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侠客和老鼠
古老的传说说,有一次,一位伟大的侠客和一只老鼠在武林中会面。
侠客很高兴地看到老鼠,便大声宣告道:“谁是武林的大哥?”
老鼠抬起它的头,问道:“你猜猜?”
侠客挠头笑着说:“谁能比你更胜一筹?你当然是武林的大哥!”
老鼠不置可否地点头,并宣布:“无疑,我就是武林的大哥!”
侠客一把抓住老鼠,想把它一口吞下去,而老鼠却抬起头,有气无力地质问:“你凭什么要吞我?”
侠客把它放开,狞笑着警告道:“我尊重你,所以不敢吞你,但你既然自称为武林大哥,就应该把武林之内最危险的怪物捉住,以显示令人信服的勇气!”
老鼠大惊,它想出了一个妙计,笑着对侠客说:“其实我的勇气不能跟你比,因为你的功夫比我强多了。
但我有一种本领,可以吓得最危险的怪物走开呢——偷摸”
侠客大笑起来,非常认同老鼠的想法,他们相视一笑,这侠客和老鼠就这样成了朋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老的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被用来揭示人们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
这些故事通过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现象,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狐狸和葡萄》。
狐狸看到树上的葡萄又大又甜,便跳起来想摘下来吃。
可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
最后,狐狸灰心丧气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也不想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东西面前,会用自相矛盾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心生嫉妒和不满。
2.《乌鸦和狐狸》。
乌鸦在嘴里叼着一块奶酪,狐狸看到了,便走到乌鸦面前说,“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我很想听听。
”乌鸦听了很高兴,便张开嘴唱起来,结果奶酪掉了下来。
狐狸把奶酪抢走,说,“你这么笨,还想唱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会用虚伪的奉承来迷惑他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3.《乌龟和兔子》。
兔子自认为自己速度快,便嘲笑乌龟慢吞吞的步伐。
乌龟听了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
结果,兔子在比赛中骄傲自大,最终输给了乌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自视甚高,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懈怠而失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蒙羞。
4.《狼来了》。
小孩在田野上放羊,他看到了狼来了,便大声呼救。
村民听到后跑来救他,却发现小孩是在开玩笑。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次呼救,可是这次村民却不相信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开玩笑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去别人的信任,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实在令人深思。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都是简单的情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自相矛盾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才能走上一条明智的道路。
儿童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儿童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儿童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
战国时代,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或者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白话翻译: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译文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
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
”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
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圆其说。
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
阅读答案楚人有鬻(音yǖ,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卖兵器的人,哟呵,那家伙可真是能说会道!(就像有些推销的人一样,把东西夸得天花乱坠。
)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摆开摊子,大声吆喝起来:“走过路过别错过呀!快来看看我的矛,那可是锋利无比呀,什么盾都能一下子刺穿!”(嘿,这话说得可真够厉害的,仿佛这矛就是天下无敌的。
)旁边的人听了都觉得挺神奇。
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一面盾,扯着嗓子喊道:“快瞧瞧我这盾,坚固得很呐,什么矛都刺不穿它!”(哇,这盾也被他说得无懈可击啊。
)
这时,有个路人就忍不住问了:“那要是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咋样呢?”(这不就是很明显的矛盾嘛,看他咋回答。
)
卖兵器的人一下子愣住了,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也憋得通红。
(哈哈,这下傻眼了吧,看他怎么收场。
)周围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场景可真是有趣,大家都被逗乐了。
)
最后,卖兵器的人只好灰溜溜地收起摊子走了。
(这就是吹牛吹大了的下场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说话做事可不能自相矛盾哟!(我们可不能学他这样,不然会闹笑话的。
)。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经典寓言《自相矛盾》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自相矛盾》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典寓言《自相矛盾》原文及赏析【导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结构】主谓式【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其它使用】◎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导读:本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拼音】zìxiāng máo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
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