀请多名明星加盟。

比如,力士香皂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之一,在一开始就邀请胡蝶为其代言,之后又频繁邀请阮玲玉、陈玉梅、王人美等。

除了电影明星,其他行业的名人也加入到名人代言行列。

比如,素有民国时期歌坛“金嗓子”之称的周璇,也常常出现在烟草公司的月份牌广告画中。

月份牌中的明星画像,一般都由广告画家依据其照片绘制而成,因为加入了不同的绘画技法,有时甚至比真人还好看,深受人们喜爱。

五、名师打造策略月份牌广告画市场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广告画师。

他们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因此将民国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4]:一是以周慕桥为代表的民国初年阶段,延续中国古画风格,以古典名著中的女性、清末仕女为原型进行创作;二是以郑曼陀为代表的20年代阶段,采用擦笔技法和西方水彩画技术,以时代女性、女学生为创作主题;三是以杭稚英为代表的30年代阶段,采用国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分工协作,大量绘制都市化的摩登女郎;四是走向衰败的40年代阶段,该阶段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内忧外患,商业发展缓慢,月份牌广告画逐渐衰败直至消失。

除去40年代,在月份牌盛行时期,为了能聘请到知名画师为自己设计绘制月份牌画,商家都愿意一掷千金。

例如,美丽牌香烟、阴丹士林布、双妹牌花露水、蝶霜等民国著名品牌,都曾邀请到民国最著名的月份牌画家杭稚英为其创作。

名师创作的月份牌,一方面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更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延长了其作为广告载体的寿命。

虽然月份牌上的月份年历已经过期了,但因为是名家作品,人们往往舍不得丢弃,继续珍藏,所以商家的品牌信息也得以继续保存和传播下去。

除此之外,邀请名家创作也能彰显商家的实力,使人们对其产品更有信心。

同时,与名人代言一样,邀请名家创作也能间接收获到名人效应。

参考文献:[1]陈培爱.中外广告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2]黄志伟,黄莹.中国近代广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4.[3]民国“美女广告画”受热捧[EB/OL].[2012-08-13].http:///art/2012/8/13/art_906_1282523.html.[4]黄玉涛.民国时期商业广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